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天都有新的玩友加入到文玩收藏的這個大家庭。許多朋友們在一起交流學習各種寶貝,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樂趣,交到了新的玩友。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藏家開始關注文玩,尤其是蜜蠟琥珀收藏品。在各大商場、地攤、店鋪甚至在專場拍賣中品相各異的蜜蠟收藏品隨處可見。
然而隨著關注度的增加,市場上蜜蠟的價格也逐年漲勢迅猛,由200-300的克價上漲至近600的克價,可謂漲幅驚人。那麼就對大多數藏友來說,要分辨真偽新老蜜蠟及從哪裡來的並不容易,買對了就是最大的關鍵問題。
下面給大家分享如何判斷是否天然老蜜蠟?
老楊雅藏常談,一般通過顏色、氣味、浮力、形狀、光氣、包漿、透光、紋路、開片、孔道等綜合判斷,可以說是缺一不可。經常聽到有新蜜友說自己買的蜜蠟鹽水能浮起來,手搓也有松香味,為何大家還說不對?
化工產品也能浮起來,帶松香味的可能是老二代或者新再溶的。再比如有人拿著大開門的老蜜蠟問為何手搓香味不明顯,仔細一看,包漿很厚的一層,那味道當然不明顯,基本上沒盤過的蜜蠟相比盤過的松香味大一些。
另外還有藏友「認死理兒」,覺得只有鑰匙孔的才是開門老蜜蠟,不是鑰匙孔或者孔道較小且規整的,都不對。我個人不贊同這一看法,因為是不是鑰匙孔以及什麼樣的鑰匙孔,取決於百年前穿蜜蠟繩子的粗細,以及歲月流逝中的磨損程度。
100多年前藏區或西亞,難道就不能有結實且細一點兒的繩子?老蜜蠟當時在藏區和西亞地區也算是貴族的玩意,很多時候也是出席重要場合才加以佩戴的,甚至很多老蜜蠟是掛在家裡供奉的,若不經常把玩,哪來的那麼大的孔道?所以判斷真偽,不要憑藉任何單一因素考慮,要整體來看。
老蜜蠟打光流動紋理如何把握?
這是很典型個一個問題。老蜜蠟玩到第二個階段的時候有時會有懷疑,到底什麼樣的紋理開門呢?什麼樣才算是不規則的呢?我這塊看著有些規則的流動紋理,是不是不開門啊等等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我的看法是:不是說所有的天然老蜜蠟都必須要有看著很順眼的、雲絮狀的紋理。換句話說,蜜蠟礦幾千萬年前本來就是「流動的樹脂」,裡面有規則的或者不規則的雲絮都很正常,只不過老二代的攪拌紋是「過於」規則了。
老二代的攪拌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八撇鬍子紋路,一種是極為規則的漩渦紋路。所以說一味追求「完美的、雲絮狀的不規則紋理」是一種誤區。
橘皮紋、冰裂紋如何判斷?有何不同?
首先說明一點,很多新蜜友見到冰裂紋或橘皮紋就認為開門,這是個誤區,因為冰裂紋造假技術也算是登峰造極,是常見做舊的一種。
上手看過假的冰裂紋便知道這種一般開片較大,很不自然,且通常珠子很新,是做舊的。我大致統計過入手的老蜜蠟(數量不少),開片有冰裂紋的只佔了少數,絕大多數沒有冰裂紋的不也是老的麼。
橘皮紋也是一個道理,包漿厚中的,就不明顯,沒盤過的則很明顯。所以還是那句話,不要根據單一判斷標準來看定論,很容易吃藥。其次,因為使用方式不同,藏蠟中較少見到橘皮紋、冰裂紋的,西亞老蜜蠟中比較多見。
到底是雞油黃的好,還是純蜜蠟的好,還是半珀半蜜的好?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價格上實際也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老蜜蠟是雞油黃的好還是紅皮的好?老藏蠟和老西亞蠟有何區別?
老蜜蠟玩到第三個階段,判斷真偽沒問題之後,一般會琢磨這樣一個問題:為何有的老蜜蠟是雞油黃的,有的是老紅皮的?經過查閱和向藏族人、中東人和各位蜜蠟商的請教,我認為老藏蠟基本都是黃色的,即所謂的雞油黃。老西亞蜜蠟則是橘黃、橘紅的。
但敲碎後,兩者裡面都是雞油黃的。老藏蠟在藏區是作為飾品使用的,一般是隨身佩戴,而西亞老蜜蠟曾經作為貨幣使用,貨幣功能喪失後則作為財富儲存起來。
所以泛泛來講,在未盤的基礎上,老藏蠟看上去包漿厚一些,而中東老蜜蠟看著幹一些。
另外有一種說法,老藏蠟的孔道或者邊沿磨損的很圓潤,西亞老蜜蠟的孔道及邊沿比較直等等,但據個人入手經驗看,好像沒有類似明顯的差別,而且個人覺得也沒必要鑽的這麼細。所以說,不要鑽牛角尖,看到紅的就說是西亞的,看到黃的就是藏區的。
很多人認為藏蠟價格略勝一籌,但據我收老蜜蠟的經驗來看,紅的和黃的在價格上沒有任何本質區別,這個就看每個人的喜好了!
好了!今天老楊雅藏就給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讚、關注、分享,在下方留言評論一起交流文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