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的後裔為何散落永州與長沙?

2021-01-12 湖南在線

長眠橘洲風雨寒,今日梅開向誰好?

何況東坡成古丘,不復龍蛇看揮掃。

我向湖南更嶺南,繫船來近花光老。

嘆息斯人不可見,喜我未學霜前草。

寫盡南枝與北枝,更作千峰依晴昊。

——黃庭堅

原標題:寓湘人物丨黃庭堅的後裔為何散落永州與長沙?

文丨奉榮梅

某日讀到一湖湘學人簡介:祖籍望城,宋代大詩人黃庭堅之後。我不免心生疑惑,北宋世居江西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的黃庭堅,並未在湖南為官講學,只是晚年被貶廣西宜州時,由湖北江陵路過湖南境內,在嶽陽、長沙、衡陽、永州等地留下許多詩文,他的後裔為何散落永州與長沙?

【一】

《宋元學案》中《濂溪學案》將黃庭堅列為周敦頤的私淑弟子。周敦頤於康定元年(1040)出仕黃庭堅的家鄉江西分寧主簿時, 黃庭堅還只有5歲,自然無緣親炙濂溪先生之門,但是聽聞周敦頤的學問與人品後,心嚮往之。

元豐三年(1080),35歲的黃庭堅回江西任吉州太和(今泰和)令,此時周敦頤的長子周壽時任吉州司法參軍,他們志趣相投,交往唱和,後來,周壽請他作《濂溪詩》,黃庭堅對周敦頤先生人品贊語:「茂叔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此詩及序顯示了他受濂溪先生人格風範、為政之道和人生境界的諸多影響。

黃庭堅的詩名在宋代影響極大,與蘇軾並稱「蘇黃」,其詩風衣被後世,開創了著名的「江西詩派」,被奉為一代詩宗;他的書法也自成一家,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黃庭堅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進士第,早年在河北、江西、山東做小官。元豐八年(1085),40歲才以秘書省校書郎被召,為《神宗實錄》檢討官。

江西修水黃庭堅紀念館

在京城,他見到了有詩文唱和、神交多年的的長他8歲的蘇軾,他與秦觀、張耒、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他們常一起遊賞宴集唱和酬答,蘇軾的私邸儼然成為他們的「文藝沙龍」。蘇軾曾高度讚賞他的「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遊」的人品才華,但也指出其兀傲離俗、難為世用的秉性。

黃庭堅曾兩度遭遇貶謫,在元祐黨爭中,他和好友蘇軾一樣,對王安石變法運動持否定與批判的態度,不過他更客觀公正一些。 在哲宗紹聖年間的黨同劃異中,黃庭堅因為修撰《神宗實錄》遭到貶謫,責授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流寓蜀中和江漢七年,崇寧元年(1102)正月,他從湖北江陵返回修水探親,先由水路至巴陵,再取道平江、臨湘,入通城,路徑湖南時有詩作《自巴陵略平江臨湘入通城無日不雨至黃龍奉謁》:

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對落暉。

野水自添田水滿,晴鳩卻喚雨鳩歸。

靈源大士人天眼,雙塔老師諸佛機。

白髮蒼顏重到此,問君還是昔人非。

黃庭堅在湖南停留最久的是他被貶廣西宜州時。這次被貶,與同為文人、時為副宰相的趙挺之有關。黃庭堅曾在山東德州為官,對通判趙挺之不乏稱頌之詞,將其視為知己。趙是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丈夫趙明誠的父親。孤高傲世、憤世嫉俗的黃庭堅,後與趙一直政見不和,還用文字遊戲取笑過趙。

宋徽宗親政之後再用新黨,與黃庭堅有宿怨的趙挺之當上了副宰相。崇寧二年(1103)十二月,對黃庭堅一直懷恨在心的陳舉適時舉報說其作品《承天院塔記》「誹謗朝廷」, 趙挺之便羅織罪名,以致黃庭堅被「除名編管」發配到蠻荒之邊地宜州。

洞庭湖,嶽陽樓,銀山堆裡看青山

【二】

詩僧惠洪《石門文字禪 跋山谷字二首》記載:「山谷初謫,人以死吊,笑曰:『四海皆昆弟,凡有日月星宿處,無不可寄此一夢者。』」其中顯然是黃庭堅的自我寬慰和解嘲,但也可見其面對貶謫,沒有怨懟,有種隨遇而安的曠達,這種精神一直支撐著58歲的他走過此後貶謫之路。

黃庭堅從湖北江陵出發,攜家眷一行16口,艱難跋涉前往宜州,但他的詩裡看不到頹唐,只有豁達,覺得自己再怎麼也比杜甫當年的遭際要好些,其《過洞庭青草湖》可窺一斑:

我雖貧至骨,猶勝杜陵老。

憶昔上嶽陽,一飯從人討。

行矣勿遲留,蕉林追猲獠。

黃庭堅在滿川風雨中登上嶽陽樓,寫下《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二首》,雖然是「投荒萬死鬢毛斑」,但還是呈現一種「未到江南先一笑」「銀山堆裡看青山」的淡定: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灩澦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裡看青山。

黃庭堅在長沙度過了除夕,遇上了故交秦觀之子秦湛和女婿範溫。秦觀被削官為民流徙湖南最南端的郴州、編管廣西橫州、又徙雷州,在放還北歸途中卒於藤州。秦湛扶喪北歸,與在湘南零陵等候的範溫會合後一同到達長沙。曾敏行的《獨醒雜誌》裡記載了他們見面時的情形。黃庭堅念及過去與同門故友的骨肉相交,如今斯人已成枯骨,不禁緊握兩個晚輩的手失聲痛哭,並堅持贈送二十兩銀子。

黃庭堅還與正雲遊湘中的著名詩僧惠洪在湘江邊會晤,在城南碧湘門流寓一月。李子光見他隨行家眷多,欲借一官船給他住,被人暗中譏評,黃庭堅就買了一小舟住下。惠洪覺得船小狹窄,而黃庭堅卻一笑道:「煙波萬頃,水宿小舟,與大廈千楹,醉眠一榻,何所異?道人繆矣!」他的笑聲,在解纜而去的小舟蕩起的浪波裡跳躍,在逆水南行的旅程裡,給家人注入的是一股正能量吧。

詩僧惠洪的《冷齋夜話》

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錄他們兩位往年交的同舟而宿、抵掌而語想從盤桓的短暫歡愉,還收錄了黃庭堅給他的贈詩:

吾年六十子方半,槁項螺巔度歲月。

脫卻衲衣著蓑笠,來佐涪翁刺釣船。

元霜搗盡音塵絕,去作湖南萬裡春。

想見山川佳絕地,落花飛絮轉愁人。

黃庭堅這首七絕的標題實在是太長,《予去歲在長沙數與處度元實相從把酒自過嶺來不復有此樂感嘆之餘戲成一絕》,33字的標題,比七絕的內容還多。這是他到達宜州後對長沙與人把酒之樂的懷想。

小舟在湘江裡顛簸艱難行進到衡陽,黃庭堅上岸休整,少不了結交文朋詩友、作詩寫字。他慕名前往花(華)光寺,拜謁開創水墨畫梅的畫僧仲仁。這次會晤,黃庭堅收穫頗豐,他見到了他的師友蘇東坡和秦少遊的詩稿,在這樣的顛沛流離之途,有如久旱甘霖,自是有一番難以形容的感喟。仲仁當即揮毫作畫寒梅遠山圖贈與黃庭堅。

黃庭堅回想起在長沙與秦少遊護喪的子婿相逢,聯想到老友謫逝藤縣時的物傷其類,秦少遊的靈柩被就地草葬於橘子洲,亦和秦少遊《和黃法曹憶建溪梅花詩》韻,賦梅花詩一首:

長眠橘洲風雨寒,今日梅開向誰好?

何況東坡成古丘,不復龍蛇看揮掃。

我向湖南更嶺南,繫船來近花光老。

嘆息斯人不可見,喜我未學霜前草。

寫盡南枝與北枝,更作千峰依晴昊。」

永州祁陽浯溪碑林

【三】

繼續向西南行進入湖南與廣西交界的永州地界祁陽,已是崇寧三年(1104)三月初六,黃庭堅決定泊舟縣城南五裡的浯溪,他想親睹唐代元結撰、顏真卿書、大曆六年刻於浯溪崖石上的「摩崖三絕」《大唐中興頌》。作為一個書法家的黃谷山,在古樹蔭蔽裡尋找躲藏的元結、顏真卿、皇甫湜、李諒、米芾、秦觀等諸多唐宋大家的筆墨,是一件多麼值得興奮的樂事,他也即興抒懷,留下大氣磅礴的長篇七古《書摩崖碑後》:「……明皇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九廟不守乘輿西,萬官已作烏擇棲……」

三月十四日,黃庭堅踏入永州治所零陵縣。勞頓疲敝的黃庭堅,在前朝古文運動先驅柳宗元十年羈旅之地寓居了數月,與受元祐黨籍牽連謫居永州的曾紆和永州歸隱太學生蔣湋一見如故,相交極其歡洽,相攜在柳子《永州八記》描繪的綺麗山水間流連,交遊唱和,留下《淡巖》《遊朝陽巖》《詠愚溪詩》等詩文與石刻。

數月間,蔣湋不僅天天陪侍著黃庭堅,還贈他奇石,待以美酒,彈琴助興。在有人怕惹禍而剷除黃庭堅在牆壁上的題字時,蔣湋卻收藏了他的詩文字畫兩百多種。

黃庭堅楷書《題大唐中興頌》

後來為官永州的詩人楊萬裡曾為蔣湋作傳,記錄了蔣湋之子觀言描述的黃庭堅晚年在永州的幾個精彩鏡頭:「喜為人作字及題留」「忽得意,一掃千字」「酒半酣,起索筆,大書,下語驚坐」……

再次啟程奔赴最後一站宜州時,已是酷熱的夏日,黃庭堅只得把家眷留在永州,託付給縣令李彥明、曾公卷以及蔣湋。他孤身南下,溯源湘江,經全州、桂林,最後抵達更加溽熱難當的流放之地宜州。

「除名羈管宜州」,他是被編入地方軍隊中服役的軟禁,同時,在當時當地無親友、生活環境又異常窘迫,一生與佛教結緣的他,他只能向內心尋求解脫,以達到圓融之境,形單影隻的愁苦,只有在焚香禪修中隨屢屢青煙飄向五嶺之北的永州。在任萍鄉知縣的其兄黃大臨(字元明)至宜州探視之後,黃庭堅的處境才有了改觀,他重新有了詼諧幽默的情趣、謫仙般的灑脫,獲得心靈的超然。特別是負才任俠、豪縱不羈的蜀人範寥,慕名輾轉至宜州叩拜黃庭堅,兩人一起下棋讀書,對榻夜話,舉酒高歌。有了範寥的伺奉左右,黃庭堅的朋友圈有了更多的生氣。

廣西宜州紀念黃庭堅的山谷祠

蔣湋與黃庭堅的交誼一直延續至黃庭堅的客死宜州。他時常關照著黃家羈留永州的十幾口人,後來還到數百裡之外的宜州,探望垂暮之年暌離親人的黃庭堅。次年九月三十日,黃庭堅突然病逝於宜州。據明朝周季鳳的《山谷先生別傳》記載,黃庭堅在病中,見前來探視的知己蔣湋,十分欣喜,緊握他的手託付到:「身後事委君矣。」正直耿介的士子蔣湋悉心地處置黃庭堅的後事,買棺裝殮,並出資二十萬買舟扶柩數千裡,將谷山先生歸葬修水雙井祖墳之西。

黃庭堅去世後,後代沒再遷回江西,世代就留在了永州,並散落至長沙等處。其實,在黃庭堅生前,朝廷已下詔將他移住永州,只是詔書未到,人已先去。

其實,黃庭堅最後在汴京六年的官職已經達到一生頂點,遷任翰林學士、著作佐郎、集賢校理等,他在黨同伐異的險惡政治漩渦中,他已無意於升遷,雖身處繁華,卻自甘淡泊,有退隱江湖之志,所以當面對晚年命運的逆轉時,也能鎮定從容以對,以達觀自適、超然的情懷,在蠻遠之地達觀地度過餘生。

相關焦點

  • 端午前夕 屈原杜甫黃庭堅後裔倡議打造「中國詩河汨羅江」
    2020年端午節前夕,屈原後裔屈金星、杜甫後裔杜連山、黃庭堅後裔黃華龍、黃國華尋根汨羅江,聯合倡議打造中國詩河汨羅江暨洞庭湖詩歌文化旅遊線路,將散落的珍珠串成詩意項鍊,吸引遊客尤其青少年研學,以此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羇旅苦地偏」 ——話說黃庭堅在永州
    而且,還不是像夏君玉那樣到零陵為官,而是被朝廷除名後途經零陵所在的永州,去往更偏荒的「羈管」地——廣西宜州。黃庭堅攜家帶口舟發鄂渚(今武漢),經長江、越洞庭、溯湘江,艱難跋涉,一路向南,於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三月初六自衡州進入永州祁陽。到四月二十八日,他從清湘(今廣西全州,時永州府轄)出發,隻身離開永州。其間,停留永州五十三天,那才是他一次真正地「羇旅苦地偏」。
  • 北宋大家黃庭堅後裔在銅陵?
    ○黃庭堅說到黃庭堅,不少人都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詩人、詞人、書法家。黃庭堅的幾次銅陵之行黃庭堅第一次結緣銅陵,可以用擦肩而過這個詞來形容。據史料載,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時年35歲的黃庭堅「罷北京學官任,赴吏部,改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在赴任途中,黃庭堅乘船從揚州逆流而上,船行至銅陵江段時,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船隻無法行走,黃庭堅只得令船工泊岸避險,這一泊就是兩天兩夜。
  • 長沙爆款餐飲名店「火宮殿」即將入駐永州
    如今,火宮殿是湖南長沙集漢族民俗文化、火廟文化、飲食文化於一體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眾場所,特別是火宮殿的風味小吃享譽三湘,成為接待外地朋友的必選之地。火宮美食經代代匠心傳承與發掘,現已擁有300餘種湘風小吃,100餘種傳統經典湘菜,成為湖湘小吃的王國、傳統湘菜的首府。
  • 黃庭堅曾將隱居地「瞞天過海」?
    理由如下:地緣地理相近連州夏湟距湖南省永州寧遠縣僅50公裡,而黃庭堅已入籍寧遠。寧遠縣太平鎮《界頭黃氏宗譜》記載,黃庭堅的爺爺黃湜在宋朝「宦遊選勝,遂遷楚之廷塘焉」。寧遠,古稱延塘。另外,黃庭堅的女婿李彥明,時任寧遠知縣。
  • 辛追後裔長沙現身(圖)
    辛追後裔長沙現身(圖) 專家介紹,這名19歲的女孩有可能是辛追的第107代上下五代的後裔。  辛追後裔祖籍衡東縣  女孩今年19歲,姓向,祖籍湖南衡東縣,現居住在郴州。由於她的特殊身份,有關人員為她取了一個叫上去比較簡單的新名字:小辛。  在2003年旅遊博覽會的現場,她身著與展廳中辛追蠟像同樣的衣著與「辛追」比肩站到了一起。
  • 田日曰:黃庭堅與懷素,及其他
    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庶、黃庭堅父子,被奉為「二黃」,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段佳話。其中的「小黃」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山谷心頗疑之,自後不肯為人作草書……」意思是說,元祐初年,黃庭堅與蘇東坡、錢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寶梵寺遊玩。吃完飯,山谷乘興寫了幾張草書。蘇東坡對黃庭堅的字很讚賞,而穆父在旁邊觀看過後說:魯直(黃庭堅)的字接近於俗氣。黃庭堅問:為什麼?穆父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沒有看過懷素的真跡。黃庭堅心裡很疑惑,從此再不肯為別人寫草書。
  • 黃庭堅學書深受蘇東坡影響,為何慢勝反超成為中國草書新境開創者
    黃庭堅被批後不寫草書,為何後來又寫了絕品《廉頗藺相如列傳》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 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祭黃幾道文》等帖。這麼厲害的一位大家,為什麼會被黃庭堅反超呢?最初黃庭堅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蘇東坡的影響對他影響最大。他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東坡的。
  • 湖南永州:喚醒沉睡千年的石刻
    永州道縣的月巖石刻。 資料圖片永州祁陽縣的浯溪碑林外景。流寓的名臣,有邢恕、範純仁、黃庭堅、鄒浩、汪藻、蘇軾蘇轍兄弟、範祖禹範衝父子、張浚張栻父子、楊萬裡楊長孺父子、胡安定胡寅父子、蔡元定蔡沈父子等。永州又處湘江源頭,江岸多奇巖青石,最宜鐫刻。於是貶謫者往往寄寓山水思想升華,創作出眾多名篇佳作並先後鐫刻在峭壁之上。
  • 永州海關正式揭牌 首任關長郭承志:全力支持永州開放崛起
    精彩導讀 9月19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永州海關揭牌儀式舉行。長沙海關黨組成員、緝私局局長焦德高,副市長李旦梅出席儀式並揭牌。 根據2018年中編辦批覆的海關總署機構改革「三定方案」,長沙海關設立正處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永州海關,
  • 為什麼說湖南永州最窮?
    提到湖南城市的時候,都想到長沙、株洲、嶽陽、衡陽、張家界等城市,卻很少有人提及永州。 就是有人提及永州的時候,都是問「永州是湖南最窮的嗎」、「為什麼說湖南永州最窮」?問得好像「窮」與永州掛上鉤似的。
  • 石頭上的永州——永州摩崖石刻學術研討會綜述
    而本地區為石灰巖地貌,摩崖林立,巖洞密集,南來北往的文人士子見山石清秀,景致幽邃,大都是平生很難見到的奇觀,激起了他們創作的欲望,如元結、張舟、皇甫湜、邢恕、範純仁、黃庭堅、鄒浩、柳應辰柳拱辰兄弟、米芾、周敦頤、範成大、蘇軾蘇轍兄弟、範祖禹範衝父子、楊萬裡楊長孺父子、丁懋儒、何紹基等,他們以摩崖為載體,在石刻上紀詠題詞,歷2000年而不絕,因此形成了永州摩崖石刻景觀群。
  • 其實,你對永州一無所知!
    其實,你對永州一無所知!永州是湖南南端的一個地級市是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心靈淨地堪稱「千年打卡勝地」「千年打卡勝地」永州宣傳片遙想永州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
  • 廣西歷史故事紀實:黃庭堅的宜州歲月
    這個老者,就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在第一次被貶時,長兄黃元明曾放棄新授越州司理任命,堅持送黃庭堅到貶所。而第二次事出突然,黃元明得知消息時,黃庭堅已經帶著全家16口人,一路乘舟南下。4個多月後,黃庭堅一家人風塵僕僕抵達湖南永州,由於王命期限將近,黃庭堅只得拋下家人,只身前往宜州。此後,黃庭堅與妻兒從此生死兩茫茫。
  • 永州召開摩崖石刻與永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座談會
    永州召開摩崖石刻與永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座談會陳瑜11月18日,摩崖石刻與永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座談會在瀟湘意摩崖石刻博物館召開,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紅燕、市文聯副主席李科、瀟湘意文化旅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天明以及永州摩崖石刻研究專家
  • 黃庭堅系列42《範滂傳》
    黃庭堅《範滂傳》墨拓, 南朝宋範曄文。範曄(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後漢書》作者。宋紹聖二年(1095),黃庭堅被貶至黔州(四川彭水),元符元年(1098,)因避親屬之嫌改貶到戎州(宜賓),崇寧二年(1103年)又被貶到宜州(廣西宜山縣)。黃庭堅在宜州期間,通判餘若著敬佩黃庭堅,照顧其生活,認為他就像漢代受黨錮之禍的範滂等賢臣,並請求其書寫《後漢書》中的《範滂傳》。
  • 北宋書法家黃庭堅歸葬懷寧縣三橋鎮考略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籤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元豐三年(1080年)黃庭堅赴任太和知縣。那時,舅舅李常為提點淮南西路刑獄,提刑司在舒州(今潛山市)。黃庭堅到山谷寺、石牛洞等地遊覽,寫下詩句:「司命無心播物,祖師有記傳衣。
  • 「印象永州」永州文化——韻味永州
    唐順宗繼位(805),柳宗元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後改任柳州刺史。客死柳州。永州之變,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一千多年前,奇異的永州之野造就了柳宗元輝煌的文學成就和成熟的哲學思想,而千百年來柳宗元的永州奇文為永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已成為名揚千古的不朽篇章。柳宗元,不愧是永州歷史文化的開拓者!
  • 黃庭堅認為草書古法「唯我三人」,為何鮮于樞卻懟其不入流?
    黃庭堅對草書筆法具有深刻認識和掌握,當是「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他在《跋此君軒詩》中寫道:「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數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餘三人悟此法可……」黃庭堅認為掌握草書古法的只有張旭、懷素和他本人。
  • 湖南進士之永州和茶陵進士數量為何獨領風騷
    被貶的文人騷客為偏遠的永州帶來了文化基因,唐宋時,永州成為湖南文化中心。 組圖/記者唐兵兵 兩宋湖南進士908人,永州地區371人,佔39.6%,當時永州地區的人口是潭州的三分之一左右,而潭州進士數量只有150人,不及永州的一半。以縣考取進士人數來排名,前三甲都被永州地區佔據,祁陽進士93名位列第一,零陵進士73名第二,營道(今道縣)進士63名第三,甚至創造過一屆考取10名進士的「高考」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