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唯實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華嚴宗又名賢首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八大宗:性、相、臺、賢、禪、淨、律、密。
印度產生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所以,佛涅般後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準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內應運而生。而傳入中國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最初也是沒有宗派門戶之見的,後來由於翻譯事業的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們對於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了宗派的出現。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時八教」和華嚴宗的「五教十宗」。繼後,其他宗派也相繼判教。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經、律)來判釋自己的宗派屬佛所說的至上的圓教經典。所謂的:各宗大師嘗有教相判釋,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興,門戶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眾二十部派爭執;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
傳入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淨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這十三宗中,涅般宗歸入天台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流傳迄今者,實唯十宗。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現今仍流行的實屬八大宗派: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
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任何一宗,均可匯歸禪的精神;至於「律宗」,乃是整個佛教的基礎。所以嚴格地講,律宗應該遍屬於各宗,至於宗教的素質,乃是各宗皆備的。
在中國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點就是同時興盛於隋唐盛世。佛教自從印度傳入中國。在中國經過五六百年的發展,到隋唐時進入了創宗立派的新時期。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學風,佛教理論雖然趨向獨立,但還沒有能夠對佛教本身不同的觀點加以系統的綜合和會通,獨立的寺院經濟也是處於形成發展之中。因此當時無佛教宗派的出現,只有眾多的佛教學派。隋唐時,隨著封建統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經濟的充分發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進一步融合發展的機會,順應著思想文化大統一的趨勢,一些學派在統一南北學風的基礎上,通過「判教」而形成宗派。這些宗派各具獨特的教義,教規和修持方法,並為了維護自己宗教的勢力和寺院經濟財產,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傳法世系。他們的思想體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大量的傳統思想和方法。中國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標誌著佛教在中土的發展進入了鼎盛階段。
佛教的八大宗派雖是中國佛教的產物,但其根本依據均不離佛所說的教法。每派都有其完備的體系和經典理論依據。「性海圓通」公眾號將對每一宗派逐一介紹,敬請關注。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