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2020-12-16 飛飛想旅行

學校簡介:

清華大學是中國最高學府,清園內林木俊秀,水清木華;清澈的萬泉河水從腹地蜿蜒流過,勾連成一處處湖泊和小溪,滋潤著一代代清華學子高潔的志趣和情操。新時代的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旅遊攻略:

1.從西門進入可以直接去朱自清筆下的荷塘,然後延路一直向東走可以看到二校門、清華大禮堂等重要地點,再沿途往東走,可以看到氣勢磅礴的新清華學堂。

2.清華與北大兩座著名高校相對,可一同遊覽;歷史遺蹟圓明園也位於清華西門對面。

遊覽路線:

從清華大學西門進入:

1.清華西門 → 荷塘月色 → 水木清華 → 大禮堂 → 清華學堂 → 二校門 → 清華西門

2.荷塘月色 → 二校門 → 大禮堂 → 工字廳 → 圖書館 → 校訓碑 → 銅像 → 清華學堂 → 聞一多紀念碑 → 自清亭 → 近春園 → 同方部 → 日晷儀等

清華大學分布

紫荊公寓區介紹: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學生公寓。公寓區的主體建築為徽派建築,分為本科生區、研究生區、留學生區和繼續教育學員區,其中博士生公寓樓因排列為英文字母"W"形,而被學生稱為W樓。公寓區內配有紫荊園和桃李園兩座現代化學生餐廳、超市、學生服務樓、紫荊操場,網球場、報亭等設施,為學生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

清華路介紹:清華路是清華大學的兩條主幹道之一,筆直的大道從清華西門一直延伸到學校的最東部,將校園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貫穿學校東西方向的清華路連接著學校教師生活區、行政辦公區和教學區,連接著校園東西部,連接著清華幾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也連接著傳統與現代。

工字廳介紹: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華園的主體建築。因其前、後兩大殿中間以短廊相接,俯視恰似一"工"字,故得名。

甲所、丙所及園林介紹:建校初期供校領導居住的甲所、乙所和丙所(現僅存甲所和丙所)位於工字廳以南,1917年~1919年建。均為西式單幢磚木結構,其間樹林成蔭、花草擁簇,草木山岡、溪流環繞、環境幽雅。梅貽琦曾在甲所居住多年。乙所曾是馮友蘭的居所,據宗璞(馮友蘭次女)回憶:"在乙所的日子是父親最有創造性的日子"。這裡也是馮友蘭掩護進步學生的庇護所,"一二九運動"期間黃誠和姚依林在這裡度過了搜捕之夜。

近春園介紹:近春園景點的核心景觀是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圍著的一座島,島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樹林掩映,島西南側有一古式長廊,此島通過一座漢白玉拱橋與岸邊相連。每到夏天,便有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前來尋找"荷塘月色"的勝景。

西體育館介紹:清華早期"四大建築"之一,位於校園西北部。前館建於1916-1919年,由墨菲設計,泰來洋行施工,外表採用西方古典形式,館前有陶立克式花崗巖柱廊;後館建於1931-1932年,建築設施與前館巧妙相接,建築風格渾然一體。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也與西區體育館緊密相連。"五四"運動爆發之後,5月5日,清華學校學生在體育館前召開全校大會,高呼"收復失地"、"廢除21條"等口號,決定6日起罷課。5月9日又在體育館內舉行"國恥紀念會"。"一二九運動"期間,體育館曾做過保護進步學生的"掩體"。

清華學堂介紹: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本是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辦的一所留美預備學校。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設立遊美學務處。1909至1911年,遊美學務處先後選派了三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其中有梅貽琦、張子高、趙元任、胡適、張彭春、莊俊等。清華學堂帶著濃鬱的德國古典風格,在工字廳東邊落成,清朝軍機大臣那桐為之手書匾額。1911年4月29號,學堂裡傳來第一陣讀書聲,清華的歷史從此發端。

美術學院介紹:美術學院建築總面積62,000平方米,佔地15,000平方米,由美國帕金斯威爾公司設計。2004年3月奠基動工,2005年8月投入使用。位於主校區東區,中央主樓東南方向,新教學樓主要包括教學區、實習區、科研圖書區、教學管理區及公共空間等。

東區主樓介紹:東區主樓由"西主樓"、"東主樓"和"中央主樓"三部分組成。它們分別以四個"過街樓"聯成一個整體,體態巍峨,結構堅固,總建築面積達76871平方米,是建國後由清華多個專業的師生結合畢業設計工作而自行設計的校園傑作之一。

綜合體育館介紹:綜合體育館是集體育比賽、訓練、教學、會議、演出為一體的綜合性場館,比賽場地最大55m×35m。座席由固定座席和活動座席組成,共5000座,設有主席臺和裁判席,一層設有運動員訓練房、貴客室等輔助房。

第六教學樓介紹:第六教學樓位於清華大學主樓西北側,為綜合教學科研設施。

大禮堂介紹:大禮堂與老圖書館、西體育館和科學館,並稱"四大建築",是清華建校以來第一批大規模建築。大禮堂建成時是國內高校中最大的禮堂,建築面積1840平方米,高44米。大禮堂的建築最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羅馬和古希臘藝術風格,羅馬風格的穹隆主體,開敞的大跨結構,漢白玉的愛奧尼克柱式門廊。整個建築下方上圓,莊嚴雄偉,象徵著清華人"堅定樸實、不屈不撓",是清華的集會中心。大禮堂是清華"最有光榮歷史的建築物之一",在三十年代是支持共產黨堅決主張抗日的"大禮堂派"學生集會之地。現在校內的會議、講座及娛樂演出,仍經常在此進行。

學校開放時間:

雙休日、法定節假日及學校寒暑假(具體日期見學校通告)期間的每日上午8:30-11:30,下午13:30-16:30,校園對外開放參觀。如遇校園內有重要活動,暫停開放參觀。

聲明:以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轉載內容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是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作者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是中國最高學府,國立清華大學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新時代的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地點分布:清華大學主體所在地——清華園,於清康熙年間稱熙春園,鹹豐年間更名清華園。校園佔地六千餘畝,以南北主幹道為線分為東區、西區。
  • 清華校園裡刻寫最多的校訓石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它們寄託著清華人最真摯的情懷,見證著清華園的變遷與發展,更象徵著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在天地間浩然長存。即將踏入清華園子的同學們,可以在這個暑期,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歷史中的清華園。清華風物之校訓在清華校園裡,刻寫最多的石碑就是校訓了。
  •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校訓知多少?
    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認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高度概括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清華人在建校初期,就將自身的精神世界與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緊緊聯繫在一起。張岱年:「『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努力向前,絕不停止,這句話表現了中華民族奮鬥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對外來侵略決不屈服,對不良勢力決不妥協;在個人生活方面強調人格獨立,志不可奪。
  •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
    中國高校之窗「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然後從對乾坤兩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釋屬性中進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樣高大剛毅而自強不息,要像地那樣厚重廣闊而厚德載物。1914年,著名學者梁啓超蒞校作《君子》為題的講演,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學生,後被鑄入校徽,高懸於大禮堂的上方,成為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體現了一種健全的人格。
  • ...求是 厚德載物 浙江 中國 敦篤 自強不息 勵志 校風 篤志-中國...
    來清華,風水好  清華的靈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解釋:來源於《周易》的兩句話: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
  •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1914年11月他到清華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激勵學子,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應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責己嚴,責人輕,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擔負起歷史重任
  •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黃河文化的根本要素與核心內涵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黃河文化的根本要素與核心內涵□ 薄文軍母親河,一部深沉厚重、穿越時空的皇皇巨著。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條大河帶給一個民族的堅忍不拔與無私奉獻精神。黃河文化亦即黃河文明、黃河精神,具有披荊斬棘、艱苦卓絕的開拓性,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延展性,兼收並蓄、匯納百川的包容性,鳳凰涅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優良基因,中華民族的力量源泉。同時,我們也深刻認識到,黃河入海並不意味著一個完整過程的結束。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什麼意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意是指天地永不停息的運轉,而作為男人大丈夫更應自強不息,頂天立地。就是說天道運行周而復始,永無止息,誰也不能阻擋,君子應效法天道,自立自強,不停地奮鬥。「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
  •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內涵
    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代表著作有《中國邏輯史論》、《近現代的先秦名家研究》、《周易解讀》、《中國學術思潮史》等。近年來注重於中國文化重心當代轉移的研究,發表有《從黃河文化到長江文化》、《中國文化重心的轉移》等多篇論文。近年來,有關 「中國模式」的討論成為熱門話題。講 「中國模式」,離不開中國的文化傳統,離不開中國的民族精神: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 訪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李錦全: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相輔而行
    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相輔而行,是中國哲學的優良傳統。沒有前者,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隨著時代的步伐走向現代化,也就沒有力量與所謂的西方「強勢文化」平等對話。但是只有前者沒有後者也不行。只有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相輔而行,才有助於中國哲學循文明途徑走向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國崛起和發展的堅強基石。
  •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作品:《自強不息》 作者:崔自默 尺寸:138*35cm (卡戳藝術館有售) 中國有句成語叫「相由心生」,崔自默的書法可謂是「字由心生」,中國還有一句俗話叫「字如其人」,崔自默也真正做到了「人書合一」。
  • 中國傳統文化: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隱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表象下面。這種精髓用人的經驗、價值觀、邏輯是非常難以理解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中華大一統的形成,這些其實是中華傳統文化整體觀的形成過程。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是貫徹始終的,從先秦的「天人合一」到宋明的「萬物一體」,無不如此。這種整體觀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辯證處事方式,即把人和宇宙看做一個整體,由此衍生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華之寶
    這兩句話就是乾坤兩卦的大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兩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看到天(這裡的天可以理解為日月)獨立運行並且永不停息,我們行身處事也要效法天的這種健行,自我勉勵,不因任何困難,而停止或改變志行;看到大地寧安靜處,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而畜養萬物,我們接人待物要柔順寬厚,象大地畜養萬物一樣對待各種人無不包容。
  • 清華人在安徽丨張曉東:研究員的堅持是一輩子的堅持
    編者按:「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一代代為安徽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清華人,始終踐行著這句清華校訓。他們嚴謹認真,他們睿智博學,他們努力奮進……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和清華大學安徽校友會正式成立20周年,在安徽經濟、文化、教育、科研創新等各個領域,都有清華人忙碌奔波的身影,我們將通過「清華人在安徽」系列報導,帶領大家一起走近這群神採奕奕的清華人。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語錄出處】出自《周易》。《周易》也稱《易經》或《易》,是中國最古老的佔卜術原著,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語錄解讀】大地厚廣,可以承載萬物,君子積累道德,方能承擔事業。
  • 胸有成竹 下筆有神 6幅厚德載物書法越看越喜歡
    說起書法,其中較受歡迎的厚德載物書法,更是受到眾多藏友的青睞。厚德載物的典故民國時期,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
  • ...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 《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要求,「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必須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只有把上述重要要求落到實處,才能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起到上行下效的正向帶動效應。
  •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就八個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中華大一統的形成,這些其實是中華傳統文化整體觀的形成過程。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觀是如何形成的呢?請看哲學詩畫為你整理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觀,國人必看!1,整體觀的形成中華傳統文化以孔子為代表,以儒學為主體,兼容諸子百家,以及佛教和道家思想精華、中醫、漢字與書法、武術等方面,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的政治建構而逐漸形成。中華傳統文化好比大象,道家和佛家都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一條腿。
  • 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字來源於《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辦公室適合掛什麼字畫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勵志名言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書法,經典中的經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句激勵人拼搏奮鬥、自我努力;一句奉勸大家要有一顆容人之心、要有承載萬物的德行。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勤勞勇敢,披荊斬棘,鋪路搭橋,建設家國,不知譜寫了多少悲壯動人的頌歌:黃帝教民養蠶,製作舟車;炎帝斫木為耒耜,課民以農桑;堯帝設官定歷,率民戰性旱災;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誰不是自強不息,發憤圖強,厚德載物的典範?泱泱華夏,湧現了多少奮發有為,勵志圖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英雄人物,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