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人生中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說起魯迅先生有的人頭腦中肯定會想到魯迅棄醫從文的經歷吧。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了,在當時便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如今依舊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談談魯迅是怎麼選擇學醫的?又是怎麼棄醫從文的?
魯迅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大戶家庭,祖父考中進士,曾在京城做官,父親也曾考中秀才。小時候魯迅的家庭不錯,但在魯迅 13 歲時,家裡遭到一場很大的變故,魯迅的祖父因賄賂鄉 試主考官,案發入獄,魯迅家從此敗落來。而且禍不單行,魯迅的父親很不幸又得了肺病,經常吐血。因為當時醫療水平比較低,始終也不能確診是什麼病,再加上家道敗落,不能拿出更多的錢來治病。於是就按照紹興民間的土辦法來止血,讓病人喝陳年磨研出 來的墨水。又請當地的中醫來診治,吃了不少中藥,還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藥引,最終 也沒能挽回父親的生命。因此魯迅認為,「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魯迅痛定思痛,決定好好學習西醫,希望能夠藉此來救治那些被中醫所害的人,從此魯迅就立志學醫,學成後「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是在我看來至於他的父親到底是不是遇見了庸醫,這還真的不好說,畢竟醫生不是萬能的。誠然,中醫的確見效慢,可並不能以此來否定其價值。不過不管怎麼樣,因為前面慘痛的經歷,魯迅先生對於中醫沒有半點好感。所以他選擇學西醫,最終目的也是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1898 年,18歲的魯迅,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魯迅於1904年到1906年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學習,而這也正好是發生日俄戰爭的時期(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魯迅在仙臺學習的第二年碰到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也馬上使他改變了學醫的志向,他發現醫生能救治的也只是少量的人,而文字卻可以喚醒大量沉睡中的人們。
這件事在在魯迅的《藤野先生》《吶喊·自序》中說到,一次上細菌學課,需要用「電影」(幻燈,當時稱電影)來顯示細菌的形狀和活動情況。教師講完後,還沒到下課時間,便放了幾段時事幻燈片子,映出的是不久前剛結束的日俄戰爭的故事:日軍抓了一個中國人要槍斃,說他做了俄國間諜,,一群雖強壯但麻木不仁的中國人正津津有味地圍觀,在看熱鬧……這時,有的日本學生狂呼「萬歲」,有的斜著眼睛看著魯迅,議論說:「看看中國人這樣子,中國一定會滅亡。
面對此情此景,魯迅渾身像火燒一樣,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來,夾起書本憤然走出教室。魯迅先生倍感屈辱:「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看來,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情,如果中國人思想不能覺醒,即使體格如何強壯,還不是被帝國主義者抓去殺頭?還不是只能 成為示眾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病死多少人倒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於改變人們的精神,要喚醒人們,中國才能有希望。
但是,用什麼辦法才能改變人們的精神,喚醒民眾呢?魯迅認為,當時的海外留學生中,有學醫的,學法律的,學工程製造的等等,這些只能在某一領域有所作為,而不能改變人們的精神,要改變人們的精神,首推文藝,從思想上解決問題。文藝能夠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能夠把沉睡、麻木狀態的人們喚醒,能夠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這樣,人們覺醒了,中國就有改變的希望了。於是,沒過多久,魯迅離開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到了東京,聯絡了許壽裳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籌辦文藝雜誌,不久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
當時的中國在世界眼中,還是那個誰都可以欺負的「病夫「,而在日本生活的魯迅見證了明治維新的高速發展。所以,他非常迫切渴望中國也能夠崛起。魯迅是偉大的,至少他的確為這個世界的改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目前有很多傳言,說魯迅先生之所以選擇文學,只是因為醫學混不下去了,甚至還掛過科,他的解剖學成績只有59分。
59分的解剖學成績,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已經是很高的程度了。日本醫學學科的難度非同小可,最高分也不過六十幾分。而且,魯迅先生在日本的學習是刻苦的,他作為中國人在日本受到的排擠也是很多的。很少有人知道,當時魯迅先生考出這個成績,還被不少人懷疑是不是教授洩露了題目給他。可見,這個分數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不及格,反而還是很高的分數。
魯迅棄醫從文主要是由於對於國家命運和前途的無限擔憂,並且對於麻木的民眾的痛心,渴望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國家走出昏聵之中,讓民眾能夠不再被麻木無情的看客思想左右著,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魯迅奇異從文的意義十分的重大,對於魯迅自己而言是一次個人的覺醒,對於中國民眾而言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覺醒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