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作者王績因為偏愛桂花,便將十分秋色都給了它,說它最後在寒秋中「獨秀」。對此,菊花表示不滿,畢竟,詩人們把「寒花」之美譽,都毫不吝嗇地給了菊花。人們愛菊,不單愛它凌風傲霜的氣質,愛它「不羨瓦松高」的淡泊性情,更愛它「枝頭抱香死」的堅貞氣節。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鬥豔。鄭接著,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於疏籬旁,意趣無窮。
-
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背景: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後,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裡,終身不仕,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後所寫。作者: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原名不詳,宋亡後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寒菊 / 畫菊
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原名不詳,宋亡後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注釋】不並:不合、不靠在一起。並,一起。疏籬:稀疏的籬笆。未窮:未盡,無窮無盡。抱香死:菊花凋謝後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何曾:哪曾、不曾。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晚秋,給菊花一首讚歌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雖然元稹並不是偏愛這一叢叢菊花,言語間卻無不透露他對於凌寒傲霜的菊花的讚美之情。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與春日盛放的百花不同,菊花選擇在秋天綻放。稀疏的籬笆周圍,隨處可見菊花的俏姿,其中的意趣可見一斑。儘管秋風瑟瑟,菊花仍巋然不動,只有枝頭才是它的歸宿。菊花寧可在枝頭上散盡清香,絕不肯任北風隨意吹落。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等氣節,令人佩服!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首詩重點在於託物言志。不僅僅是詠嘆菊花,更是藉此表達詩人自己的志向。這首詩的大意很好理解:菊花在秋天開放,從來不與百花為伍。獨自生長在疏離的籬笆旁,但是情操、意趣是無盡的。菊花,寧肯在枝頭凋謝、枯萎,在不曾吹落進凜冽的北風中。
-
宋詩裡詠菊的千古名篇,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首詩最大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寫得很自然,詩人在這首詩中,並沒有使用任何高超的表現手法,也沒有使用典故,以及生命的字,完全是以一種白描的方式,卻是把這首詩,描寫的如詩如畫,很是值得一讀。
-
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甄嬛傳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沈眉莊了。她是標準的大家閨秀,是正三品高官家的嫡女,她靜美,端莊,大氣,淡然。剛進宮就得到皇上跟太后的喜歡。死在愛人的懷裡,對她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局。就像她最喜歡的那首詩一樣「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一首不容錯過的詠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其實歷代的詩人裡面的菊花,那都是有一種高貴的精神,也正是這樣的一種精神,使得人們都喜愛這些詠菊詩,例如宋朝的鄭思肖的這首《寒菊》,那同樣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往描繪的可謂是如詩如畫,所以這樣的作品不僅能夠讓我們感受到菊花的高貴,同時也能夠讓我們從詩作中感受到菊花的那種精神,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最值得我們去一讀。
-
愛國之情堪比陸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盛開在秋天的菊花,並不與嬌豔的百花為伍,兀自開放在稀疏的籬笆旁,別有一番雅潔的意趣。菊花有著傲霜凌寒的堅韌品質,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亡,凜冽的北風從從它身邊呼嘯而過,一場又一場的寒風並未將它吹落。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朝遺民鄭思肖到死堅守孤忠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句詩便是出自鄭思肖的一首七絕《畫菊》。在詩中,鄭思肖以菊花自喻,寒冬凜冽的北風之下,菊花枯死之後猶抱香枝頭,不肯落去,便是鄭思肖內心眷系故國,片刻不曾放鬆的真實寫照。而且不只是鄭思肖一個人,而是宋亡後,像鄭思肖那樣猶為趙宋守著孤忠的一類人的寫照。
-
《甄嬛傳》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沈眉莊笑著回答:「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臣妾就是喜歡它的氣節。」菊花氣節如此,她又何曾不是如此。皇上欣賞她,讓她幫著皇后協理六宮事宜,沒想到此事招來華妃記恨,被其誣陷借假孕爭寵,皇上褫奪了她的封號,降為答應,並將她禁足閒月閣。
-
宋詩不可忽略的名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值得一讀
宋詩與唐詩可以說是有很大的區別,最為顯的一點,那就是唐詩比較注重於抒情,然而宋詩卻是更側重於哲理,很多的詩人寫詩時,喜歡在詩句中來上那麼一兩句,充滿哲理的詩句,並用是重點突出那兩句,最為直觀的一個例子,那就是陸遊的《遊山西村》,原本寫得很平淡,可是到了第三四句,忽然來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而使得這首詩,充滿了哲理,也更為精練。
-
宋詩裡一首描寫菊花的名作,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的這首詩,完全可以媲美唐詩,而且詩作中,所傳遞出來的那種精神,以及詩人對於菊花細膩的觀察,那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們都知道古人把梅、蘭、竹、菊四種花,稱為君子之花,這四種花,可謂是中國古代文人象徵,很多的詩人,那都是描寫和讚美過這些花。
-
宋詩裡最經典的一首詠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而且這首詩表面看似在詠菊,其實更多的還是表達了一種堅定的信念,以及對於國讎家恨的感慨,詩人把菊花身上的那種精神,描繪的淋漓盡致,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最值得我們一去一讀再讀,能夠從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同時也能夠了解到古人對於人生的解讀。
-
寧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句話講的好呀。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求學治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的。古今一個理兒,可想而知一個人的豁達光明的胸懷才能胸懷天下。俗語說得好:宰相肚子能乘船,反過來分析思考,如果肚子裡乘不了船那也就當不了宰相,也就不能高居眾人之先了。
-
宋詩裡不容錯過的一首詠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現在只要一提起詩歌,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那自然而然地會想唐詩,其實這也正常,畢竟唐詩它代表了中國詩歌的巔峰,一千多年來更是影響了後世的詩歌創作,無論後世的詩人如何努力,那也始終還是無法擺脫掉唐詩的影響,這也正是唐詩所獨有魅力;同時唐詩裡面經典的詩作可謂是數不勝數,一些比較經典的詩句更是深入人心,成為了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語
-
「李探花圖集」秋日賞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 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朋友圈留下絕筆信的毛書記走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從不發朋友圈的毛書記唯一一次發的朋友圈,竟然成了「絕筆書」,以死諫言,其言、其行可謂悲壯。10月15日,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發朋友圈留下了一段文字,稱自己在工作中受到壓力,「一年多的成都大學工作,已是頭破血流」,並提到「因工作失敗而結束」並疑似失聯。今天,毛書記的遺體在其居住地的河畔被找到。
-
《甄嬛傳》之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記憶中的沈眉莊,溫婉端莊,眉眼間全是美好,時光給了她最美好、也最殘忍的一生,是一個可憐、可惜有可愛的女人。一開始都是美好的,一切都向這她所想像中的樣子發展,他的丈夫確實很疼她,喜歡她,工種姐妹相處確實很快樂,但是她卻忽略了,自己的丈夫是一個皇帝,他喜歡的不僅僅只有自己,他該顧全的不僅僅只有後宮。我想,可能沈眉莊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深愛皇帝,她對自己未來丈夫的崇拜和嚮往蒙蔽了雙眼,被一時盛寵衝昏了頭腦,好在她很快就清醒了,不在沉迷於皇帝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