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棄、不動搖,在「富民強村」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文/本刊記者 郝濤
13年前,這裡人心渙散、治安混亂、村容不整,幹群關係緊張,村集體負債高達87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
13年後,這裡人心思富、夜不閉戶,環境優美,村集體資產達4億多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萬元以上,村辦、民辦企業近200家,剩餘勞動力就業率達95%以上……
這就是被譽為哈爾濱「華西村」的裕田村。這個村之所以能民富村強,與一個人的努力分不開,他就是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市呼蘭區利民街道裕田村黨總支書記李培忠。
創業:幾千元家當變百萬資產
李培忠出生於普通農民家庭,高中畢業後便回鄉務農,因家庭貧困背井離鄉。1989年冬天,李培忠遷往哈爾濱市呼蘭縣城,全部家當沒能裝滿一臺四輪車,還揣著3000元外債。李培忠和未婚妻趙敏是高中時的戀人,趙敏畢業後在縣城鋼廠上班,李培忠卻是裕田村一個地道農民。為了婚後的生活,趙敏提議李培忠進城,哪怕當個「盲流子」。
「是妻子改變了我的一生。」李培忠對妻子趙敏心存感激。1990年3月,李培忠在呼蘭商業大樓租賃了一張攤床,倒騰小百貨,首月開門紅,淨掙158元。「要我發」,這是李培忠終生難忘的「第一桶金」。
市場不斷變化,總有機會在等待有心人。李培忠經營的「馬海毛線」出現滯銷,而「馬海毛」頭巾卻格外暢銷。李培忠順藤摸瓜,找到哈市批發商,聲稱能加工頭巾,而對方又承諾「有多少要多少」。李培忠回到呼蘭,現找機器織頭巾。從最初的每天50條,到最高的上千條,李培忠每天淨賺2000多元。初涉商場的李培忠,一年掙了4萬多元。
抓住機遇,想不掙錢都不行。1991年,呼蘭商業大樓重新招商,李培忠被迫改行賣鞋。沒多久,李培忠發現,「賣鞋的」遠不如「批鞋的」。這年秋天,李培忠帶著1萬多元錢本錢,在道外工人體育場支起批發部。他瞄準了大「軍勾」,78元進貨,110元批發,首次進貨100雙就淨賺3500元。於是,進貨量直線上升,收入大幅攀升。一個冬天,李培忠賺了40多萬元。
1991年,他回村創辦服裝廠、製鞋廠,1994年創立雙樂勞保用品公司,除高級技師外,所有工人都在本村招聘,解決農民就業100多人,人均月工資3000多元,而當時公務員收入僅1000多元。
1996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工廠迅速發展壯大。到1999年,企業年創利潤已達幾百萬元。
村官:富裕後不忘幫扶家鄉
就在企業蒸蒸日上的時候,裕田村時任村書記辭職,且集體負債200多萬元。沒人敢接這爛攤子,鄉親們熱盼他回村,鎮領導力勸他接任……
怎麼辦?面對如此貧困、包袱沉重的裕田村,經過慎重思考,他毅然放棄經商,臨危受命,回村任書記。「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必須聽從黨的召喚。」
上任伊始,他向鄉親們鄭重承諾:就算拼上這條命,也要帶領村民闖出一條致富路,將裕田村打造成哈爾濱的「華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