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佛法做人情,居士怎能披祖衣?

2020-12-11 佛教頻道

六祖寺的方丈大願法師為居士披袈裟 (圖片來源:資料圖)

  文/澳洲法界佛學會 釋行願

  連日見微信傳閱:廣東四會六祖寺方丈大願法師將溈仰宗法卷傳於在家人曾偉,付法偈:「無盡光明無盡意,本來面目本來心。道同靈光常獨耀,弘管理禪法法真」。當場大願法師解開身穿的祖衣為曾偉披上,身為白衣居士的曾偉成為披著袈裟的溈仰宗第十一代白衣「祖師」。

  在家白衣居士未出家授比丘戒,在一瞬間跨越「比丘袈裟,白衣不得穿」 的佛陀戒律,這對於傳統中國佛教信仰者來說,無異於是「欺師滅祖,毀佛禁戒」的爆炸性大新聞,立刻在整個佛教圈引起軒然大波。有正見的佛教僧尼義憤填膺心急如焚,沒正見的二寶居士敲鑼打鼓慶祝一番。從此二寶居士效法不受三皈五戒,不出家受比丘戒,直接披袈裟於身上,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成佛做祖,自己升座為轉世活佛、上師、觀音尊者、地藏菩薩化身等,公開為大眾傳法、皈依。例如淨宗某有妻有子的二寶居士,專為眾生傳授三皈依,宣布可擔保皈依弟子往生到西方彌陀淨土去。 

  這場為吸引眾生眼球,置佛陀教誡不顧,不惜毀佛淨戒,「以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的鬧劇,讓不懂佛法的世俗人拍手稱讚。他們議論:「誰說袈裟只有出家比丘、比丘尼披,如今大願法師傳法在家人曾偉為祖師,從今以後,人人皆可自由披袈裟了!」    

  站在二寶居士邪見的立場,大願法師開闢了中國禪宗白衣居士披比丘袈裟祖衣的事實,一個敢授,一個敢披,把佛法視為兒戲,當做人情,彼此雙方皆大歡喜。 

  那麼,什麼是袈裟?梵語Kasāka,巴利語Kasāya,漢譯為壞色、不正色、染色、穢色、赤色,指纏縛於僧眾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稱名;又作袈裟野、迦羅沙曳、迦沙、加沙。

  誰才有資格穿袈裟呢?《摩訶僧祇律》說:「三衣者,聖賢沙門標幟,非俗人所為。」就是說:袈裟是出家沙門僧尼修行的法服,以此為標誌,不是在家俗人可以隨便穿著的。又《辯惑篇》說::「此三法衣,定是出家之服,非在家者所披。」 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裝。袈裟分三衣:五衣、七衣、大衣。由此可知,袈裟為佛教僧尼法服,在家白衣不可穿著,否則,違背佛陀教誡。

  什麼是祖衣?趙樸初《佛教知識答問》第三章:「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這就是中國漢傳佛教祖衣的由來,所以祖衣就是比丘三衣中的大衣,因此,白衣居士怎能披祖衣呢?關鍵問題是:祖衣是大願法師給曾偉披上的,難道大願法師不知道袈裟只有比丘才能披嗎?

  或許有人說:當年中國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因慧能呈偈,得到五祖印證開悟而傳法傳衣給白衣身份的慧能大師,不是嗎?對,《六祖壇經》上有記載,但慧能大師為白衣時並未把袈裟披在身上。後來六祖到法性寺正式剃度出家為比丘,才披祖衣升座講法。故曾偉想效法六祖慧能大師,玩一出披祖衣的鬧劇,那是嚴重違背佛陀律制,更是挑戰十方僧眾的戒律底線,置佛教七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尼、男居士、女居士不顧,毀佛淨戒的惡行。

  另外,關於中國禪宗傳法,本來是一代一人師資相承的付法制。但近來很泛濫,為拉關係有人一次傳法傳衣無數,卻還沒人像大願法師這樣公開傳祖衣給白衣居士。所以,面對這個時代佛門的很多亂象:居士披袈裟、自封上師、活佛、觀音尊者等等問題,中國佛教僧團應該依據佛陀律制,僧伽大眾共同做一次羯磨,召開一次長老僧尼會議,校正民眾試聽,闡述佛陀戒律細則,令佛陀正法久住!

  總之,廣東四會六祖寺大願法師將法卷傳給白衣居士曾偉,並為其披祖衣的公開示範,對佛陀戒律的破壞非常嚴重,影響力之壞是深遠而不可估計的。

  最後,祈願十方諸佛菩薩加被,僧眾如法持戒,共同羯磨,令正法久住!

相關焦點

  • 論居士披袈裟事件:尊崇佛制外行別攪局
    核心提示:六祖寺大願法師為居士搭披祖衣事件,引爆空前爭議。明賢法師作為禪宗門下一員,從維護宗門秩序的僧團內部角度出發,嘗試就此事件做專業闡述,辨析其邊緣水準與核心失誤。 廣東六祖寺發生居士穿袈裟事件 引爆空前爭議 日前發生在六祖寺的「大願法師為居士披袈裟」事件,在坊間迅速擴散。
  • 寧可將身下地獄,不拿佛法做人情
    在佛教文化中,如果小明接受佛教的三觀,並決定信仰佛教、做佛教徒——這就是「皈依」。皈依,也叫「歸依」,就是「讓漂泊的心回歸佛教、依靠佛陀教導」的意思。通常會有一個皈依儀式。皈依後的小明,就被稱作「居士」。 居士,依舊是在家人,表面上你結婚生子該幹嘛幹嘛,還是普通信眾。
  • 廣東六祖寺發生居士穿袈裟事件 引爆佛教圈空前爭議
    和尚給居士穿袈裟,這張照片已經讓佛教圈抓狂了。2015年5月18日,廣東六祖寺的一場法會,方丈大願法師為曾偉居士開示法要,並當下解開身穿的祖衣為曾偉居士披上。但按佛教規定,居士(指在家的信眾)是不能穿袈裟的。
  • 廣東六祖寺發生居士穿袈裟事件 引爆空前爭議(圖)
    事情源於2015年5月18日下午在六祖寺的一場法會,六祖寺的方丈大願法師將禪宗法卷授予了十二位法師和一位居士。在殿堂裡,大願法師不僅為曾偉居士開示法要,付法偈一則曰:「無盡光明無盡意,本來面目本來心。道同靈光常獨耀,弘管理禪法法真」,並當下解開身穿的祖衣為曾偉居士披上。 一、當事人物介紹 大願法師,​1971年9月出生於湖南益陽。
  • 明賢法師論居士披袈裟事件:尊崇佛制外行別攪局
    核心提示:六祖寺大願法師為居士搭披祖師事件,引爆空前爭議。明賢法師作為禪宗門下一員,從維護宗門秩序的僧團內部角度出發,嘗試就此事件做專業闡述,辨析其邊緣水準與核心失誤。適逢佛誕,讓我們禮敬佛陀、尊崇佛制、正本清源、以報佛恩!
  • 在家居士常見的幾個問題,你有嗎?
    這是因為我們還是用世間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佛法,誤以為讀懂了文字就讀懂了佛法,但佛法並非文學或哲學,在文字義理之外,更需要通過實踐、運用去加以實行。 如果我們讀懂了文字,卻不能加以對應自身、反省過錯、對治煩惱,那麼文字懂的越多,反而會成為看別人過失的工具。
  • 在家居士的幾大誤區,你有嗎?
    這是因為我們還是用世間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佛法,誤以為讀懂了文字就讀懂了佛法,但佛法並非文學或哲學,在文字義理之外,更需要通過實踐、運用去加以實行。此外,法師既已受戒披衣,便成了世人的福田,若輕慢法師,也是在輕慢自己的福田,又怎能快速積攢資糧呢?
  • 佛經故事:閻王敬重佛法 居士死後十天復生
    下面這則故事,出自《經律異相》,原文摘自宋居士沮渠京聲譯《弟子死復生經》,稍有刪節,小編整理之時又據經文稍作增補。《弟子死復生經》篇幅不長,全篇只有一個故事。對佛陀的弟子,天神地祗諸鬼龍等都尊敬他們。(圖片來源:資料圖片)有一個男居士,本來信奉外道,因為討厭祈禱,於是捨棄外道,改學佛法。
  • 沙彌的縵衣和居士的縵衣有什麼區別?
    沙彌的縵衣和居士的縵衣有什麼區別?皆仁法師有人問起,師父,沙彌、沙彌尼的縵衣和居士的縵衣,外表看起來是一模一樣的啊,它們有什麼區別嗎?比丘、比丘尼身上所披的橫豎割截而縫綴、有如田畝分畦的袈裟,稱為田相衣;而沙彌、沙彌尼所披整幅而不割截之衣,則稱為縵衣。其實就是用兩幅布縫製而成的無田相的袈裟。又稱為縵條衣、縵條、禮懺衣。一般是為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以及受持滿分五戒、菩薩戒的在家信眾所穿著。而佛在世的時候,如果有比丘得不到田相衣的話,也允許用縵衣替代三衣穿著。
  • 佛法:在家居士想在生活中踐行禪學,這二個方面是重點
    在家居士和出家修行佛法的人,雖然同樣是修行佛法,但是卻又有一些相異之處,因為出家修行佛法的人,不必憂心於生計,所以可以專心致志地鑽研佛法而以勇猛之心精進,進展可能比較迅速。但是,在家居士雖然受困於各方面的問題而無法如出家人那般進展迅速,是不是便一定說不如出家人呢?事實證明,一切都不是絕對的,只要在家居士能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踐行禪定之道,那麼其對佛法的領悟完全不會輸給那些出家和尚對佛法的領悟,在有些方面甚至可能還要超過那些和尚們對佛法的理解。
  • 《維摩經》與在家居士的佛法修學——釋體恆
    從"居士"的名義、來源與基本要求可以看出,今日佛教居士的基本特徵有三:一是身處俗世,二是有家業、財產,三是信仰佛教、修習佛法。跟出家僧眾相比,在家居士由於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和身份的不同,在佛法的弘揚與利生的形式上,具有很多出家僧眾所不具備的優勢。這種優勢,首先體現在護教上。
  • 深滬居士林以「同聞共學」開展佛法弘傳之路
    本文以中國福建省晉江深滬地區,於1987年遠從臺灣「淨覺之聲」空中布教的弘法廣播節目契入學佛因緣,進而組織「同聞共學」小組,並設定「聞思修」三學為修學佛法的核心主軸;故此,特依「上求佛道之修學、下化眾生之實踐、發菩提心之闡揚、同聞共學之推廣」等悲智雙修,做為深滬居士林會務推展之方針,以引導佛友入佛知見,進而推動弘法布教與慈善公益志業,詹雅麗林長以「攝受正法」護持佛教之宏願,歷經三十年悠悠歲月始終不變
  • 談談佛法僧三寶中的僧
    本文純屬原創,請予以尊重我們都知道佛門有三寶一說,分別是佛法僧,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佛法僧三寶的僧。我是百度百家的作者,在不是作者之前也經常看百家號的文章,就看到有些文章啊,為了點擊率,在寫宗教這一塊就不是很負責任,有意無意的導致了一些不是很好的言論出現,因此,我特意要寫一篇這樣的文章來做解釋。佛門三寶分別是佛法僧,這三寶是同樣的重要的,三者之間平等無差別。
  • 佛教:在家居士能否受人供養?
    提起「居士」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佛道兩家都將在家修行的信徒稱作居士。在佛道盛行的古代,文人雅士們又常常以自稱,譬如李白自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樂天居士,唐伯虎自稱六如居士,甚至清代的雍正皇帝,也是著名的居士皇帝,他自稱「圓明居士」。
  • 隆心居士:初學佛法 便是與《心經》結緣
    本文系隆心居士在「我以《心經》供觀音」抄經環節中提交的文章,鳳凰網佛教編發隆心居士抄寫《心經》的體會和感悟如下:隆心居士恭敬書寫《心經》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攝影:浙江臨海延恩講寺)恭書《心經》供養觀音菩薩(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浙江臨海延恩講寺)因緣殊勝,初學佛法便結緣《心經》,一句「觀自在菩薩」已深深觸動內心
  • 居士進寺院禮佛,這五點都做到了,才算是如法的真佛子!
    即便是皈依佛門的在家居士,只有做到了下面這五點,才能算作如法的真佛子。其一,如理作意。對於遊客而言,寺院在他們眼中或許僅是風景名勝,但對於佛門居士來講,一定要明確自己入寺禮佛的目的。那就是修行,不論是聽經聞法,還是護持三寶,都是在借叢林寶剎修福增慧。
  • 在家居士修學佛法,這些資糧必須備好!
    > 皈依三寶不但是我們學佛的始點,也是終點,更是我們在修學佛法上的一條主軸線;也就是說,在學佛的歷程中,如果偏離了皈依三寶,所有學佛的內涵都不成立、所有學佛所做的善法、業力都與修學佛道遠離!
  • 【薦讀】佛法的傳播,需要合格的居士
    居士一詞,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居士其義,知者甚寥。東晉慧遠大師《維摩經疏》卷一明載:「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修士,名為居士。」唐代窺基大師所著《法華玄贊》卷十:「守道自恬,寡慾蘊德,名為居士。」
  • 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法僧?為何「二寶居士」越來越多
    現實中,很多人信佛教,並且皈依了「佛法僧」三寶,但是你讓他說說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法僧?很多人不一定能說的清楚其中內涵,很多人的心裡,佛是至高無上遙不可及的,佛法也是千變萬化深不可測的,佛法僧也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那麼真的是這樣的嗎?
  • 佛教:葉衣觀音,化身相為帝釋天,以佛法慈悲智慧對治眾生心病
    佛教中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隨緣普度眾生,民間更是感激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於是便有了觀世音三十三化身的傳說,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葉衣觀音,化身相為帝釋天,以佛法慈悲智慧對治眾生心病。〝葉衣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二十二尊,〝化身相〞是〝婆羅門婦女身和帝釋身〞的示現。葉衣觀音意即披葉衣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