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立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的洨河上,因為古時候趙縣稱為趙州,所以叫「趙州橋」;但當地人卻稱它為大石橋。
趙州橋始建於隋代,由李春設計建造,後由宋哲宗趙煦賜名安濟橋。
趙州橋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見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專門介紹趙州橋的課文,文中這樣描述趙州橋: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互相纏繞的龍,嘴裡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了一樣。
橫跨在河上,遠觀確實非常雄偉、壯觀,但是近看卻又很難看出課文中描繪的那般精美、生動。
不管在我們遊客眼中趙州橋是什麼樣子,它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視的,稱得上是「天下第一橋」!
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
這是在世界橋梁史上首創的「敞肩拱」結構形式。
那什麼是「敞肩式」呢?
原來是在兩個拱肩部分各建兩個對稱的小拱,伏在主拱的肩上。
這種形式符合結構力學原理,據說可以增加排水面積16.5%,還可以節省建築石料。
這種設計理念跟現在推廣的「節能環保理念」是不謀而合,讓現代人不得不欽佩。
河北有首民歌《小放牛》,歌詞是這樣唱的。
趙州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杆對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這幾處就是趙州橋上的仙跡:張果老倒騎毛驢在橋上走留下的驢蹄子印,柴王爺推車過橋軋下的車道溝印和膝蓋跪下的膝蓋印。
傳說總歸是傳說,但足以證明這座橋的千年歷史;與其說是仙跡,更應該說是歷史的印記。
在趙州橋南側有一座關帝閣,閣內分為「關公殿」和「關娘娘殿」。
關公身著戰袍,內披鎧甲, 頭戴綸巾,凝神端坐。關平身穿戰袍,雙手捧印,侍立於左側,周倉身披鎧甲,圓睜雙目,右手持刀侍立於右側。
關娘娘頭戴金冠,身著霞帔,慈眉善目,雙手緊握置於胸前,兩名侍女分立兩側。
這座關帝閣顯然是重建的、全新的。
梁思成先生於1933年來考察趙州橋時,橋南端真有一座關帝閣,木閣建築在磚臺上,彷佛微型城關,聳立橋頭,雄偉秀麗,人車必須穿越中間的門洞才可過橋,頗為獨特,後來毀於戰火。
歷史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時的關帝閣是大石橋村規模最大的廟宇建築,坐北朝南,位於古橋南端。
另外,景區內還設有「陳列室」、「橋語展覽館」和「世界名橋博覽中心」,展示古蹟和介紹橋梁相關知識。
雖然以「趙州橋」為中心的景區不算太大,但除了馳名中外的大石橋之外,整個景區整體的園林式設計很有意境。花草樹木繁茂,布局巧妙用心,亭、閣、碑一應俱全。
開放時間:9點-18點。
遊覽時間:3個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