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 張永和:非常建築之「非常」與「正常」

2020-12-17 騰訊網

4月17日,由踐談APT組織、雪城大學建築學院協辦的第二十六期APT踐談·踐享活動Present Continuous Tense在雪城大學Fisher Center舉辦。本期有幸邀請到非常建築創始人張永和老師,為紐約及周邊各位建築師、學生分享近期的一些實踐項目。

本文由建道築格ArchiDogs總結髮布。

作者 |馬元鳴

攝影 |吳愷

編輯 |Shirley Chen

以下為正文

本期分享會主題為「現在進行時Present Continuous Tense」,張永和老師為大家帶來近期十個建築項目的介紹,其中包括已完工項目、在建項目以及仍處於設計階段的作品。

今年正好是非常建築成立25周年,張永和老師首先和大家分享了關於非常建築名字的一些故事。25年前,許多奇奇怪怪的建築慢慢在中國成為主流,然而究竟何種建築形態才是主流成為一個值得爭議的話題。張永和老師與其搭檔魯力佳老師將其公司取名為非常建築,取此名也是意在當時的建築環境中模糊「正常」與「非常」的界限。

張老師首先分享了兩個相對典型的的項目:諾華上海醫療園區以及參與日本競賽時討論新的生活方式設計的玻璃住宅。之所以稱這兩個項目為典型項目是因為其出發點大多數是傳統的理性思考方式

諾華上海醫療園區以中國文化中的傳統院落設計為主題,關注城市的郊區問題,為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非典型建築的代表,位於江西吉首的美術館設計吸引了在座各位的眼球。不同於傳統美術館,吉首美術館通過混凝土橋與鋼架橋的結合不僅解決了當地雨季發大水的問題,同時將美術館與當地生活街區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可供當地居民行走的步行橋。

張老師認為現代建築環境中,建築師是可以積極參與到一個建築項目的策劃。

同時在非常建築近階段的設計中,張老師十分注重室外空間的設計與運用。包括為中國抽象畫家吳大禹設計的美術館以及浙江溫州醫科大學。

在浙江溫州醫科大學的概念設計中,室內外空間再次細分為簷下、簷下陽臺、外廊、室內房間以及庭院五個空間,為江南地區人類活動提供更多可能的室外空間。

除此之外,張老師還提到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虛擬生活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但他始終相信虛擬生活與真實生活是不分的。為2017年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中設計的以厚重的磚與混凝土為主要材料的信息亭也是為了傳遞這一主題。

非常建築近期其他項目還包括更注重培養設計人才的中國美術學院浙江良渚校區、與觀展者成功互動的Looking for Malevich藝術裝置以及將公園與公路橋結合的上海青浦路橋

會後提問環節在場聽眾再次對于吉首美術館、2017深雙信息亭等項目以及虛擬世界、建築設計中概念所佔的比重、歐美建築教育區別等話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張老師講到,關於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其實也未必是之前人與建築的互動更多,所有的一切都在於每個人不同的選擇。是應該迎合數位化的發展去做更多虛擬世界的設計或是認為現實世界更有意思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應該思考若是現實世界更有意思該如何去做設計。

其次,張老師認為概念在最終的產品並不重要,對於設計師而言在設計過程中會更起作用。建築師並不等於哲學家,建築師並不一定要懂很多高深的理論思想。

分享會後張老師總結到,無論是「正常」建築也好,"非常" 建築也好,或者說是典型建築與非典型建築,其目的都不是用來區分評論建築,而是在無論何種情況下,建築師都應該有理由以更樂觀的態度去迎接挑戰,應對不同的狀況做更好的設計。

講座結束後,建道築格ArchiDogs對張永和老師進行了專訪,訪談內容稍後將會總結髮布,請大家持續關注。

作者 |馬元鳴

攝影 |吳愷

編輯 |Shirley Chen

版權聲明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ArchiDogs或作者獲得授權

THE END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張永和:非常建築
    看到魯力佳又插嘴的時候,張永和就半開玩笑似地對他夫人如是說。魯力佳戴了一副墨鏡假寐,可是耳朵一直是豎起著的,「這段我得好好聽」——談到他和魯力佳怎麼相識時,她冷不丁迸出這麼一句。   魯力佳女士是「非常建築工作室」最早的核心成員,對於張永和的為人,她最有發言權:「有些人覺得張永和老謀深算,其實他沒有什麼計劃性,哪天睜開眼說我們去旅行吧,我們就去旅行了。
  • 名人|張永和:建築大咖的「非常」生活
    張永和:哎呀太有了,非常經常的。其實工地上的事非常非常不好改,房子它又不是寫錯幾個字,你刪了就是改了。有可能出各種問題,真是睡不著覺,不知道怎麼辦,第二天會怎麼樣。田川:怎麼堅持下來的呀?他們成立了「非常建築」工作室,在國內開始了一種新的建築方式。在北京計算機一廠C座最高一層站定,面前的白色牆壁上雕刻著四個小字:「非常建築」。仔細觀察,這四個字的英文首寫字母——FCJZ,通過設計巧妙地鑲嵌到了這四個漢字當中。
  • 張永和:從「非常建築」到「普通建築」(上)
    無疑,建築師們必須跳出常規思維應對建築技術以及社會經濟體系的挑戰,同時還要與大自然一番周旋。」在闡釋展覽意圖時,策展人張永和如是寫到。非常建築主持建築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張永和,在2008年由於頗具爭議的SOHO中國前門項目和此次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工作再一次回到了中國公眾的視線中。
  • 建築模型博物館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開幕
    2019年10月19日,建築模型博物館首展: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於當日正式開幕。  張永和/非常建築建築模型展    發布會現場座無虛席  發布會伊始2016「自然建造·中國建築傳媒獎」實踐成就大獎得主、非常建築主持建築師、同濟大學教授張永和先生首先對其工作室「非常建築」進行了介紹
  • 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首展發布會於風語築總部大樓召開
    本報記者 劉會玲 10月19日,張永和/非常建築模型展於當日在風語築總部大樓召開發布會,宣布展覽正式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33件模型作品,分別為玻璃鋼宅、緞庫合院、錦溪攜福酒店、同濟建築廣場、西打磨廠改造、中央黨校學員樓、龍華寺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2010上海世博會企業家聯合館、柿子林等等,這也是張永和作品在建築模型博物館的首次集中展出。 非常建築於1993年由張永和與魯力佳在美國創立。
  • 平常建築與非常建築師
    他和夫人在1992年共同創立「非常建築」獨立事務所。在他們成長的十幾年間,西方建築思潮由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轉向關注現實層面的城市問題,而中國建築界則面臨著由強調民族性、文化關懷向技術操作的轉變。同時,這也是中國城市化進程急速前進的時期,爭做「國際化大都市」一夜之間成為國內許多城市的終極目標。而張永和與「非常建築」一開始就堅定了以重學術研究、以實驗思辨為主導的基調。
  • 曲美家居攜手非常建築張永和「我愛瑜伽」新品上市
    我們認識過一個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的明星張永和,也有一個紙上設計比落地項目更多的建築師張永和,還有一個經常出現在展覽中的藝術家張永和,甚至一個隨筆家張永和,一個漫畫家張永和。而現在,曲美家居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愛做「瑜伽」的張永和。
  • 非常建築的平常心
    「非常建築」工作室是張永和在1993年創辦的一個很小型的建築工作室
  • 張永和|建築可親
    出差中的張永和很難概括張永和的「風格」,他不以「形式」來定義建築,在他看來:「建築不該分為東方和西方,而是根據氣候,分為南北。因為建築是為人而設計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應首先讓位於「人」。從席殊書屋到晨興數學樓,從山語間別墅到運河上的院子,從吉首美術館到吳大羽美術館。
  • 張永和 建築可親
    建築作品模型 非常建築 一言吾 寧波華茂教育論壇項目工地 本期節目中,我們探訪了正在建造中的張永和新作:寧波華茂教育論壇、烏鎮吳大羽美術館和嘉興華之毅時尚中心。
  • 建築人物:張永和
    張永和個人簡介:   張永和,中國建築師,建築教育家,非常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美國註冊建築師;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負責人、教授;2002有關評論認為,作為中國第三代建築師的「典型代表」之一,對中國建築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 [分享]張永和建築作品資料下載
    張永和&非常建築工作室建築作品集 查看詳情
  • ARCHINA專訪×張永和|「豆漿叔」談建築
    2020年8月11日,由廣西師大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英國ACC Art Books、澳大利亞Images出版集團聯合主辦的「藝術之橋2021年度系列發布會暨「視覺:專注與誘惑」藝術設計論壇」成功在黃浦江畔舉辦。此次,ARCHINA建築中國作為特邀媒體參與活動,並有幸與特邀嘉賓張永和老師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 Paul Smith與建築大師張永和對話建築與時尚
    Paul Smith與建築大師張永和對話建築與時尚 Paul Smith與建築大師張永和對話建築與時尚
  • 建築大師張永和:我對中國熱衷奇觀性建築十分警惕
    張永和中國建築師,建築教育家,非常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美國註冊建築師;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負責人公司需要個名字,因為那時候他們老蓋不成房,魯力佳就開玩笑說取名叫「非建築」吧,也就是無建築的意思。張永和說,那誰來找我們蓋房子呢?再加個「常」字。這就是「非常建築」的緣起。「非常」兩個字,也不是沒有實際意義,張永和當時已經覺得中國建築有問題:「當時我確實有點想法,我覺得中國的建築過於強調造型,已經很怪異了,我腦子裡想,如果這些是正常建築,那麼我們想建的可能就是非常建築了。」
  • 張永和:建築要與當地文化結合
    張永和:建築要與當地文化結合 admin 2006-07-10
  • 張永和受邀擔任吳大羽美術館建築設計師
    李大鈞與張永和籤署協議2017年1月,吳大羽藝術基金會與張永和/非常建築籤署協議,確定張永和為吳大羽美術館建築設計師。張永和張永和出生於北京,曾在中國和美國學習建築,並在美國生活工作過多年。他是美國註冊建築師,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非常建築創始人、主持建築師。
  • 獨家專訪|張永和:建築就是蓋房子
    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建築師和教育者在短短的幾天裡,舉辦了國際交流的建築論壇、美育圓桌會議,以及面向公眾的美育課。在這裡,建築本身,就是藝術,收藏,以及一種教育。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天台 攝影:侯博文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坐落在東錢湖畔,以之為中心四散而開的,還有環湖的東錢湖教育論壇建築群。
  • 張永和:公共建築長什麼樣不重要
    周舒  「如果有可能,除了大型公共建築,北京每一個發展項目都最好控制在500~1000平方米;每個人都可以開發,這樣就有可能會出現各式各樣對於建築和傳統文化的想法,這樣會有一個新的、豐富的北京。」在北京三裡屯Village舉行的「後奧運北京的公共建築」論壇上,建築師張永和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
  • 張永和談建築及跨界的作品
    今日為您奉上的是張永和gooood全球獨家【專輯回顧】系列今日為您奉上非常建築 - 張永和(2017年2月16日首發於谷德設計網網站gooood訪談專輯第14期)出品人:向玲張永和談建築及跨界的作品人家問他為什麼在家赤身裸體,他就說天地是他的房子,所以建築是他的衣服。我想像有一定精神生活的這麼一個人,他居在城市裡的家是怎麼樣的?他要保持和天地的關係。因此這個住宅就成為垂直的透明的,就具備了城市性。所以垂直玻璃宅要是沒有這個概念就不會想到這兒了。今天市場經濟和媒體是結合作用的,非常非常強大。通常在工作裡總是跟市場和媒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