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向來是中國人最看重的傳統節日。而在春節的諸多習俗裡,貼春聯成為流傳最廣也被保留最久的習俗之一。過年了,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貼上嶄新的春聯,烘託喜慶的氣氛。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曾說過,"春聯是舉世罕有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上千年流傳下來的過年貼春聯的民俗裡,包含著中國人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嚮往和祝願,從手寫春聯到印刷春聯,從內容相對固定到與時俱進,春聯文化經歷了傳承與創新,不變的是那份濃濃的喜氣和年味。
回味:
裁紅紙 寫春聯 煮漿糊 貼春聯
提起春聯,談正衡依然清晰地記得,小時候過年父親給鄉親們寫對聯的情景。"大年三十,一早起來,母親忙著準備年夜飯,父親則在家將茶泡好。過不了一會就有鄉鄰夾著紅紙,帶著墨塊或者墨汁來到我家請父親寫春聯。我在一旁幫著磨墨和裁紙、摺紙,忙得不亦樂乎。"談正衡說,每年能給鄉親們寫春聯,是父親和家人都特別自豪的一件事情。"那時候物質條件不好,農村很多還是矮的茅草房子,但再破的房子,只要貼上大紅的春聯,過年的喜氣就烘託出來了。"在談正衡眼裡,春聯是中國年文化的一大亮點。
過年是最受小孩子歡迎的節日,在大人們為過年而忙碌的時候,小孩子能幫上忙的事兒差不多就是貼春聯了。80後的市民李小姐回憶說,"小時候吃年夜飯前,媽媽就會煮上一鍋漿糊,我和爸爸就開始貼春聯了,我負責看爸爸貼的春聯正不正,還喜歡和爸爸一起討論哪個是上聯,哪個是下聯。一直到現在,只要我在父母家過年,這個習慣一直沒有變,不同的是漿糊變成了膠布。貼春聯,在我的記憶裡就是年味裡夾著親情,分外喜氣溫暖"。
不僅是市民,商家也十分看重自己門點上過年貼得那幅春聯,很多行業聯因此應運而生。"吃年夜飯前,家裡貼上春聯後,一定也要趕到門點上貼一幅內容喜氣的春聯,我們做生意的人,一定要為來年討份財氣。"在蕪湖開店的張老闆多年來一直堅持著這個習俗。
思考:
有傳承有創新 不變的是年味
跟過去比,現在多數市民家裡過年貼得春聯都是印刷品的而不是手寫的,人們可以到街上去買現成的春聯,春聯的做工比以前更考究、工藝更先進,燙金、鐳射、印花、植絨、凹凸等技術都用到春聯的製作中。雖然印刷的成品春聯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但缺少了手寫這個過程,春聯的年味似乎就沒那麼濃了。記者發現,正是出於增加節日氣氛的考慮,今年蕪湖很多社區都組織了書法志願者現場書寫春聯贈居民的活動,來自安徽省書畫院的書法家也走進社區為居民義務寫春聯。熱熱鬧鬧的社區廣場上,居民們一邊看著寫春聯,一邊忙著晾春聯,還有的則幫著思忖春聯的內容能有點什麼創新,這樣的傳統文化活動在老百姓中很受歡迎。
很多春聯的內容雖然喜慶吉祥,但內容總感覺有點"萬金油",家家戶戶"撞臉"的春聯讓人覺得缺乏新意。近年來,很多春聯內容的創作被加進了與時俱進的內容,應時應事應景,有些講究的人家還會把自家一年來發生的大事和來年期盼的願景寫進春聯,讓人耳目一新。記者注意到,很多地方還會發起春聯創作大賽,調動愛好者創作新式春聯的積極性。在網上,已經有網友貼上了很多馬年的最新春聯,諸如,"小龍隨歲去,改革興偉業"、"廉隨正氣正隨廉,勤依儉樸儉依勤"等等。
內容重要,春聯的形式同樣重要。談正衡表示,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好的春聯一定要對仗工整,且上下聯頗有講究。"按照傳統習俗來說,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上聯的尾字要為仄聲,下聯的尾字要為平聲,且下聯和上聯比,內容上一般更宏偉大氣,有時會有提升總結的意味。"(大江晚報記者 胡芳 文 記者 許誠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