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迎來「倒閉潮」,有人「怪罪」馬雲和電商,董明珠仗義執言

2020-12-20 大金牛財經

很多人都相信「能量守恆原則」,有人賺錢自然有人虧錢,有人運氣好自然有人運氣差,這樣的「平衡」有時候也會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例如前半生太過順遂,後半生可能就會有些小坎坷了。而在市場中,一個行業的崛起,就會導致另一個行業的衰敗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電商行業的崛起就讓很多實體店難以為繼了。

特別是今年一場疫情過後,很多實體店陷入了經營危機,有部分店面直接就貼出了轉讓的公告,剩下的店家也都在「苟延殘喘」著。很多老闆一方面感慨運氣太差,一方面也有點「怪罪」馬雲了,特別是每年雙11和雙12期間,實體店的生意更是慘澹,消費者基本上都會捂緊口袋來迎接電商平臺「狂歡節」的到來。

實際上,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問題,電商平臺的優勢難道就只有購物方便嗎?和實體店即買即走的模式相比較,電商還帶有物流環節,自然是不方便的,電商真正的優勢其實是價格。

對於精打細算的中國車主來講,同樣的商品,吸引自己購買的肯定是價格了,畢竟很多人買菜都很計較價格零頭,電商品臺上的商品相較於實體店,沒有太多的經營成本,所以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價格自然是比較低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就開始轉變購物習慣,逐漸開始接觸網購了。

不過電商平臺雖然整體來看優勢很多,但是隨著發展也逐漸露出了弊端,因為商家入駐門檻比較低,面對競爭,很多商家為了增加銷量提高利潤,很多假貨就出現了,最後吃虧的都是消費者。對此,董明珠表示,某些電商平臺公然售賣假貨,平臺上超過70%都是假貨,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是在董明珠看來,電商平臺假貨泛濫,脫離了實體店,電商根本沒有存在的意義。

之所以董明珠這麼認為,因為她覺得實體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因為實體是真實存在的,而網際網路只是一個媒介渠道,如果實體完全消失,很多流程都會不再透明,最終就會出現泡沫了,網際網路也會成為一個空殼。

綜合來看,實體店是不會消失的,就像銀行一樣,之前很多人覺得行動支付興起,或許有一天會代替銀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銀行地位依舊穩固,很多業務也開始結合行動支付業務,ATM機也進行了升級,銀行的業務變得更加高效了,依舊每天有很多人願意去銀行辦理業務,面對面交流才覺得放心。

總而言之,網際網路經濟不管如何發展,都是要基於實體行業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的確對實體店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很多實體店緊跟時代潮流,結合網際網路電商優勢,反而將生意越做越大了,這其實就是看老闆的眼光和運營方式了。

大家如何看待電商和實體行業的發展呢?

相關焦點

  • 實體店迎來倒閉潮,為何手機店卻不見關門?
    ,不到三個月就倒閉了,倒閉之後下一個老闆繼續「接盤」,裝修、換門面,但沒想到不用多久又倒閉了,連裝修的錢都沒掙回來。每一件事物的衰落,總能找到「替罪羊」,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實體店陷入倒閉潮?究其背後原因有很多,包括租金、行業競爭、電商等,而很多人認為電商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實體店生意的競爭本就激烈,電商的出現猶如火上澆油。
  • 遍地旺鋪轉讓,實體店出路在哪?董明珠直言相告
    近年來,很多實體店因經營不善,而相斷倒閉,特別是今年疫情過後,不僅是街邊小店都掛出了「旺鋪轉讓」的標牌,就連大型的商場也熬不過這個冬天。前些日子,開了17年的上海四川北路的巴黎春天商場因經營不善而宣布關門倒閉。
  • 街上貼滿「旺鋪轉租」,實體店「寒冬」難熬?董明珠卻指了條明路
    隨著電商的崛起,房價的日益高漲,實體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而三個月成了實體店的「平均壽命」,不管是服裝店還是餐飲店,能夠熬過3個月「生死大關」的,少之又少……對於實體店的「寒冬」,有人說是電商的擠壓,也有人說是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升級。
  • 繼實體店「倒閉潮」後,又一問題出現,真怪馬雲?
    以前想要買東西,必須去實體店購物,但現在可以直接在網上購買,快遞會給你送到家。可以說,一些新興產業的出現,已經打破了我國傳統的消費模式。而淘寶、支付寶、微信、美團等網購、外賣、行動支付平臺的出現,也極大地方便了國人的生活。不過,就在人們享受著新時代便捷生活的同時,一些人也「怪罪」起了馬雲。
  • 馬雲預言成真,曾說中國一半實體店將倒閉,又說新零售取代舊電商
    中國的實體店被誰打敗了馬雲曾是中國電商界的扛把子,預言中國的一半的實體店將倒閉,不是「口胡」,確有其事,在2012年CCTV年度頒獎上,馬雲跟王健林「打賭」:如果電商在中國的零售市場佔有率達到50%,王健林就給馬雲一個億,反過來則馬雲給王健林一個億
  • 對實體店「危害」最大的是「電商」還是「高房價」?終於有人說清
    「電商和高房價都給實體店帶來了影響,那麼哪一個影響更大?」毫無疑問,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很多事情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例如現在行動支付的出現,讓我們享受到更多的便捷生活,而電商的出現,則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人們對實體店的需求反而越來越少,甚至是有些人再也不去實體店買東西,當時馬雲創辦電商的時候就說過:「電子商務的出現,會給實體店帶來巨大的衝擊」,而事實也是如此,倒閉的實體店數量越來越多。
  • 大量實體店倒閉,該不該馬雲「背鍋」?最關鍵原因已被確認!
    多虧了馬雲,他推動了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讓購物變得如此方便。然而,電子商務的興起給實體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導致了大量實體店的倒閉。很多人說這是馬雲害的,馬雲該不該背鍋呢? 雖然馬雲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但也給實體店帶來了衝擊。然而,這只是一場良性的競爭,所以不能說這是馬雲造成的。即使沒有馬雲,中國的電子商務也肯定會崛起,也許只是幾年之後。畢竟,這是一種趨勢。
  • 合發全球行業觀察:實體店倒閉潮該誰來背鍋?
    隨著社區團購一時興起,街頭商販和賣菜的小生意人的生存空間隨即被猛烈擠壓,人們對科技巨頭口誅筆伐之後,再度把焦點聚集在實體店倒閉潮上,接著把矛頭指向電商,認為電商是實體店倒閉的罪魁禍首。但很快就傳出不同聲音,很多人並不認為電商是實體店倒閉的原因,而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合發全球旗下電商平臺合美惠一位行業分析師從多角度多維度來綜合剖析這一現象,認為實體店倒閉潮有多方面原因,電商的興起是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 實體店「倒閉潮」將至?馬雲五字箴言給出路,宗慶後悄悄「布局」
    究竟實體店的未來在哪裡?多年前,馬雲就表示未來電子商務會取代實體店的發展,但是宗慶後對於馬雲的言論毫不在意,甚至認為馬雲是在「吹牛」,但是現在宗慶後已經「妥協」了,娃哈哈已經成立了兩家電子商務公司,其中有一家還是跨境電商,可見改變是有多大。
  • 電商在國內「歡呼」,在日本卻走投無路?馬雲其實早已透露原因
    電商在國內「歡呼」,在日本卻走投無路,馬雲其實早已透露原因。推薦語:這些年來,國內迎來了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而電商就是網際網路時代下誕生的一個非常具有前景的行業,而目前國內的各大平臺通過跟上電商的紅利期,自然也掙了個盆滿缽滿。
  • 曾經無數人眼中的「香餑餑」,現在卻迎來「倒閉潮」?
    大街上隨處可見旺鋪轉讓的招牌,許多局外人看不懂這是什麼情況,心裡還在納悶做生意不是比打工更加賺錢,為什麼越來越少的人選擇開店,甚至商鋪還出現了「退租潮」呢?多數人都認為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由於電商的出現,大部分的實體店主也覺得生意不景氣是由於電商出現造成的。
  • 實體店被電商「淘汰」?馬雲再次預言,電商會「消失」!
    在網際網路越來越普及的今天,倚靠著網際網路衍生出來的電商行業也日漸火爆,淘寶、天貓、京東和拼多多深受國民的歡迎。有不少從事電商的人,實現了創收,不僅在經濟上獲得巨大收益,名氣也越來越大,像是電商主播李佳琦。他的一句「OH MY GOD」「買它」不知道能讓多少男人女人失去理智,瘋狂剁手。
  • 大量實體店迎來「倒閉潮」,老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啊!
    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會時不時地看到一家家商場掛出閉店清倉大甩賣的牌子,然后里面的商家撤櫃,整個商場或改造或倒閉!我國的實體店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了,縱觀那些曾經在國內火得一塌糊塗的各種品牌服裝店,比如貴人鳥、德爾惠、真維斯、拉夏貝爾等等,都因為生意不景氣而深陷困境,如今已經物是人非。不知從何時起,很多實體店的老闆都抱怨,近年來的生意不好做了。
  • 遍地旺鋪轉讓,活下去成了唯一口號,實體店出路在哪?董明珠直言
    實體店生意不好,各個店鋪老闆發出陣陣「哀嚎」,然而這群人把鍋全部丟給了馬雲,他們紛紛表示是馬雲的電商害死了實體店,電商逼得實體店行業無路可走。電商的出現確實對實體店行業造成了一定的衝擊,相比於實體店,電商有很多優勢,顧客足不出戶就能在網上買到各種產品,全國有14億人,網民的數量更是高達6億,如此龐大的用戶勢必帶走了大量的流量。
  • 日本的電商為何打不倒實體店?實體店真的難以生存?馬雲給出建議
    由於,近年來的銷售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商鋪在我國越來越不吃香了,曾經的「旺鋪」也逐漸淪為「亡鋪」,我國的實體店經營壓力也是越來越大,許多看起來還不錯的商店,也都面臨著倒閉的風險,在電子商務和高租金的雙重壓力之下,很多店鋪實在難以支撐,最終只能走向倒閉。
  • 遍地「清倉甩賣」,實體店成「黃粱一夢」,董明珠暗指實體未來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生意不好做,人工成本增加、房租增加……每年總成本都在增長,但是實體店的收益卻沒有增長太多,因此有很多人都表示所謂的「一鋪養三代」不過是一場「美夢」罷了。其實,在電商崛起之後,實體行業會遭受到衝擊,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畢竟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有限,當電商帶走了一定流量之後,實體行業自然就會損失一部分流量。
  • 馬雲: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能抓住趨勢的實體店會迎來新機會
    電商的猛然崛起,讓實體店受到了重創,但這幾年,局勢已經在悄然改變了。實體店的前景,越來越明朗了。早在2016年馬雲出席杭州雲棲大會時,在「五新」戰略中關於「新零售」就有了預測性的解讀。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將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法,只有新零售這一說法。
  • 又一行出現「倒閉潮」,曾廣受大家青睞,如今卻成「高危資產」
    同時,很多實體店也都關門了,陷入「倒閉潮」,只留下「旺鋪轉讓」4個大字,不禁有種「蕭條」的味道。 可以說,現在的商鋪幾乎成為了「高危資產」,是個容易賠錢的買賣。曾經「一鋪養三代」的日子早就一去不返,甚至有人對實體店調侃道,現在是「三代養一鋪」。雖然這有一點誇張,但這也折射出目前實體店所面臨的「囧境」。
  • 馬雲「一語成讖」!10年內,電商將被「新模式」取代,已悄悄興起
    不過當年的馬雲預言「電商擊敗實體店」,讓很多人嗤之以鼻,很多實體行業大佬都認為馬雲在吹牛,畢竟實體行業屹立中國幾十年,地位是很難被撼動的,但是結果卻讓很多人大跌眼鏡——電商行業的崛起
  • 為何日本實體店能「幹倒」電商,中國實體店卻不行?原因值得深思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電商,許多實體店老闆對電商的出現都懷有敵意。原因很簡單。電商興起後,從實體店帶走了很多生意,很多人甚至再也不去實體店買東西了。由於顧客大量減少,不少實體店的生意也一落千丈,甚至倒閉。其實,早在電商出現之初,馬雲就曾預言,電商的出現將對實體店造成很大的衝擊。現在看來,馬雲的眼光確實很長遠。但隔海相望的日本卻恰恰相反,實體店蓬勃發展,而電商卻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