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畫面為大衛雕塑打馬賽克 意使館稱理解(圖)

2020-12-16 搜狐網

7月6日,觀眾在觀賞《大衛·阿波羅》。

7月10日,央視首播和復播大衛·阿波羅雕像時的畫面,復播時馬賽克被移除。

  前天,央視新聞頻道報導在京展出的著名裸體雕塑「大衛·阿波羅」時,以馬賽克遮住雕塑的敏感部位,引發熱議。昨天下午,義大利駐華大使館新聞官表示,央視或是為保護最敏感的觀眾群體,可以理解。至於為何考慮為雕像打馬賽克,央視未給出官方解釋。記者就此事採訪央視新聞頻道宣傳人員時,對方未對此事進行回應,「這是一個普通的新聞報導,我未得到授權對此進行回應。」  

事件回放  央視馬賽克引熱議

  7月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館慶之際,國家博物館與義大利文化遺產與活動部文物管理與開發司聯合舉辦「佛羅倫斯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展覽作品包括「文藝復興三傑作品」達·文西的木板畫《別號「亂發」的女性頭像》、拉斐爾的木板畫《自畫像》和米開朗基羅的大理石雕像《大衛·阿波羅》。

  前天中午11點49分,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播出名為《北京國博百年館慶:文藝復興名家名作亮相》的報導,雕像《大衛·阿波羅》敏感部位被打上馬賽克。報導一出,隨即引發熱議。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張辛可發微博說,「裸體雕塑是西方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用來表現歷史事件、故事、思想、情緒等,也表現身體的健美、情愛和性感等,沒有淫穢的含義」。網友黃女士稱,「作為國家性媒體,如此敏感而小心翼翼地"保護"少兒,是不是一種讓人害怕的過度保護?」

  也有網友表示此舉尚可理解。李女士說,中國講究含蓄美,「在公共媒體公開播放全裸雕像似有不妥」。

  當天下午3點54分,新聞直播間復播此條新聞時,已將畫面中的馬賽克抹去。

  現場調查

  市民觀展未感不妥

  昨天中午,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外,近40位參觀者正排隊等候進入展廳。參加完高考的天津藝術類考生小楊說,「聽說《大衛·阿波羅》展出,難得與大師作品親密接觸,就趁著暑期來京一睹為快」。對於馬賽克風波,小楊說,「難以理解,在東西方文化加速交流、融合的時代,此舉難免讓人覺得國人思想封閉」。

  《大衛·阿波羅》雕像前,張女士正給11歲的兒子介紹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是西方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看展的同時介紹作品,可以讓孩子形象地了解那段神話」。聽說央視播此雕像打上馬賽克,張女士稱,「兒子的學校也會開設兩性教育的課程,大方接受並欣賞西方雕塑美,本是件好事兒,"馬賽克"實屬多此一舉」。

  國家博物館方面表示,此次展覽不僅是迄今為止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反映佛羅倫斯與文藝復興內容的專題展覽,也是義大利送往國外的高水準的「文藝復興」展,有些展品是首次離開義大利。展覽展品的保險總價高達3億歐元,是國博百年歷史上引進展覽中展品價值最高的國際交流展。

  此外,還有部分媒體誤傳央視播出的馬賽克畫面為著名雕塑《大衛》。對此,國家博物館方面表示,參展作品為《大衛·阿波羅》。  

意方回應  尊重感謝央視報導

  昨天下午,義大利駐華使館新聞官表示,雕像的隱私部位被打馬賽克,或許是中央電視臺為保護最敏感的觀眾群體所作出的選擇,「我們對此表示尊重,也很感謝他們的報導」。

  新聞官介紹,此次展覽的舉辦,經意中雙方多年準備,可讓國家博物館的各個年齡段的參觀者欣賞到文藝復興時期,世界藝術史上最高形式表達的經典之作,屬於第一個「完全義大利模式」在義大利國土之外呈現,將在國家博物館展覽整10個月。此後,位於羅馬的威尼斯宮國家博物館也將提供類似的展覽空間,以展示中國的文化作品。  

檔案·此「大衛」非彼大衛

  大衛·阿波羅:《大衛·阿波羅》是米開朗基羅的著名雕塑作品。題材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的神阿波羅。阿波羅是希臘神話十二主神之一,是主神宙斯與暗夜女神勒託所生之子,阿爾忒彌斯的孿生哥哥,全名為福玻斯·阿波羅,意思是「光明」或「光輝燦爛」。米開朗基羅的這件作品所刻畫的阿波羅嚴謹封閉,嚴守古希臘的美學觀和規範,追求完美無缺的理想美。

  大衛:《大衛》是一座立像,高5.5公尺,是在一塊被人損壞過、沒有雕刻家再敢於動手的、閒置了近半個世紀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開朗基羅刀下的大衛是一個充滿著旺盛生命力,有著必勝信念的健與美的英雄形象。1501年,米開朗基羅秋天開始創作,至1504年完成。在佛羅倫斯,這座雕塑一共有三個,原作被放在佛羅倫斯美術學院中。  

對話專家  馬賽克或不代表央視整體立場

  京華時報:您贊同央視打馬賽克的處理方式嗎?

  蔡志松(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不建議媒體對作品打馬賽克。大衛·阿波羅雕像作為一件藝術品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媒體播出應該尊重藝術,尊重藝術品所表達的思想。

  京華時報:打馬賽克是否會影響觀眾對大衛·阿波羅雕塑的理解?

  蔡志松:會有影響。大衛·阿波羅是最鮮明展示興盛期文藝復興義大利美術特點的作品之一。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打馬賽克有礙於人們對雕塑的理解,會和此次作品展有所矛盾。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以力量和氣勢見長,具有一種雄渾壯偉的英雄精神,裸露只是大衛·阿波羅傳達英雄精神的藝術表現形式。

  京華時報:該新聞一出就引起了網友熱議,央視撤銷馬賽克是否意味著,對西方藝術從排斥到包容的轉變?

  蔡志松:之前打馬賽克可能僅僅是工作人員的操作行為,不代表央視的整體立場,而央視將其撤銷也是受眾人熱議影響,是一種轉變,但二者仍會存在矛盾。

相關焦點

  • 央視給大衛雕像打馬賽克 回應:是普通新聞報導
    7月9日,央視新聞頻道報導在京展出的著名裸體雕塑「大衛·阿波羅」時,以馬賽克遮住雕塑的敏感部位,引發熱議。前天下午,義大利駐華大使館新聞官表示,央視或是為保護最敏感的觀眾群體,可以理解。至於為何考慮為雕像打馬賽克,央視未給出官方解釋。記者就此事採訪央視新聞頻道宣傳人員時,對方未對此事進行回應,「這是一個普通的新聞報導,我未得到授權對此進行回應。」
  • 大衛像打馬賽克 引網友自發為名畫穿衣
    7月9日,央視在播出義大利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報導時,將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生殖器部位打上馬賽克。新聞一經播出,立即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網友紛紛給名畫、名雕塑穿上衣服。然而長江日報有文章稱,給大衛打「馬賽克」,給名畫「穿衣服」的行為還不是我們的「專利」。
  • 裸男《大衛》被打馬賽克
    J  交鋒  新聞背景  7月9日,央視新聞頻道報導在京展出的著名裸體雕塑《大衛·阿波羅》時,以馬賽克遮住雕塑的敏感部位,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打馬賽克不尊重藝術品,質疑「誰在遮誰的醜」,更有網友發起給世界名畫名雕塑穿衣服運動,以此回應裸男大衛被央視打馬賽克事件。昨天下午,義大利駐華大使館新聞官表示,央視或是為保護最敏感的觀眾群體,可以理解。至於為何考慮為雕像打馬賽克,央視未給出官方解釋。
  • 央視播大衛像打馬賽克 網友惡搞為名畫穿衣(圖)
    當名畫穿上衣服 藝術瞬間變成笑料  羊城晚報訊 記者尹安學、實習生錢楊報導: 雕像大衛「披「上了休閒裝、希臘女神維納斯「套「上紅布兜…… 9日晚間,央視在播出國家博物館義大利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報導時,將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生殖器部位打上馬賽克
  • 電視新聞大衛雕像打馬賽克引爭議
    [提要] 但正是這則報導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原因就是播出的畫面中,展出的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的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馬賽克。大衛雕像 漫畫/張永文  7月9日中午11點49分,在央視新聞頻道一則《北京國博百年館慶:文藝復興名家名作亮相》的報導中,給展出的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生殖器部位打上馬賽克
  • 鑑黃師面試題目:央視為何給大衛雕塑打馬賽克
    >大衛雕塑  面試題目除了要快速辨別各國AV女優外,並要面試者詳述央視為什麼給大衛雕塑打馬賽克?在機器學習領域對色情內容進行鑑定時,常涉及哪些數學原理及公式?日、美、歐對色情淫穢的分級體是及優缺點等考題;之後還要一路過關斬將,才能贏得這份年薪20萬元、30萬網友搶破頭的工作。
  • 大衛雕像該不該打「馬賽克」 - ·東南商報
    此新聞在央視播出時,大衛下身被打上了馬賽克。  該消息在微博引發熱議。  (7月10日《東南商報》)   ●體現了傳媒責任  在很多人看來,央視給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生殖器部位打上馬賽克,似乎是「不懂藝術」,反倒讓藝術之美,落入了世俗的窠臼,以至於「好心辦了壞事」。因而輿論也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 央視播全裸雕像「大衛」打馬賽克 重播時被去除
    [提要] 昨天中午11點49分,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的新聞報導播出時,現場展出的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馬賽克。央視此舉隨即引發網友爭議。面對網絡上呈一邊倒的負面聲討,央視在新聞首播3個多小時後作出改變。
  • 大衛像打馬賽克緣於文化氣氛緊張
    央視在播出義大利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報導時,將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作品大衛阿波羅的下體部位打上馬賽克。此舉迅速招致網友一片聲討。在首播3個多小時後的新聞復播中,雕像上的馬賽克已被除去。被「穿衣服」,恐怕是大衛雕像展出史上的頭一遭。對於熟悉該作品的人而言,馬賽克毫無疑問是個笑話。
  • 央視播全裸"大衛雕像"打馬賽克 重播時去除(圖)
    也就在昨天,央視播出這則新聞時將畫面上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阿波羅」隱私部位做馬賽克處理。世界著名雕塑霎時變得「羞羞臉」了,一時間引來網友熱議,多數網友對央視此舉不以為然。不少網友表示疑惑,對於文藝作品,有必要這樣「少兒不宜」嗎?是不是有些不尊重藝術作品?更有網友調侃,是否該給維納斯穿上衣服再來展覽?
  • 王傳濤:央視給雕塑大衛打馬賽克為了證明什麼
    近日,國家博物館為慶祝建館百年,展出了文藝復興三傑的名作,其中包括米開朗基羅著名的雕像作品。央視在播出該新聞時,全裸雕像畫面下半身被打上了馬賽克。可是,電視上的米開朗基羅著名作品《大衛》卻被打上了馬賽克,搞得無數觀眾對藝術的膜拜感在瞬間內揮發殆盡,繼而很快擁有了一個低俗邏輯,並聯想起了馬賽克背後的低俗內容。本來是藝術品,卻非要以三俗觀念論之,這是原始藝術的悲劇,還是虛偽道德的勝利?
  • 從大衛像打馬賽克說開去
    李天揚  看到央視給大衛像打上馬賽克的新聞,不由得想到了魯迅的名言。  先生在《而已集·小雜感》中如是說:「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 [長江日報]大衛像打馬賽克緣於文化氣氛緊張
    央視在播出義大利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報導時,將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作品大衛阿波羅的下體部位打上馬賽克。此舉迅速招致網友一片聲討。在首播3個多小時後的新聞復播中,雕像上的馬賽克已被除去。  被「穿衣服」,恐怕是大衛雕像展出史上的頭一遭。對於熟悉該作品的人而言,馬賽克毫無疑問是個笑話。即使從沒看過的人,馬賽克難道禁得了看客的藝術聯想?
  • 央視給大衛生殖器打馬賽克 不是純潔是想多了
    昨天中午11點49分,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的新聞報導播出時,現場展出的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馬賽克。(東方網12.07。10)  放在平常,這一細微的舉動,不會引起觀眾的注意。儘管我們的社會開放到網上幾乎天天有男女關係的醜聞曝光。但是,在公共場合或者在「臺上」,還不至於像老外那麼「放蕩」。這也許是國人的個性,或者民族文化使然。
  • 央視給雕像打馬賽克:少兒不宜還是不尊重藝術(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央視給雕像打馬賽克:少兒不宜還是不尊重藝術(雙語) 2012-07-10 13:37 來源:滬江英語網 作者:
  • 央視給米開朗基羅雕像打馬賽克 為藝術蒙羞
    昨天中午11點49分,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的新聞報導播出時,現場展出的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馬賽克。(2012年07月10日東方網)  央視作為國家泱泱大臺,向來比較謹慎保守,而且紀律森嚴,這是我等人所共知的。
  •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與《阿波羅》(高清)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與《阿波羅》(高清)  近日,一條有關央視為米開朗基羅的裸體雕塑打上馬賽克的新聞被大家廣為流傳。  【據《東方衛報》報導,昨日央視新聞頻道一則名為《北京·國博百年館慶:文藝復興名家名作亮相》的報導引發一場「馬賽克」風波。
  • 裸體雕像打馬賽克惹爭議 網民惡搞給名作穿「衣裳」
    網絡圖片  東方網7月11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昨日,央視新聞頻道報導《北京國博百年館慶:文藝復興名家名作亮相》時,對義大利著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名作《大衛阿波羅》,打馬賽克遮住男性私處部位。在網上引發一場「馬賽克」風波,有網民認為沒有必要對一件舉世聞名的藝術品進行加工。
  • 外媒:央視為大衛雕像「遮羞」引熱議
    2006年10月21日,義大利佛羅倫斯市政廳贈送給浙江省寧波市的一座按原作1:1比例複製的大衛青銅雕像落戶寧波大劇院廣場。參考消息網7月12日報導 中國中央電視臺9日在報導世界知名雕塑大衛·阿波羅的時候,將重要部位用馬賽克處理,引發網友熱議。據埃菲社報導,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本周迎來它的百年慶典,為此,博物館舉辦了一場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展。中國國家電視臺本周一播放的一段新聞中,大衛的男性器官被打上了馬賽克,引發很多中國人在社交網絡上抗議。
  • 大衛都被馬賽克了 維納斯也穿件衣吧
    《大衛·阿波羅》被央視打碼後,網友紛紛PS名畫穿衣「遮羞」日前,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播出名為《北京國博百年館慶:文藝復興名家名作亮相》的報導,米開朗基羅雕像 《大衛·阿波羅》敏感部位被打上馬賽克,雖然鏡頭只是一掃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