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共淄博市委網信辦主辦的「尋訪齊文化的改革開放基因,見證高質量發展的淄博作為」——發現新「齊跡」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啟動,首站採訪團來到了齊國故都臨淄,實地了解齊文化傳承、培育新經濟、發展數字農業等方面的做法和經驗。
生態無人農場
助力新農業發展
種業是農業產業鏈上的重要戰略環節,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12月15日,「尋訪齊文化的改革開放基因,見證高質量發展的淄博作為」——發現新「齊跡」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的第一站,來到了淄博禾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現有育種科研及新品種試驗示範田4000餘畝。承擔著山東省小麥、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跟蹤評價試驗、淄博市農業良種工程抽檢種植鑑定試驗,以及種子風險評估試驗等,小麥高產創建田多次刷新魯中地區小麥高產紀錄。」該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以先進的銷售理念,拓展多樣化銷售渠道,年銷售小麥種3000萬斤以上,玉米種500萬斤左右,年營業額達一億元,是淄博市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種子企業。
據了解,淄博禾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集農作物科研育種、試驗示範、生產加工、經營服務於一體的科技創新型現代化種業企業。校企融合讓禾豐種業一步步走向科技最前沿。公司聯合山東理工大學蘭玉彬院士以及國內40多名知名專家共同建設的國內首家生態無人農場,致力於實現小麥玉米輪作種植耕、種、管、收、測全程立體化感知、無人化作業、精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和可視化操控,解決「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化肥農藥過度噴施導致的農產品品質下降以及環境汙染等問題,打造體驗式、可複製、易推廣的綠色生態、高效環保的生態無人農場新模式。
探秘齊文化
研究保護與發展並重
活動的第二站來到了齊文化博物館,在齊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齊文化博物館院長馬國慶的講解下,了解齊文化對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據了解,齊文化博物館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陳、保護、研究、教育、休閒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博物館,主要展示齊地特色文物專題陳列並進行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風土人情研究保護,同時展示臨淄區當前發展成就以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前景。
▲齊文化博物館參觀
對齊文化的保護、繼承,最關鍵的就是對齊文化內核的吸收轉化,對其精神內涵的傳承應用。在淄博市文化賦能行動的實施中,就提出在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同時,更要以「齊文化」為精神支柱,吸引更多人才與淄博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產生精神共鳴。
無論是姜太公「因俗簡禮」「便漁鹽之利」「重工厚商」,還是齊桓公、管仲「關譏而不徵、市廛而不稅」,無不關乎一個關鍵詞「改革開放」。此前,在今年9月舉辦的齊文化節作為傳承歷史文脈、促進文化發展興盛的重要節日,其每次舉行都力求在「守」與「變」的平衡中尋找突破點,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齊文化節將歷史元素融合時尚文化,營造出傳統與現代對話、古樸與時尚握手、技術與藝術相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的文化發展氛圍,推進齊文化國際化發展,豐富現代內涵,讓更多人了解淄博,推動淄博文旅融合深度發展。
打造智慧城市
讓城市「鏈」上新經濟
當日下午,記者團又來到山東愛特雲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臨淄經濟開發區智能製造產業園,感受「雲、管、端」的技術能力以及「高端裝備製造業」等智能產業,讓老工業城市煥發新活力。
▲山東愛特雲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產品應用介紹
山東愛特雲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依託「雲、管、端」的技術能力以及淄博——北京、青島的雙路由光纖直連專線,打造「國際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全IT化雲生態布局,推進雲計算技術在網管集中化支撐、IT集中化支撐、客服集中化支撐和政府信息化建設等諸多方面進行廣泛應用。
在臨淄經濟開發區智能裝備產業園,鋅動力電池、無人駕駛車輛、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等一項項高科技產品讓大家嘆為觀止。其中,集多家企業核心技術研發製作的無人駕駛汽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利用車載傳感器來感知車輛周圍環境,並根據感知所獲得的道路、車輛位置和障礙物信息,控制車輛的轉向和速度,從而使車輛能夠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駛。(來源:淄博晚報 全媒體記者:張楊)
責任編輯:徐鵬程
點擊查看全文(剩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