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之行第七日返程之前,行程安排了半天時間走馬觀花似的把束河古鎮、黑龍公園和甘海子逛了一遍——也就這程式化的匆匆一瞥,讓我們略略感受到了麗江殘存的一絲靜謐和古樸,對麗江的整體印象也有了些許改觀。
從麗江古城往北約四公裡,山腳下一片密集的村落,這就是被稱為清泉之鄉的束河古鎮。當年徐霞客曾過此地,他的記述中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古鎮之古稱。最早開通於唐代的茶馬古道,從滇南經麗江直達西藏拉薩,經唐、宋、元、明、清千餘年的運營發展,促進了沿線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束河即是麗江壩子中保存完好的驛站,199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束河坐東朝西,背風向陽,村後山林為玉龍山南下之餘脈,山形秀麗,植被茂密,白沙巖腳院有鳳凰山,為麗江木氏發祥之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象,風水上稱為「丹鳳含書之地」,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上午到達古鎮,大門牌坊甚是精美。門口亦見人頭攢動,心下以為大研古城的喧囂又將情景重現。
乍入古鎮,石板鋪就的主幹道上依然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和大研古城沒什麼分別。一如大研古城所見,束河街道邊也時常可見大片的東巴許願風鈴。街邊商鋪裡售賣的,也大多是少數民族的銀器飾品和花花綠綠的披肩刺繡,這些大概是麗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很容易吸引女士們的目光,在這裡,觸目可見披著披肩的風情萬種的外地遊客。
束河也是戶戶門前流水,但與大研不同之處在於束河的水渠都很清淺,不管是大街小巷,清澈的渠水活潑潑地日夜流淌,時而在跌宕處還發出譁啦啦的響聲,顯得街巷特別幽靜。
轉入巷子,同樣是民居客棧一間緊挨著一間,然而在樹木濃陰和流水清音環繞下,顯得格外靜謐清幽。最大的分別就是這裡沒有大研那邊無處不在的洶湧人潮。透過客棧的大門,還可看見個別遊客靜靜地坐在花木繁茂的院子裡喝茶上網,安逸而休閒。
和大研古城一樣,束河也有一個四方街,長寬不過30幾米,有五條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水流環繞、為麗江壩子最古老的集市之一。作為古鎮中心,束河四方街上也是商鋪林立,人來人往的比較熱鬧,但不至於大研那樣擁擠到無處落腳。而這幢雕飾彩繪異常精美的三層特色小樓,卻是當地的治安派出所。
束河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鎮上保留著不少各地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跡,鎮上有藏族的宗教場所、有傳統的造紙印刷老店、有茶馬驛站的石板古道、遍地的花木清陰、隨處可見的流水池塘……只是我們是匆匆過客,無暇細細品味。詩曰:
磚牆斑駁綠縱橫,石板微光復暗明。
獨向花軒鄰水坐,依稀聽見馬蹄聲。
大研和束河如同一對天生麗質的姐妹,後來,大研嫁入豪門來到城市,閱盡風塵,漸漸變得嫵媚豔麗,風情萬種;而束河依然居住在老鎮上,雖然也見慣了四方行人,卻還保留著較多原來的質樸和清純。對於大研和束河的風情,也許各人有不同的愛好,我只願束河不要變成下一個大研就好。
為了展示麗江的自然風光,導遊也帶著我們去了市郊的黑龍潭和甘海子。要說對麗江還有什麼掛念的話,稍微遺憾的是沒有去等玉龍雪山,儘管據說雪山上早已沒有了積雪。
黑龍潭公園也叫玉泉公園,位於麗江古城北象山腳下,資料上介紹似乎很有歷史底蘊,導遊卻說這不過是個老頭老太太遛彎的市民公園而已。去東巴谷的路上大巴停了20分鐘,讓我們自己進去看一眼,抓緊時間轉了一圈,確也沒看見什麼人文古蹟,唯獨黑龍潭一泓碧水異常清澈,倒影著藍天白雲拱橋垂柳,清幽靜謐。人說潭水可倒影出遠處的玉龍雪山,然而舉目四望尚不知雪山在何處,遑論倒影?
依例絕句一首,以示來過:
玉水橫波意態豐,幽潭倒映綠千重。徜徉不敢高聲語,恐起波瀾驚老龍。
甘海子距麗江城約25公裡,海拔2900米,原為高山冰蝕湖泊,後來雪線上升,積水減少以至乾涸,於是人稱「幹海子」。現在的甘海子是一個三面環山的高原草甸,視野極為開闊,環境清幽寧靜,恍若世外桃源。
甘海子草甸從玉龍雪山山腳一直通向遙遠的天邊,地勢平緩起伏,遼闊的草甸上散落著一棵棵矮松,腳下是延綿的草場,草木掩映,不時還有犛牛走過,一派高原牧場風光,襯著雪山遠景,是觀景拍照的理想之地。甘海子是仰視玉龍雪山全貌最近的、也是最佳的地方,然而當日浮雲繚繞,我們依著導遊指引的方向,只看見山腰以上白茫茫一片。
雪山既不可上亦不可見,草甸有騎馬滑草等收費項目,小乖和老姐都忍不住去體驗了一把。雪山莽莽、草甸渺渺,眼前有萬仞浮雲、遍地紅花,我們來過,經歷過,感受過。
東巴遙望玉龍山,萬仞浮雲不可攀。滿地紅花誰作主?惟能策馬幾迴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