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崛起生態興縣 擦亮秀美「上林名片」

2020-12-17 南寧日報
    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完善,吸引市民遊客前去遊玩。    上林縣成功創建霞客桃源等7家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圖為在霞客桃源景區渡河公傳承基地,手藝傳承人演示渡河公製作技藝。    多彩三角梅產業基地為當地貧困戶開出「富貴花」。圖為遊客在多彩三角梅文化展示廳暢遊。    遊客開心體驗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的溯溪探險漂流項目。    種植戶在國家3A級旅遊景區萬古茶園採摘茶葉。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大龍湖碧水連天、風光秀美,皮划艇等遊樂項目受到遊客喜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三五」期間,上林縣生態建設事業不斷繁榮發展,為上林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這五年,上林縣邁開全域旅遊發展步伐,「三湖一寨兩江三園」讓人情牽「壯族老家」。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總經理助理鄧超志滿懷信心地說:「我們會努力,早日讓大廟江成為上林縣一張靚麗的旅遊名片。」

  這五年,上林縣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結合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踏上特色產業發展道路。遙望多彩三角梅產業基地,百花怒放,邦光莊百姓喜笑顏開,三角梅正開出山村「富貴花」。

  這五年,上林縣依託生態資源,大力推進產業升級,壯大「產業林」。望著塘紅鄉萬畝桑園,塘紅鄉黨委書記藍宏輝高興地說:「塘紅鄉擁有優質的水源和氣候條件,小小桑稈變廢為寶用於食用菌種植後,我們的食用菌產品一定能在市場銷量更多,價格更高。」

  ……

  生態優勢金不換。「十三五」以來,上林縣緊緊圍繞「生態為本、綠色崛起、旅遊興縣、共享小康」目標定位,擦亮生態「金名片」。一份份亮眼的生態建設「成績單」、一張張村民幸福笑臉的背後,是上林縣狠抓生態建設,從綠色中探路掘金,走出綠富同興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生態+旅遊 重點推進「三湖一寨兩江三園」建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漫步在位於大明山東北麓的上林縣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仿佛置身於唐朝詩人王維筆下的美景。站在紫藤長廊遠眺,一幅好山好水好上林的生動畫卷映入眼帘。秀美生態賦予旅遊動能,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總經理助理鄧超志介紹,從大明山上流淌下來的溪水清澈見底,因此大廟江是溯溪探險漂流的好地方。

  上林縣地處廣西中南部、大明山東麓,北回歸線橫貫縣境,造就了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地形地貌。在這座山水相擁的小城裡,重巒疊嶂,溪流環布,清澈碧透,不僅有鍾靈毓秀的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還有碧水連天的大龍湖、穿珠系玉的三裡·洋渡景區、溪流縱橫幽谷的大明山……得天獨厚的生態旅遊資源,正是上林生態優勢的生動體現。

  好山好水好風景,上林縣抓住生態旅遊這塊活招牌邁出新步伐。「十三五」時期,全縣狠抓旅遊項目建設,重點推進「三湖一寨兩江三園」、旅遊集散中心等重大旅遊項目的建設;榮獲「世界長壽鄉」稱號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稱號,成功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和廣西旅遊標準化示範縣,獲批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乘著發展全域旅遊的東風,上林縣A級景區、鄉村旅遊(農家樂)數量創新高,成功創建大明山、大龍湖、金蓮湖等3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鼓鳴寨、霞客桃源、農耕文化園、雲裡湖、萬古茶園、振林(粵桂)漁耕新韻扶貧莊園、福人湖生態旅遊區等7家國家3A級旅遊景區,1家自治區級旅遊度假區,2家自治區級生態旅遊示範區,5家廣西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130家鄉村旅遊區(農家樂)。全縣接待遊客數從2015年的303.83萬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794.49萬人次,是2015年的2.6倍;2019年旅遊收入達88.63億元。

  上林縣旅遊發展取得的碩果,也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信心滿滿。展望「十四五」,鄧超志對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的發展很有信心,南(寧)柳(州)高速二線修好後,從南寧市區驅車半小時即可感受好山好水好上林,上林生態旅遊發展未來可期。

  生態+產業 百姓端上「生態碗」吃上「綠色飯」

  在南寧市竹溪立交橋上,明豔的三角梅花開正旺,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生命力。這些美麗綻放的三角梅,均產自上林縣巷賢鎮光全村邦光莊的多彩三角梅產業基地。

  近日,記者走進多彩三角梅產業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熱烈奔放的橙紅、柔情似水的檸檬黃、惹人喜愛的粉白……如今,該基地已種植250個品種的三角梅,佔全世界三角梅品種的一半以上。因品質優異、價格公道,該基地培育的三角梅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前來基地收購的花商絡繹不絕,當地貧困戶也在多彩三角梅產業基地以土地入股和務工的方式實現了脫貧致富。據了解,三角梅種植產業帶動光全村、萬嘉村、五村、蘇仁村、興塘村等5個村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長足發展,直接帶動97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每個貧困戶月工資可達3000元。2017年,邦光莊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三角梅這朵「富貴花」,是上林縣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十三五」以來,上林縣將產業和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發展特色產業,讓人民群眾享有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上林縣在2019年狠抓扶貧產業,建設貧困村特色產業扶貧示範園22個,貧困村其他產業項目17個。新增認定致富帶頭人36人,全縣致富帶頭人累計人數達600人,帶動11076戶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為村級集體經濟帶來收入1800多萬元。

  多彩三角梅競相開放,「南寧後花園」一派生機勃勃,一條以三角梅產業為中心,三角梅產業和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特色產業發展道路,讓大山裡的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生態+特色資源優勢 鄉鎮經濟駛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2015年,上林縣塘紅鄉1.1萬畝桑園產出的上萬噸廢桑稈,不是被村民丟掉,就是被村民用來當柴火燒掉,桑稈的利用率不及10%。

  2020年,小小的桑稈變廢為寶,不僅讓當地的食用菌種植業發展成大產業,還駛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望著塘紅鄉的萬畝桑園,廣西上林縣嘉多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賽嬰介紹道:「竹蓀種植產業最需要的原材料是桑稈。因為桑稈的營養價值比木屑高出20%,讓品質優良的竹蓀在市場上銷量更多、價格更高。」

  曾經,如何最大化發揮產品的經濟價值,不僅是塘紅鄉發展的難題,也是困擾上林縣各個鄉鎮經濟發展的「老大難」。

  「我們引進龍頭企業,變廢為寶發展食用菌種植扶貧車間,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塘紅鄉黨委書記藍宏輝說。完善桑園農業產業鏈,成為破解塘紅鄉經濟發展掣肘的關鍵。塘紅鄉結合自身實際,積極謀劃「桑—菌棒—種植—養殖業—有機肥料」產業布局:閒置桑稈被再次利用起來,用於種植香菇、竹蓀等食用菌,食用菌廢腳料做成養殖飼料,廢菌棒做成有機飼料,生產加工銷售形成了一條有機產業鏈,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最大化發揮桑園的經濟價值。

  對於即將到來的「十四五」,藍宏輝表示,塘紅鄉將繼續抓好特色產業發展,把當地特色資源、生態資源轉化為市場、品牌、經濟優勢,延長產業鏈條。「未來我們將與中國農墾合作養殖富硒土雞。雞糞與粉碎後的廢桑稈混合,經過二次發酵後,即可成為市場上適合在陽臺種栽花草時施用的有機肥,市場價為800—1400元/噸。」

  在上林縣,像塘紅鄉這樣憑藉生態優勢駛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的例子還有很多。

  「十三五」期間,上林縣以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點)為切入口,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農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創建112個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園、點)。大力發展高值漁、生態雞等特色農業,穩步調減低產低效農業。水果、蔬菜、禽類、漁業等保持較快增長,有效彌補了生豬出欄下降、桑園面積減少對農業產值的影響。其中,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縣創建成效明顯,全縣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25張。在2019年上林縣農林牧漁總產值達41.39億元,增長7.2%。未來,上林縣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走特色發展之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產業「10+3」提升行動。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推進農業訂單生產,夯實產糧大縣基礎,穩定糧油生產,著力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上林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和旅遊資源優勢,培育生態旅遊優勢產業、主導產業;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綠色環境優勢和本土特色資源優勢,形成一批附加值較高、地方特色鮮明、市場需求大、增長速度快、稅收貢獻大的生態型產業集群,進一步強化上林經濟發展脊梁……回望「十三五」,上林縣一套套發展生態建設的「組合拳」悄然改變著老百姓的生活;展望「十四五」,上林縣將以更堅定的決心、更強效的舉措繪出秀美上林新畫卷。

本版撰文:本報記者胡光磊 見習記者餘秋蘭 通訊員任雪花

本版圖片:本報記者葉子榕

相關焦點

  • 擦亮橘文化「名片」 嘉善姚莊秀出綠色底蘊
    以柑橘產業為特色的沉香村,將以「橘六產融合示範地」為主題,對村容村貌、全域景觀、文創產業、智慧鄉村等領域進行全面提升,重點打造沉香蕩溼地公園、江家港綠樂園等精品項目,擦亮橘文化「名片」。「我們將圍繞自然教育引導文化傳承,以柑橘產業、鄉村景觀資源、親子旅遊市場為基礎,形成研學教育、田園鄉創、親子度假、民宿節慶等多種衍生體驗產品,把沉香村打造成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的江小橘藝術村。」
  • 石景山再次擦亮「金字名片」
    日前,石景山區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全面加強石景山區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科研、技術諮詢、人才等方面戰略合作,帶動石景山區綠色高質量發展。
  • 「三緊盯」盯住綠色生態紅線 「常督促」促進秀美鄉村建設
    生態成果不容踐踏,整治行動刻不容緩。寧武鎮人大貫徹落實市委決策部署,主動作為,積極履職,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圍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鄉村生態文明的目標,緊盯「河(湖)長制」「改廚改廁」「垃圾分類」,以「三緊盯」助力秀美鄉村建設。
  • 綠色崛起打造「茶名片」 金海與白茶的美麗邂逅
    金海白茶不僅美了生態,更讓農民增收致富,讓百姓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金海名片  金海管理區位於大冶湖生態新區南部,面對父子山,瀕臨大冶湖,轄區面積21.4平方公裡,下轄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規上企業1家,人口15578人。
  • 揭西縣打造全域旅遊,擦亮鄉村旅遊名片
    揭西縣生態環境優越,蘊藏著豐富的紅色景點、古村文化、山水自然等旅遊資源,素有「粵東後花園」、「中國長壽之鄉」等美譽,近日,揭西縣獲得了「首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稱號,進一步擦亮了當地的鄉村旅遊名片。揭西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 陳燕:豐富供給體系,我們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依託「中國天然氧吧」,打造生態康養體驗圈。
  • 「中國旅遊日」上林生態旅遊養生節電商創業大賽活動隆重開幕
    梁平江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近年來,上林縣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生態立縣、綠色發展,在進一步深度保護生態資源的同時, 全面實現景區景點提檔升級,打造了大龍湖等4A級、3A級景區,成為了當今熱門的網紅打卡地。在進一步發揮良好生態優勢的同時, 做足山水、茶米文章, 培育壯大康養產業,建成萬古茶園、下水源等一批康養旅遊目的地。
  • 壯族老家上林生態旅遊大餐開席了
    當日上午10時許,隨著彩球飄起,2020年「中國旅遊日」南寧主會場暨上林生態旅遊養生節·電商創業大賽正式開幕,上林又進入了旅遊季,又到了集中展示優美生態環境、深厚民俗文化以及神奇秀麗自然風光的好時候。開幕式後,「廣西人遊上林」自駕遊首發團20輛車80人從會場出發,先後前往大龍湖景區、大廟江景區和萬古茶園景區,開啟兩天一夜上林康養自駕之旅,為活動打響第一炮。
  • 樹立導向厚植優勢增進福祉 吉安市多措並舉擦亮「綠色」名片
    中國吉安網訊(黃斌、記者鄧勇偉)近年來,我市緊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市之本、強市之路,進一步強化綠色發展理念,在努力踐行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上走在前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吉安國字號「綠色」名片越來越多、越擦越亮。聚焦先行示範「總目標」,著力樹立「綠色導向」。
  • 三門峽:叫響綠色發展城市名片
    叫響綠色發展城市名片 秀美崤函,天生麗質。在全國各地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背景下,經過4年努力,我市五縣(市、區)成功創建「中國天然氧吧」,在全省乃至北方地區率先實現了99%的國土面積成功創建「中國天然氧吧」,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生態答卷。 2018年,盧氏縣首先獲得「中國天然氧吧」殊榮。
  • 朝陽:守護藍天碧水 擦亮生態底色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立市」發展戰略,統籌兼顧,整體施策,以汙染防治攻堅戰為重要載體,持續實施「藍天、碧水、青山、淨土、農村環境整治」五大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五年來,朝陽市通過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讓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的美麗圖景逐步變為現實。
  • 秦州:擦亮生態底色 築牢綠色屏障
    新天水訊據秦州區融媒體中心消息(記者 李欣 高世飛)綠色是現代城市文明的底色。作為城區生態屏障的南北兩山,通過近幾十年的持續綠化、美化,荒山變綠嶺,荒地變良田,田林交錯的林業生態景觀已經初步形成。目前,南北兩山「百裡生態長廊」已成為天水市重要的生態防線、市民的休閒公園、富民的產業基地和展示城市對外形象的重要窗口,為全市綠色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北山孫家坪片區千畝柿子園是成紀新城的背景景觀,過去該區域主要以居民散種的柿子樹為主。這幾年,由於大多數人外出務工,導致大片土地撂荒。為此,區林業部門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引進日本陽豐甜柿,規劃打造千畝柿子園。
  • 萬年縣以綠色打造江西最美旅遊名片
    江西省萬年縣今年被評為江西十佳旅遊縣、江西最美旅遊名片。這是他們圍繞稻祖故裡景區建設、全面保護生態的結果。全縣不斷深化「生態立縣、旅遊興縣」發展戰略,以南昌後花園生態功能區建設為載體,保護真山真水,依託山、水、洞齊全和紅色的旅遊資源優勢及負氧特色,做大做強生態旅遊產業,全力發展生態旅遊。
  • 主動作為 以實際行動助推撫州綠色崛起
    主動作為 以實際行動助推撫州綠色崛起 大字 日期:2019-01-08 來源:撫州日報   自市委四屆六次全會召開以來,數日之間,會議精神迅速傳遍贛撫大地,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 溫江區公平街道打造江安河綠道 擦亮「公平名片」
    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28日訊  溫江區公平街道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堅持還綠於民、還青於民,用發展理念打造江安河綠道,擦亮「公平名片」。全面落實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打造綠道綠色表達。
  • 秀美龍川江城市新名片,快來一睹楚雄母親河芳容~
    秀美龍川江城市新名片,快來一睹楚雄母親河芳容~ 2020-11-03 16:5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崛起之城 綠色龍川
    綠色,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即將告別傳統農耕的生產方式,在發展現代山區經濟和建設工業龍川的背景下,綠色龍川正走著一條這樣的綠谷之路。龍川是廣東人口地域大縣,東江之畔,這塊充滿潛力的沃土正沐浴著新世紀的朝陽崛起奮進。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 黑山擦亮「武術之鄉」名片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黑山縣委、縣政府充分挖掘當地文化資源,大力實施「文化興縣、經濟強縣」戰略,通過「紅色文化、以武興旅」,擦亮「武術之鄉」這張國家名片,有力促進了黑山文化、經濟等快速發展。黑山先後榮獲「全國陽光體育先進縣」「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黑山縣藉助歷史文化底蘊,積極打造「太極之鄉,長壽之鄉」。
  • 廣西北海:生態紅樹林 旅遊金名片
    群鷺齊飛,藍天碧海,紅樹金沙,對金海灣紅樹林而言,不僅是引以為豪的生態品牌,也是加速崛起的潛力所在。  生態,是大自然賜予北海的寶貴財富,也是北海市發展旅遊的「金名片」。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遊區秉承著「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色發展理念,金海灣紅樹林一如既往奮力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闖新路,生態保護工作漸次展開,沿海灘地越來越綠。
  • 【領航新徵程】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樣板區,擦亮獨具魅力「江蘇名片」
    如何擦亮這些獨一無二的「江蘇名片」,如何助力江蘇打造大運河文化帶上的樣板區和示範段,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  大運河文化帶資料圖  擦亮「名片」做好沿線遺產保護大文章  運河沿線豐富的歷史遺產,在江蘇境內串聯出一條熠熠生輝的文化長廊。
  • 泰州:聚守生態,推動城鄉「顏值」「氣質」齊升 擦亮城市發展「底色」
    今後,泰州的城市建設要圍繞高顏值,進一步聚力秀美,高水平、高品質推進。在城市彩色化方面做文章,深入推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大力實施「精·彩家園」品質綠化「158工程」,按照「點上出彩、線上添彩、面上聚彩」路徑,推動城區景觀綠化面貌整體出新,讓我們的城市「四季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