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課│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2020-12-07 聲境界

各位下午好!我很高興在這給大家講巴黎聖母院和《巴黎聖母院》,從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到真正的巴黎聖母院,這是我走過的第一步,因為我去法國看到巴黎聖母院之前已經讀了漢譯的小說譯本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的漢譯本。對我來說是先有小說,再有建築,對我個人來說,確實是這樣。沒有看到巴黎聖母院的時候腦子裡的印象就是雨果的那部小說,給我一種想像,一種固定的形象,可以說揮之不去。巴黎聖母院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建築藝術的奇觀,巨大的石頭構成的交響樂。

到了巴黎以後一看,巴黎聖母院在巴黎的市中心。什麼叫市中心?按照北京的說法,北京就是天安門廣場,巴黎就是巴黎聖母院。這個市中心比我想像的更加壯觀、氣派、雄偉,令我非常驚訝。繞著巴黎聖母院前後左右轉了一圈,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是一個方塊形狀的,如果把上面兩個鐘樓去掉,下面好像是三三乘九的這麼一個方塊,底下是四,中間是三,上面就是二,左中右是三三三,加上鐘樓可能是四,所以就是3+2+4,差不多是這樣的高度,左右是三三三這樣的寬度。

從南岸(也就是巴黎人所說的左岸)看過去大概是這樣的東西,最頭是衝著西面去的。這個頂今年已經被燒毀了。這個是東。這個就是塞納河的流向。從這個角度看聖母院,我比較喜歡,因為有一個整體的感覺,雖然沒有正面的氣派,但是側面建築的繁複間隙、細膩,另有一種風格。另外它有一些樹,一年四季的色彩也比較好。

這個是明信片上從後面看過去的。

這個橋是往南岸走,也就是往我們所說的老城區。

實在難以用語言來形容,好在大家現在也有機會去巴黎,去看看巴黎聖母院,只不過今年燒了大火以後沒法進到院裡頭,只能在外面看一下,但是它的氣魄還是在的,我在這兒不過細地講建築本身。

從建築到小說本身是一個什麼關係?當然是先有建築。我不知道大家做了功課沒有,聖母院是在十二、十三世紀就已經建了,前後建一百多年,斷斷續續的,主要不是因為工程的技術問題,而是因為資金的問題,資金不到位,教會沒錢,要大家慢慢捐錢,前後一百多年。當然在建築上也是反覆地加東西,可能是170年到180年才完成。

雨果寫這部作品的時候是在十九世紀,雨果是1802年生人,1885年去世,他寫的時候是1831年。1831年是什麼概念?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新的王朝建立,是這麼一個階段。

有這句話很好,「如果有誰的名字跟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乃至法國的社會生活聯繫得如此緊密的話,那麼這個人肯定就是雨果。」為什麼這麼說?大家知道一個時代必然有一個時代的文學,而這個時代的文學往往會有一個代表人物。在18世紀的時候、在17世紀的時候、在16世紀的時候我們可以挑出一個代表人物。比如16世紀文藝復興,這時候法國文學可能會談到小說就是拉伯雷,散文就是蒙田,如果談到詩歌就是七星詩社,七個詩人。到17世紀的時候是古典主義,我們比較熟悉的可能是莫裡哀、拉封丹這些作家。到18世紀是啟蒙,就是伏爾泰、狄德羅、盧梭這些人。到19世紀,社會處於革命和的變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文學運動風起雲湧,那時候代表人物很多,但是雨果畢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雨果、巴爾扎克、福樓拜到左拉等人。

雨 果

安德列·紀德說過一句在我看來比較蠢的話,有人問他誰是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他想來想去,因為法國偉大的作家太多了,想了半天說:「唉!還得算雨果。」(Hugo, hélas !)

雨果的整個生平跟法國社會的聯繫我們也可以看一下。他經歷了拿破崙帝國,他經歷了波旁王朝的復闢,這個復闢到1830年「七月革命」把復闢王朝它推翻,到1848年的「二月革命」,共和國成立,然後是拿破崙第三的第二帝國,然後是普法戰爭,然後又是巴黎公社、第三共和國的建立,所以雨果經歷整個19世紀的歷史,他也寫了很多東西。

大家看他的身份。將軍的兒子,年輕的詩壇領袖,法蘭西學士院院士,制憲議會議員,帝國時期的政治流亡者(他持不同政見),痴情的情人(雨果也有不少情人),慈祥的父親和祖父,他專門寫過一大批詩,結成一個集子叫《怎麼當祖父的藝術》,做祖父要有祖父的藝術。

小說家。首先他寫小說,我們知道的有《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除了這兩本以外當然還有,《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都寫得非常生動,《笑面人》的主人公一直在笑。《九三年》是革命者跟人道者之間的衝突,寫得非常好。《悲慘世界》簡直就也是一部法國悲慘社會的歷史寫照,大家知道冉阿讓、芳汀、加夫羅什(那個小孩)、沙威(那個警察頭子)等等這些形象。

總的說來,在《巴黎聖母院》中,我們可以強調一下,在文學史的人物塑造上,它有一批性格非常鮮明的人物,在我看來主要是四個人,一個是美麗的艾絲美拉達;一個是善良的怪人,很醜的卡西莫多,敲鐘的;再一個是很陰險,但是也很博學、很矛盾、很悖論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還有一個是弓箭隊長弗比斯。當然還有其他人物。其中很多人說到一個關鍵的主要人物,是不說話的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巴黎聖母院。為什麼這麼說?一會兒我給大家講一下,這個也是有道理的。

雨果他也寫詩,這個詩有很多,《頌歌集》《東方集》《秋葉集》《黃昏集》《心聲集》《光影集》《懲罰集》《靜觀集》等等,雨果家裡是一個詩人聚會的沙龍,在他周圍的詩人有很多。

另外他也是戲劇家。第一個可以提《歐那尼》,他提出反對以前流行的古典主義戲劇,因為古典主義是要把國王規定的為朝廷服務的樣本作為戲劇的樣板,也就是說主人公必須崇高、偉大,為了正義的事業犧牲個人的感情等等,雨果提出來要反對這個,而且要反對三一律,提出要寫自然、自由、愛情等等感情上的東西。《歐那尼》1830年2月首演的時候觀眾很多,一邊是支持的,另一邊是反對的,反對的人噓他,支持的人喝彩,最後支持他的人佔上風,這個晚上《歐那尼》的成功演出標誌著浪漫主義運動的勝利,也就是文學運動標誌性的事件。當然雨果還有其他的劇。

雨果還是畫家。這是雨果畫的《悲慘世界》的人物加夫羅什,小流浪者,最後參加遊行莫名其妙地死了。

他也是散文家,比如政論、理論、隨筆、遊記等等。這裡特別要強調一下,寫《巴黎聖母院》之前的1827年他寫了一個《<克倫威爾>序言》,《克倫威爾》也是一個劇,在這個序言裡面他提出浪漫主義文學的主張,主要是講到戲劇,我們可以把它擴充開來,不光光是戲劇,小說也可以按照這個理論來寫,詩歌、散文都可以按照這個理論。這個理論是什麼?就是對照。什麼叫對照?兩個相反的形象,兩個相反的定義,美跟醜為對照,要把它們對起來看。關於滑稽、醜怪與崇高、優美、善良對照的美學原則,這個原則提出來以後被認為是發表了浪漫主義的文學宣言,我們如果對理論有興趣的話,從古典主義的理論怎麼走到浪漫主義的文學理論,一定要去讀這篇《克倫威爾序言》。當然他還有很多其他作品,這裡我就不說了。

雨果還是畫家,他若不是後來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詩文寫作,他的繪畫也很不錯。我們到雨果在巴黎的家(雨果博物館)去看,裡面有很多雨果的繪畫,大家在網上也可以搜到很多雨果的繪畫,其中很多是風景的油畫,也有人物,也有素描。

當然,雨果更是社會活動家,他持不同政見,最後被拿破崙第三驅逐到國外,在比利時、英國待了很長時間,十幾年回不來。在這期間聽說法國跟英國把中國圓明園燒了,雨果振臂高呼:有兩個強盜在東方幹了什麼什麼壞事,這是雨果挺身而出為正義吶喊,體現出他的一個情懷,作為知識分子、作為文人的一個情懷。對巴黎公社他也蠻同情的,雖然他並不支持巴黎公社種種的社會措施,但是他還是保護同情受迫害的公社社員。

1885年雨果去世的時候,30萬人為雨果送葬,這時候政府已經是第三共和國,政府決定雨果死了以後不要進公墓,直接進偉人祠,法國人說先賢祠。最開始羅馬有個偉人祠,在羅馬,法國那時候建了一個新的教堂,但是革命爆發以後把這個教堂改為偉人祠,不是供的神或者上帝,而是供的為共和國獻身的那些偉人,雨果死了以後馬上就進入這個偉人祠。

簡單說了雨果以後,我們回到這部作品裡面。一般認為,《巴黎聖母院》是歷史小說,也有人認為是不太正統的歷史小說,因為歷史小說也是從十九世紀開始成為一種風氣,在雨果之前或者之後有大仲馬,我們知道《三個火槍手》就是那時候寫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以緊張非凡的故事情節、色彩很濃烈的社會背景,當然還有特別鮮明誇張的人物形象,成為法國浪漫主義小說的名作。

關於寫作過程是這樣的,雨果自己說:1830年7月25日開始寫最初的三四頁。他為什麼寫這個東西?首先他腦子裡已經有這麼一個概念要寫一部小說,主要還是跟出版商籤了合同以後,出版商說你要馬上寫,1831年就得出。他當時很緊張,就使勁寫了這麼一部東西。寫了三四頁以後,「七月革命」爆發,打亂了他的節奏。爆發以後過了一段日子,他的女兒阿黛爾出生。忙了一個多月,差不多9月1日。不知道那時候法國中學、小學開學是不是9月1日,開學了,他重新工作,一直到第二年1月15日完成。他實際上用四個月到五個月時間把這部小說寫出來,小說也蠻厚的。

小說的背景,那個年份很重要,1482年,整個小說故事發生從1482年1月6日到5月份,小說的故事敘事歷史的時間是半年。發生在哪兒?巴黎。再具體一些,地方就是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所在的老城或者叫舊城,還有大學城,為什麼叫大學城?因為渡過河往南走,也就是往左岸走,那時候的一片地方,就是現在的左岸有很多大學,比如現在的巴黎大學當時叫Sorbonne(法語),現在的很多出版社、很多的書店,包括有名的書店莎士比亞書店都在那片。另外就是新城,新城是它的右岸,也就是北岸。北岸主要是市政廳廣場,那時候叫河灘廣場,等等地方。總之,故事主要發生在巴黎的中心區,但因為十九世紀的巴黎跟現在不一樣,現在等於是20個區,那時候還沒有發展到如此地步。

就是發生在以巴黎聖母院為中心的故事,大家看這個圖片(上圖),這是現在的巴黎地圖,這個是群島,這一片是巴黎聖母院,這是主宮醫院、警察局,故事主要發生在這個地方,先賢祠就在這裡,塞納河這樣流過去,這是左岸,這是右岸。

簡要給大家敘述一下故事。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對美麗的波西米亞女郎艾絲美拉達動了感情,也叫邪念。他因為是神職人員教士主教,不能找對象,但是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激情,指使教堂敲鐘人卡西莫多在街頭劫持了這個少女。卡西莫多是他的養子,長得很怪的人,他收養的。少女當時被卡西莫多搶走以後,馬上被弓箭隊長弗比斯救出來,少女也就愛上了這個軍官,當然也遭到了副主教的嫉恨。當然還有卡西莫多的受罰,為什麼受罰?因為他搶人被人發現抓起來,法官審判,說你幹了這個事嗎?法官也是一個聾子,卡西莫多也是一個聾子,卡西莫多聽力被敲鐘的聲音震聾了。兩人不知道對方說了什麼,法官就判他有罪受罰,在廣場上示眾。後來他有一個餵水,特別渴的時候沒有人給他水喝,結果是那個少女艾絲美拉達給他水喝。副主教知道軍官跟這個少女有約會,因為那個女孩已經愛上那個隊長,他就在約會的時候刺傷了這個隊長,並嫁禍於艾絲美拉達,於是這個少女被抓起來判處死刑。鐘樓怪人這時候挺身而出把那個少女救出來,就是我們說的劫法場,法場就在聖母院前面,他把那個少女救出來,帶到聖母院裡面避難。大家知道巴黎聖母院是教會聖地,任何人進到裡頭以後,法院方面、司法機構、警察方面無權進入到裡面抓人,所以少女就被卡西莫多安置在聖母院鐘樓邊上避難,並得以精心照顧。教會和狂熱的宗教分子要反對這個避難權,開會決定要破除原來的法,把那個女孩給搶出來,還是要判她死刑。為什麼判她死刑?因為他們認為這個人是女巫,因為她有一隻在他們看來似乎就是魔鬼的羊,有種種在他們看來很大的魔力,要把她弄死。

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一大幫流浪漢,因為在當時的巴黎流浪漢是一個王國,叫乞丐王國,他們發動起義要阻止法院的人或者警察的人,當時還沒有法院和警察,就是和這些司法機構的人作對,要把那個女孩保護起來。在攻打的時候鐘樓怪人卡西莫多認為這些人要來搶女孩,所以一個人藉助於巴黎聖母院奇蹟般的建築抵抗了幾萬人。但是在混亂當中副主教夥同那個詩人格蘭古瓦把女孩子搶走,搶到一個地方,威逼她要聽從副主教我的話、要跟我好,那個女孩堅決不同意,那個副主教最後沒辦法,不同意就把你交給官軍。因為那時候國王也知道這個事,國王本來以為這些浩浩蕩蕩去打巴黎聖母院的人跟司法方面作對,後來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國王也無法利用人民,因為國王跟司法還是有點矛盾的,國王后來派軍隊去鎮壓,這方面又打起來,混亂之中,最後這個少女還是被副主教出賣給了國王的軍隊。在聖母院的樓上,這個副主教跟鐘樓怪人看那個女孩被送上了絞刑架,鐘樓怪人知道這個副主教對那個女孩不好,是他出賣了這個女孩,所以最後把那個副主教從鐘樓上推下去摔死。小說最後說,幾個月以後在少女的墓室裡發現鐘樓怪人的屍體。這就是這樣小說的一個故事情節。

篇章是這樣,小說一共有11卷。

第一卷鋪墊。第二卷也是1月6日的事情,講少女救詩人。第三卷從情節中游離出來。第四卷講克洛德跟卡西莫多之間的關係。第五卷講巴黎聖母院,講巴黎,跟故事情節幾乎沒什麼關係。第六卷講艾絲美拉達的身世。第七卷的故事發生在到3月29日,3月29日跟1月6日之間,這兩個日子是小說裡面故事發展比較迅速的時間,三月2二十9幾號是就是艾絲美拉達跟軍官約會,副主教捅刀傷了軍官,神甫逃走,少女被捕。第七卷章是故事情節發展比較厲害的,我們年輕時候讀這一章覺得很過癮。第八卷章,講的是一個月以後,5月份的事情。第九章也是一個月以後,聖母院中的避難。第十章跟第十一章故事情節也是急轉直下,攻打聖母院,卡西莫多反擊,一個人保護聖母院,保衛這個女孩子。第十一卷高潮,副主教把少女出賣給軍隊,少女被絞死。尾聲,卡西莫多把副主教推下聖母院。自己去少女的墓室中死去。同時,另外兩個人物,詩人繼續他的創作,弓箭攻守隊長結婚了。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只求快,三四天要把這本書讀完,聽別人說第三卷跟第五卷可以不讀,因為跟故事情節一點沒關係。我現在也不能建議大家不去讀,也就是告訴大家一下,第三卷與第五卷跟故事情節幾乎沒有什麼關係,它是游離於故事情節之外的雨果對於法國文化、對於巴黎聖母院、對於建築藝術、對於巴黎社會、對於巴黎整個城市的看法。很多小說家寫的時候會把故事情節、男主人、女主人寫的非常驚心動魄,突然來了一章寫別的東西,發表議論,雨果就是典型這樣的人,我們讀《悲慘世界》的時候會發現這個情節之外他談到以前的拿破崙、以前的古希臘社會,都是游離的。但是這些章節如果不讀的話,對於閱讀、對於我們理解這個作品有損害的,也就是我們不能完全的理解或者讀通、讀明白雨果的思想,他到底怎麼想的。所以我不建議大家不讀,只是這兩卷情節跟故事情節沒什麼關係,有的人會跳過去不讀。

說到人物形象,回到剛才說的雨果的理論。雨果的小說美學之一是對照原則,人物性格的極端,幾乎成為一種象徵。比如卡西莫多象徵醜陋、善良,艾絲美拉達象徵美麗、無辜。走極端也可以說是雨果的極端浪漫主義小說人物寫作的特色,也有說不通的地方,因為從理論上講很難說得通為什麼一個少女這麼漂亮,又養了一頭羊,又有魔力,勾搭男人怎麼怎麼,三個男人都為她打架打仗,她自己對這兩三個男人無動於衷,只嚮往一個輕薄的公子哥,這說不通,但是雨果就是這麼寫。

艾絲美拉達,她的身份也比較怪,到底是埃及人還是哪裡的什麼人,當然你讀了這個小說就知道她不是埃及人。青春、美麗、活潑、野性、天真、善良、率直,還有點傻乎乎。卡西莫多,醜陋到極點,他是一個獨眼龍、聾子、駝背、羅圈腿,但是他善良、孤僻,給人表面印象是很兇,力大無比。克洛德,一般認為虛偽、狡猾、兇狠、色慾、道貌岸然、憂鬱,但是他也很嚴肅,他也很莊重,他求學,他聰明,他很博學,但是心靈是扭曲的。弗比斯是弓箭隊長,他的形象就是英俊漂亮、公子哥、風流、輕薄等等,對人很冷漠,對那個女孩也很冷漠,最後他結他自己的婚。格蘭古瓦是那個詩人,這個詩人理智、冷靜,當然也很豁達,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為什麼這麼寫、寫的如此極端?雨果故意要這麼寫,要把人寫得的在醜陋的同時特別善良,在美麗的同時又特別直率,在很陰險毒辣的同時又非常非常博學。這個好像在一般情況下,社會上找不到這樣的人。他跟古典主義的寫法不一樣,但他我就是寫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性格就是一種象徵,社會上可能找不到這種人。

體現了他的美學原則,這個理論概括一下,比如說那個女孩的美貌跟怪人的醜陋,這個女孩的善良跟副主教弗羅洛的狠毒,她的鐘情跟她追求的那個隊長的輕薄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在一個人身上,比如這個隊長弗比斯英俊,但是風流成性,極為卑鄙,玩弄女孩以後還帶著人去逮捕她。卡西莫多醜得不得了,但是心靈高尚,為了那個女孩的幸福不惜犧牲一切,等等等等。

這是雨果做到極致的地方,我們只能這麼給他總結一下,因為給大家做講座,可能也就是引起大家的興趣,比如這部小說你可以這麼讀,也可以那麼讀。我要讀故事情節也可以從裡頭看到人物形象的極端的對比,我們也能從中體會到作者的意圖,也能感受到正義的力量、善良對我們的觸動、美麗對我們的某種吸引、引起我們的嚮往也可以。但是如果要從專業上去總結,可能會總結到「對照」美學的原則,一般的讀者不一定要去了解這個。但是我們如果知道雨果有這麼一個理論思想,有一個指導原則在,對我們進一步加深理解這部作品肯定有好處,只是我們也不必非要弄特別明白。但是如果你是大學生,或者對文學特別愛好,你要寫作,你要像雨果這麼去寫,可以多多地了解一下。

這幾句話都是雨果自己寫的,我們可以稍微讀一下。

「醜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

「滑稽醜怪作為崇高優美的配角和對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給予藝術的最豐富的源泉。」

「我們好像覺得已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戲劇是一面反映自然的鏡子。不過,如果這面鏡子是一面普通的鏡子,一個刻板的平面鏡,那麼它只能夠映照出事物暗淡、平面、忠實但卻毫無光彩的形象;大家都知道,經過這樣簡單的映照,事物的顏色和光彩會失去了多少。戲劇應該是一面集中的鏡子,它不僅不減弱原來的顏色和光彩,而且把它們集中起來,凝聚起來,把微光化為光明,把光明化為火光。因此,只有戲劇才為藝術所承認。」

也就是說這樣的戲劇、這樣的小說才是雨果想像當中的好的藝術,也就是說跟古典主義戲劇不一樣的浪漫主義戲劇或者小說。

我們看這四個男性人物跟一個女性人物,四個男性人物他們對愛的態度,也可以看出很極端。

格蘭古瓦詩人,他到了奇蹟王國,巴黎有一個底層社會,就是乞丐、流浪者構成的奇蹟王國。進入奇蹟王國以後,他觸犯了他們的規矩,你不懂黑話。什麼叫黑話?土匪有黑話,「寶塔鎮河妖」之類的這些話他不懂,要被殺掉,除非有一個女的同意跟他結婚,他才不會被殺。艾絲美拉達同意跟他結婚,但是兩人不同房,格蘭古瓦對愛有低於物質的追求,就是要活命,那個女孩好是要活命,但是發現女孩不愛他,他也就無所謂了,一點沒有私心雜念,你救了我已經很好了。

弗羅洛,副主教的愛伴隨著一種自私的、一種心靈的扭曲,這個不需要我再分析了。

弗比斯的愛,公子哥,一個漂亮姑娘十六七歲,玩就玩吧,他就是這樣欺騙、玩弄。

卡西莫多的愛,他是不可能實現的愛,因為他太醜陋了,他會把那個女的嚇死,但是是崇高的,裡頭有奉獻、有犧牲。

這四個愛都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這個女性形象不可能愛上社會當中的任何一種人。這也是一個悖論,那麼漂亮的一個女的,她會得到愛情嗎?實際上不可能得到愛情,雨果把他們寫的太極端了。當然我們欣賞作品可能會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男性人物對這個女性的愛也是不可能的,對比中展現了作品人物外表的美醜和心靈的美醜。

我們現在看一下裡頭的一些精彩描寫,首先是艾絲美拉達跳舞這一段。

「周圍的觀眾一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她踩著鼓點狂舞,兩隻優美的圓胳膊將巴斯克手鼓舉過頭,敲得嘣嘣響。她身材窈窕,姿態輕盈,就像一隻小黃蜂,金色的胸衣平整無褶,五顏六色的裙子隨著舞步鼓脹,雙肩袒露,衣裙飄舞,不時露出修長的雙腿;頭髮烏黑,雙眸似火,真是一個從天上下凡的仙女。」

卡西莫多,他在聖母院敲鐘,每個鐘都有名字,比如這個叫瑪麗,大鐘瑪麗是他的寵妃。他怎麼敲鐘的?

「卡西莫多就呆在張開的鐘口跟前,隨著大鐘的擺動,一會兒蹲下去,一會兒站起來,呼吸著令人神魂顛倒的氣息,時而瞧瞧二百尺以下熙熙攘攘的廣場,時而又望望不斷地在他耳朵裡嚎叫的巨大銅舌。這是他惟一能聽見的話語,是惟一為他打破寂靜世界的聲音。他樂得心花怒放,猶如鳥兒沐浴到了陽光。突然,他也像大鐘那樣變得瘋狂起來,雙目放出奇異的光芒。他像蜘蛛等候蒼蠅那樣,等待大鐘晃到他跟前,然後猛撲上去。」

蜘蛛等待蒼蠅這個形象反覆出現,蜘蛛和蒼蠅在裡頭也是一種象徵。

「於是他高懸空中,隨著大鐘劇烈晃動,雙手抓住青銅怪獸的耳朵,雙腿緊緊夾住鐘身,用腳後跟推波助瀾,竭盡全身的重量和衝力,加劇大鐘的搖擺。這時,鐘樓也晃動起來了。至於卡西莫多,他大聲吼叫著,牙齒咬得格格響,紅頭髮豎了起來,胸腔發出風箱的呼呼聲,眼睛噴射出炯炯的火光,那口巨鍾在他身下氣喘籲籲,咆哮不止。此刻,聖母院的大鐘已不再存在,卡西莫多也不再存在,只有夢境,只有旋風,只有暴風驟雨,仿佛騎乘著音響在騰雲駕霧;那是攀在飛馬後背上的幽靈,是半人半馬的怪物,是被神奇的長翼銅馬帶走的令人膽戰心驚的阿斯託爾夫。」

雨果寫的浪漫得不得了,讓人忘記那個社會,跟著他敲鐘的聲音。他不是這麼敲,他是跳過去抱著鍾本身,好像跟鍾結合成一體的形象。

另外還有一段,寫卡西莫多和聖母院的關係,也是很精彩好。

「聖母院對於他是什麼?聖母院是他的卵、是他的窩、是他的家,是他的祖國和宇宙。」

另外一種譯法,「在他成長的各個階段,聖母院在他心目中是蛋殼、是鳥窩、是家屋、是祖國和世界。」雨果的文字非常漂亮,很乾脆,我覺得上面譯的好,是卵、窩、家、國、宇宙。

雨果在聖母院的塔樓樓梯中讀「ΑΝΑΓΚΗ」(命運)一詞, Louis Boulanger繪

克洛德·弗羅洛的命運。「命運」這個字在小說裡頭是一個關鍵詞,我念一下右邊,「這是命運——克洛德,你是蜘蛛。克洛德,你也是蒼蠅!——你飛向科學,飛向光明,飛向太陽,你是一心一意奔向永恆真理的新鮮空氣和明媚陽光,可是,當你撲向通往另一個世界,通往光明、智慧、科學世界的燦爛窗口時,盲目的蒼蠅,瘋狂的博士,你沒有看見在你和光明之間,命運已展開了一張微妙的蜘蛛網,你卻不顧一切地撲上去,可憐的瘋子,現在你頭破血流,翅膀折斷,在命運布下的鐵環中間苦苦掙扎!——雅克先生!雅克先生!讓蜘蛛幹吧!」

給大家看幾張圖,雨果在聖母院塔樓上讀「命運」那個詞,「命運」那個詞是希臘文,我也不會念。右邊是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巴黎聖母院的手稿,這是雨果寫的。

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手稿

下面是《巴黎聖母院》的主要人物。

《巴黎聖母院》主要人物,Aime deLemud為小說作的卷首圖Perrotin,Garnier frères, 1844版

這是一個繪畫家給小說做的卷首畫,大家看幾個人物,我們都會認識:艾絲美拉達,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國王,艾絲美拉達的母親,鐘樓怪人。其他都是次要人物,主要的四個人物我們剛才已經分析過了。1844年版的作品,挺好的。

鐘樓怪人好像並不特別怪,因為雨果寫的太怪了,任何畫家把他畫得很怪的話都達不到雨果的筆力所致,既是獨眼,又是紅頭髮,又是駝背、雞胸。

Gustave Dore為1860年版的小說做的插圖

這是奇蹟王國,巴黎底層社會,艾絲美拉達所在的那個社會,裡頭有他們所謂的國王、公爵,這是奇蹟王國。

這個是艾絲美拉達跳舞,我們剛才念的就是這個插圖。

格蘭古瓦

這是詩人格蘭古瓦,很落魄,他寫的劇跟當時的劇發生矛盾,當時的劇是聖跡劇,聖跡就是神聖的奇蹟,聖徒他們的故事。他可能寫的是另外一種劇,沒人看,很落魄的詩人。

卡西莫多。雨果 繪

卡西莫多,這是雨果畫的,羅圈腿,駝背,一個眼睛。他也不是一個眼睛沒有,一個眼睛長了瘤子,瘤子把眼睛壓住根本看不見。

克洛德·弗羅洛副主教,大家看圖上人跟邊上的獸,也就是我們說的滴漏,水流下去的地方,這個造型有點類似。

《一滴眼淚給一滴水》,布面油畫

Luc-OlivierMerson作,1903,雨果博物館藏

《一滴眼淚給一滴水》,因為他要示眾,鐘樓怪人聽副主教的命令要去抓少女,結果少女被衛隊長給救了,衛隊長把他抓住了,他被判示眾。在廣場上,天很熱,他很渴,誰都不理他,只有這個少女給他餵水,他生平流下第一滴眼淚就在這個時候,當然第二滴眼淚和第三滴眼淚是後面講到的。

弗羅洛正要刺殺弗比斯,版畫

Nicolas-Eustache Maurin作,1834

這是1482年3月底的那天約會29日的那天約會,弓箭隊長跟艾絲美拉達在約會,副主教在後面把隊長給刺傷。

這是卡西莫多掛在一個噴水口上。

奇蹟王國的流浪人攻打巴黎聖母院

Chifflart繪,約1876-1877, 雨果博物館藏

奇蹟王國流浪漢攻打巴黎聖母院,小說描寫得非常生動,幾萬人的隊伍怎麼去攻打,怎麼也打不破巴黎聖母院,因為建築本身牢不可破,要攻大門,大門又被鎖起來。從上面流下來兩道鉛。今年巴黎聖母院被火燒了,上面石頭部分完好無損,怎麼也燒不掉,上面的屋頂有的用金屬,這個金屬不能太重,一般用鉛或者鋁、錫這種軟金屬做的,這個熔點很低,火一燒就化為溶液流下來。還有木頭。燒的部分幾乎都是比較輕的,木質化,比較容易燒的。主體結構完好無損,因為石頭的東西怎麼燒也燒不掉。這是卡西莫多的戰術,他知道怎麼嚇底下的人。

贖罪婆居迪爾試圖求司令官特裡斯當·萊爾米特手下留情

保下艾絲美拉達一命

Louis Boulanger繪, 約1831,雨果博物館藏

這裡有一幕,是那個女的不同意跟副主教好,副主教沒辦法,最後要把她留在那裡,自己去報告官軍說艾絲美拉達在什麼地方。這個地方正好有一個老太婆,這個老太婆幾十年來一直隱居在那裡,雨果把這個老太婆寫成就是艾絲美拉達的母親。她的母親跟她怎麼相認?是通過一隻小鞋,母親那裡有一隻,女兒那裡也有一隻,十五六年前孩子剛生出來的時候,因為這個母親當年是一個妓女,艾絲美拉達是一個私生女孩。剛剛相認,官兵就到了把她帶走。這個婆婆叫贖罪婆居迪爾,實際上是艾絲美拉達的母親,她請求司令官手下留情,保下艾絲美拉達一命。這幅畫就是小說的最後的重要情節了。

但是沒辦法,最後還是抓起來。大家看底下黑的身影是母親抱著女兒,死死不肯放手。劊子手把她拉到上面去吊死。這是小說的最後。

Nicolas Eustache Maurin,艾絲美拉達之死

故事情節、分析人物、人物形象、對照原則,還有整部作品的結構,包括一共有幾章、哪幾章是雨果的思考,這些我們都講完了。為什麼書的名字叫《巴黎聖母院》?我們可以說這部小說主要人物是巴黎聖母院本身,而不是像我們以前所看的電影《鐘樓怪人》,或者叫一個女孩跟副主教或者跟三個男的故事,為什麼不這麼叫?這不只是一部講幾個主人公命運的小說,當然他是講人的命運。人的命運與巴黎、與聖母院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我們剛才講到第三卷專門講巴黎和聖母院,佔整個小說篇幅的7%,7%什麼意思?100頁裡頭有7頁講這個,篇幅很大,其中第一章、第二章,一個叫「聖母院」,一個叫「鳥瞰巴黎」。從巴黎聖母院上往下看,以後巴黎聖母院修復好大家去參觀,一定要到上面,因為底下參觀好像是免費的,上面去好像是要收費的,但是上去看看還是值得的,一會兒有照片大家可以看。

這就是鳥瞰巴黎。

雨果對主要人物怎麼描寫?他說:「一部宏偉的石頭交響樂,是人類和一個民族的輝煌傑作」,「每一塊石頭都充分展現了工匠的奇想同藝術家的天才的完美結合」,「這是人類的一種創造,像神的創造那樣威力無窮,豐富多彩,仿佛是從神的創造中竊取了多變與神聖這兩重特徵」。雨果是藉助於他的宗教天主教的主的形象來看,這個主創造人類,這是西方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等等的傳統概念,我們說任何創造都是人類的創造,人類的創造如果真的像神一樣的有整體的規劃的話,巴黎聖母院無疑應該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般人想像不出來,是非凡的藝術家、建築大師、工匠所想像出來的,這個想像本身跟神一樣的完美。這當然是雨果他們所說的,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巧奪天工。

雨果在作品中描寫到聖母院,他對於巴黎聖母院裡頭建築的某些裝飾風格,他提出了批評。他還指出聖母院以後或者當時遭受的種種破壞有幾個因素,今年聖母院的火燒,也算是體現出了有這方面的預見。雨果在1831年完成這部作品,1832年他寫了一篇文章,《向破壞古蹟的人宣戰》。誰是破壞古蹟的人?當局。當局要發展,巴黎原來破破爛爛的不好,他我們要建設一個新的巴黎,提出很多方案。比如這個區怎麼改造,哪些要拆、哪些要保留,這個情景中國人已經很熟悉了,而巴黎人他們當時也碰到這種情況,雨果的看法跟當時的巴黎行政長官奧斯曼的想法有衝突,他覺得更多東西應該保留下來,而不應該拆掉。

當時巴黎的行政長官為了巴黎以後的發展,要有一個整體的規劃,適應現代化,要拆,拆完以後要建立地下的下水系統。大家知道巴黎的地下,我們現在北京地下也是這樣,有幾層,每家的地窖底下是通道,這個通道任何時候都可以接入電話線、光纜線,送信用的線,下水道、髒水,比如說我走路的時候一個戒指掉下一個陰溝,你報告警察局,警察局說你這個很值錢,我們讓環衛工人到底下去找。什麼路、幾號門牌底下的什麼地方,你下去一樣,比如潘家園南裡三路18號,地底下在同一地點也可以找到一個東西,如果這個戒指在,能夠找得到,上面系統跟底下系統都是配套的。巴黎要的發展必須要改造,但是改造的時候對古蹟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是雨果提出的一個思想。1831年寫的小說,1832年寫的文章,特別重視像聖母院這樣的古蹟的認真保護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對待。

比如他的批評,我PPT裡的文字都是在這本書裡挑出來的,我們現在不看故事情節,只看雨果的一些想法。他說:「是誰把陳列著顯赫聖骨盒和聖物盒的古老哥德式祭壇拆毀」,也就是說巴黎聖母院裡頭原來有這麼一個祭壇,現在拆毀。「代之以刻滿天使頭像雲彩的笨重大理石棺,像是從神恩谷修道院和殘廢軍人院拆下來的一塊石頭?」殘廢軍人院跟神恩谷都是巴黎很有名的古蹟,現在好像都不讓參觀,為什麼?一個是軍隊的,殘廢軍人院。神恩谷相當於我們的301醫院,也是軍隊的一個醫院,我有一次偷偷跑進去被軍人趕出來不許看。「是誰這般愚蠢,把這個過時的笨重石棺嵌在加洛林王朝時期埃爾岡杜斯主教鋪設的石板地上?難道不是路易十四為實現路易十三的夙願?是誰用冷冰冰的白玻璃代替了從拱門圓花窗到後殿之間的『絢麗奪目』的彩繪玻璃?」

雨果對這個有點疑義,他對巴黎聖母院提出很多類似的批評,雨果的審美對建築藝術跟巴黎聖母院當時有的還是有點矛盾。

雨果又談到聖母院等歷史建築會遭到破壞、會火燒、會倒塌,會怎麼怎麼樣。我們講座之前聽的那個女高音唱的,實際上也是講巴黎聖母院會不會倒塌下來,倒塌下來多少年以後人們怎麼看待這個巴黎聖母院。

雨果說「從中世紀藝術遺蹟上可以分辨出三類不同深度的創傷。」中世紀的藝術遺址,像有巴黎聖母院幾乎已經是遺址,當然現在還不是遺址,現在還在。三大因素中對它的加害、產生損害,第一種,時間,這個可以理解,時間不知不覺留下傷害,表面會裂紋滿目、鏽跡斑斑。

第二種是政治或宗教的革命,法國也經歷很多革命,大革命期間對文物的破壞也是很厲害的,包括巴黎公社期間好多寺院都燒掉了。這些革命天生是盲目而狂暴的,洶洶撲來,撕碎了中世紀建築的華麗外表。拆毀圓花窗,砸爛美麗的項鍊——阿拉伯裝飾花紋和小雕像,摧毀了塑像。

第三,時間、革命以外的第三就是時尚。我們現在的藝術追求,這個問題我們中國應該有所借鑑。什麼叫時尚?時尚變得越來越愚蠢可笑,從文藝復興時代種種的雜亂無章,一味追求華麗的風尚開始,式樣層出無窮,建築必然越來越衰落,時尚造成的破壞甚勝於革命。

這個我同意,革命帶來的破壞,比如我國文化大革命當中砸教堂,帶來的破壞確實是很厲害的,但是抵不住時尚對把整個古物的拆除,比如整個北京、天津、上海,好多好多地方都給改掉了,為什麼?我們要追求現代化,我們要用現代藝術來改變社會原來的面貌等等。

雨果說「從各種時尚、從形式上象徵、從邏輯思維到審美觀念都不一樣。因此時尚的破壞是更深層的,不是表面的。」我把原來雕塑的阿拉伯花紋改為四四方方整體的服從長官意志的這些東西。我們知道,歐洲歷史上,比如墨索裡尼時期的羅馬建築完全是法西斯風格,這個現在還留著,法西斯風格跟原來古羅馬的東西完全不一樣,這種東西留一兩個看看也可以,包括北京以前也是各個時代追求各個時代的新的風格,六十年代風格、七十年代風格,留十個、八個看看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讓它把以前所有的古蹟都給推翻。

《巴黎聖母院》插圖本 名著名譯叢書

「時尚的破壞是深層的,它能攻擊藝術的骨架,傷其筋骨,對建築物進行裁割、切削、肢解和殺戮。新的時尚問世,就會對建築物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時間和革命卻沒有這種奢望。」時間也不行,革命也不行,但是新的藝術世界很可怕。

我下面寫了幾個,我不展開,但是我要提出問題。中國街道的改造,現在北京也是這樣,很多家邊上已經找不到吃飯的小鋪子,所有東西都寫著四個字、四個字,店招牌都是統一的,非常醜陋。對於城市的一體化、乾淨,一點沒有好處,中間也不可能有美術字。中國很多地方都重塑雕像、佛像,比如佛像原來佛像是很莊重的佛,現在弄得的花裡胡哨的。地名整頓也是,地名是記錄著人們生活一段歷史的東西,不能輕易改的,改過來再改過去也不好。古蹟的拆除等等,中國也發生這種事情。我們現在講的已經跳出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也跳出了巴黎聖母院本身,對古蹟,人類歷史的遺產,我們應該抱有什麼樣的態度,經過今天的講座,希望大家也對它有所思考。

今年4月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這是從東向西拍過去的,中間的部分是屋頂,已經燒壞了,這個尖塔已經倒掉了。這個是時間的破壞?不是,是革命的破壞?也不是。是時尚的破壞嗎?恐怕也不是。因素有很多,當然也不排除可能人為破壞,但是警方也沒有給出明確的最終意見。毀壞是很容易的,保存是很不容易的。

接下來,我們稍微講一下歷史小說裡面的特點。《巴黎聖母院》被認為是十九世紀歷史小說的經典作品,在法國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歷史小說,十八世紀以前很少有,除了克萊夫王妃講宮廷裡發生的故事,那時候的小說跟歷史沒關係,都不像我們《三國演義》一樣的歷史人物作為小說的主要角色。到十九世紀的時候歷史小說成為一個時髦,寫的比較好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大仲馬,一個是雨果。大仲馬寫三劍客,《三個火槍手》。

中國的歷史小說也是講真裡有假、假裡有真。主要人物必須有這個人,中國的歷史小說是這樣,主要人物是有歷史上的人。法國歷史小說基本相反,主要人物虛構,艾絲美拉達虛構,鐘樓怪人虛構。衛隊長有這個人。副主教有這個人沒這個事。國王有,次要人物。越是次要人物,可能描寫的越是精細,《三個火槍手》就是這樣,達達尼昂火槍手有歷史原型,但是多數為虛構。但反而次要人物,比如王后、國王、主教黎世留等宮廷人士的生活生活,相對的歷史真實性稍稍多一點。

剛才也講到《巴黎聖母院》裡面的次要人物,上至路易十一,雨果他把路易十一寫成一個老頭,穿著黑衣服,害著病,為什麼?因為這個人物第二年就死了,1483年去世了,1482年的時候他已經老態龍鍾。下到在聖母院廣場圍觀棄嬰的四個信女。大家注意讀看第四卷第一章,1467年故事,跟1482年相差15年,也就是說艾絲美拉達出生那一年,艾絲美拉達活到16歲死了,她跳舞都是十五六歲的少女形象,1467年的故事是她剛出生後不久被人抱走遺棄的時候,邊上有幾個人圍觀這個棄嬰,因為女嬰是一個妓女生的,到後來被人搶走,她一直相信是那些乞丐搶走的,是奇蹟王國的人搶走的,但實際上這些人是把怎麼給她給救了,等等。其中那四個人,四個好心的女子,都是有出處可考的,一個叫阿涅絲,一個叫讓娜,一個叫昂麗艾特,一個叫葛雪爾,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實歷史人物,雨果也是按照法國人寫小說的原則,就把那些人寫到小說裡頭去。他有些地方寫的很講究細節的真實,但是這種細節的真實往往跟虛構捏合在一起,比如他講路易十一不住在郊區的什麼地方,他要來到城堡。這個城堡是法國大革命打下的那個監獄巴士底,巴士底監獄,是之前國王路易十一經常去住在的那個地方,就是路易十一。他講路易十一不要住在他的宮殿裡頭,有幾個套間的,前面有兵守衛,後面盥洗室、小客廳、臥室,他不要住那,他只要住在巴士底廣場裡頭的某個石頭做成的矮房子裡,這個矮屋子長几尺、寬幾尺、高几尺,這個「尺」都是精確的,就是跟當時的房屋尺寸一樣,他很也講究歷史的真實。當然他在寫歷史資料的時候,為了藝術需要也修改了很多歷史,這是雨果的權利力。

說到這個小說的真實性,我們可以這麼看作為十九世紀,《巴黎聖母院》是十九世紀寫的,1830年寫成以後就有人讀,到二十世紀的讀者,到現在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去讀這個歷史小說,發現十九世紀的時候雨果所寫的那個時代的這麼一部作品,裡頭反映的十五世紀的歷史背景,也就是說,小說中的故事,也就是說我們讀者讀到作家作品,故事裡頭的那個時間,這裡頭就有三個時間段,對於歷史的真實判斷已經日漸模糊,對它的要求不是特別逼真,巴黎聖母院本身的建造談到的是1163年-1345年,也就是十二世紀到十四三世紀的時候,花了一百七八十年,這個歷史小說的真實性已經完全不可考據,也沒有太多的必要去考據,因為我們只想了解一下這個歷史小說在法國寫作的時候有什麼特點、後面的人對它有什麼繼承發展。雨果並不太忠實於歷史細節的真實,比如從巴黎聖母院上面看巴黎,小說裡頭有很多例子,現在考據已經不行了,我讀的時候還傻乎乎的往左邊看、往右邊看是不是這樣,還對著巴黎地圖看,其實發現有時候讀書也不要這麼認真看,不然就反而挺傻的。你要讀故事的精彩所在,而不要被故意所做的所謂的逼真疑惑。

雨果說到,「還有聖雅克-德-布希裡教堂富麗堂皇的方形鐘樓,由於布滿雕刻,四個塔角似乎失去了鋒芒。」也就是說,雨果寫的時候,寫的那個建築聖雅克塔樓,是小說故事發生以後才建造的事情。「這座鐘樓在十五世紀還沒有竣工,但就這個樣子也已使人驚嘆不絕了。那時候,四隻怪獸還沒有安放上去,現在它們蹲在塔頂的四個角上,仍然像斯芬克司,讓新巴黎去猜舊巴黎之謎。」

也就是說,雨果很明確的寫到了這個東西,在鐘樓怪人這個故事發生的時候它還沒有,是在這個故事以後才有的,雨果作為十九世紀的人告訴後來的人說我現在看到的是故事發生以後的一些東西。我們考據了一下,這個鐘樓1508年建的,1523年建成,非常漂亮的一個鐘樓,離巴黎聖母院不遠,稍微往西走兩步就到這個地方。但是在鐘樓怪人的時代,在艾絲美拉達時代,這個看不到,因為它還沒有竣工,還沒有開始。

小說中有一句話:「一個殺死另一個」,法語「Ceci tuera cela」,我覺得很有意義。他的意思是什麼?雨果講到巴黎聖母院遲早都要倒塌,或者即便不倒塌沒有,它也會被一些東西殺死。我們剛才談到時間、革命、時尚的藝術,它可能會殺死以前的東西,雨果認為書籍可能要殺死建築,他指的建築是石頭建築,也就是說哥德式建築以前的那些東西可能會被書本給殺死。大家知道,書本的重要性,在西方的書本怎麼在西方,沒有書也就不會有現代文明呢?。書的誕生,哥德堡的印刷術的發明,文藝復興的興起,造成了現代社會,印刷術與這個是很有關係的。雨果提出了問題:書本將要摧毀建築,我們的批評家、我們的讀者可能會問,廣播、電視、電影會不會殺死書籍?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東西已經大大削弱了書籍,網際網路是不是殺死了閱讀?某種程度上已經把它殺得的夠嗆。手機是不是能夠殺死一切?這是我們現在碰到的問題。當然閱讀,手機上也可以閱讀,但是跟以前很不一樣。「這個殺死那個」是歷代文化人所考慮的問題,我們每個時代都有所代表性的的這種文化的載體,過去是書本,後來是報紙、雜誌,後來是電影電視,現在當然是手機、網際網路等等,這個會不會殺死那個?雨果的擔心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但是,他的小說作品《巴黎聖母院》沒有殺死建築巴黎聖母院,我們現在去看巴黎聖母院會想到我有沒有讀過雨果的這部作品,如果沒有讀過去,看巴黎聖母院之前或者之後,他可能會做功課去讀這個作品,也就是說著名的文學經典促進了旅遊,我在這裡舉了三個例子,一個是伊夫堡,就是大仲馬小說《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被抓進去的到一個監獄裡頭,大家如果到馬賽去,從馬賽坐船半個小時就到伊夫堡,他當時死裡逃生,馬西亞長老怎麼教他利用潮水的間隙時間,怎麼從監獄跳到海裡,再遊回到陸地城堡。這個地方現在由於大仲馬的這部作品《基督山伯爵》而變得非常有名。巴黎的藝術橋也是一樣的,現在這座橋的欄杆上已經被很多愛情鎖給得面目全非鎖死了,到了一定的時候警方會把好多鎖拆掉,但是同心鎖,為了表示愛情,到巴黎旅遊,到藝術橋上鎖一下,這也是由於某部電影作品產生以後覺得到藝術橋鎖一下很時髦。

《穿牆記》也是法國作品,我們知道中國有嶗山道士穿牆而過的傳說,巴黎也有這麼一個故事穿牆而過,講發生穿牆而過故事的地方現在已經有了一個雕塑,一個人從牆裡穿出來。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圖片,《穿牆記》非常精彩,有興趣可以讀一下。左下角的圖片是在馬賽的伊夫堡監獄,現在是旅遊景點。

這個可能殺死另一個,但是文學作品跟歷史建築之間發生的某種對調的關係,這個養育另一個,這個促進另一個,這個養活另一個,這個繁榮另一個,應該是這樣來看。

代表性的建築還是應該留下來的,我們現在已經離開小說《巴黎聖母院》,進入到巴黎聖母院歷史建築上。我們要考慮一下,每個時代可能都有每個時代建築上的代表作品,比如說,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就親自總結了一下:

在以前的時代,在卡特琳娜·德·美迪契時代有杜伊勒裡宮,杜伊勒裡宮相當於一個圓明園,圓明園被燒了,杜伊勒裡宮也被巴黎公社的人燒了,被革命派的人燒了。亨利二世時代建立的市政廳現在還在,市政廳有多少年的歷史也可以計算。亨利四世時代留下的王宮廣場,法國文化部所在的王宮廣場,非常漂亮。一個時代留下一個時代的建築,相當於我們中國慈禧太后時代有什麼建築、光緒時代有什麼建築、康熙時代、乾隆時代有什麼建築一樣,他們也是什麼時代留下什麼建築。路易十三,神恩谷修道院,現在是陸軍總醫院。路易十四,殘廢軍人院,現在是軍事博物館。外面人可以參觀,裡面有些地方進不去。, 現在是軍事博物館。路易十五,聖絮爾皮斯教堂,這個可以參觀,非常雄偉。路易十六,先賢祠,為共和國偉人設立的公墓,相當於城裡頭的一個八寶山,雨果、左拉、大仲馬、伏爾泰、盧梭、居裡夫人都埋在裡頭。共和時期有醫學院,拿破崙時期有旺多姆廣場。以上這是雨果總結的巴黎的歷史建築,在雨果以後,我替他總結一下,也局限於巴黎。

七月王朝,1830年開始,雨果寫這部小說的時候1831年,凱旋門就是那個時候。第二帝國的時候建有立巴黎歌劇院。第三共和國的時候艾菲爾鐵塔,鋼鐵時代。一次大戰之前,大王宮、小王宮。二次大戰破壞很厲害。戴高樂時代,中央菜市場,相當於新發地、大鐘寺這種地方,大家如果想看原來的菜市場是怎麼回事,可讀左拉的作品。蓬皮杜時代建立蓬皮杜文化中心(外表很像化工廠),二十世紀建築藝術的某種代表。蓬皮杜以後,德斯坦、席哈克時代應該是大拱門,小凱旋門到大凱旋門到最大的大拱門一條中軸線線。密特朗時代,國家圖書館(四本書)。2019年巴黎聖母院遭火災,代表性建築還是應該能夠留下來。

我們這次講座開始之前有一個女高音唱的《巴黎聖母院》,其歌詞原來是一首詩人奈瓦爾的一首詩《Notre-Dame de Paris》,很榮幸,二十多年前我把這首詩翻成了中文。

「聖母院夠古老的了,或許人們將看到它。/有一天埋葬當年它曾看著誕生的巴黎。/但在千年之後,時間將讓那笨重的骨架/犯下過失,就像一條狼讓一頭牛頓失前蹄/扭曲它鋼鐵的神經,以一副聵昏的利牙/憂愁地的啃噬著它巖石構成的古老骨脊!/來自大地上所有國家的眾多人們/將前來此地把這威嚴的墟景瞻仰/並且想入非非的重讀維克多的書(就是指雨果這部小說《巴黎聖母院》)/會以為又看到了古老的大教堂,/就這樣又長又方,雄偉壯麗,巍峨精神/矗立在他們面前像一個死人的影障!」

未來有一天也許我們看不到巴黎聖母院原來的樣子,有些部分會倒塌,有些部分會變掉。但是我們站在它面前,我們會又看到的維克多所寫的這本書。它的樣子還在,它的魂還在,這挺好的。

原來我不知道自己譯的詩,我都忘了,巴黎聖母院燒了以後,我的同事又找出了發掘出來這個東西給我,他說餘老師你多年以前譯的東西還挺好的,他還幫我找來剛才唱的這首歌的,那個女高音是根據這首詩翻唱的。

最後,有點時間我稍微講一下譯本。《巴黎聖母院》的譯本在中國已經有十多個,我稍稍看了一下,我對其中三四個可能有疑問,因為是近年出的。近年來的譯本是有問題的,相反2000年以前或者1999年、1980年以前的譯本應該沒有問題。這個話有點悖論,以前人難道比現在人翻譯的好嗎?也不是,因為現在出版太容易,我碰到一些大學的老師帶著學生,隨隨便便一個譯本就出來了,反正有資助費。我想把原來老的翻譯家那些譯本強調一下。

囂俄,就是雨果的中文翻譯。《活冤孽》就是《巴黎聖母院》,192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囂俄的《鐘樓怪人》,越裔譯述,上海群學書店,1946年。這兩個版本現在很難找不到。

現在有陳敬容譯《巴黎聖母院》,上海駱駝書店,1949年。她在1947、1948年的時候開始譯。上海三聯書店1950年重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重版。現在出了新的網格本,大家知道什麼是網格本嗎?封面上跟網格一樣,還是1949年那個本子,但是會有一些前言重版。右邊的四個還是可信的,上海譯文管震湖先生譯的。譯林出版社施康強先生等譯的。浙江文藝出版社潘麗珍等譯的。李玉民譯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後來又賣給幾家出版社。我認為右邊這四個也是可信的,當然前面那個陳敬容是資格比較老的譯本,我也願意推薦這個譯本。

根據要求講一個半小時,我不能展開太多,我把這個書的故事情節、它的人物關係、它的基本精神、它的藝術創作原則,根據我的理解稍微講一下,然後再提出一個問題,小說《巴黎聖母院》跟建築巴黎聖母院之間的關係,雨果對它的看法,他的看法對中國現代的社會、對我們的發展是不是有借鑑意義,我要提出這些問題來。

我先講到這裡,期待大家的問題。

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說。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通過一個純潔無辜的波希米亞女郎慘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陰險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蠻殘忍,貴族的荒淫無恥和國王的專橫殘暴。

讀者提問

餘老師您好,剛才講到蒼蠅和蜘蛛,我想問這個意象有什麼含義?

第二,雨果在卷首提出命運,我想問一下命運跟作品本身有哪些關係?

餘中先

這個命運,雨果借託這個詞,是他在巴黎聖母院上看到的,但實際上這也是虛構的。寫人物命運是古希臘悲劇裡面常有的主題,這也體現雨果對於西方文學主題方面的一脈相承,我們說的命運是人被神所捉弄,或者說一個英雄擺脫不了神的捉弄,無奈的生活在這個世界當中,但是他比神更高明的地方或者神奈何他不了的地方是他認識到了這個命運。這個東西說起來很哲理,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碰到這樣那樣的人,比如卡西莫多、誰誰誰也好,這都是命運的捉弄讓他成為漂亮的或者醜陋的,博學的但是禁慾的,種種性格可能是上帝神給他帶來的,這種命運,人應該怎麼對待它,雨果怎麼描寫它,這都是他所思考的。但是具體人怎麼做,他也沒有回答出一個所以然,他只是提出這麼一個東西。從古希臘開始也有很多,比如俄狄浦斯,命運讓你殺父娶母,他為了避免這個命運的發生,我就逃開了,逃開以後還是沒有擺脫這個命運,他最後認識到這是命運加給我的東西,但是我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到了二十世紀薩特描寫他,也有存在主義的思想在裡頭,至於我們現在怎麼看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把我們種種的想法套到這個神話的主題上,雨果的命運本身也是西方重大的主題。這是我的理解,雨果也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是千古難題,命運跟人,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也是這樣的。

蜘蛛和蒼蠅,蒼蠅是被俘的俘虜,蜘蛛是抓它的獵手人,人物關係裡面有很多,我既是蒼蠅又是蜘蛛,比如副主教。其他的人物也有這個關係,更多的是蒼蠅的關係,比如那個女孩就是蒼蠅,她不是蜘蛛。但是卡西莫多也是蒼蠅,某種意義上也可能是蜘蛛,但他是被蜘蛛所利用的。蜘蛛是抓人的人,蒼蠅是被抓住的,也是命運所促成的一對矛盾體。雨果在這裡也回想到自己的童年,他把自己描寫成一個蜻蜓,我不知道你讀到沒有,你可以仔細的讀一下,在某一章裡頭,雨果游離出蜘蛛和蒼蠅的小說故事,寫了一隻個蜻蜓,一個夏日的早晨,輕輕的風吹來的時候,有一隻個蜻蜓飛舞遊過水麵,這是對於雨果自己純潔、美好的少年時代的回想,這些蒼蠅也好、蜻蜓也好,都是一種象徵的文學形象,我只能這麼回答你。

讀者提問

謝謝您的演講,我的問題是,剛剛看您列出的對巴黎聖母院的描述,感覺到是一種偉大的神性,這樣一個建築是有神性的。當他敲鐘的那一部分,包括整個身體撲上去,我感覺到一種巨大的人性。你剛才講到古希臘命運的觀念,古希臘經歷了從對神的描述到對英雄的描述一直到對人命運的描述,在您的描述中我感覺有一種神性和人性的碰撞,感覺這些主人公,比如副主教被情慾所糾纏,卡西莫多被巨大的美好所衝擊,我想聽聽您對巴黎聖母院所代表的神性和人性的對抗或者衝突的看法。

餘中先

比較重大的一個問題。神性和人性,西方文學裡頭一直講這兩種東西,比如說上帝死了,但是人對這個的思考還在。從古希臘開始,在神跟人之間有一個過渡的形象,這個形象是人的形象也是神的形象,是英雄。我們現在想到的英雄跟古希臘意義上的英雄是兩個概念,我們說英雄是為國犧牲的是英雄。但是古希臘所謂的英雄,比如可能父母一個是神,一個是人,因為神誘惑人生下來的是英雄。從某種意義來說,神跟人之間有一個連接,這是英雄。在文學作品裡頭,當然我們現在唯物主義者跟唯心的、宗教的跟非宗教的不一樣,像宗教的一些作家,比如寫《約翰-克裡斯多夫》的羅曼·羅蘭,寫的也是神引導人認識自己的錯誤,歸根到底他要走向神。我們現在唯物的,他不走向神,但是走向一種美好的精神,這個精神介乎於神和人之間,或者擺脫神,自己造出一個像神一樣絕對的原則原子、一個先決條件、一個絕對的創造力,在物質的創造跟精神藝術的創造當中,這都是允許的,都是應該有的。雨果在這裡頭所描寫的人物,他是一種英雄式的人物,比如說卡西莫多完全是一種,神把你造成這樣,但是你還是意識到我的不足,我對於愛情是沒有希望的,但是我要保護一個形象,要跟另外一個人做鬥爭,要把那個壞人推下去等等。

但是雨果筆下的這個英雄形象,我們應該看出是十九世紀也就是文學歷史上的一個過渡,最開始法國文學史更多強調古典主義的英雄,這種英雄要犧牲自己個人的愛情、家庭,要服從於國家的利益,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正統的主旋律。雨果的時代把這個東西撇除掉,撇除掉以後有宗教傾向的作家跟沒有宗教傾向的作家都特別強調寫自由,寫一些絕對的精神的追求。雨果從古典主義走向現代文學當中的一個過渡,也就是浪漫主義,這個浪漫主義寫人的最自然本性的追求,對於大自然美好和諧的追求,要排除以前的那些規律,要打破這些規律。也就是說寫野蠻人是可以的,寫印第安人也是可以的,寫醜八怪也是可以的,寫兩重性格的人物也是可以的,不像過去那樣到最後有一個好、一個壞的對比。我們可能更多強調雨果在文學史上提出浪漫主義美學原則的這種創始,這種創始在巴黎聖母院裡面出現一個苗頭,或者說最開始按照他的美學原則所寫出的這麼一部作品,但是應該說它有它的問題,我們不能用今天人的眼光來看,因為從浪漫主義發展到後來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象徵主義,又到新的,我們消解了這個英雄,二十世紀更多的文學作品裡頭沒有像原來意義上的奮鬥成功的英雄,而是小人物,我們現在的社會更多也是一些小人物,但是這些小人物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英雄,因為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命運,這個命運是別人加給他的,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們做不了也應該認識這個命運。這是我對於閱讀雨果這部小說,分析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而得出的一點點看法。

讀者提問 4

雨果說教堂很快在地球上消失,巴黎聖母院的塔塌的時候,人家說他的預言實現了,是這樣嗎?

餘中先

不是說他的預言實現了,他可能會預見,可能會有這種情況。後面那首詩不是雨果的,是雨果的同時代的詩人奈瓦爾的,奈瓦爾是雨果家的常客,他是那個時代的人,他也預見到這麼一種情況,教堂的石頭可能會掉下來,文學藝術的力量還在。

主題: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彼此造就對方——兼談雨果歷史小說的真實性

主講:餘中先

轉自人民文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但對於和餘中先一樣的不少中國讀者來說,巴黎聖母院是「先有小說,再有建築」,在沒有看到巴黎聖母院之前,腦海裡留下的印象就是雨果的小說,這給予餘中先一種揮之不去的固定形象,在他的想像中,巴黎聖母院是一個建築藝術的奇觀,是由巨大的石頭構成的交響樂。
  • 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的相互造就
    在親臨巴黎聖母院瞻仰勝跡之前,翻譯家餘中先早已熟讀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同名著作,小說中雨果對巴黎和聖母院的描述給餘中先造成了揮之不去、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即便這般,當他第一次親眼見到巴黎聖母院的偉大建築奇觀時,還是被這首宛如巨石譜寫的交響樂深深地攝住了心靈。
  • 《巴黎聖母院》為何沒有消滅巴黎聖母院?
    維克多·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表達過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書籍將要消滅建築」。不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世界文學》前主編餘中先看來,也恰恰是他的這部名著,最終證明了書籍和建築之間可以相互成就。
  • 巴黎聖母院被毀,《巴黎聖母院》典藏
    上面段落摘自雨果的《巴黎聖母院》,這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運用強烈的對比,美與醜,善與惡,真實與虛偽,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對現實中的聖母院大教堂進行的浪漫詩意描述,令讀者令世人對現實世界中的聖母院產生無限嚮往。這部小說,讓巴黎聖母主教座堂聞名於世界。
  • 修復中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歐洲早期哥德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堪稱史詩級建築,其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珍藏的大量藝術珍品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在文化遺產界享有極高盛譽。巴黎聖母院與當地人的生活水乳交融,是巴黎人、法國人的重要精神寄託。每年,有將近1300多萬遊客慕名前往。
  • 巴黎聖母院燒毀了,「駝背的巴黎聖母院」還在的!
    【北京時間16日00:30(當地時間15日下午6:30),巴黎聖母院突然起火】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火遍朋友圈的這句詩歌美的有些感傷,就像華麗的阿房宮在一把火中消失殆盡,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盡的想像和遺憾。
  • 先別急著為巴黎聖母院哭泣
    今天,全世界都在關注巴黎聖母院的命運。當地時間15日晚,法國巴黎聖母院起火。塔尖倒塌,天花板基本全被燒毀。所幸主體建築,兩座塔樓和四周的石制結構得以保留;荊棘王冠和聖路易斯長袍等珍貴的藝術品,也都已被搶救出來。▲ 巴黎聖母院損毀狀況,圖片來源:Reuters 美,是巴黎聖母院所給人的最直接的衝擊力。即使完全不懂宗教和建築知識,也無礙于欣賞它的美。
  • 《巴黎聖母院》有了崑劇版
    各種版本的《巴黎聖母院》 崑劇《鐘樓記》劇照昨晚,浙江崑劇團宣布,將聯合浙江婺劇團帶來一部新編的大型崑劇《鐘樓記》。 聽名字是古香古色的中國風,但卻是一部「法國血統」的名著改編作——耳熟能詳的文學經典、大文豪雨果的《巴黎聖母院》。
  • 巴黎聖母院的遺蹟
    >聖母院,[一]是中世紀天主教 大教堂的西岱島在巴黎第四區。[7]使巴黎聖母院脫穎而出的主要因素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器官之一及其巨大的教堂鐘聲。[8]大教堂的建造始於主教莫裡斯·德·蘇利(Bishop Maurice de Sully)於1160年,到1260年已基本完成,儘管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對其進行了頻繁的修改。在1790年代,巴黎聖母院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遭到褻瀆;它的許多宗教意象都被破壞或摧毀。
  • 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那些電影中出現的巴黎聖母院
    但在世界上,有一件東西能對抗時間,讓我們仍能看到巴黎聖母院的模樣,那就是電影。接下來,巴塞君就帶大家遊歷那些電影中出現的巴黎聖母院——01《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儘管巴黎聖母院原只是宗教場所,但現在卻象徵著巴黎的某種浪漫氣質。
  • 名著推薦:《巴黎聖母院》
    昔日裡的巴黎聖母院2019年4月16日凌晨,一場大火將巴黎聖母院燒成灰燼。一位民眾悲痛至極的說:上千年的歷史被抹去,巴黎就像死去了一樣。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它的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一.作者介紹:
  • 心中的巴黎聖母院
    2019年4月15日下午6點50分,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整座建築損毀嚴重。著火位置位於聖母院頂部塔樓,大火迅速將聖母院塔樓的尖頂吞噬。很快,尖頂如被攔腰折斷一般倒下。這可是筆者年少時就在心中種下「神聖」二字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啊!當找到更多的消息證明這則消息的確是真實的,而不是出於什麼流言造謠中傷,筆者心中忽然就有種說不清的滋味了。
  • 小說家雨果與巴黎聖母院
    小說家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與殘忍,創作出《巴黎聖母院》,借15世紀的巴黎社會反映他所出的現實生活。 小說標題所指正是故事的發生地——巴黎聖母院。 小說《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作者:張華兆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的大火灼燒了塞納河畔的西方文明巴黎聖母院在燃燒東方的我們也為之流淚悲哉,文物之殤巴西博物館的大火灼傷了的文物界還沒有康復巴黎聖母院的塔尖轟然倒塌
  • 我與《巴黎聖母院》
    1963年,周恩來總理與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演職人員合影,二排左五為母親蔣祖慧,右四為茅盾。我是1976年出生的,我母親在1963年就獨立完成了大型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的編導工作。我母親問總理,要是洋芭蕾中優秀的劇目都排完了怎麼辦。總理提出,你們可以試著創作革命題材的舞劇。總理這句話,對後來《紅色娘子軍》的誕生,可以說有直接影響。總理觀看完演出,還上臺與所有演職人員合影留念。這張照片,我母親一直珍藏著,這部舞劇也是我母親的驕傲。我很小的時候就看到過這張照片,它激勵著我要像母親那樣為國家作出貢獻。我還看過《巴黎聖母院》的很多劇照,一邊想像著演員們當時的樣子。
  • 雨果《巴黎聖母院》優美句子 《巴黎聖母院》對卡西莫多的描寫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不朽的《巴黎聖母院》
    1831年2月,在《巴黎聖母院》的序言中,雨果預言道「刻在聖母院晦暗鐘樓上的神秘文字,及其慘然概括的未知的命運,就這樣湮沒無聞,如今僅餘本書作者不絕若縷的追懷了。在石壁寫下這個詞的人,幾百年前就消逝了,歷經幾代人,這個詞也從大教堂的牆壁上消逝了,就連這座大教堂,恐怕不久也要從地球上消逝了。」
  • 巴黎聖母院的建築
    這是1550年的巴黎聖母院及其附近地區。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所使用的石料很多來自附近之前建造的神廟和教堂。巴黎聖母院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總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正面的北塔和南塔高69米,中間的尖塔高96米。
  • 著火的巴黎聖母院不會消失
    1831年,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以這座建築為背景創作了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更是為之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雨果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劫後重生- 拯救巴黎聖母院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位於法國巴黎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德式建築,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2019年4月15日凌晨2:05,隨著濃煙和火焰吞噬巴黎聖母院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