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相信「能量守恆原則」,有人賺錢自然有人虧錢,有人運氣好自然有人運氣差,這樣的「平衡」有時候也會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例如前半生太過順遂,後半生可能就會有些小坎坷了。而在市場中,一個行業的崛起,就會導致另一個行業的衰敗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電商行業的崛起就讓很多實體店難以為繼了。
特別是今年一場疫情過後,很多實體店陷入了經營危機,有部分店面直接就貼出了轉讓的公告,剩下的店家也都在「苟延殘喘」著。很多老闆一方面感慨運氣太差,一方面也有點「怪罪」馬雲了,特別是每年雙11和雙12期間,實體店的生意更是慘澹,消費者基本上都會捂緊口袋來迎接電商平臺「狂歡節」的到來。
實際上,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問題,電商平臺的優勢難道就只有購物方便嗎?和實體店即買即走的模式相比較,電商還帶有物流環節,自然是不方便的,電商真正的優勢其實是價格。
對於精打細算的中國車主來講,同樣的商品,吸引自己購買的肯定是價格了,畢竟很多人買菜都很計較價格零頭,電商品臺上的商品相較於實體店,沒有太多的經營成本,所以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價格自然是比較低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就開始轉變購物習慣,逐漸開始接觸網購了。
不過電商平臺雖然整體來看優勢很多,但是隨著發展也逐漸露出了弊端,因為商家入駐門檻比較低,面對競爭,很多商家為了增加銷量提高利潤,很多假貨就出現了,最後吃虧的都是消費者。對此,董明珠表示,某些電商平臺公然售賣假貨,平臺上超過70%都是假貨,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是在董明珠看來,電商平臺假貨泛濫,脫離了實體店,電商根本沒有存在的意義。
之所以董明珠這麼認為,因為她覺得實體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因為實體是真實存在的,而網際網路只是一個媒介渠道,如果實體完全消失,很多流程都會不再透明,最終就會出現泡沫了,網際網路也會成為一個空殼。
綜合來看,實體店是不會消失的,就像銀行一樣,之前很多人覺得行動支付興起,或許有一天會代替銀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銀行地位依舊穩固,很多業務也開始結合行動支付業務,ATM機也進行了升級,銀行的業務變得更加高效了,依舊每天有很多人願意去銀行辦理業務,面對面交流才覺得放心。
總而言之,網際網路經濟不管如何發展,都是要基於實體行業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的確對實體店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很多實體店緊跟時代潮流,結合網際網路電商優勢,反而將生意越做越大了,這其實就是看老闆的眼光和運營方式了。
大家如何看待電商和實體行業的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