外國詩人面對面:寫詩和讀詩的人是最純潔的

2020-12-21 武漢廣播電視臺

29日上午,2019湖北(卓爾)國際文學周「外國詩人面對面」單元在卓爾書店舉行,三位著名外國詩人依次上場,與現場讀者分享了他們各自的作品與詩歌見解。

他(她)們是慈祥的老者,是安詳的母親,是充滿智慧的老師,是巴士上冥想靈感爆發的乘客。他們穿越萬裡而來,在卓爾書店的書架旁,和詩人及不期而遇的讀者們敞開心扉,娓娓而談。仿佛讓人看到歐洲街頭的一隻蜜蜂、北極冰雪做成的冰屋、非洲草原上一匹自由的斑馬。

在發達的科技面前,我們或許比從前更孤獨。但詩人們說,詩歌不能改變世界,卻可以改變一個個體。寫詩和讀詩的人是最純潔的。

此刻,詩意的共鳴沒有阻隔。

恩尼斯特維茨納:詩人只是抓住了自己的情感

第一位進行分享的是德國詩人恩尼斯特維茨納。他出生於羅馬尼亞,23歲時移居西柏林,並於柏林自由大學進修德語文學和政治學。多年來一直在柏林文學館工作,2003至2017年間擔任館長。這位謙和的老者首先用德語朗誦了他的代表作《菊花》。

「......閱讀/只有像掃地機似的聲音才是你的說話/回家吧/一架車在利希滕貝格開近路人/在這裡烏鴉的雙翼鋸穿超級市場的大門。」

恩尼斯特說,這首詩是他兩年前寫的,彼時他想嘗試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儘量把詩行寫得長一點。寫作的時候並沒有明確的目的,相比他自己,這首詩更了解他的情感。在以後的閱讀中,他才能慢慢體會到自己當時的感受。

恩尼斯特認為,詩人在情感的體驗上與常人無異,只不過詩人能把這些情感體驗書寫下來。在日常生活中,恩尼斯特會隨時抓住這些獨特的體驗,不論是在路上、在吃飯時或者在浴室裡。

恩尼斯特還為觀眾朗誦了短詩《紫羅蘭》和長詩《關於鄉村》的節選。《關於鄉村》是恩尼斯特創作的有關他的故鄉羅馬尼亞的長詩,每一個小節都是他對故鄉的回憶,瀰漫著寧靜而克制的詩意。

關於鄉村(節選)

出乎意料,朝某方向 小孩、寵物、林木、花朵、空中的鳥兒各自睜開雙眼,張開葉子和花瓣,拍著羽毛朝同一方向不停地說著。

第一天霜雪掩蓋大地,農夫想說的話都在喉頭內凝固扼住抽搐,沉默著,沉默著直至冬天完結。

捱著餓,恐懼在折騰著結成塊狀的冰凍喉頭,喉嚨呼吸恐懼,束手無策,等待冰條漸漸溶解至肺部的深處,隔膜,俗稱的冰川湖

苡若瑪·恩梅彬憂:當我寫作時,沒有人可以挑戰我

苡若瑪·恩梅彬憂是奈及利亞著名詩人,2005年獲頒明斯特國際詩歌獎。她首先為現場讀者朗誦了她的作品《五種語言》。這首描寫女性處境的詩以強大的情感衝擊力令現場沉默許久。她說,這首詩並不是她個人的故事,而是來自對社會與文化的理性觀察。在寫作時,還需要投入熱情與同理心。雖然這首詩寫的是「五種語言」,但描寫的是女性所處的同一種語境。

苡若瑪的這些關於性別主題的詩雖然常常令人感到悲傷與沉痛,但它們同樣也能給人以力量。她說:「寫作具有強大的力量。當我寫作時,沒有人可以挑戰我。」當人們閱讀她的作品時,她希望讀者也能獲得力量。

苡若瑪說,她所熟悉的約魯巴文化給了她很多靈感。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奈及利亞作家、詩人沃萊·索因卡的影響。這位198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令她為約魯巴文化感到自豪。

最後,苡若瑪·恩梅彬憂還為現場讀者朗誦了她的作品《伊娃·菲微》與《那些我們在火中失去的事物》,沉重而充滿力量。

五種語言(節選)

你能說五種語言。

第一種語言,你在八歲學懂,當你被他從兄弟姊妹中叫出來。

他教曉了你為什麼有些向著小女孩笑的男人會讓你感到不安。

你沉痛地學懂了不信任的語言。

安娜·裡斯託維奇:詩歌不能改變世界,卻可以改變一個人

塞爾維亞詩人安娜·裡斯託維奇目前在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任駐留作家,她的詩集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2005年獲胡伯特·布爾特詩歌獎,並榮獲塞爾維亞兩項重要的詩歌大獎。

安娜現場為大家朗誦了三首代表性的詩,分別是《你鞋子裡的雪》、《輪子上的夢》、《鍵盤上的配偶》,並分享了創作背後的故事。

她說,自己的詩中,包含一些具體的所指對象,她認為這些所指對象都具有極強的隱喻色彩,這賦予了詩本身無限的想像。

女詩人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詩歌編輯,在父親的薰陶之下,她在9歲時就開始自己的詩歌創作,並在22歲出版了第一部詩集。

安娜寫自己所看到及所經歷的,詩中充滿了細節描寫。她喜歡去關注一些很小的事物,比如說家附近一隻小小的蜜蜂。安娜·裡斯託維奇是一位老師,她的很多詩都是在上班的巴士上寫出來的,在路上構思,回家後再將它們記錄到紙上。在創作中,她喜歡與事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以旁觀者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這使她更容易進行創作。

最後,詩人分享了她對於現實世界的獨特思考。現在人們很容易通過各種通訊方式與他人建立聯繫,但實際上我們比從前更加孤獨。安娜認為,詩歌的重要性在於,它不能改變世界,但卻可能改變一個個體,一個男人或者一個女人。因為寫詩或者讀詩的時候,內心是純潔和乾淨的。

你鞋子裡的雪

餐具不會建成一個家,哪怕一隻多餘的勺子,用起來方便。

新的窗簾不會建成一個家,哪怕有些窗子,最好被掩蓋。

要讓家能成家,你要有許多,你寧願早已扔掉的物品。

愛斯基摩人建議的是:

用你鞋子裡的雪,搭建一座堅固的冰屋。

一枚安全扣針,被忘在大衣領子裡,你的頸靜脈處。

在主持人與三位詩人的對話中,三個小時倏然而逝。對談之後,多位詩歌愛好者向詩人們提問,進行更深入的詩歌探討。詩人們耐心解答,現場讀者意猶未盡。

相關焦點

  • 周倫章||關於讀詩、寫詩、評詩的絕律和現代詩十首(金榜頭條)
    周倫章關於讀詩、寫詩、評詩的絕律和是整個身心被詩一點點,一寸寸,一步步地浸淫是人格的詩化讀迷了,那是甘願被奴役了是把自己交給了一個有情有意的最可信賴的人如果要讓一個人遠離紅塵那就得讓他捨命地寫詩如果一個詩人要想超越生死那就讓他再跨進那玄妙的哲學之門
  • 為什麼會產生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而現在讀詩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麼會產生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而現在讀詩的人越來越少?西山逸隱詩詞,緊貼社會現實,人民生活,深刻反映人們的所思所想,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寫詩是為了自己的樂趣。靈感到,詩便成。老年了僅此興趣。讀詩的少很正常。一網絡時代,上網為首選。二一位普通的退休的老人或其它人而不是名人。名人的言行才是崇拜的真諦。這就是現在為什麼信佛的和信天主的多。世界四大教。
  • 寫詩與讀詩
    寫詩與讀詩,必須是兩顆相通的詩心,才能碰撞出相鳴的火花。 就像唱歌與聽歌,你對著一個聾子唱,那肯定是白費聲情。 就像你彈古琴雅調,對著一頭牛彈,那註定是白費功夫。 就像金屬與木頭,你拿著鐵器敲在木塊上,肯定敲不出清脆的叮噹聲。
  •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和寫詩?
    我講述上面這個小例子是為了提醒大家,有多少詩人,就有多少寫詩的理由。很多詩人並不知道,或者無法清楚地表達出,究竟是什麼指引他們走向詩歌,並從一首詩歌走向更多。還有一些人不確定他們是不是應該試著接觸一下詩歌,詩是否值得他們冒這個險。歸根結蒂,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決定我們為什麼以及怎樣進入詩的國度。
  • 每日好詩 | 拾大豆的農民和寫詩的詩人
    而是一首關於詩歌和詩人的反思之詩。第一層面寫詩人和撿豆農民是兄弟,詩歌和癟豆是兄弟,第二層面寫撿拾豆子和寫詩都是在陽光下「捕捉勞動的快樂」,第三層面寫詩歌的歸宿與詩人的鄉愁,其實就是詩意棲居的鄉愁。詩人冷調而沉鬱的敘事,產生了一股撞擊心靈的力量。詩人和詩從哪裡來?從那個「有人彎腰撿拾田野中的東西」的地方來,那是一個讓人心安的地方,是家園故鄉。可是,那個「拎著袋子撿拾大豆的兄弟」心安了嗎?那兒是他所嚮往的詩意棲居嗎?顯然不是。
  • 有關詩和詩人
    有關詩和詩人文/光子在我開始認真地寫詩的時候,詩的領土正是一派刀光劍影,鏖戰正酣的場景:探索、先鋒、實驗、漢詩、朦朧、後朦朧、後現代。百舸爭流、鷹擊長空,萬類霜天竟自由,帳廖廓,問當今詩壇,誰主沉浮?詩,一種用生命來殉道的宗教,你太沉重了。
  • 《寫詩真好玩》:人人家有小詩人,寫詩是孩子學習漢字的開端
    「寫詩」聽到這個詞就覺得是一件神秘的事,需要鄭重地去對待。說到詩人,古有李白杜甫,現有徐志摩戴望舒,還有國外的泰戈爾拜倫等。其實,有這樣一本書《寫詩真好玩》,你會發現孩子才是那個離詩最近的人,對他們而言,寫詩就是信口捏來的,是孩子和語言的遊戲。
  • 新書推薦《給孩子的兒童詩》,陪孩子讀詩呵護美好童心
    新書旨在打造陪孩子讀詩、教孩子寫詩的典範讀本。  兒童詩的浪漫,  值得回味千百遍  提起詩歌,  你第一時間想到了什麼?  是唐詩裡李白的豪情,  還是大師們的才氣,  抑或是外國詩人的文藝?
  • 為什麼外國詩人從中國古詩裡,讀到的是「無暇的痛苦」?
    很大程度上,吉爾伯特也是這麼寫詩的:真是見鬼你在那兒幹什麼?(他寫道)那個破敗的石頭山谷裡只有雞和驢子,你又不耕種。你周圍的人都說希臘語。——《來信》《冬夜》和《來信》好像寫於同一個地方,當時他可能過著簡樸、沉思的隱居生活。而《冬夜》也正是對「真見鬼你在那兒幹什麼」的回答。回答的呢,又類似於一個懸疑——外國當代詩人從我們古詩裡讀到的是「無暇的痛苦」,這是什麼意思呢?而且他說的不是某個詩人,而是總體的中國詩人。
  • 為你讀詩|詩人李笠朗讀馮至《我們準備著》
    為你讀詩|詩人李笠朗讀馮至《我們準備著》 李笠 2018-07-14 18:17 來源:澎湃新聞
  • 喜歡讀詩寫詩者大有人在
    資料圖:屈原故裡草根詩人端午賽詩緬懷先人。圖為天問詩社的學生們朗誦詩歌《屈原賦》。中新社發 張暢 攝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腹有詩書氣自華」,詩歌對頤養性情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自1999年開始,每年的3月2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的「世界詩歌日」,旨在推廣詩歌這一優美文化形式的創作、閱讀和出版。
  • 你喜歡讀詩嗎?寫詩的人給你一種什麼感覺?
    今日,有個網上的朋友突然問了一個問題:是不是寫詩的人都不正常?從何談起?原來他讀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又讀了那首「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詩,好奇的他又看了兩個詩人的簡介,看完之後,才問出了這樣的問題。
  • 不懂隨園怎麼寫詩?請看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
    但是讀詩不可不讀詩話,多讀詩話才能從浩如煙海的詩詞世界中跳出來,拋棄感性,用理性眼光看詩詞;從單個作者層面跳出來,在更高的層次去俯視和梳理。站得高就容易看得遠。但是看詩話不可拘泥,不可盲從,更不要迷信作者的一家之言。讀詩話要多讀,一遍讀詩,一遍驗證詩話的觀點,兩相參照才能理解更深。多讀幾遍才能領會更多。
  • 當今詩界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 您怎麼看
    有人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當今詩界,有人說「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對這種現狀,您怎麼看?前言細論起來,這個問題不太準確,現在讀詩的人肯定是比寫詩的人多。應該說寫詩的人很多,但是讀」現代人詩詞作品「的人很少。
  • 七絕.寫詩的意義(作為詩人我從不評價別人的詩,堅持原創)
    《七絕.寫詩的意義》道法精通未了身,佛經讀徹度誰人?惟吟古月遂詩意,可照今宵鑑我心。我寫這首詩主要是針對古往今來某些人提出傳播所謂的「讀書無用論」「寫詩無用論」——如果那些缺乏對生活認知能力的青少年接受了「讀書無用」「寫詩無用」說法的誤導,就會陷入青春期的迷茫,甚至有可能因此被誤一生,所以我這首詩很具備普世意義。當然我這首詩也是遵守寫詩的平仄規則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微信時代,為什麼還要讀詩、寫詩?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7月28日報導:「這個時代是電影時代或者微信時代,為什麼還要讀詩、寫詩?」7月27日,《布羅茨基詩歌全集》譯者婁自良、詩人胡桑以及責任編輯劉晨,和讀者們一起走進布羅茨基的詩歌世界。胡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並給出回答:「讀詩、寫詩就是加速我們對世界的感受或者加深對世界的感受,因為我們對世界的感受還不能僅僅通過小說或者散文甚至電影來表達,詩歌更精煉精密。」  約瑟夫·布羅茨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的《布羅茨基詩歌全集》,將收錄其用俄語寫作以及由他本人或在他本人的幫助下由英語譯為俄語的全部詩篇,囊括了詩人一生中最重要、最著名的詩歌作品。
  • 臺灣詩人林婉瑜:詩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寫詩?
    詩句們紛紛離開紙上的舊位置,或走或跑去找新的座位,這時狂風吹散了句子,天空下起一場語字和標點符號的雨……詩是什麼,詩人是什麼?平時我寫詩多過於對詩的談論,但經常感受著這些問題。詩對我來說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形式,有些期待是,希望做個好詩人,好和壞不是和他人比較,而是因為尊重這種創作形式,所以希望處理每個字時都謹慎,都再三跟自己確認。
  • 詩歌是什麼——關於寫詩和讀詩
    什麼是詩?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形式,它飽和著豐富想像和感情。作家劉白羽說,詩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
  • 詩人樹才教近七千個小朋友寫詩:給孩子上詩歌課,我的心又暖過來了
    「一棵樹不是詩,但它在風中抖動樹葉瑟瑟作響的時候,或者秋風一吹黃葉紛紛飄落的時候,這就是詩。詩就是靈動的東西、鮮活的東西,是你能感覺到它的生命存在的東西。」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迄今為止,樹才面對面教過五六歲至十二歲的孩子寫詩,至少已有近七千人。而線上詩歌課、詩歌講座,樹才則開過上百場。
  • 寫詩和讀詩的人
    高端 純粹 唯真 創新本期上刊詩人:(排名不分先後)黃 玲 君 黎 落 野 蘭程滄海 楊玉林 邀月李雁彬 陽坡牛欄目主持 陽坡牛 蘭葉子◎ 咒語之詩這些散落塵埃的陽光,不能遺忘渾濁的玻璃 它毫不遲疑、閃躲的融入一塊巴掌大的房間它找到 立足之地蛛網盤結 ,屋簷低垂的老屋一位陷入暮年的老嫗在暗淡下來的年華中 緩慢孤老而這些熱烈的光線要和一些日子一起 一無所有以純淨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