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10月8日電(王軍)從青神縣城出來,沿著竹藝大道一路前行,兩旁叢叢翠竹密密匝匝,竹型路燈上大紅燈籠高高懸掛,工人們正忙著修整綠化帶,一場盛事即將到來。
10月11日-13日,青神縣這座僅有20萬人口的西南邊緣小縣將迎來第九屆中國竹文化節,對於青神,這是一次對外展示自身千餘年竹文化、促進竹產業發展的重要機會。
竹藝大道大紅燈籠高高懸掛,青神正迎接第九屆中國竹文化節的到來。(王軍 攝)
「我們將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辦一流竹文化節。」為了迎接這場我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的國家級、國際性竹事盛會,青神縣建成了國際竹藝城和國際竹編藝術博物館,完善了市政基礎設施及旅遊配套設施。
青神,這一岷江之畔的「中國特色竹鄉」即將揭開自己的神秘面紗!
青神竹編藝甲天下
濃縮中國竹編藝術之精華
竹,枝杆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與梅、松並稱為「歲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嗜竹詠竹者眾多。蘇東坡曾有詩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學者考究,蘇東坡之言與其生活、求學之地不無關係。蘇東坡是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求學之地正是今眉山市轄青神縣,據傳蘇東坡在中巖書院就讀時,用竹扇驅蚊納涼。蘇東坡與才女王弗在中巖相戀,東坡在中巖山上讀書,常被山上的蚊子叮咬,王弗見後十分痛心,於是回家請篾匠教她編了一把很精美的宮扇送給東坡,一把宮扇成為兩人的「定情物」。可見竹編在當時就已很流行,且被定以其他含義。
在青神,竹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蠶叢氏的故鄉》有記載:古蜀王蠶叢氏「著青衣教民農桑,民皆神之」。早在5000多年前,先民們就活動在青神,那時,他們便開始用竹編簸箕養蠶、編竹器用於生活。
上下五千年,竹編文化卻是一脈相承。青神置縣已1400餘年,如今,青神竹編已經發展成為集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竹編套繪三大類3000種的龐大產品體系,形成了集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瓷胎竹編、混合竹編為一體品種齊備的業態。
在中國竹藝城的竹編博物館裡,用薄如蟬翼、細如髮絲的竹絲編出的《清明上河圖》、《中國百帝圖》、《長城圖》等平面竹編藝術珍品堪稱一絕,館內獲得國際竹藤組織舉辦的竹產業博覽會金獎、 「全國林業博覽會金獎」、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的珍品不勝枚舉。青神竹編走進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
在業界有一種說法:「青神竹編藝甲天下」,業界盛讚青神竹編濃縮中國竹編藝術之精華。
青神竹編與蜀繡齊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