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湘潭大學藝術學院舉辦「紅色築夢·精準扶貧」文化創意設計成果展,所展出115件作品是該院師生歷時10個月,通過深入湘西鄉村開展實踐調研,將精準扶貧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相結合設計出來的文創產品。
本次展覽所展出的作品,既有校企合作的實踐方案,也有實地考察的研究習作。湘西比耳「本順」竹藝、十八洞山泉水創意項目發力精準扶貧;「瀏陽夏布」、「藍染」活化傳承匠心之藝;「百子圖」、「耕織圖」文創設計深度解析傳統文化,涵蓋了文博內涵的衍生物化,傳統技藝的轉化創新。
2017年暑假,湘潭大學組織了278名師生、91支調研隊伍,分赴湘西州保靖縣和永順縣,以走村入戶的方式開展了精準扶貧的實踐調研。藝術學院發揮專業優勢,與保靖縣比耳鎮「本順竹編合作社」建立精準扶貧點對點關係,達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創新合作,學院將「本順」品牌形象及推廣設計項目導入工作室教學,完成了LOGO設計、品牌核心價值提煉、產品創新設計、品牌宣傳冊、產品包裝設計等環節。藝術學院品牌工作室與步步高集團以協同創新和橫向課題的方式,共同推進了「十八洞村山泉水」公益項目,為十八洞村山泉水提供品牌形象創意推廣智力支持。學院還組織學生開展了藝術創意創新活動,打出了「精準扶貧·飲水思源——每喝一瓶水,為扶貧基金捐贈1分錢」的創意口號,並代理團購了金海步步高超市山泉水進行線上線下推廣銷售。
本次展覽還邀請了比耳鎮「本順」竹藝社社長姚元飛及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舉行了「湘潭大學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實習基地」授牌儀式。姚元飛等還來到課堂開展現場技藝教學,讓師生體驗了傳統工藝的魅力。
藝術學院院長黎青說,學院致力於將地方文化資源與當代文化、技術、媒體等要素進行重新建構,尋求中國現代設計的新途徑、新模式和新形態。通過開展生動有效的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策劃、設計和推廣,更好地服務地方文化產業。「希望這些成果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發更多的人關注精準扶貧,關注湖南本土豐富的文化資源,更多的文化創意人才在本土的文化中『落地』、『 生根』。」(王成奇 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