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的這首詩恰如其分的形容張五常的自信與驕傲。
張五常被譽為「華人世界裡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屢屢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討論中,為內地改革開放開出藥方。他出生於中國香港,幼年時期遇抗日戰爭,隨母親前往廣西避難,成年之後先後求學加拿大和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華盛頓大學等世界名校執教,並擔任華盛頓大學教授。上世紀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學,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講座教授。張五常主要代表作品有《佃農理論》、《中國的經濟制度》、《經濟解釋》、《蜜蜂的神話》、《賣桔者言》等。
他的博士論文《佃農理論》,曾轟動西方經濟學界,後來成了現代合約經濟學的開山之作。
1991年,他曾作為唯一一位未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者而被邀請參加了當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
2008年,他的著作《中國的經濟制度》出版後得到廣泛關注。在序語中,他驕傲地寫到:「回顧平生,在學術研究上我老老實實地走了一段漫長而又艱苦的路。1967年寫好博士論文《佃農理論》,2008年寫好《中國的經濟制度》,相距四十一年,二者皆可傳世,思想史上沒有誰的智力可以在自己的頂峰維持那麼久。上蒼對我格外仁慈,給我有得天獨厚之感。」
名氣與爭議往往如影相隨。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張五常,很多同行經濟學家對他的狂傲不羈頗有微詞。在2008年前後,張五常的「驚人之語」風靡一時,有11名教授聯名批評張五常,要對「張五常熱」「降溫」,「撲火」,《對「張五常熱」的一點冷思考》等批判見諸報端。
張五常的狂傲不羈、喜出狂言,讓他在經濟學圈獲得「狂生」之稱。其實「狂生」一詞,是張五常在二〇〇〇年的一篇題為《狂生傲語》的文章(後以此名結集成書)裡自封的,跟著傳了開去。
論語有云: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1935年出生的張五常今年已經83歲,時光流逝,他並沒有變得與世無爭,依然犀利如初。
這位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在自己家裡接受了鳳凰網財經原創視頻節目《封面》的深度專訪。
談網紅經濟學家:經濟學很難,不是說故事
封面:內地有很多經濟學家,現在是網紅經濟學家。您怎麼看?經濟學是可以這麼講嗎?
張五常:經濟學很難,經濟學不是這麼容易的,它不是說故事那麼簡單。
封面:有價值嗎?
張五常:有一些人他學了經濟學就說故事,很有趣味,但是未必你能學到東西。當年我的主要老師上課時每天都講一條需求曲線,來來去去都是這個,說了五個星期,一個星期說三次。這樣的教法一定不是網紅,但卻是真學問。
封面:現在的中國經濟學家有高人嗎?
張五常:有一些不錯的,有一些天分蠻好的,不要說名字,有一些不錯,但是他們機會沒有我好,比我聰明也沒有用。
出生於東方明珠香港,早年在內地顛沛流離,後來又學成於美國,著作在中國廣為流傳。內地、香港、美國,張五常最喜歡哪裡?在採訪的最後,面對這個艱難的選擇,他笑言:如果說住得好,估計贏不過美國,住在海邊,可以釣魚、遊船、逛逛公園;說到吃,當然是香港最好了。「但是對我來說,要研究中國的文化,當然是在中國內地最好了。」
八十三歲的「狂生」張五常,依然狂傲不羈,講話一針見血,不留情面。然而狂傲的背後是一種對國家民族和當代年輕人的關心和情懷。
更多內容,請關注鳳凰網財經《封面》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