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旦結婚生子,就會有多個身份,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母親這個身份。母親在家庭教育,傳承家風上又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母愛是一種普通而又偉大的人性美。千百年來,人們寫下無數讚美母愛的詩詞,李商隱有"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蔣士銓有"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但是,作為遠嫁的女兒,我最先想到的還是那首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因為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詩中描寫了分離前夕慈母縫製衣服的普通場景,表現了詩人內心的不舍。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從人寫到物,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著又寫母親一針一線,細密的縫製衣服,是害怕兒子歸家太遲,故而想把衣服縫的結實一點。其實此時此刻,母親的心裡又何嘗不是希望兒子能平安早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就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整首詩裡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母愛就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溢出,觸動每個讀者的心,催人淚下,喚起天下兒女們的想念。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人用反問句將前四句的意境升華:對於春天陽光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麼能報答呢?卻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小雅·蓼莪》)的意思。
這首母愛的頌歌在詩人宦途失意,飽嘗世態炎涼的情境之下,越覺得親情之可貴,母愛之偉大。"詩從肺腑出,出轍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因為情感源於詩人的心靈深處,才引起了代代人的共鳴,成了中國人形容母愛,表達母愛最經典的詩句。最尋常的"線"和"衣",把"慈母"與"遊子"緊緊連在了一起,那"密密縫"的不只是針腳,更是深深的疼愛。孤燈之下,飽經滄桑的母親密密縫製的身影讓孟郊感動,讓後世感動。母親縫的是牽掛,是深情。
孟郊還有一首獻給母親的詩《遊子》: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這首《遊子》是從母親倚門看堂前的萱草花,想著行走天涯的孩子,寫盡天下母親對孩子綿綿愛意,也道盡天下兒女對母親的感恩濃情。
母親節將至,祝天下母親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