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鬢邊》,很多人看到胖胖的尹正,演出前一定要大啃肘子,就想到了吃貨程硯秋先生。
其實年輕時的程硯秋,標準美少年一枚,身材苗條,眉目清秀。
池浚說,男旦確實需要一些天生好的身體條件,身材中等,不能太高。比如梅蘭芳一米七不到一點,正合適。長得要比一般的男孩子眉清目秀一點,比如尚小雲,多英俊。香港影星苗僑偉年輕的時候什麼樣,尚小雲就什麼樣。
自京劇誕生,一百多年間,幾代藝人打造出了由入行學戲到劇藝技巧及舞臺程式一整套極其完備的培養及表演規範,創造了男性扮演女性的完備技法——四大名旦,成就了中國戲曲最高峰。
然而到如今,男旦的傳繼越來越難,而當代女性旦角已成為藝術血脈的繼承人。
程硯秋的存腿絕技
梅蘭芳的鬢邊化妝術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周恩來總理是程迷。
有一天,吳祖光說起正在籌備拍攝梅蘭芳舞臺藝術的電影,周總理嘆了口氣:可惜程硯秋不能拍電影了,他又胖又高。
程先生比較「任性」。尤其是1930年代在歐洲考察時,他喝酒吃肉抽菸,不管不顧。一個月後回國,30多歲的他,愉快地中年發福了。
可吳祖光告訴總理:電影是最能「弄虛作假」的。這或許是隨口一說,但周總理聽到心裡去了。
一天,吳祖光接到一個電話,總理點他拍電影,通過一出完整劇目來概括程硯秋多方面的成就,把吳祖光給堵的——哪兒去找給他配戲的演員,當時沒有電腦特技,也沒有偶像濾鏡。
最後,靠什麼解決身材問題的?完全靠程硯秋的藝術。
顧正秋在《休戀逝水》中,對於胖了的程硯秋,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
「記得表演《武家坡》時,薛平貴站在山坡前,王寶釧一出場,觀眾都不禁發出一陣笑聲。為什麼笑呢?因為譚富英飾的薛平貴,當時已貴為西涼國王,卻是體型瘦小;而程先生飾的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卻是高大富泰,成了強烈的對比。 不過,程先生一開口唱,臺下就鴉雀無聲。他進寒窯的那個身段,高胖的身體仿佛忽然縮小了,唰的一下就進去了;真是乾淨利落,漂亮極了。」
「四大名旦」中,程硯秋個頭最高,差不多有一米八,比俞振飛還要高大概五公分。
但是,有一張《遊園驚夢》的劇照,程硯秋卻和俞振飛恰恰比肩,他又「存腿」了。這是程硯秋在舞臺上的「絕技」,一個晚上,整一齣戲裡,可以屈著膝蓋演。
讓人忽略胖高,靠的是藝術標準,不過男旦要顯瘦,不得不提梅蘭芳對「鬢邊」的改造。
鬢邊,就是表現鬢髮的片子。片子,是用人的真頭髮做的,然後用榆樹皮的汁,把頭髮泡溼,貼在臉上。
清末的旦角,還沒有貼大片子,那時候的旦角,腦門高而寬。1913年,梅蘭芳吸取了馮子和等演員以及話劇、電影的化妝術,開始對化妝進行改革——「頭部的化妝上,開始使用大片子,而貼於額部的小片子運用得更為自如。」
片子往後貼,臉就顯得胖了,如果往前貼,臉就顯得瘦了。梅先生就是以國畫的方式,進行化妝設計和實踐,不管演員本來長什麼樣子,都會走出一個藝術化的扮相,挖掘出最美的一面。
百十來年,在觀眾的心目中,這也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不僅是京劇,這種傳統還影響了其他地方戲曲,最後成為了戲曲化妝的規範。
登臺的職業京劇男旦
恐怕不超過十個人
程硯秋曾立下不願收女弟子的規矩。他認為女子由於生理條件,不大適合學他的藝術,教授起來也不方便,直到1949年以後,才開始破例收女弟子。
2016年,程派表演藝術家李世濟去世,她被稱為「小程硯秋」。但當時程硯秋向李世濟傳授技藝時,會把一些程派的精髓直接教授給徒弟的愛人兼琴師唐在忻。
而現在,唱程派的幾乎全是女性,比如最火的張火丁。
再看男旦的傳繼,如今已越來越難。新中國成立後鼓勵「男演男,女演女」,國家戲曲院校不再招收培養男性的學生唱旦角。男旦人才養成的鏈條斷裂。
男旦式微,這道風景,早已遠去。
《大唐貴妃》編劇翁思再寫過一件事。改革開放初期,有一位記者去北京京劇院採訪梅葆玖,來到後臺門口看見駕駛座上坐著一個壯實的男人,打著赤膊,光溜溜的肩膀上搭著一塊毛巾。記者上去詢問:「請問梅葆玖先生在哪裡?」那司機說道:我就是梅葆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男旦沒有用武之地,梅葆玖的工作是操作舞臺音響。《沙家浜》裡的風聲、雷聲、槍聲之類,都是他操作的。每當需要裝卸舞臺布景時,他就充當卡車司機和裝卸工。
梅葆玖曾說:「如今我的44個弟子中,胡文閣是碩果僅存的男旦。我培養了40多個弟子,父親的藝術沒有斷層,我敢說對得起父親。」他對池浚也說過:「我父親是男旦,我也是男旦,我往下的胡文閣也是男旦,一代一代,每一代得有男旦,梅派才能夠完完整整地傳下來。」
梅葆玖去世後,翁思再對我說:為什麼梨園行這麼悲傷,因為梅先生的離開,可能預示一個時代的結束。梅蘭芳之後,梅葆玖撐起了男旦的半壁江山,可能也是男旦最後的輝煌了。
池浚說,男旦是技術,自學學不了,學校裡又不招,那如何傳承?有些靠家傳,有的收弟子。
今天依然在登臺的職業京劇男旦,恐怕不超過十個人。梅派的胡文閣,尚派、徐派的牟元笛,程派的楊磊,荀派的尹俊,是如今各個流派的中青年代表人物。
而牟元笛和尹俊,正是《鬢邊》的戲曲指導。藝術顧問,則是徐碧雲的親傳弟子、梅蘭芳的關門弟子、荀慧生的入室弟子畢谷雲先生。拍攝花絮裡,90歲的老先生親自上陣教尹正旦角身段。
旦角領銜京劇成第一行當
坤旦繼承了男旦一縷戲魂
男旦式微,並不意味著京劇旦角藝術沒有發展和傳承。
從譚鑫培等老生作為京劇各個行當的魁首領銜,再到「四大名旦」開始,旦角和老生開始分庭抗禮。而現在,旦角的超越之「勢」已經非常明顯。
全國各大京劇院團大部分是旦角領銜,甚至是旦角當家。比如我們一說國家京劇院,哦,李勝素;還有北京京劇院的王蓉蓉,貴州京劇院的侯丹梅,以及近年火到不能再火的中國戲曲學院的張火丁。
這就是老一輩旦角演員,從男旦開始所努力的方向和在當代的成果。「從梅蘭芳開始,他們希望旦角能夠發揚光大,在京劇各大行當中有一席之地,不再為老生跨刀(二牌演員)。現在,旦角事實上成為了京劇的第一行當,幾代藝術家所追求的夢想,在今天實現了。」池浚說。
而另一方面,從觀眾來講,旦角顯然已成為顏值擔當,很多人對於京劇的喜歡,大部分是從旦角進入的。
梅蘭芳的走紅和女觀眾開始進劇場看戲很有關係。那個年代,女觀眾很多不是那種閉著眼睛咂摸滋味的「聽戲」戲迷,她們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觀眾,被扮相美麗的旦角所吸引,即便不明白京劇的門道,也不重要。
而從坤旦開始走上京劇舞臺開始,她們一直沿著男旦所創製的道路以自己方式繼續前進。
池浚說,第一代坤旦,如雪豔琴、新豔秋等,從聲腔到身段,她們還是亦步亦趨地學習男旦。到了言慧珠、童芷苓等,她們已經開始在男旦的基礎上有所突破,但基本上還是以男旦的表演體系為基準。
有開拓性意義的,以趙燕俠和杜近芳為代表,還有李慧芳、關肅霜,探索女性生理條件下自己的一條旦角道路,從聲腔到表演的特質已經開始突顯出來了。
再到李勝素、王蓉蓉等當今的當家旦角,她們越來越體現出女性旦角的魅力。這一魅力,是以男旦為骨,藝術核心的屬性並沒有脫離男旦建立的基本體系,但是又有所發展。
「可以說,當代女性旦角,是當年男旦的衣缽傳人,也是發展者,她們是這個時代男旦的一種新生,他/她們都是旦角,兩者並沒有割裂,沒有誰取代誰,而是男旦藝術基因的延續,藝術血脈的傳承。我們看到了坤旦,就看到了當年男旦的一縷戲魂,綿延至今。」池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