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從手寫春聯到印刷春聯 不變的是年味

2020-12-11 中國文明網

  春節向來是中國人最看重的傳統節日。而在春節的諸多習俗裡,貼春聯成為流傳最廣也被保留最久的習俗之一。過年了,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貼上嶄新的春聯,烘託喜慶的氣氛。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曾說過,"春聯是舉世罕有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上千年流傳下來的過年貼春聯的民俗裡,包含著中國人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嚮往和祝願,從手寫春聯到印刷春聯,從內容相對固定到與時俱進,春聯文化經歷了傳承與創新,不變的是那份濃濃的喜氣和年味。

  

  

  回味:

  裁紅紙 寫春聯 煮漿糊 貼春聯

  提起春聯,談正衡依然清晰地記得,小時候過年父親給鄉親們寫對聯的情景。"大年三十,一早起來,母親忙著準備年夜飯,父親則在家將茶泡好。過不了一會就有鄉鄰夾著紅紙,帶著墨塊或者墨汁來到我家請父親寫春聯。我在一旁幫著磨墨和裁紙、摺紙,忙得不亦樂乎。"談正衡說,每年能給鄉親們寫春聯,是父親和家人都特別自豪的一件事情。"那時候物質條件不好,農村很多還是矮的茅草房子,但再破的房子,只要貼上大紅的春聯,過年的喜氣就烘託出來了。"在談正衡眼裡,春聯是中國年文化的一大亮點。

  過年是最受小孩子歡迎的節日,在大人們為過年而忙碌的時候,小孩子能幫上忙的事兒差不多就是貼春聯了。80後的市民李小姐回憶說,"小時候吃年夜飯前,媽媽就會煮上一鍋漿糊,我和爸爸就開始貼春聯了,我負責看爸爸貼的春聯正不正,還喜歡和爸爸一起討論哪個是上聯,哪個是下聯。一直到現在,只要我在父母家過年,這個習慣一直沒有變,不同的是漿糊變成了膠布。貼春聯,在我的記憶裡就是年味裡夾著親情,分外喜氣溫暖"。

  不僅是市民,商家也十分看重自己門點上過年貼得那幅春聯,很多行業聯因此應運而生。"吃年夜飯前,家裡貼上春聯後,一定也要趕到門點上貼一幅內容喜氣的春聯,我們做生意的人,一定要為來年討份財氣。"在蕪湖開店的張老闆多年來一直堅持著這個習俗。

  

  

  

  思考:

  有傳承有創新 不變的是年味

  跟過去比,現在多數市民家裡過年貼得春聯都是印刷品的而不是手寫的,人們可以到街上去買現成的春聯,春聯的做工比以前更考究、工藝更先進,燙金、鐳射、印花、植絨、凹凸等技術都用到春聯的製作中。雖然印刷的成品春聯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但缺少了手寫這個過程,春聯的年味似乎就沒那麼濃了。記者發現,正是出於增加節日氣氛的考慮,今年蕪湖很多社區都組織了書法志願者現場書寫春聯贈居民的活動,來自安徽省書畫院的書法家也走進社區為居民義務寫春聯。熱熱鬧鬧的社區廣場上,居民們一邊看著寫春聯,一邊忙著晾春聯,還有的則幫著思忖春聯的內容能有點什麼創新,這樣的傳統文化活動在老百姓中很受歡迎。

  很多春聯的內容雖然喜慶吉祥,但內容總感覺有點"萬金油",家家戶戶"撞臉"的春聯讓人覺得缺乏新意。近年來,很多春聯內容的創作被加進了與時俱進的內容,應時應事應景,有些講究的人家還會把自家一年來發生的大事和來年期盼的願景寫進春聯,讓人耳目一新。記者注意到,很多地方還會發起春聯創作大賽,調動愛好者創作新式春聯的積極性。在網上,已經有網友貼上了很多馬年的最新春聯,諸如,"小龍隨歲去,改革興偉業"、"廉隨正氣正隨廉,勤依儉樸儉依勤"等等。

  內容重要,春聯的形式同樣重要。談正衡表示,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好的春聯一定要對仗工整,且上下聯頗有講究。"按照傳統習俗來說,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上聯的尾字要為仄聲,下聯的尾字要為平聲,且下聯和上聯比,內容上一般更宏偉大氣,有時會有提升總結的意味。"(大江晚報記者 胡芳 文 記者 許誠 攝)

相關焦點

  • 手寫春聯 追尋「年味」
    每到寒冬臘月,一摞摞印製精美的春聯開始在市場上銷售。雖然華麗,但比起手寫的春聯,總感覺得少了些年味。過去為鄉親們手寫春聯的場景歷歷在目,裁紅紙、寫春聯、貼對子的那段美好快樂的時光,讓我終身難忘。凝神聚氣,揮毫潑墨,紅紙黑字、筆落福到,構成了世界上最具喜慶色彩的審美意境!寫春聯貼春聯是中國春節的重要儀式,是我國流傳千年的民俗文化,更是我國和世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春聯是專用於慶祝春節的楹聯,它以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的願望,營造喜慶的春節氛圍。什麼是年味?
  • 春節到,春聯熱,手寫春聯和印刷春聯你會選哪種?曬曬你家的春聯
    眼看著馬上就要過年了,每家每戶都少不了貼春聯這個重要的環節,如今市場上除了琳琅滿目的印刷春聯,仍然可以看到紅紙黑字手寫的春聯,在西安市書院門寫滿各種吉祥話的手寫春聯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睞。以前過春節都是孩子裁紅紙,媽媽疊格子,父親寫春聯,這年味就蘊含在整個創作的過程當中。小編記得小時候在村子裡,每年到了寫春聯的時候,村裡人的人都會拿著裁好的紅紙去找隊裡的教書老先生寫春聯,人家毛筆字寫得那叫一個絕,貼上去顯得格外上檔次。現如今雖然已不是家家戶戶都親自寫春聯,可這手寫春聯的傳統一直保留至今。
  • 「手寫春聯」讓新春佳節留住老「年味」
    眼下,又一個農曆新年臨近,寧波市文化館為廣大村民準備了豐富的年味大餐,從1月16日開始,他們將舉辦送萬副春聯下鄉活動,預計走訪30個村,將邀請書畫名家為大家送上春聯,讓更多村民在寫春聯、學春聯、送春聯、貼春聯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 春聯裡的年味
    春聯,成了一束照耀生活的火焰,悄無聲息地傳遞出了濃濃的年味。    過了臘八就是年。喝了清心的臘八粥,中國人就數著陰曆過大年,著手準備年貨。此時,各大超市開始鋪天蓋地地進貨選貨,還推出購物滿額贈「福」字活動,年味一天比一天薰染得濃烈了。
  • 22年手寫春聯 守得墨香添年味
    出生於濰坊市昌邑市蟲埠村的王國強今年49歲,從27歲手寫春聯利潤正豐時入行到現在年近半百手寫春聯市場漸漸萎靡,他目睹了手寫春聯的由盛轉衰,也親歷了手寫春聯手藝人面對印刷春聯「擠壓」時所作出的努力。  王國強表示,現在手寫春聯的市場大不如前,「因為製作成本低,效率高,字體黑亮,印刷春聯佔領了絕大多數市場,很少有人再手寫春聯了,一般都是一些有情懷的人才會到我這裡買春聯。」王國強說,在他年幼時,手寫春聯是絕對的「主流」。
  • 手寫春聯 「年味」足
    深圳報業集團員工現場免費書寫春聯。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尹春芳/文 齊潔爽/圖)富貴雙全人如意,財喜兩旺家和睦……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讀特粉絲節上,書法高手送春聯的活動熱鬧非凡,年味十足,收到市民的點讚與好評。
  • 廣東汕頭市民追捧手寫春聯 尋求個性化「年味」
    廣東汕頭市民追捧手寫春聯 尋求個性化「年味」   中新社汕頭1月17日電 題:廣東汕頭:市民追捧手寫春聯 尋求個性化「年味」  作者 李怡青 陳妍  1月17日是臘月二十四,中國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傳統。
  • 印刷春聯款式新穎
    本報記者 陳建 黃珠慧子  文/圖  貼春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每逢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其寓意,則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闢邪除災、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近年來,春聯印刷工藝不斷提升,樣式也愈來愈精美,有燙金、鏤空、絨面、鐳射等等。樣式多得讓人看花眼,可市民鄭爺爺在各大超市轉了幾天,也挑不到一副滿意的。
  • 手寫春聯:現在僅存的最具儀式感的「年味」
    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當下人們每每談及過年,總感覺現在沒有年味 ,總是就回憶以前過年,如何如何熱鬧,家家戶戶忙活著不可開交,雖然物質匱乏,但大家總能其樂融融,享不盡的年意濃,尤其是貼春聯,不管春節形式怎樣變化,但貼春聯習俗卻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 春節快到了,你是買印刷春聯還是手寫春聯呢?柳字春聯為你備全了
    每年到這個時間節點上,最為暢銷的東西可以說就是春聯了,很多人對過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沒有年味了,原因也在這春聯上,因為春聯很多都是印刷體,很多有年紀的人還是有那種所謂的懷舊情結,喜歡手寫春聯,而現代這種情況下,能寫毛筆字的人很少,尤其是在農村,這樣以來就讓很多有懷舊情結的人心生了一種「沒有年味」的感覺,倘若是你的話,春節是購買印刷體春聯還是手寫春聯呢
  • 九江:手寫春聯受歡迎
    每年到了春節前一個月,大街小巷裡就一下子冒出許多賣春聯的攤位和門店。他們往往平日裡是做別的生意,到了春節前才改賣起春聯來,或是有著別的工作,只在春節前出來擺攤賣春聯。這其中有人賺得滿堂彩,也有人因為利潤逐年降低,來年不再準備出來賣了。
  • 8副「啟功」春聯集錦,還是手寫的春聯有年味
    8副「啟功」春聯集錦,還是手寫的春聯有年味手寫體春聯有年味兒,這不爭的事實。然而,由於近年經濟的發展,手寫的春聯已經被人們逐漸的遺忘。可以說,列印的春聯逐漸的成為主流,讓人們很是被動。小編就為大家整理8副「啟功」春聯集錦,感受一下手寫的春聯,追尋一下逝去的年味兒。過年,還是手寫的春聯有年味。啟功書法,我們都知道那是書壇的一代宗師。他的書法代表的是中國書法藝術,他的書法寫出來的春聯,那是非常的味道。年味兒自然是滿滿,畢竟手寫的春聯,才是中國文化正統。
  • 陽江:手寫春聯洋溢濃濃年味
    過年貼春聯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對於陽江人來說,一副珠圓玉潤的手寫春聯最是心頭好。明天就要貼春聯了,今天(3日)咱們就一起去老街看看那紅紅火火的陽江春聯,感受陽江不一樣的年味。紅紅的對聯、滿滿的福字,太傅路、河堤路這些陽江老街此時的年味最濃。熱熱鬧鬧的老街上,最吸人眼球的還是那一副副對仗工整、珠圓玉潤的手寫春聯。
  • 「手寫的春聯更有年味」 南昌開展迎新春名家寫春聯(組圖)
    這位市民第一個領到書法名家書寫的春聯,十分開心。幾位書法名家正在為市民書寫春聯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喻雲亮、實習生>李德良報導:1月27日,在南昌市青雲譜區,幾位書法名家為市民書寫春聯,深受群眾歡迎。2014年元旦春節期間,江西在全省範圍內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主題活動。  27日舉行的名家題寫春聯活動是其中一個活動,「我一早聽說可以免費領春聯,就來了。感謝這些書法名家為我們寫對聯,寫得非常好。」市民李先生開心地說,手寫的春聯,比那些印刷的更有年味,更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 評論:手寫春聯是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好載體
    原標題:評論:手寫春聯是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好載體  從張貼手寫春聯中感受年味   「大年三十貼春聯」是很多人寒冬臘月裡溫暖的記憶。臨近年關,春聯市場一片火熱,然而有調查發現,近年來印刷體春聯一統天下、千篇一律,傳統的手寫春聯卻難尋蹤跡。不少市民感嘆,缺少了傳統的墨香,傳統年味也難尋了。
  • 印刷化的春聯,使年味越來越淡了,你有沒有覺得
    春聯是我們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必須準備的。每逢過年時,人們都要在自家門前貼好春聯,圖個喜慶。無春聯無年味,人們不管是手寫的還是買來的春聯,年年都要貼,保持著這一傳統文化習俗。隨著時代的進步,印刷的春聯幾乎替代了手寫的春聯。
  • 手寫春聯,才夠年味兒!
    (見1月15日《珠江晚報》)    隨著科技發展,隨著觀念改變,「手寫春聯」漸行漸遠,甚至在一些地方,只留下了一個遠去的背影。「印刷春聯」火爆好多年了。的確,從「印刷春聯」來看,確實實現了越來越好看。紙張更加美觀,設計更加漂亮,很多字體也都是美美的。然而,在看到「印刷春聯」的時候,也有一點小小遺憾。雖然越來越好看了,卻也失去了「翰墨飄香」的傳統文化馨香。
  • 「網絡祝年」讓春聯多些「手寫體」 使傳統文化歷久彌新
    春節寫春聯、貼春聯是中國傳統的年俗,寄託著人們對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不可否認,近年來印刷體春聯一統天下、千篇一律,傳統的手寫春聯卻難尋蹤跡。不少人感嘆,缺少了傳統的墨香,傳統年味也難尋了。在當今「快餐」時代,印刷春聯確實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印刷春聯卻難以承擔起弘揚傳統春節文化的重任。
  • 「福」穩坐猴年春聯最受歡迎的字 手寫春聯搶手
    過春節貼春聯,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文化習俗,作為猴年,和猴有關的春聯也大行其道,今年春節哪副春聯最受歡迎,哪個字最受市民歡迎呢?記者特意做了一番探訪。交匯點記者張旭  猴年最受歡迎的字被「福」霸佔  春節貼對聯,不管城市和鄉村,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城市和鄉村因為居住環境以及文化等因素,貼春聯的習俗也大不一樣。
  • 手寫春聯用墨香傳遞傳統文化
    臨近年關,春聯市場一片火熱。在城區廣福街上,聚集了二三十家賣春聯的攤主,而出售手寫春聯的攤主卻屈指可數。就在伊尹橋上,一個「猜燈謎送對聯」的攤點吸引了路過的市民。靠著人氣,攤主進行售賣手寫春聯。   記者走近一看,這個攤鋪十分簡陋,兩個三腳架上面放著一塊薄木板作為書寫板。每當有顧客上門,攤主就開始忙活起來,裁紙、研磨、挽袖、執筆,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書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