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娜卡列尼娜》到《包法利夫人》:淺談安娜和艾瑪悲劇的異同

2020-12-17 陽光緣素

文/陽光緣素

讀完《包法利夫人》,細品主人公艾瑪的悲劇,讓我想起了《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不同階級下的女性,卻有著相似的命運。

依稀記得,當年讀完《安娜卡列尼娜》的那個下午,我在宿舍的床上呆呆地坐了近兩個多小時,我呆呆地看向窗外,看著那些抱著書下課回來的女學生。她們三三兩兩結著伴兒,邊走邊笑,花一樣的年紀,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我想,那應該就是安娜結婚前的樣子吧!

她一定想不到,婚姻會磨滅她心中的愛情,愛情又會毀了她的婚姻。她會在各種糾結中走向死亡,她渴望的幸福生活始終沒有向她走來。

她的結局,讓我萬分心痛。好像在告訴我,一個女人經濟不獨立,就很難擁有自己渴望的幸福。

時隔8年的今天,我讀完了《包法利夫人》,我看到了艾瑪和安娜有著相似的時代背景,相似的原生家庭,相似的婚姻,相似的性格。這一切,好像註定了她們相似的悲劇。

但當我細細品味時,卻發現她們的悲劇又有著本質的不同。

本身處於上流社會的安娜,追求的是愛情,純粹的愛情。而處於鄉鎮的艾瑪,追求的是上流社會的浪漫主義愛情。所以艾瑪不僅有情感需求,更有物質需求。這就導致迷失自我的艾瑪看起來比安娜更加貪婪和虛榮。

兩者面對絕望的生活,雖都選擇了死亡,但艾瑪死前的頓悟,又讓死亡對兩者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

下面,我將從三方面分析安娜和艾瑪悲劇的異同。

一、安娜和艾瑪在沒有歸屬感的婚姻裡,從孤獨走向墮落的深淵

安娜,雖出生於貴族,但父母早亡,她不得不服從姑媽的安排,嫁給那個大她20歲的「官僚機器」卡列寧。這段包辦婚姻給了安娜基本的物質需求,保證了她貴族的身份和地位,但唯獨缺乏愛情。這讓安娜感到了無盡的孤獨。

同樣,艾瑪,雖出生於富裕的農民家庭,但母親的早逝,讓她很小就被父親送往修道院寄宿學校,接受了浪漫主義思想教育。在父親的撮合下,艾瑪嫁給了治好父親腿疾的查理。婚後查理的平庸、不解風情,一下子打破了艾瑪對浪漫愛情的幻想,這讓她感到窒息。

從兩者的經歷來看,她們在童年都經歷了愛的匱乏,她們渴望在婚姻裡尋找愛,尋找歸屬感。但殘忍的是,她們都生活在沒有愛的婚姻裡。

我曾在《幸福課》裡看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得到的愛,應該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當我們缺少這種「愛」時,我們就會不斷的渴求和索取愛,我們會更需要別人的肯定和讚美。所以當我們發現別人並沒有那麼在乎我們時,我們會想遠離他們,就像遠離曾經讓我們失望的父母。因為我們擔心,他們會否認我們的價值。

仔細分析安娜和艾瑪,我們不難發現,她們在婚姻裡都在不斷渴求和索取愛,以期得到丈夫的肯定和讚美。可以說是她們丈夫的冷漠,漸漸將她們推向了墮落的深淵。

在安娜哥哥的婚姻遇見危機時,安娜曾試圖求取卡列寧和她一起去解決問題;在安娜獨自解決哥哥婚姻危機回來時,安娜渴望幾日不見的卡列寧和自己共進燭光晚餐;在社交舞會上安娜渴望丈夫給自己更多的關注。可這一切都被丈夫以「工作忙」的理由拒絕了。

孤獨又失落的安娜,一邊積極的向丈夫求取愛,一邊努力用宗教法則、倫理道德克制自己迎合沃倫斯基瘋狂的追求。

安娜甚至故意參加晚會與沃倫斯基見面,希望引起丈夫的嫉妒。但卡列寧只在乎自己的官運、面子。

面對卡列寧的冷漠,安娜向卡列寧呼喊:「冒犯我,讓我感受到你在乎我,說出你對我的感覺,你的感情。」

但卡列寧卻說:「我不想介入你的感情,現在我們在談論你的行為。」

正是卡列寧的無情和冷漠,讓安娜感到了無盡的孤獨。這種孤獨,把她推向了沃倫斯基的懷抱。如果說,安娜的行為是墮落的,那麼這一切皆源於這段孤獨的婚姻。

再看《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瑪,新婚的艾瑪希望丈夫早上多陪她一會兒,可以品嘗並誇讚她精心準備的點心,和她一塊兒分享小說的樂趣,共同打理他們的花園。但木訥、不解風情的丈夫都以「工作忙」、「不感興趣」拒絕了。

擁有浪漫主義思想、嚮往城市生活的艾瑪,和平庸、木訥、沒有上進心的查理根本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他們的肉體雖住在同一所房子裡,靈魂卻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艾瑪向傭人哭訴:「這裡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安逸、無趣,但我要一天接著一天挨。平淡無味的生活,讓我的未來就像一條漆黑的走廊,盡頭的門卻被嚴嚴的鎖上,無法逃脫。」

艾瑪就像是一個快要窒息的生命,在努力尋找生命的出口。盲目尋找浪漫愛情的艾瑪,先後淪陷於兩段婚外情。如果說,艾瑪的行為是墮落的,那她的墮落同樣來源於一段孤獨的婚姻。

安娜和艾瑪的婚姻,讓我想起了在《親密關係》這本書裡,作者把婚姻生活分為四個階段:「月暈現象」、「幻滅階段」、「內省階段」、「啟示階段」。而幸福的婚姻就是在內省階段學會溝通和表達,最後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質。

安娜和艾瑪就是因為在內省階段開始後悔,所以她們都陷入了婚外情。下面我來一一解釋。

01 月暈現象

月暈現象,是指在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一開始選擇在一起,是因為都在對方身上找自己的需求,而這些需求正是他們童年的需求,即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寧選擇安娜,是因為安娜的貴族身份滿足了他的虛榮心。安娜被迫選擇卡列寧,是因為卡列寧可以養活她和哥哥,他是一個好人,一定會很愛自己。

在《包法利夫人》中,查理選擇艾瑪,是因為自己原來的妻子又老又醜,而艾瑪年輕漂亮。艾瑪選擇查理,是因為查理治好了她父親的腿疾,在她眼裡,查理就是一位英雄。

02 幻滅階段

幻滅階段,是指在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發現原來自己幻想的,對方身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假的。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發現卡列寧是一個「官僚機器」,他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好人」,不能給她愛。無論她多用力愛卡列寧,他都沒有回應,這一切讓安娜絕望。她只能把這種愛轉嫁到兒子身上。

在《包法利夫人》中,婚後的艾瑪發現查理只在乎工作,不解風情,還沒有上進心。這讓嚮往上流社會、浪漫主義愛情的艾瑪絕望。

03 內省階段

內省階段,是指在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因為幻滅,開始後悔或者反思。如果後悔,那麼他/她會無止境的追求需求。如果反思,他/她會學會更好的溝通。

安娜和艾瑪兩個人就是在內省階段,開始後悔,所以她們都陷入了婚外情,因為那裡有可以滿足她們臨時的需求的東西,是她們一直求而不得的東西。

可以說是在親密關係「內省階段」的失敗,導致她們在無止境地追逐自己內心的需求(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是這種追逐造成了她們各自婚姻、愛情和命運的悲劇。

所以,孤獨是墮落的深淵,沒有歸屬感的愛情註定無法長存。

二、安娜和艾瑪都在欲望的趨勢中迷失自我

安娜和艾瑪相似的出身,相似的婚姻,決定了她們有著相似的性格。她們用一己之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樣又在欲望的驅使下迷失自我,走向悲劇。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一開始面對沃倫斯基的追求,安娜是拒絕的。這個時候,倫理道德、宗教法則都在約束著她內心的欲望。

但是,面對丈夫的極度冷漠,沃倫斯基瘋狂的追求,安娜內心對愛情的欲望慢慢甦醒。最終,她選擇放棄一切追求愛情。

當安娜把所有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了沃倫斯基身上時,這也代表她迷失了自我。因為她除了沃倫斯基給她的愛,其他一無所有。她所有的快樂、悲傷、痛苦皆來源於沃倫斯基的愛。

為了留住這份愛,她唯有讓自己保持漂亮。她認為,只有自己能夠滿足沃倫斯基的虛榮心時,這份愛情才能留的長一點,再長一點。

迷失自我的安娜,在愛情面前卑微到塵埃裡。

這份愛情曾經給過安娜甜蜜和幸福,然而當沃倫斯基收回這份幸福時,他的冷淡成了造成安娜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本我、自我、超我,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所以,失去自我的人,根本無法控制「本我」與「超我」的關係,不能讓欲望得到抑制,最後會做出違反道德標準的事。

同樣,在《包法利夫人》中,前期的艾瑪面對奸商勒樂的陷阱,實習律師萊昂和富豪馬奎斯的表白,她一一拒絕了。那時候的她,內心即使嚮往物慾和愛欲的滿足,但是代表宗教思想、道德倫理、社會準則的「超我」,都在使她約束自己。

但面對木訥、沒有上進心和不解風情的丈夫,上流社會奢靡生活的不斷誘惑。寂寞的艾瑪在代表欲望「本我」的驅使下,開始盲目的追尋幸福,她把希望寄托在情人身上,以期得到幸福。她花費巨資裝扮自己取悅馬奎斯,等來的卻是馬奎斯的背叛。

然而,艾瑪並沒有因此得到教訓,而是任自己在欲望裡迷失自我。

與萊昂的重逢,讓她認為這是命運的安排,她把希望重新寄托在萊昂身上,得到的卻是再次背叛。最後,面對高昂的債務,情人的拋棄,她選擇了服毒自盡。

歌德曾說:往往讓人幸福的東西,往往又會成為他不幸的源泉。

在我看來,欲望過分膨脹就是幸福的敵人。守住自我,才是得到幸福的根源。

安娜和艾瑪就是在欲望的驅使下,不斷迷失自我,任欲望不斷膨脹,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在這期間,她們的確獲得了短暫的幸福。但這幸福何嘗不是空中樓閣,終究是黃粱一夢。在夢裡有多開心,驚醒後就要面對多大痛苦。

三、安娜和艾瑪都走向了悲劇,但面對死亡的不同態度,又讓悲劇有了本質的區別

對於安娜和艾瑪而言,她們追求幸福的歷程幾乎是相似的,婚姻的經歷也如出一轍。但對於同樣走向悲劇的兩者來說,面對死亡,她們的不同態度,決定了她們悲劇的不同意義。

安娜, 放棄一切追求自己的愛情,她以為得到愛情便會幸福。但事實是得到愛情的她又開始思念兒子,渴望重新融入上流社會。她的內心始終都在糾結著,所以當她的愛情受到威脅時,她變得乖戾、暴躁,她的精神時常處於崩潰狀態。最終,她選擇讓死亡來結束這一切對她的折磨。

艾瑪,在讓她窒息的婚姻裡,選擇了追求自己的浪漫主義幸福。她竭盡全力編織著自己的浪漫主義愛情,不惜巨額貸款裝飾著自己美麗的愛情夢想。然而,當她先後提出要和情人們結婚時,他們的反應如出一轍,自私、虛偽的面目一下子展現在了她的面前。面對絕望的愛情,巨額貸款,她選擇了用死亡來結束一切。

關於死亡,德國小說家託馬斯.曼曾說過:死亡是一種幸福,是非常深邃的幸福。是在痛苦不堪的徘徊後踏上歸途,是嚴重錯誤的糾正,是從難以忍受的枷鎖桎梏中得到解放。

在我看來,死對於安娜和艾瑪來說是逃避的唯一方式,也是她們最好的結局。她們的死,讓我看到了忍受著枷鎖桎梏的生命的解脫。

然而,她們死前的不同態度,又決定了死亡對她們的不同意義。

安娜臨死前,她的內心一直是矛盾的,是衝突的。她想要得到快樂,但她不知道自己怎樣才能得到快樂。她愛她的兒子,卻用它換來了另一份愛。她愛沃倫斯基,離不開他,但她又懷疑他,恨他。她恨卡列寧,但又愧對於他。

這些對立意識的存在,在她的內心裡形成了極大地衝突,這讓她精神時常處於瀕於崩潰的邊緣。她無法解決,死是唯一可以逃避的方法。

所以,於安娜而言,死亡是逃避,是解脫。

但對於《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瑪來說,死亡來臨之前,她終於得到了內心的平靜,再也不是努力的追逐著自己幻想的愛情,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的焦急、驚恐。雖然,醒悟的有點遲,但她那顆驚恐不安的心終於落到了地上。

在給查理最後的信中,她這樣說:不要怪罪任何人。簡單的幾個字,卻是艾瑪對仇恨的釋然,亦是對自己犯下錯誤的承認。她終於找到自我,明白一切皆因自己無法控制欲望而起。這時候,死對她來說是逃避,亦是對自己錯誤的面對。

在查理問艾瑪為什麼服毒時,她說必須這樣。這時候,死對她來說是逃避責任,亦是對自己所犯錯誤責任的承擔。

當查理說:「你不幸福嗎?是我的過錯。」艾瑪說:「不,你是一個好人。」在艾瑪眼裡一無是處的查理,終於得到了艾瑪的認可。她意識到查理才是她唯一的依靠,她愧對於查理,死成了她求取查理原諒的唯一方式。這樣,她才能原諒自己。這時候,死對她來說是逃避,亦是一場心靈的自我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裡曾說: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由不在外面,而在於內心。

在我看來,艾瑪的內心,正是在死前的那片刻安寧中重獲自由,這份自由於她而言又何嘗不是重生。死的意義,在艾瑪這裡得到了升華,開始是逃避,後來是面對和承擔責任,最後是一場自我救贖。

所以,於艾瑪而言,死是逃避,是面對,是承擔,亦是救贖。

小結: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 分別創造了文學史上兩大偉大女性。

安娜和艾瑪是資產階級女性獨立意識崛起的典型形象。面對不幸福的婚姻,她們勇敢的追求著自己的幸福,卻在追求過程中迷失自我,最終走向悲劇。

她們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又是她們自身性格的悲劇。

同樣走向悲劇,艾瑪死前的頓悟讓她獲得了自我救贖,安娜卻是在糾結中死去,是對生活的逃避,是自我的解脫。這又讓兩者的悲劇有著本質的區別。

事實上,每個女人身上都有安娜或者艾瑪的影子,都曾期待擁有美好的愛情,或者擁有極大的物質滿足。無疑,這兩部作品都給女性敲響了一記警鐘:經濟獨立,決定人格獨立。

如此看來,這兩部作品又都有著跨時代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包法利夫人》與《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悲劇對比研究
    此前種種,對於愛情的定義不外乎是忠貞不渝,相濡以沫、情比金堅,比翼雙飛……而此時,筆者將要給大家講述一種"禁忌"之愛,這種愛情是包法利夫人的偷情,是安娜拋下孩子與情人私奔。同樣是違背道德的禁忌之戀,多年來讀者對包法利夫人是惡評如潮,對安娜確是嘉獎備至。但無論如何,包法利夫人和安娜都是愛情的探索者與犧牲者。
  •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追求愛情的自由還是自我毀滅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代表作。作品講述了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 《包法利夫人》艾瑪的愛情悲劇值得所有女孩警惕
    看完《包法利夫人》,她又愛又恨艾瑪,她有堅韌不拔的精神,為了實現夢中的浪漫愛情,她堅持不懈地追求,讓人佩服。他也痛恨她自私的愛情觀,不顧丈夫和女兒,只為滿足自己的欲望,最終服毒自殺。艾瑪的愛情悲劇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深刻地反思,其實艾瑪追求浪漫愛情沒有錯,但她選錯了人,在知道自己錯了之後,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於是一步一步走向深淵的愛情。為此,我想一步步分析艾瑪從一個簡單的農家女孩到包法利的妻子,最後自殺,只要她在關鍵的步驟中把握住自己,她的悲劇就可以完全避免,這也是值得所有女孩關注的。
  • 從《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看兩部名著的創作異同
    福樓拜的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等,雖然福樓拜不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對後來小說創作者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如今,我們就去分析兩位大師各自的代表作,看這兩部作品在創作思路上的異同。在《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這兩部作品裡,雖然選取的都是一個女性的悲劇故事作為主題的承載物,但是兩者卻有本質區別,這個區別就是批判現實主義手法和自然現實主義手法的區別之一。
  • 想入非非的浪漫與平庸的現實之間的反差——《包法利夫人》
    女性是文學作品中無比鮮活無比靈動的存在,所以在許多作品中走出了許多永恆的女性,比如《茶花女》中瑪格麗特,《傲慢由於偏見》中的簡,《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比如《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等。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同樣講述了一位女性——愛瑪——一個富有激情的女子。
  • 讀福樓拜《包法利夫人》悲劇的包法利夫人告訴我們:人生沒有彎路
    《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取自現實。夏爾·包法利的原型是歐解·德拉瑪,1812年生,1834年前,在福樓拜父親主持的盧昂醫院實習,同年9月18日取得行醫執照,但不得動大手術。1836年和三十歲的寡婦(小說中改為四十五歲)結婚,寡婦死後,又於1839年8月和十七歲的農家女德爾芬·庫蒂麗葉(包法利夫人艾瑪的原型)結婚。德爾芬長得很美(盧昂博物館有她的畫像)結婚後不滿於平凡的生活,搞了兩次婚外戀,鄰居看見過她在花園中吻抱情人。1848年3月6日,她搞得傾家蕩產,服毒自盡。
  • 蘇童:談談《包法利夫人》
    在它成為所謂的經典之前,引起了法國正統文學觀念的強烈反彈,甚至有人認為它是一部不道德的書,有宣傳墮落和誨淫之嫌,所以說,爭議也是有歷史了,《包法利夫人》一直是在風雨之中成長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仍然有人不喜歡它,也正常,算是傳統觀點的變種。我們早已經告別了艾瑪和包法利先生的時代,到了現在這個世紀,我們該如何來看待這部作品?我沒有權威意見,只能提供我個人的觀點。
  •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的悲劇,並不是弗隆斯基變心
    .卡列尼娜》這本書的開篇,不僅成為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成為當下平凡婚姻家庭的真實寫照。《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的主線是安娜和情人弗隆斯基的感情起伏。美麗優雅的安娜出身名門貴族,是上流社會的貴夫人,她的丈夫卡列寧在政府機關擔任要職,他們住在豪華的莊園裡。是所有人都羨慕的「幸福的家庭」。但是,自從她認識了花花公子弗隆斯基,安娜便墜入了情網,偷偷約會,甚至懷了他的孩子,安娜本想要求跟丈夫卡列寧離婚,卻遭到了拒絕,於是安娜毅然離家出走投入了情人懷抱。
  • 《包法利夫人》:不會說話的愛情
    事實上,我認為愛瑪本人是非常具有激情和魅力的。正如同波德萊爾評論包法利夫人之時,他言及包法利夫人是一位具有男性魅力的女子,他看見的是「男性的激情被裝在了女性的軀體中」。愛瑪是一位超乎於平庸的女人,她對平凡瑣碎生活的厭惡,對精神世界滿足的苛求都源自於文藝作品。她把現實生活和文學作品混為一談、合二為一、一一對應。
  • 真香記之原來《包法利夫人》這麼好看!《包法利夫人》書評
    生於法國魯昂的醫學世家,孩童時經常在醫院解剖室玩耍,過早目睹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常;少年時閱盡父親的藏書。這本《包法利夫人》創作於福樓拜31歲時,出版後被指&34;遭到法院起訴,最終被判無罪。包裝設計這版作家榜的《包法利夫人》包裝精美,贈品豐富。隨書贈送了明信片、書籤和手寫信。尤其是這個手寫信,就像是中藥裡面的藥引子,信上的淚痕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到了小說的情境裡面。
  • 《包法利夫人》:老好人查理認真對待感情,卻為何都以悲劇結尾?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講述主人公查理·包法利的兩段婚姻以及由此引發的人們對於愛情和婚姻的想法和感嘆。人們崇拜的或者說追求的對於愛情方面的浪漫因素,在《包法利夫人》這部作品中完全是偏離現實主義的體現,而查理其實只是一個老實人,老好人。
  • 《包法利夫人》現實主義的包法利和浪漫主義的艾瑪在一起就是災難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一個追求的實實在在的現狀,一個追求的是虛幻縹緲的未來,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別說三觀一致,而是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同床異夢,其結果必定很悲慘。《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和艾瑪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卻因為包法利的一次鄉村行醫而認識,最後結為夫妻。
  • 《包法利夫人》:艾瑪所追求的愛情,或許根本不存在
    《包法利夫人》是十九世紀法國作家福樓拜的代表作,這一部小說已經問世,便飽受爭議,甚至有人因為覺得這部小說有傷道德風化,而將福樓拜訴諸法庭。《包法利夫人》講述了富家小姐艾瑪在嫁給一位醫生後,覺得丈夫不夠浪費瀟灑,繼而想在婚姻之外尋找愛情的故事,艾瑪自認為是一個愛情至上的女人,為了愛情,她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 讀《安娜卡列尼娜》
    終於在這三伏天,在牧羊的樹林底下,高達38、9度的高溫,用了大約半個月時間,認真仔細地看完了託爾斯泰著作《安娜卡列尼娜》。這次讀書,這是我讀的最認真的一本書,讀得特別仔細,這裡面很多東西正是我所尋找的。讀書的時候,我精神已經滲透到小說裡去,對小說有了自己的認識。
  • 現實的《包法利夫人》現實的包法利和浪漫的艾瑪在一起都是災難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一種追求現實的現狀,另一種追求虛幻的未來,這樣兩個人在一起,更不用說三觀,根本沒有共同語言,同床異夢的結果一定很可悲。在《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和艾瑪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卻在一次鄉村實踐中結識了包法利,最後結婚了。
  • 蘇童:《包法利夫人》是現實主義小說經典中的經典
    在它成為所謂的經典之前,引起了法國正統文學觀念的強烈反彈,甚至有人認為它是一部不道德的書,有宣傳墮落和誨淫之嫌,所以說,爭議也是有歷史了,《包法利夫人》一直是在風雨之中成長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仍然有人不喜歡它,也正常,算是傳統觀點的變種。我們早已經告別了艾瑪和包法利先生的時代,到了現在這個世紀,我們該如何來看待這部作品?我沒有權威意見,只能提供我個人的觀點。
  • 蘇童:談談《包法利夫人》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它成為所謂的經典之前,引起了法國正統文學觀念的強烈反彈,甚至有人認為它是一部不道德的書,有宣傳墮落和誨淫之嫌,所以說,爭議也是有歷史了,《包法利夫人》一直是在風雨之中成長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仍然有人不喜歡它,也正常,算是傳統觀點的變種。我們早已經告別了艾瑪和包法利先生的時代,到了現在這個世紀,我們該如何來看待這部作品?我沒有權威意見,只能提供我個人的觀點。
  • 世界名著,福樓拜《包法利夫人》:非常精彩的一本書
    這位農家女就是包法利夫人艾瑪的原型,包法利先生夏爾映射的自然就是德拉瑪。王爾德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艾瑪期待逃離農場的繁忙,選擇嫁給了夏爾,但又不滿足平淡的生活,幻想得到愛情的滋養。在得到情人的疼愛和盼望已久的激情之後,又期望能夠過上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
  • 世界名著,福樓拜《包法利夫人》:非常精彩的一本書
    福樓拜以貌似冷漠的態度,非常「客觀」地揭示了釀成這一悲劇的前因後果。福樓拜的筆觸細膩動人,把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平庸悲劇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也深刻地評判了社會。小說根據真人真事忠實改編:醫生德拉瑪娶了一個有錢又大他很多歲的寡婦,沒多久寡婦就死了,隨後又娶了一個年輕漂亮的農家女。
  • 《包法利夫人》:美麗的人生悲歌
    一《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的作品,被譽為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這部書有多個譯本,譯者不同,譯文也就有別。手頭所看的,是翻譯家許淵衝的譯作。中國作家陳村在周克希譯本的序言中介紹:福樓拜寫這部小說時,曾每天工作12小時,寫了4年零4個月,最後把寫成的1800頁原稿刪節到500頁。可見,福樓拜對創作精益求精的嚴謹和執著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