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過節了嗎?
乞巧節,人稱「七夕」,昨晚我就收到小年輕的看官求助:「道君啊,你說我給女朋友買金首飾好呢,還是買鑽石飾品呢?」
如果從理財的角度來回答,無疑首選黃金。
但愛情本無價,鑽石或許更能接近感情的「無價」,畢竟鑽石本身確實不值什麼錢……
你不信的話,拿著鑽戒去典當行問問就知道了。
一般來說,典當行裡最容易接受的抵押品排行是:貴金屬(黃金和鉑金),其次鑽石,然後是名表、汽車等等。
而鑽石在典當鋪的價格一般是當天鑽石報價的30%-60%:
無論當初你買的那個鑽戒是Tiffany的還是Catier,當你想拿著它變現時,典當行老闆才不管你是什麼品牌,他只看這一顆鑽石頭本身的品相。
當你捧著一顆當年買的大鑽戒,屁顛屁顛地給典當行大爺看的時候,他默默瞥了眼國際鑽石報價單,沉吟道:挺不錯的。
然後你這顆當年10萬塊買的大鑽戒,現在只值3萬塊。
或許你要說,我又不賣,留著升值也不錯。
那請你再來看看鑽石近年的價格走勢:
1960年到2016年一克拉鑽石的價格(美元計)
乍一看,這走勢還算可觀啊,從1960年到2016年,差不多翻了10倍。
但這就等於保值嗎?咱們先接著來對比一下:
一盎司黃金價格1960年是36.50美元,2016年的時候是1140美元左右,這可是31倍!(目前最新的金價已經突破1900美元了)
同樣的時間,鑽石的增值程度遜色太多了~
再比如,1960年的一元人民幣,品相完好的在萬能的某寶上現在可以賣到五六百,就是五六百倍!鑽石還是遜色啊~
56年翻10倍,找個複利計算器算下來,其實每年年化也就4.5%還不到……
我還在華爾街見聞上還看到這樣一張圖:
從1978年統計至2010年,把鑽石的價格都換算成了2010年的貨幣購買力來計算,也就是加上了通脹:
結果是一克拉高品質鑽石的價格在30年裡下滑了80%!
這張圖的出處下方,還給了一個更心塞的對比:
如果你在1978年用1000美金買入Tiffany的股票,那麼你今天大概擁有了26000美金;
而這1000美金如果買了鑽戒,今天賣掉大概就只能得到2000-3000美金;
嗯,赤裸裸的兩萬多差距。
除此之外,持有鑽石最大的死穴其實是:變現渠道不暢。
如果你鬥膽買了一顆克拉收藏級別的鑽石,並且看到它每年價格都有一定幅度上漲而心中竊喜,那真是高興得太早了。
當需要把這顆鑽石賣掉換成錢時,你會發現幾乎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外國有人做過實驗,花錢買一顆裸鑽,然後立刻去附近的鑽石店試圖賣出,鑽石店開的最高價格也只有買價的三分之一。
這些變現途徑不僅不會按原價變現給你,還要收取高額的佣金,不是行內人,這水有多深,你我也不得而知。
更何況即使你是土豪能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購買大克拉美鑽作為投資,也很難購買到價格合適的好鑽。
眾所周知,世界最大的鑽石商「戴比爾斯」壟斷了全球的鑽石礦,我記憶當中供給市場的量只有產能的十分之一,他們依靠這種方式來提升鑽石的價值,所以鑽石商回收鑽石的價格很低。
咱們普通人能接觸到的買鑽渠道肯定都會遠高於鑽石成本價,也就是說你已經付出了一個超額的價格,往後數年漲幅恐怕也已經被吃進了!
黃金和鑽石的價值都來自於其稀缺性,但不同的是,黃金的稀缺性是天然的,鑽石的稀缺性是人為的。
黃金的質量標準是天然的,就是純度。而鑽石的質量標準卻是人為的,切割、顏色、淨度等也都是戴比爾斯搞出來的一套標準。
如果你選擇拿鑽石保值,就相當於傻傻的送錢給戴比爾斯公司。
這個年代,會討女孩子歡心的小夥子應該不是傻傻送鑽石的那個了,畢竟丈母娘挑女婿都得看你的理財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