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3月12日,在中國美術學院第六期「美師講習所」結業式上,六位學員代表從多個角度交流了學習感受和新時期如何做好教師的心得。本期刊發學員代表、設計藝術學院青年教師蔣可炘的發言。
「老師」是個特別神聖且極具社會責任感的職業。如何擔此大任,我確實深感壓力,也不止一次思考過這個問題:如何做好一名老師。
我想,我能有幸成為一名老師的前提是我有個祖國,是她培養我,讓我逐漸具備一名教師的專業素養,並且提供給我一個教師的就業崗位。看似很簡單,但是經歷了六年留德生活,通過對比中德兩國人民的生活狀態,與其他外國留學生進行的交流,甚至經歷了難民入德的時期,我深知,我生長在中國是多麼的幸運。我在德國完成的第二個本科畢業設計的主題是「鄉愁」,也就是對故鄉的思念。在項目調研過程中,有難民曾被我問道:「你想回家嗎?」他們說:「不想。」「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家了。」之所以思念,因為我有故鄉,有個在那充滿著美好回憶的故鄉。而能有個讓我每天惦念著,認為是我的根的地方,是件無比幸福的事情。沒有祖國的培養,很難讓我有出國留學的機會和資格。所以毫不誇張地說,留學生涯讓我的愛國情越來越濃。
做人貴在感恩,做老師也一樣,需要有愛國情懷,感激祖國的栽培,而且我認為這是做老師的一個必要前提。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更需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以及培養祖國下一代接班人來將其發揚光大。愛國不是只把「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一類的口號掛在嘴邊,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實。各行各業都可以根據自己工作的特性來愛國、報國。就拿視覺傳達設計本專業來說,我們也有自己的愛國方式。
很多學生不論何主題,作品裡面都會出現大量的英文,或是乾脆用英文取代中文。問其原因,通常給出的回答是「洋氣,英文好用」。其實英文字體的使用也很考究,其難度不低於漢字字體,而漢字的美是英文字母所不具有的。若是為了今後出國放在作品集中使用,我往往建議他們使用中英雙語。一個沒有自己國家語言的設計師,是會被忽略甚至被瞧不起的。這裡的「語言」,不僅僅是文字語言,同樣也是設計語言。很多學生盲目模仿追崇西式設計語言,造成自己的設計表現手法非常的「不中國」。用「不中國」去形容是因為這些作品僅僅只是視覺上的模範,卻沒有領會西方文化的內在,顯得不倫不類,更看不出任何中國的影子。放眼整個視覺傳達設計界,出色的國家都有各自的特色。就拿我們的鄰國——日本來說,其視覺傳達設計風格就獨樹一幟,享譽全球。每位設計師都獨具匠心,傳承和發揚本國文化,用設計的語言將其展示給世人,導致很多源於中國的東方文化都被外國人貼上「日式」的標籤,例如書籍裝幀中的中式線裝在德國也被歸類為「日式線裝」。這是何等的悲哀啊。
上學期的課程中,有一組學生研究「大學生的關注點」發現,當下的學生大多沉浸在外來文化中,比如:遊戲、奢侈品、飲食、影視等,而對於本土文化的關注點卻往往局限於娛樂八卦。在現如今世界貿易戰的背景下,當祖國未來接班人的精神世界逐步被外來文化所侵佔,剩下的只是一副中國人的軀殼,那在這場無形的戰爭中我們將不戰而敗。
我們的年輕人,甚至包括我自己,有時候都太浮躁。被外面的浮雲所吸引,卻時常忘了自己最重要的根本。傳承和發揚本國文化的「匠心」是我們自己應該堅持的,也是作為老師的我應該著重培養學生所具備的。這是我眼中作為視覺傳達設計老師該有的一種愛國情。想必這是受國美所推崇的「哲匠精神」的薰陶,也是現在大力提倡的東方美學研究對我的影響。
一個很平常的問題:視覺傳達設計師是做什麼的?大多數人會覺得,我們視覺傳達設計師就是做企業形象、做海報、做包裝的。那我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嗎?時常有學生跑來問我,覺得視覺傳達設計很難解決問題,通常需要藉助其他專業技能。我不否認,學科間相互融合的「全域觀」是我們應該具有的,但是視覺傳達設計師更應該用我們自己專業的思維去思考分析問題,構建問題的解決路徑,並嘗試用本專業的手段來解決它。過程中可以結合其他專業技能,但至少視覺傳達設計應該佔主導地位,因為這個才是我們視傳人最拿手的,能掌控的。
我也是國美的學生,望望身邊依舊奮鬥在視覺傳達設計師崗位上的同學以及學長學弟們,不難發現,這群人大多是執行型人才。國美學生步入社會之後很難體現出美院的優勢,有時候甚至在軟體操作等方面還不如一些專科生。那麼美院教學的優勢在哪裡?這是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作為視傳的老師,我不應該把目光局限於教學生如何做好一個logo、一個包裝或是一張海報等物理形態的表現形式,因為美是最基本的,而不是終極目標所在。我應該在幫助學生打好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更注重培養學生用問題意識去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點滴,對一切事物保持著好奇心,並且敢於對生活所遇提出質疑:為什麼我的設計不被大多數人採納?為什麼他們會出乎意料地曲解我的作品?
在本系陳正達等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指導學生,本著「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思想,嘗試用本專業的技能去為他人解決問題,真正做到用設計去服務祖國,服務社會,這才是視覺傳達設計師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我們希望,通過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多的是創意型的人才,是能真正服務社會的愛國人。
以家國情懷關注社會現實,以愛國精神教育青年學生。做好國美教師,做好愛國中國人。
蔣可炘,設計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青年教師。2011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平面設計專業,並在2012年至2018年期間先後在德國杜塞道夫高等專業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獲得第二個本科和研究生學位,並獲得德國DAAD國家獎學金和畢業設計獎學金。其研究和教學工作除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基礎課程外,更多地是圍繞著「設計思維開發」和「社會問題研究及解決」展開,同時參與陳正達老師《視覺治癒》課題研究。除了教學工作,也參與校內各大展覽策展工作,先後參與策劃和設計「為藝術戰——2016-2018中國美術學院研究機構成果交流展」和「中國美術學院第三屆創意城市國際論壇&創意河岸,之江塞納展」。
作品圖片
「視覺治癒」教學成果展示現場
2018「創意河岸 之江塞納」展覽現場
編輯 |廖垣
審核 |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