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之所以棄醫從文的隱情

2020-12-05 隨風趣談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人生中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說起魯迅先生有的人頭腦中肯定會想到魯迅棄醫從文的經歷吧。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了,在當時便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如今依舊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談談魯迅是怎麼選擇學醫的?又是怎麼棄醫從文的?

魯迅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大戶家庭,祖父考中進士,曾在京城做官,父親也曾考中秀才。小時候魯迅的家庭不錯,但在魯迅 13 歲時,家裡遭到一場很大的變故,魯迅的祖父因賄賂鄉 試主考官,案發入獄,魯迅家從此敗落來。而且禍不單行,魯迅的父親很不幸又得了肺病,經常吐血。因為當時醫療水平比較低,始終也不能確診是什麼病,再加上家道敗落,不能拿出更多的錢來治病。於是就按照紹興民間的土辦法來止血,讓病人喝陳年磨研出 來的墨水。又請當地的中醫來診治,吃了不少中藥,還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藥引,最終 也沒能挽回父親的生命。因此魯迅認為,「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魯迅痛定思痛,決定好好學習西醫,希望能夠藉此來救治那些被中醫所害的人,從此魯迅就立志學醫,學成後「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是在我看來至於他的父親到底是不是遇見了庸醫,這還真的不好說,畢竟醫生不是萬能的。誠然,中醫的確見效慢,可並不能以此來否定其價值。不過不管怎麼樣,因為前面慘痛的經歷,魯迅先生對於中醫沒有半點好感。所以他選擇學西醫,最終目的也是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1898 年,18歲的魯迅,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魯迅於1904年到1906年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學習,而這也正好是發生日俄戰爭的時期(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魯迅在仙臺學習的第二年碰到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也馬上使他改變了學醫的志向,他發現醫生能救治的也只是少量的人,而文字卻可以喚醒大量沉睡中的人們。

這件事在在魯迅的《藤野先生》《吶喊·自序》中說到,一次上細菌學課,需要用「電影」(幻燈,當時稱電影)來顯示細菌的形狀和活動情況。教師講完後,還沒到下課時間,便放了幾段時事幻燈片子,映出的是不久前剛結束的日俄戰爭的故事:日軍抓了一個中國人要槍斃,說他做了俄國間諜,,一群雖強壯但麻木不仁的中國人正津津有味地圍觀,在看熱鬧……這時,有的日本學生狂呼「萬歲」,有的斜著眼睛看著魯迅,議論說:「看看中國人這樣子,中國一定會滅亡。

面對此情此景,魯迅渾身像火燒一樣,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來,夾起書本憤然走出教室。魯迅先生倍感屈辱:「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看來,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情,如果中國人思想不能覺醒,即使體格如何強壯,還不是被帝國主義者抓去殺頭?還不是只能 成為示眾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病死多少人倒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於改變人們的精神,要喚醒人們,中國才能有希望。

但是,用什麼辦法才能改變人們的精神,喚醒民眾呢?魯迅認為,當時的海外留學生中,有學醫的,學法律的,學工程製造的等等,這些只能在某一領域有所作為,而不能改變人們的精神,要改變人們的精神,首推文藝,從思想上解決問題。文藝能夠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能夠把沉睡、麻木狀態的人們喚醒,能夠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這樣,人們覺醒了,中國就有改變的希望了。於是,沒過多久,魯迅離開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到了東京,聯絡了許壽裳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籌辦文藝雜誌,不久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

當時的中國在世界眼中,還是那個誰都可以欺負的「病夫「,而在日本生活的魯迅見證了明治維新的高速發展。所以,他非常迫切渴望中國也能夠崛起。魯迅是偉大的,至少他的確為這個世界的改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目前有很多傳言,說魯迅先生之所以選擇文學,只是因為醫學混不下去了,甚至還掛過科,他的解剖學成績只有59分。

59分的解剖學成績,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已經是很高的程度了。日本醫學學科的難度非同小可,最高分也不過六十幾分。而且,魯迅先生在日本的學習是刻苦的,他作為中國人在日本受到的排擠也是很多的。很少有人知道,當時魯迅先生考出這個成績,還被不少人懷疑是不是教授洩露了題目給他。可見,這個分數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不及格,反而還是很高的分數。

魯迅棄醫從文主要是由於對於國家命運和前途的無限擔憂,並且對於麻木的民眾的痛心,渴望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國家走出昏聵之中,讓民眾能夠不再被麻木無情的看客思想左右著,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魯迅奇異從文的意義十分的重大,對於魯迅自己而言是一次個人的覺醒,對於中國民眾而言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覺醒的開端。

相關焦點

  • 青年時期的魯迅先生為什麼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出國留學和後來棄醫從文,目的都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魯迅早在故鄉紹興的青年時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南京求學時期的他,和許多先進的中國人一樣在思考、探索國家和民族的出路。
  •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你看懂了幾分?贊同嗎?
    對於一個醫生來說,會寫文章的醫生,看得到人間悲歡,通過語言告訴群眾,這種醫生就是時代的創造者,魯迅開啟了一個『棄醫從文的時代』。1902年魯迅先生從礦路學堂畢業,公費赴日留學,來到日本京東學習日語,後來進入日本仙臺醫學專門校學習,現為東北大學。者期間學習成績是非常好的,心中一直渴望著能學成歸來挽救中國東亞病夫的形象。
  • 武漢確診女子返京,現已在調查中,再次想起魯迅先生「棄醫從文」
    然而看到這件事情,再一次想起了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在這世界上有些人,醫生可以救他們的病,卻無法拯救他們黑暗的心。就像魯迅先生曾經棄醫從文時所說:「治病救人,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曾經的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 魯迅先生出國留學和後來棄醫從文目的是什麼?
    魯迅先生出國留學和後來棄醫從文,目的都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魯迅早在故鄉紹興的青年時代這是魯迅經過鄭重考慮後作出的選擇。魯迅東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34;。他要把滿腔的熱血奉獻給祖國。所以,他先選擇了醫學。他說:&34;,後來便到&34;學習,&34;。
  • 因父母病逝,而決心學醫的魯迅先生,又為何棄醫從文?
    對於魯迅先生,我們相比都不會陌生。無論是在中小學的課本之上,還是在文學歷史的收藏之中,魯迅先生的文章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也許有人會認為,魯迅先生就是天才,他所寫的文章就是他自身的才華的展現,是獨一無二的天才人物。
  • [關於魯迅的資料]棄醫從文
    [關於魯迅的資料]棄醫從文 2011-11-11 17:44 來源:百度百科 作者:
  • 魯迅:他棄醫從文,你知道原因嗎?
    你的每一個贊,都是小編努力的動力魯迅:棄醫從文,你知道原因嗎?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叫做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五四運動的參與者,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過,魯迅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小編記得還有一個以魯迅命名的的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由此可見,魯迅對中華民族有著深刻的影響。魯迅:棄醫從文,你知道原因嗎?
  • 帶你領略早年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風採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來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1902年到日本留學,到兩年後的1904年9月,正式到仙臺學醫。
  • 魯迅為什麼會選擇「棄醫從文」?談我眼中的魯迅
    ,脾氣倔強的人;但後來得知魯迅先生的個子並不高時,對他的尊敬卻更進了一步。此時的魯迅先生已是肺病晚期,但他的手裡仍拿著一根煙,臉上露出淺淺的笑容,毫無倦怠之色。在與青年人交談時,親切的像一個老師。我想,這才是真正的魯迅先生吧,和藹可親,不露鋒芒。
  • 魯迅「棄醫從文」不為人知的因素
    編者按:魯迅為何棄醫從文?除了眾所周知的原因,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因素影響他作出這一決定?且聽魯迅研究專家張映勤先生為讀者剝絲抽繭,一一道來。本書系作者研究魯迅的隨筆集,內容涉及多年來魯迅研究中不被人注意的話題,如:魯迅、周作人兄弟反目問題,朱安出售魯迅藏書風波,魯迅為什麼不回紹興,「棄醫從文」新解,魯迅為什麼離開北京,魯迅的仕途、文憑與學歷、職務與職稱等,許多內容系魯研界多年忽視的問題。作者從新的角度,以平實的語言力圖走近真實的魯迅。文 | 張映勤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 魯迅給我的感受(2)——思想為筆,棄醫從文!
    在談到國學大師魯迅的時候我的文筆也有所振動,因為他的思想如果不經歷一些事一些人你是完全體會不到的,有些文章的內容並不是說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作為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可以說棄醫從文改變了其人生軌跡,他的思想影響了幾代人,包括我。
  • 魯迅先生說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從而選擇棄醫從文的原因是什麼?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碰到了一件事情讓他改變了從小學醫的志向。一次上細菌習課,教師講完後還沒到下課時間便放了幾段幻燈片子,放映的是不久前剛結束的日俄戰爭的故事:日軍抓了一個中國人要槍斃說他做了俄國人的間諜,刑場周圍圍了好多身強體壯的中國人在看熱鬧絲毫不覺得這有什麼…………這時,有的日本學生在高呼萬歲,有的日本學生斜著眼睛看著魯迅先生議論紛紛……
  • 在日本學得好好的,魯迅為什麼要棄醫從文?這正是魯迅偉大的原因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先生解釋過他在日本棄醫從文的原因。那是在1905年的一堂醫學課上,學校播放了一部幻燈片。魯迅看到裡面有一名中國同胞即將被日本人斬首,而邊上無數圍觀的中國人一臉麻木,魯迅猛然醒悟:「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他們的精度,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
  • 魯迅「棄醫從文」真是因為「幻燈事件」嗎
    這就是「棄醫從文」事件。然而,在魯迅生平事跡中,「棄醫從文」事件的起因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成為魯迅生平的一個公案。引發「棄醫從文」的「幻燈事件」,是記憶錯位?其實,從魯迅本人的記述來看,本來並不複雜。
  • 棄醫從文救國的魯迅,喜愛的印章有哪些!
    魯迅先生,我們從小學課本上就讀到過他的文章。魯迅先生棄醫從文,驚醒國人精神。從手術刀到筆桿子,是一代文豪,著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魯迅在日本學醫成績優異,為何棄醫從文?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他的文章在當時極大影響了人們的思想。魯迅甚至被譽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是魯迅先生一開始並不是從事作家的職業,而是在日本留學學醫。成績優異的魯迅為何不再學醫,而是棄醫從文呢?他到底在日本經歷了什麼呢?
  • 醫生被新冠肺炎患者打傷以及魯迅棄醫從文的感想
    ……這些年傷醫案件屢禁不止,讓人不由感慨魯迅先生當年舉動真是十分正確。唉,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之舉被傳為美談久矣,惜乎周醫生,先生掛靴而去致我大中華少一位傳世之國手。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贊乎周先生,先生果決而去致我大中華收一位傳世之巨匠。匆匆數十載易逝,不知先生此時此刻是何等心境?若給先生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不知先生會否會有新的改變。
  • 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
    棄醫從文魯迅,原名周樹人 (1881年——1936年),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
  • 思想為筆,棄醫從文!
    在談到國學大師魯迅的時候我的文筆也有所振動,因為他的思想如果不經歷一些事一些人你是完全體會不到的,有些文章的內容並不是說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作為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可以說棄醫從文改變了其人生軌跡,他的思想影響了幾代人,包括我。
  • 魯迅真的是因為「學醫失敗,才棄醫從文」的嗎?事實勝於雄辯
    語不驚死不休,魯迅是近代中國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一個偉人曾經評價過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然而在網上,卻有人爆出「他是因為學醫失敗才棄醫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