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秦國的都城去做採訪。問問百姓們,秦王為什麼把那麼多的書都燒了,而且還殺了那麼多儒生。你感覺秦王這樣做好嗎?
百姓們肯定會回答你。這樣做當然不好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明白秦王為什麼要這樣做。
然後你告訴百姓們,秦王之所以要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國家的統一穩定,那百姓還是會認為這樣的做法過於殘暴!
可是你如果你說,有一些儒生,因為秦王沒有採用他們的學術,所以他們就在背地裡誹謗他,還有一些人好好的學問不做了,專門去幹一些坑蒙拐騙的事情。那你覺得這些人還值得同情嗎?
其實百姓們在很多事的認知上都是片面的,他們不會去了解全局,生活也不允許他們這樣做。所以當多數人都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很殘暴,他們就會相信,這的確是事實!
談到秦始皇,多數人印象中他是個暴君。其中焚書坑儒這件家喻戶曉的事也許是他最大的汙點。其實那時候秦始皇的確燒了書,也殺了人,但遠沒有流傳的那麼誇張。
焚書坑儒其實是兩碼事,焚書是一個件事,坑儒是另一件事。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從春秋末期開始,周王室就開始衰落了,整個國家一片混亂,禮崩樂壞,王朝分裂,群雄並起。當時由於王權衰微,使官學思想逐漸向民間傳播,民間私學也開始繁榮,於是出現了大批各執一詞的知識分子。我們把這個時期的現象稱為百家爭鳴。
儘管這些知識分子的思想學說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要用他們的思想來治理國家。在這些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儒家思想,它對人的要求很高,在和平年代應該有用,但治理亂世並非最佳選擇。亂世中,百姓的生存問題尚且無法保全,他們不當強盜已經很好了,怎麼還能勉強他們成為溫潤如玉的君子呢?
因此孔子周遊列國最終失敗,並非因為孔子及其思想不行,而是時代無法選擇孔子。
眾所周知,秦始皇最終選擇了法家,而時代也是如此。從秦朝開始,可以說數千年皆秦政,歷史證明法家是治亂之道。
但由於歷史的局限,當時一些儒生還沒有看到這一點。正如現在仍有人認為其他國家政策怎麼怎麼地一樣,在當時,一些儒生總是引用儒家經典來詆毀朝政,說秦始皇行使政令這有毛病,那裡不行。
剛剛建立的秦朝根基十分不穩固,六國貴族隨時都想著如何復闢。因此,不僅要車同軌書同文,而且要統一思想,統一核心價值觀念。
事實上,秦始皇對於那些造反、鼓動民意、動搖秦國政權的人還是比較仁慈的,並沒有大肆殺戮,只是燒掉他們所讀的書。誠然,焚書坑儒確實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古書典籍失傳,但從大的方面來看,秦始皇當時也是迫不得已,我們現在評價歷史人物不能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背景,拋開其背景來評價是不公正的、不客觀的。
對儒生引用儒家經典誹謗、煽動民意、批評秦始皇、動搖秦始皇統治基礎的做法,秦始皇感到不滿,於是焚燒了大量儒家經典。那秦始皇有沒有大肆屠殺儒生呢?
事實上,司馬遷史記中明明說的是「焚詩書、坑術士」,只是後來的劉向和孔安國等人將坑術士改成了坑儒。
盧生和侯生兩人是代秦始皇求仙問藥的兩個術士,可是由於找不到仙藥,又怕遭到報復,於是他們兩個帶著巨額錢財潛逃,並在背後公然用道家思想來批評秦始皇的統治和為人。因此秦始皇一怒之下,又下命諸殺當時國都的術士,共坑殺四百六十個術士,這就是坑儒的真相。
事實上,術士們所說的長生是秦始皇修煉不成的,它不是靠外服丹藥所能達到的,而是道家的一種延年益壽的內丹修習法。其實術士所描繪的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座海外仙山,指的就是人體的三大丹田。
孫悟空在《西遊記》中向菩提祖師學習的長生術就是內丹術。西遊記第二回中的內容,其實是就是這門道術的總綱,所以那些給秦始皇煉仙丹的道士,都是江湖上的騙子,秦始皇最後也是因為煉仙丹而死。
談論到這裡,我們應該都明白了,所謂的焚書坑儒,其實就是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理論上其實就是三種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的矛盾衝突。秦始皇選擇了法家,而儒道兩家的少數分子在臺下鬧事,於是秦始皇才燒毀儒書,坑埋術士。
所以追溯本源,秦始皇暴君的形象也是那些儒生術士們給弄壞的。因為焚書坑儒兩件事對他們的打擊實在太大,他們不免造就輿論,說秦始皇殘暴不仁!
之所以採用法家的學術史有原因的,春秋戰國亂世的形成,主要願意就是分封的諸侯王逐步壯大,不再受到周王室的控制。以古為鑑,秦始皇採用中央集權制,郡縣官員由中央直接委派管轄,大大提高了權力的掌控力。
也只有把權力牢牢握在手中,才能令行禁止,才能促進各項利民政策的實施,這樣好的制度果然被後來的歷代帝王沿用至清朝末年。
然而後來的帝王也有過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行為,在作者看來,他們不過是拿禮儀仁義來教化百姓,從而固化他們的思想行為,為他們上了一把道德鎖,使人人都成為一個謙謙君子,以防他們有別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