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俗語「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1 農夫也瘋狂

摘要:農村俗語「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啥意思?有何道理嗎?

文/農夫也瘋狂

在農村裡是一個熟人的小圈子,村裡發生什麼事情了,像誰家裡的老人去世了,或者哪家的小夥子娶媳婦、閨女嫁人了等等這樣的事情,都會在很快的時間裡傳遍整個村子。農村人都是很注重親情的聯絡和維繫的,逢年過節都會相互走親戚。用老話來說,那就是「親戚越走越親」。這句話確實不假,近些年農村裡大量人員外出打工,親朋好友之間的聯絡少了,所以親情也淡了許多,如今不少年輕人走親戚也只是流於形式了。去到親戚家裡,放下禮物,簡單寒暄幾句,屁股還沒有坐熱,然後就要抬腿走人了。前幾天聽到一句老俗語,感覺很有意思,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俗語「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

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是說,如果姐姐去世了,那和姐夫的聯絡就少了,甚至這門親也就此斷了。而當哥哥去世了以後,如果弟弟還沒有結婚的話,那是可以迎娶自己的嫂嫂的。這句俗語聽起來有點讓人難以接受,但卻是有道理的,即便是在今天依然是如此。

我們先來看看前半句「姐去門檻斷」,當姐姐去世了,一般妹妹就不太會繼續去姐夫家裡走親戚了,原因是為了避嫌。自古以來姐夫和小姨子都是民間茶餘飯後的一個話題。姐姐在的時候,妹妹去姐夫家,那是很正常的,也沒人會說閒話。

但是姐姐去世了,這樣就容易讓人想入非非了,到時候風言風語也就來了。而如果是弟弟的話,一旦姐姐去世了,也會很少再和姐夫家聯繫了,因為維持這門親戚的關鍵人物已經不再了。尤其是在過去男人是可以娶多個妻子的,姐姐去世了,姐夫條件好的話肯定還會再娶,這樣自然就沒有再去的必要。如果條件不好,沒有在娶,姐夫也會減少到嶽父嶽母家的聯絡,時間一長慢慢的也就斷親了。

再來看看後半句「兄死叔就嫂」,有些人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會認為這個有點不可思議。其實這樣的事情在過去是很正常的,即便是在今天有些地方依然存在這樣的事情。當哥哥如果年紀輕輕就去世了,而嫂子也還年輕,小叔子如果還沒有娶親的話,那就會娶自己的嫂子。在農夫的隔壁村裡,就有這樣的事情哦。聽村裡的老人說,以前這種事情是很正常的,並沒有人會說三道四的。

其實這樣也是有道理的,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個是因為家裡窮,再娶一個媳婦沒錢,而迎娶自己的嫂子,這樣彩禮錢要省下來一大筆。第二個就是考慮到侄子的原因,如果嫂子嫁給別人了,那侄子該怎麼辦呢?應該誰來養呢?萬一繼父對他不好怎麼辦呢?公公婆婆也是不捨得嫂子把自己的孫子帶到別人家的。因為他們的兒子死了已經就很心痛了,而孫子就是老人的命根子了,如果連孫子也走了,那將會是致命的打擊,所以如果嫂子只比弟弟大一點,並且弟弟還沒娶媳婦,那父母就會給兒子壓力。同時這種事情嫂子也是願意的,不光是因為自己,同時也會為了自己的孩子。何況本來就已經是一家人了,嫁給自己的小叔子,對自己和孩子都有好處。

發展到了今天,「姐去門檻斷」的現象要多一些了,有些親兄弟姐妹,都還在世就已經不怎麼往來了。而「兄死叔就嫂」這樣的現象是越來越少了,因為時代不同了,人民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對於這句俗語,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致謝)

相關焦點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何意?有道理嗎?
    文/當年一木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農村人經常愛說一些土話、老話,也就是我們說的「俗語」,這種俗語往往簡單直白又有趣,聽起來還很有道理。農村人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識,還是很豐富的。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老祖宗這話啥意思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文/ 農夫也瘋狂在農村裡有許多古人所流傳下來的老話,如果你經常和老人們聊天,就會從他們的嘴裡聽到很多的俗語、老話。而這些俗語有些雖然過時了,會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但有很多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它們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值得學習和發揚下去的。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相信不少人都會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關於走親戚,在農村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一個習俗,老輩人的說法是親戚越走越親,這話也是一點不假。可是對於親情,在農村裡卻流傳著一句和親情相關的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一種農村現象。「哥走侄不親」說的是,哥哥死了,和侄子也就生分了,沒有從前親近了,好像心中有了隔閡。這種現象在農村很普遍,甚至有的哥哥死了,叔叔和侄子動刀了。這是我村發生的真事,我也不知道叔叔和侄子誰有理?反正哥哥死後,侄子和叔叔一家劈戶了。「姐去門檻斷」的意思有兩種意思。如果是姐妹關係,即姐姐對妹妹來言,這句話沒毛病。
  •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啥意思?道盡人情世故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啥意思?道盡人情世故在農村,鄉裡鄉親的關係比較近,因此也能夠經常湊在一起聊天。聊得多了,你會發現農村有很多老話說得想當有道理,這些都是祖先智慧的結晶,聽到心裡去,會覺得大有收益。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話啥意思
    在農村有這樣一句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從字面上看也比較好理解,因為農村俗語本身就簡單易懂,但是如果從中能領會其中含義可能就有些難度,畢竟現在很多人學習新的文化知識,對於老輩人為什麼會這麼說,這俗語有沒有道理可能各抒己見,那麼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到底啥意思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話從字面來看就比較明了了,也可以說比較現實,這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可能就建立在一種橋梁上,就好比我們農村叫「梁橋」兩個姐妹的丈夫之間稱作「梁橋」就是一種通過妻子搭建的橋梁所認識的親戚,不然根本沒有親戚可言,說遠也不遠,但是說近也不會太近。「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那麼這句話到底具體講訴的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
    在以前,農村裡面的很多俗語,都透露了當時的一些人情世故。即使以前的有些老話,在現在的社會上,還是會有所體現的。比如,就拿」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俗語來說,親情之間的紐帶,都是因為一些關鍵人的存在,所以這個親情還能繼續延續下去。
  •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啥意思,看完長見識了
    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文化大國,裡面有很多國學經典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在我國民間,老百姓通過自身生活經驗,不斷的總結和歸納,發現了很多接地氣的智慧哲理,於是俗語文化也就應運而生了。俗語文化,來源於民間,又稱老話或者諺語。
  • 古代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個俗語——隔代親,事實上也確如此。而古代俗語「哥走侄不親,姐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話的前兩句所形容的就是隔代親這種親情關係。但是如果侄子的父親,也就是自己的哥哥走了後,那麼大嫂自然也會帶著自己的兒子去重新組建一個新的家庭。有可能侄子侄女還會更了人家繼父的姓。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關係自然也會真的徹底斷了,最後與侄子之間的關係自然也沒有以前親近。「姐死門檻斷」。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有道理嗎?漲知識了
    那有沒有什麼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呢?有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大量與人際關係有關的經驗教訓,通過諺語或者俗語的方式表現出來!今天我就「拋磚引玉」,簡簡單單給大家說一個與人際關係有關的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還有後半句,說透農村人的生活
    在農村不忙的時候,老百姓就會聚在一起聊天兒。聊的內容大多都是誰家結婚、哪家生子等等。這些生活中的閒話,也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但是這些家常話中卻顯露出,親戚之間親疏遠近的關係。農村人雖然讀書少但他們有很多生活經驗,這些生活中的知識儲備也頗為豐。而且很多老百姓在聊天的時候,也會偶爾說出一些民間俗語,這些俗語比較簡單、直白,但卻反應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是何意?如今是否還受用?
    有這麼一句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很顯然,這是形容人際關係的俗語,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圖片:維護人情關係劇照一、哥走侄不親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哥哥的如果離世了,那麼留下的侄子、侄女和其他叔叔的關係也不會親近到哪裡去。中國人特別看重血緣關係,按道理說,叔侄關係應當是親近的。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後半句更暴露人性
    其中包括一些歌謠、民謠、還有俗語,在農村聊天時也經常會聽到老人們提起。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裡面更是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時這些俗語農村百姓飯後生活的談資,但也顯露親戚關係之間的遠近。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農村經常提起的: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話也反映了比較特殊的三種親戚關係,在今天又能否適用?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下半句有點難以啟齒
    導語: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下半句有點難以啟齒俗語是中華民族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雖說不是什麼大雅之詞,在某些方面這俗語起到的的作用並不比那些詩詞差,甚至還會更好,因為這是勞動人民在這片黃土地上用經驗總結出來的智慧,在蘊含了很多發人深省的哲理。
  • 俗語:「哥走侄不親,兄死叔就嫂」是何意?如今是否還受用?
    有這麼一句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很顯然,這是形容人際關係的俗語,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圖片:《第三調解室》資料截圖二、姐去門檻斷這句話和上一句的意思很相近,指的是當姐姐去世了,姐姐娘家的人和姐夫家也就斷了聯繫,甚至都不會登門了。
  • 俗語「舅走表親散,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舅走表親散,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啥意思?有道理嗎?文/小代歷史說集農村安逸的環境,吃飯時的吆喝聲,還有直到現在都一直讓他人津津樂道的農村俗語。而在我們口中的俗語,實際上對於農村老人來說就是大家常說的老話。因此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聊聊關於親情類的俗語吧!說到親戚之間的遠近關係,要說最親的,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就是親娘舅了。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總是會和舅舅比較親,這是為什麼呢?除去舅舅和自己的母親是親兄妹,或是親姐弟關係以外。兄妹、姐弟的關係往往都比兄弟或姐妹關係更好更和諧。
  • 俗話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後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我們的老祖宗雖然沒什麼文化,寫不出什麼著作,但是他們可以把他們的經驗教訓用語言表達,然後傳給下一代。關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老祖宗說過這樣一句話,"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這句話什麼意思?我們先看第一句,這裡的包含著一個親戚關係,是一個人的親兄弟和他的下一代之間的關係。"
  • 農村老話:「姐走了,門檻斷;哥死了,侄不親」,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老話:「姐走了,門檻斷;哥死了,侄不親」,啥意思?甚至在過年過節的時候,還會出現非常不好的「斷親」行為,看著越發缺少人情味的農村,不禁想起與親戚關係疏離有關的俗語,「姐走了,門檻斷;哥死了,侄不親」,這句話在現在還有沒有道理?到底農村的親戚之間會不會這麼不堪?在農村,當作為老大姐的先離開,而家裡的外甥長大,也自己成了家,外甥女出嫁,那親戚之間的走動就會比較少。
  • 俗語「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這句話有道理嗎?現在是否適用
    「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就是這些俗語大軍中的一員,只不過這句俗語到現在還真實嗎?古人講:「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話有道理嗎?古人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在如今還適用嗎?
  • 農村老話:「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是什麼意思?
    農村一直是以農耕為主,農民們性情質樸,很多俗語都是農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話。親戚是和自己關係親密的人,並且帶有血緣關係,同在一個村的親戚聯繫便非常緊密。所以有很多俗語是講親戚之間的關係。有這樣一句老話在農村經常被提起:「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那麼這句話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不在農村生活的人基本連字面意思都看不懂。但是可以發現這些句子裡都帶有親戚的名稱,接下來就給大家具體講一下這句話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