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明白,以金庸的小說流傳之廣,讀者之眾,小時候倒不怎麼見連環畫版本,模模糊糊記得好象是看過《射鵰英雄傳》之荒村野店小人書,也是記憶斷續,似有似無。難道金庸小說風行大陸之時,連環畫市場其勢已微?
接觸金庸的武俠小說,其實是託《七劍下天山》的福。
還了初中同桌女生的《七劍下天山》後,只是隨口問了句:「你家還有其他武打小說沒有?」那女生可能見我看書還書這般利索,便說:「有本《笑傲江湖》不知道是不是?」我一聽,有「江湖」二字便多半差不離了,就猴急地要她拿來看看,這次她自然還是「偷」。
相信七十年代生人大都看過十六開版本一套四本的《笑傲江湖》,雖然現在已很少見到這個版本,但我還是能清晰地記得當時那種淡淡的書墨香,以及那時看完一本盼下一本的真是象在蒸籠上一般坐立不安的急切心情,從這部小說裡我才真正理解了山窮水復奇峰突起撲朔迷離等詞語的涵義。
上了高中,看了金庸的〈天龍八部〉,卻不是從第一部開始看的,從同學手中借來的時候,就是第三部喬峰和阿朱尋訪仇人的故事,然後看第四部,第二部,第一部,第五部,可是很奇怪,雖然看書的順序顛三倒四,但腦中的情節發展卻絲毫不亂。
不記得那時看金庸的小說時有如何心潮澎湃,可能過去了好多年,當年的心情早已遺忘而消逝無蹤了吧,只記得當時是男生看金庸女生看瓊瑤,大家都在看,我也在看,一窩蜂的感覺。
金庸寫作對聯的十二部小說中的〈白馬嘯西風〉和〈鴛鴦刀〉當時沒看到,看到的時候已是很多少後,這兩部小說是他的小說中比較冷門的兩部,好象沒改編成影視劇,影響力也大不如他的其他作品。
可是他的小說不用複習,腦中就象過電影一樣從頭過到尾,這可能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滿天飛的功勞了。
然而即使是爛熟於胸,金庸的小說仍然可以讓人手不釋卷。
(二)
大多數人在看書時,應該都有一種代入感,隨著小說中主角或配角的命運跌宕而悲喜,對書中人物的命運感同心知,我常常一人坐車尤其是長途車時,看著窗外倒飛的景物,心卻已溶入某部小說的情節中去了。
但古龍的小說沒有給我這樣的感覺。
古龍的小說情節大多太過詭異,使人很難將自己和書中人物融合在一起,往往是看著後面的又忘了前面的,缺少一種流暢感,我讀金梁的小說時,一般都會隨著故事的展開而理清枝蔓,而對古龍卻不然,他的小說好象多用跳躍性思維,常常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可能是我一直不大喜歡古龍小說的原因。
因此我看他的小說雖然不少,但多是看完便忘就算當時不忘過個幾天也忘個差不多,縱然記得些許零碎片斷,也無法將這些片斷連起來。
《陸小鳳》現在給我的記憶就是一個長著四條眉毛的嘻嘻哈哈的樣子,還不如熊姥姥的印象清晰;而一提起〈楚留香〉,我第一個反應竟是無花在滂沱大雨中喊:「楚留香你在哪裡?」〈名劍風流〉留給我的是朱淚兒抱著那隻小黑貓的鏡頭;傅紅雪卻只讓我想起「漆黑的物,漆黑的刀」這八個字。。。。。。太多了,總之我對於古龍的小說現在僅僅是記憶中殘留的幾個特定鏡頭,或者是似是而非模模糊糊的一些畫面。
到現在為止,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那部《多情劍客無情劍》了,我覺得這部是他為數不多的值得回味的小說之一,可是當初是怎麼看到這部小說的,已是半點記憶也沒有了。
在我,古龍的小說可作調味,不適合當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