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三五」期間,上林縣生態建設事業不斷繁榮發展,為上林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這五年,上林縣邁開全域旅遊發展步伐,「三湖一寨兩江三園」讓人情牽「壯族老家」。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總經理助理鄧超志滿懷信心地說:「我們會努力,早日讓大廟江成為上林縣一張靚麗的旅遊名片。」
這五年,上林縣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結合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踏上特色產業發展道路。遙望多彩三角梅產業基地,百花怒放,邦光莊百姓喜笑顏開,三角梅正開出山村「富貴花」。
這五年,上林縣依託生態資源,大力推進產業升級,壯大「產業林」。望著塘紅鄉萬畝桑園,塘紅鄉黨委書記藍宏輝高興地說:「塘紅鄉擁有優質的水源和氣候條件,小小桑稈變廢為寶用於食用菌種植後,我們的食用菌產品一定能在市場銷量更多,價格更高。」
……
生態優勢金不換。「十三五」以來,上林縣緊緊圍繞「生態為本、綠色崛起、旅遊興縣、共享小康」目標定位,擦亮生態「金名片」。一份份亮眼的生態建設「成績單」、一張張村民幸福笑臉的背後,是上林縣狠抓生態建設,從綠色中探路掘金,走出綠富同興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生態+旅遊 重點推進「三湖一寨兩江三園」建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漫步在位於大明山東北麓的上林縣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仿佛置身於唐朝詩人王維筆下的美景。站在紫藤長廊遠眺,一幅好山好水好上林的生動畫卷映入眼帘。秀美生態賦予旅遊動能,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總經理助理鄧超志介紹,從大明山上流淌下來的溪水清澈見底,因此大廟江是溯溪探險漂流的好地方。
上林縣地處廣西中南部、大明山東麓,北回歸線橫貫縣境,造就了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地形地貌。在這座山水相擁的小城裡,重巒疊嶂,溪流環布,清澈碧透,不僅有鍾靈毓秀的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還有碧水連天的大龍湖、穿珠系玉的三裡·洋渡景區、溪流縱橫幽谷的大明山……得天獨厚的生態旅遊資源,正是上林生態優勢的生動體現。
好山好水好風景,上林縣抓住生態旅遊這塊活招牌邁出新步伐。「十三五」時期,全縣狠抓旅遊項目建設,重點推進「三湖一寨兩江三園」、旅遊集散中心等重大旅遊項目的建設;榮獲「世界長壽鄉」稱號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稱號,成功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和廣西旅遊標準化示範縣,獲批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乘著發展全域旅遊的東風,上林縣A級景區、鄉村旅遊(農家樂)數量創新高,成功創建大明山、大龍湖、金蓮湖等3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鼓鳴寨、霞客桃源、農耕文化園、雲裡湖、萬古茶園、振林(粵桂)漁耕新韻扶貧莊園、福人湖生態旅遊區等7家國家3A級旅遊景區,1家自治區級旅遊度假區,2家自治區級生態旅遊示範區,5家廣西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130家鄉村旅遊區(農家樂)。全縣接待遊客數從2015年的303.83萬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794.49萬人次,是2015年的2.6倍;2019年旅遊收入達88.63億元。
上林縣旅遊發展取得的碩果,也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信心滿滿。展望「十四五」,鄧超志對大廟江生態旅遊景區的發展很有信心,南(寧)柳(州)高速二線修好後,從南寧市區驅車半小時即可感受好山好水好上林,上林生態旅遊發展未來可期。
生態+產業 百姓端上「生態碗」吃上「綠色飯」在南寧市竹溪立交橋上,明豔的三角梅花開正旺,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生命力。這些美麗綻放的三角梅,均產自上林縣巷賢鎮光全村邦光莊的多彩三角梅產業基地。
近日,記者走進多彩三角梅產業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熱烈奔放的橙紅、柔情似水的檸檬黃、惹人喜愛的粉白……如今,該基地已種植250個品種的三角梅,佔全世界三角梅品種的一半以上。因品質優異、價格公道,該基地培育的三角梅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前來基地收購的花商絡繹不絕,當地貧困戶也在多彩三角梅產業基地以土地入股和務工的方式實現了脫貧致富。據了解,三角梅種植產業帶動光全村、萬嘉村、五村、蘇仁村、興塘村等5個村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長足發展,直接帶動97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每個貧困戶月工資可達3000元。2017年,邦光莊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三角梅這朵「富貴花」,是上林縣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十三五」以來,上林縣將產業和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發展特色產業,讓人民群眾享有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上林縣在2019年狠抓扶貧產業,建設貧困村特色產業扶貧示範園22個,貧困村其他產業項目17個。新增認定致富帶頭人36人,全縣致富帶頭人累計人數達600人,帶動11076戶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為村級集體經濟帶來收入1800多萬元。
多彩三角梅競相開放,「南寧後花園」一派生機勃勃,一條以三角梅產業為中心,三角梅產業和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特色產業發展道路,讓大山裡的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生態+特色資源優勢 鄉鎮經濟駛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2015年,上林縣塘紅鄉1.1萬畝桑園產出的上萬噸廢桑稈,不是被村民丟掉,就是被村民用來當柴火燒掉,桑稈的利用率不及10%。
2020年,小小的桑稈變廢為寶,不僅讓當地的食用菌種植業發展成大產業,還駛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望著塘紅鄉的萬畝桑園,廣西上林縣嘉多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賽嬰介紹道:「竹蓀種植產業最需要的原材料是桑稈。因為桑稈的營養價值比木屑高出20%,讓品質優良的竹蓀在市場上銷量更多、價格更高。」
曾經,如何最大化發揮產品的經濟價值,不僅是塘紅鄉發展的難題,也是困擾上林縣各個鄉鎮經濟發展的「老大難」。
「我們引進龍頭企業,變廢為寶發展食用菌種植扶貧車間,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塘紅鄉黨委書記藍宏輝說。完善桑園農業產業鏈,成為破解塘紅鄉經濟發展掣肘的關鍵。塘紅鄉結合自身實際,積極謀劃「桑—菌棒—種植—養殖業—有機肥料」產業布局:閒置桑稈被再次利用起來,用於種植香菇、竹蓀等食用菌,食用菌廢腳料做成養殖飼料,廢菌棒做成有機飼料,生產加工銷售形成了一條有機產業鏈,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最大化發揮桑園的經濟價值。
對於即將到來的「十四五」,藍宏輝表示,塘紅鄉將繼續抓好特色產業發展,把當地特色資源、生態資源轉化為市場、品牌、經濟優勢,延長產業鏈條。「未來我們將與中國農墾合作養殖富硒土雞。雞糞與粉碎後的廢桑稈混合,經過二次發酵後,即可成為市場上適合在陽臺種栽花草時施用的有機肥,市場價為800—1400元/噸。」
在上林縣,像塘紅鄉這樣憑藉生態優勢駛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的例子還有很多。
「十三五」期間,上林縣以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點)為切入口,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農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創建112個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園、點)。大力發展高值漁、生態雞等特色農業,穩步調減低產低效農業。水果、蔬菜、禽類、漁業等保持較快增長,有效彌補了生豬出欄下降、桑園面積減少對農業產值的影響。其中,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縣創建成效明顯,全縣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25張。在2019年上林縣農林牧漁總產值達41.39億元,增長7.2%。未來,上林縣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走特色發展之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產業「10+3」提升行動。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推進農業訂單生產,夯實產糧大縣基礎,穩定糧油生產,著力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上林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和旅遊資源優勢,培育生態旅遊優勢產業、主導產業;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綠色環境優勢和本土特色資源優勢,形成一批附加值較高、地方特色鮮明、市場需求大、增長速度快、稅收貢獻大的生態型產業集群,進一步強化上林經濟發展脊梁……回望「十三五」,上林縣一套套發展生態建設的「組合拳」悄然改變著老百姓的生活;展望「十四五」,上林縣將以更堅定的決心、更強效的舉措繪出秀美上林新畫卷。
本版撰文:本報記者胡光磊 見習記者餘秋蘭 通訊員任雪花
本版圖片:本報記者葉子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