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期 | 畫分三種:真跡、贗品、不入流

2020-09-05 武英書畫

編者按:

這篇札記的初稿,是幾個月前寫的,現在請作者補充了一些實際案例,再次推送。

作 者:劉九洲

很多人都以為,偉大的古畫,分為真跡與贗品兩類,只要找出來贗品,剩下的都是真跡。很多鑑定書籍也是按照這樣的邏輯展開的。其實,古畫分為三類,那個不容易引人注意的第三類,就是「不入流」那一類。很多鑑定古書畫的書籍,完全忘記了這一點。

什麼是真跡?就是名實相符,畫家親筆畫的,那就是真跡。以往,很多人以為,真跡一定是賞心悅目的、好看的,臺灣一位古書畫大藏家的藏品集,書名就叫《悅目》,可見此理念深入人心。

事實上,古往今來的大家真跡,大多數倒不一定是很好看的。只有真跡中的少部分,一看就是好,其餘大多數真跡,都帶著彎彎曲曲的心思,一般人絕對不可能一下子看懂。譬如說,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李公麟的《五馬圖》真跡,那確實很好看,但是另外一本《臨韋偃牧放圖》,故宮展覽過幾次,有幾個人覺得好看?

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如果李公麟的其他真跡有傳世,譬如說更加重要的《龍眠山莊圖》(《宋畫全集·第八卷》剛披露一件以前完全沒有人注意的、日本出光美術館藏的《龍眠山莊圖》臨本),估計未必得到《五馬圖》這樣的位置,就是因為,畫家心思彎彎曲曲,名作未必都入你眼。擺在那裡看不懂的真跡,是「古今常態」,李公麟都如此,其他畫家的同樣情況肯定更加明顯。

李公麟《龍眠山莊圖》(臨本,珂羅印本局部)

什麼是贗品?從製作角度來看,無非三種類型:

第一、對著真跡的臨本;

第二、對著真跡的摹本;

第三、張冠李戴的情況(拼湊的古畫,不是大宗,本文不論)。

前人已經說過,臨本的筆墨比較活,但是失之於位置。摹本則筆墨比較僵化,一看就能看出來。張冠李戴其實最是難以鑑定,需要對被鑑定畫家有深刻認識,才會發現這一類贗品。前兩種,是依託於真跡,真跡的理念,總還是有所留存的,通過贗品也看得出來。第三種,張冠李戴,之所以難以辨認,是因為畫家本人也有水準,要想辨認出來,只能全靠藝術史功夫,沒有取巧餘地了,譬如說,宋旭各種真跡被改成王蒙,傅申已經有研究,但還有被改成黃公望的,現在還有人上當。錢榖山水畫被改成沈周,也是一樣的情況。

現實中,還有兩種畫家,自我作踐,讓事情更加複雜。一種就是自己動手,親自參加做古畫,那就是把這「一、二、三」,混合在自身了,明代有文彭這麼幹,現代有幾個民國集團這麼幹,真是把公用的池水,攪混了。

另外一種,就是畫家自己偷懶,找代筆,把事情也搞壞了。董其昌是代表,他自己明明可以畫,而且畫得極好,但是就是不太動筆,當時人就記載,說董其昌「二十年不動畫筆」,而讓人代筆。問題在於,代筆人畫得越好,事情越是一團糟。

以上兩種,屬於歷史上的特殊情況,在鑑定理論中,反而是「知道就可以了」,不是深入研究的方向。因為辨別這樣的「偽作」,對於認識真跡,毫無幫助。看了上述的解釋,就可以知道,真跡與贗品,其實都是圍繞真跡展開的。

第三類,與真跡毫無關係的「不入流」這一類,這一類,才是繪畫中的一個大宗,相當於籃球中的投籃三不沾。

怎麼理解呢?用籃球來打比方,職業球員也會投不進,甚至也會三不沾,但是與沒有訓練的球員,總是三不沾,不是一回事。不能說,我們都是投不進去,所以水平一樣。

繪畫上怎麼理解呢?先說個高級的,張大千如果是臨摹石濤,那是贗品,張大千造的假宋畫,其實就是「不入流」。特別是張大千東搬一點、西搬一點,湊起來的假古畫,以為筆墨還秀潤,可以矇混過去,其實這些畫沒有依託,又不理解古人繪畫的主旨,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是「不入流」,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好多人看老一代鑑定家們,互相爭論,真的假的,吵成一鍋粥,以為可以參加爭論。他們以為,最多講錯了,那也是「一派」。

其實鑑定家講的是真跡與贗品,不會爭論「不入流」,外行張嘴說真偽,不小心就會充分展現「不入流」。這是一個危險的毛病,雖然一些人已經貴為「專家」,也難免會犯。

買畫的人也會犯這個毛病,以為反正任何古畫,都會有爭論,哪怕買了一流大真跡,也有爭論,那我買了贗品也不怕。貌似邏輯是這樣,但是他忘記了,還有一類,不是「贗品」,而是「不入流」,不怕贗品,估計只會買到不入流。

作者往期閱讀(點擊可查看)

第271期 | 東京觀《顏真卿展》札記

第264期 | 董其昌為什麼忽然火了?

第263期 | 顏真卿《祭侄稿》真正的痛點在哪裡?

第262期 | 如何看待「古書畫被打成篩子」?

第259期 | 解讀《五馬圖》的五大奇蹟

第257期 | 漫談之二:董其昌大字立軸如何辨認?

第256期 | 董其昌《丹青寶筏》展漫談之一:地位獨特的大字書法卷

第254期 | 慶祝蘇東坡突圍

第253期 | 有關《曹娥碑》答眾人問

第252期 | 認識《曹娥碑》的「審美障」

第251期 | 《曹娥碑》與王羲之、虞世南

第248期 | 真跡只能被認知,無法被證明

第244期 | 恍若右軍《曹娥碑》

第243期 | 歐陽詢《夢奠帖》,真跡耶?摹本耶?

第241期 | 考證給古書畫帶來的危害

第240期 | 古書畫鑑定的真偽概率問題

第239期 | 古書畫鑑定的宏觀視野缺失

第238期 | 興奮之下的半成品——九年之後說《重現》

第223期 | 從王國維之死談道統

第222期 | 深山大澤出恐龍——評《著色山水圖》

第221期 | 《王維<著色山水圖>研究》正式出版

第215期 | 從《雲起樓圖》談技巧與範式

第214期 | 來臺北故宮看什麼?

第211期 | 王維《雪溪圖》解讀

第209期 | 屢遭攻擊的名畫們——藝術史中產生奇談怪論的六種原因

第206期 | 為《千裡江山圖》正名

第203期 | 雞年大吉

第202期 | 品鑑宋元畫的簡單辦法——放大觀看

第197期 | 範寬的匠心

第195期 | 國寶幫問題初探

第193期 | 奇珍與古書畫

第192期 | 十年爭論緣底事?

第189期 | 小議兩岸故宮博物院所藏董其昌《天馬賦》

第185期 | 董其昌書法立軸的革命因素

第184期 | 背景如刀——董其昌展覽感想

第183期 | 2015年,找到新藏家的宋元重器

第181期 | 收藏是一種生活——南宋瓷印收藏小記

第177期 | 迷霧中的五代繪畫

第176期 | 仇英之謎

第175期 | 古代書畫包漿的秘密

第173期 | 向故宮「石渠寶笈」特展致敬

第168期 | 諾貝爾醫學獎帶來的學術科普

第151期 | 董其昌與米芾《天馬賦》的緣分

第149期 | 發現董其昌《玉煙堂董帖》真跡底本

第134期 | 劉唐老題跋與米芾記載

第126期 | 妄談筆法(下)——毛筆筆法兩相遂

第125期 | 妄談筆法(上)——魯公變法出新意

第124期 | 閒談「墨法」

第121期 | 市場價格模型試論

第115期 | 記者要慎對「文物新聞」

第114期 |「紐約亞洲藝術周」的理論發現

第110期 | 站在西方看文人畫與宮廷畫

第108期 | 嘉德四季的功績

第106期 | 宋畫流行與學術展望

第101期 | 紀念高居翰專輯

第89期 | 《重現》中的歷史重現論

第88期 | 怎樣才能找到宋畫?

第85期 | 觀南京博物院龐虛齋藏品展

第79期 | 為展雞缸杯的土豪,點讚!

第78期 | 《元畫全集》眾人談之四:匯聚就是力量

第77期 | 《元畫全集》眾人談之三:拍攝王蒙時的意外

第75期 | 《元畫全集》眾人談之一:黃公望《剡溪訪戴》遠勝《九峰雪霽》

第74期 | 玩書畫的兩種學習模式

第71期 | 《元畫全集》即將全部完成

第70期 | 紀念南京藝術學院林樹中教授

第63期 | 小論文旅行記

第61期 | 書畫鑑定中的「他山之石」

第53期 | 瓷器與書畫鑑定的比較

第51期 | 買宋畫與買名牌手包

第50期 | 鑑定不是個難事兒

第49期 | 還有誰參與了張大千作偽?

第45期 | 胡適的想法不「適」了

第44期 | 20世紀失蹤的名作:王維《高仕棋圖》

第43期 | 京山侯崔元的印章

第39期 | 20世紀失蹤的名作:王維《雪溪圖》

第33期 | 幾方宋代印章的風格

第31期 | 《五馬圖》值多少錢?

第29期 | 李公麟《五馬圖》(之三)——識優辨真篇

第28期 | 李公麟《五馬圖》(之二)——技法試析篇

第27期 | 20世紀失蹤的名作:李公麟《五馬圖》

第19期 | 董其昌《玉煙堂董帖》的底本

第16期 | 北宋花鳥冊頁的微觀解讀

第13期 | 西漢人物畫真跡與「言必稱希臘」

第10期 | 考據有沒有意識形態?

相關焦點

  • 農村小夥畫了20年的梵谷贗品,去國外見到真跡後,從此不再畫贗品
    不過當時的趙小勇畫的都是自己想出來的畫,由於沒有名氣,所以一幅畫也賣不出去。後來老鄉見他如此,便指點他去臨摹梵谷等著名畫家的畫,這樣才能賣到好價錢。原來,有個荷蘭畫商見趙小勇如此擅長臨摹梵谷的畫作,便邀請他去荷蘭首都看梵谷的真跡。 03 趙小勇聽了後,也很心動,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起初妻子是不太同意趙小勇去的,可是他實在是太想去了,便哭著和妻子說自己想去學一些東西。
  • 八旬翁成就《富春山居圖》乾隆把真跡當贗品
    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被裝裱後則定名為《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0年3月14日上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到了《富春山居圖》,希望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能夠合一展出。
  • 看穿不揭穿也是一種智慧,畫家吳昌碩用真跡換贗品
    吳昌碩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國畫家,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很多人紛紛花高價去收藏他的真跡。有一次,吳昌碩與一幫朋友同桌吃飯。席間,一個商人拿出一幅畫,請吳昌碩鑑定真假。眾人一看,無不覺得好笑,畫上的落款是「安杏吳昌碩」,吳昌碩實為安吉人。
  • 打假畫家史國良,贗品竟是真跡的4倍,他的畫為何受到市場追捧?
    隨著史國良先生作品收藏價值不斷提升,市場上假畫也相對增加。據了解,現在藝術品市場上,署名史國良的畫作有80%以上是贗品,其數量竟是真跡的4倍多。史國良先生史國良作品如此受到市場追捧,一些不良商家偽造大量史國良作品贗品出售,來獲取高額利潤,這和史國良先生自身的藝術價值是分不開的。
  • 農村小夥模仿了梵谷二十多年,去國外見到真跡後,從此不再畫贗品
    不過當時的趙小勇畫的都是自己想出來的畫,由於沒有名氣,所以一幅畫也賣不出去。後來老鄉見他如此,便指點他去臨摹梵谷等著名畫家的畫,這樣才能賣到好價錢。原來,有個荷蘭畫商見趙小勇如此擅長臨摹梵谷的畫作,便邀請他去荷蘭首都看梵谷的真跡。03趙小勇聽了後,也很心動,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起初妻子是不太同意趙小勇去的,可是他實在是太想去了,便哭著和妻子說自己想去學一些東西。
  • 畫韓《論近代書畫》贗品與真跡印鑑的鑑別識真
    今天我們先不扯書畫始源於那個朝代甚至是何年何月,也不談"印章"在畫上已經變成看不清楚"印"的那種大年份的畫作。因為那樣的開頭會使初學者閱讀起來吃力,也會對懂得一些"皮毛"的人不易看懂。所以綜上所述才有下面文章:儘管把印章看不清的書畫去掉,幾百年來優秀的書畫家還是不少。
  • 鑑寶節目出現「唐伯虎真跡」,鑑定為贗品,專家又說:假的也值錢
    這些年,隨著唐伯虎知名度的逐漸升高,他的畫作也越來越值錢,加上流傳下來的畫作並不是很多,近幾年的拍賣會場上,唐伯虎的真跡屢屢以高價賣出,上千萬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最高的一幅《松崖別業圖》手卷,以七千一百三十萬的價格成交了。
  • 王原祁山水贗品集
    若知有龍脈,而不辨開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勢。知有開合起伏,而不本龍脈,是謂顧子失母。故強扭龍脈則生病,開合逼塞淺露則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則生病。且通幅有開合,分股中亦有開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過接應帶間,制其有餘,補其不足,使龍之斜正渾碎,隱現斷續,活潑潑地於其中,方為真畫。如能從此參透,則小塊積成大塊焉,有不臻妙境者乎!
  • 他是中國歷史上收藏第一人,但是鑑別能力不行,收藏了很多贗品
    其實,乾隆還十分痴迷於書畫,他曾經收藏了很多名人字畫,甚至被稱為是中國歷史上的收藏第一人。不過,他收藏的很多書畫都不是真跡,而是贗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乾隆收藏的一些贗品。比如乾隆收藏的宋朝李公麟創作的這幅《兔胄圖》也同樣是贗品,不過,創作這幅高仿作品的作者手法高明,很難鑑別真假,所以乾隆看不出來也不足為奇。
  • 名作《煙江疊嶂圖詩卷》是趙孟頫真跡還是贗品?聽聽乾隆怎麼說!
    值得一提的是,《煙江疊嶂圖詩卷》卷首有乾隆皇帝御筆批註「雙勾贗品作佳者」,其認為此作是後人鉤摹出來的,並不是趙孟的真跡。不過,到底是真是偽,卻不得而知。然而,對於此作品的真偽眾說紛紜,並且都自稱「有理有據」。一部分認為:遼寧省博物館藏的這幅作品是趙孟的真跡,是趙書風貌。
  • 老人5萬元買「鄭板橋真跡」 懷疑為贗品鬧上法庭
    今年年初,張某到朋友某老師那兒閒聊時,住在某老師家隔壁的李某向其出示了一幅《鄭板橋竹石圖》,聲明這是祖傳的真跡。張某當即就達成了交易,並籤訂了書面協議,李某將該古畫以人民幣五萬元賣給張某,錢畫當天兩清。但是到了翌日下午,張某認為該畫作可能是贗品,並非清代康乾年間留下的鄭板橋真跡,雙方協商不成,把官司打上了法庭。
  • 博物館裡展示贗品?是潛規則也是亂象!| 張小玉
    今天,小玉就和大家聊聊博物館裡的贗品。贗品展出的「潛規則」在博物館展出一些非真品,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但是,也絕對不像民間傳聞說得那麼玄乎其玄。這種展出贗品的「潛規則」,也算博物館的一種策略,即使有時候是種無奈之舉。
  • 贗品就是假貨?不要以為贗品就一定不珍貴!
    贗品不就是假貨嘛,能貴到哪裡去?在古書畫領域,贗品還真不是用「假貨」一詞就能概括的。製作贗品是一種複製行為。
  • 吳作人弟子:市場上署名吳作人畫作九成是贗品
    如今市場上署名吳作人的畫作中,九成是假畫,真跡罕見。如此眾多的假畫,不但在欺矇收藏者,而且對吳作人先生的名譽造成了損害。昨天,蕭淑芳與吳作人二位先生的弟子、著名畫家曲赫東痛批假畫泛濫欺人。他還從有關資料中查到,吳作人先生的畫作《飲水思源》畫於1978年,和自己買到的那幅《飲水思源》比較起來,兩幅畫的構圖、主體畫面、背景幾乎一致。   曲赫東在鑑定後認為,楊先生花2000元買到的是一幅仿照真跡製作的水印木刻版畫,而畫上吳作人的名章是後加蓋的,不值這個價錢。為此,曲赫東還專門諮詢了吳家後人,吳家人表示,吳作人沒有類似的作品在市場上流傳。
  • "草聖"林散之644萬書作被指贗品 棲霞寺稱有真跡
    "草聖"林散之644萬書作被指贗品 棲霞寺稱有真跡 2014-07-30 09:40:22  那是不是匡時春拍的那幅天價對聯作品是贗品?29日,華西都市報記者電話採訪匡時拍賣藝術市場部張小姐,她說:「我們堅持春拍的林老作品是真跡。」
  • 帶「唐伯虎真跡」鑑寶,卻得知是贗品,專家:別慌,比真的還值錢
    但是讓人欣慰的是大部分的文物都是流傳在民間,在各家各戶自己家中進行好好的收藏,但正是因為這些寶物的價值連城,於是有了很多壞心思的人,開始做起了一些贗品,於是現在又興起了一種鑑寶類的節目,幫助大家鑑別手中的藏品是否為真的寶物,也有很多的人樂此不疲的開始踴躍參加。
  • 他是民國最佳插畫師,贗品150萬才起拍,真跡卻不到10幅
    這份溫柔多情的女子,怎能不令人心動! 在這些「閒筆」中,他為這些香豔的場景增添了些許藝術巧思和文化內涵,因此他的畫作才會與眾不同。2010年的嘉德秋拍上,胡也佛的一幅《金瓶梅》就以392萬元的價格賣出,收藏市場對胡也佛作品的認可,由此可見一斑。 贗品橫行,正品卻不到10幅
  • 贗品書畫並非全是「劣品」 摹本也可流傳至今
    書畫鑑定行業中所謂的「贗品」,通常又稱為「偽作」,它是指並非一名家所作,卻被冠以其名的書畫仿製品。  書畫贗品最早究竟什麼時候出現?作偽者又是出於什麼樣的動機?目前恐怕還很難定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書畫的贗品,是書畫家創作出來的。如果書畫家沒有很深的造詣及功底,很多贗品也不可能亂真。
  • 王羲之真跡出現,被拍賣至上億元,專家:這是個贗品
    眾所周知,文物的價格有高有低,有的文物即便年代久遠,也賣不到上萬高價;但有些文物,即便是一件「贗品」,也能被拍賣出上億元的天價。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件特殊的文物,它就是號稱王羲之真跡的《平安貼》。提起王羲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不僅在書法界有著「書聖」響噹噹的名號,而且他的作品更是達到了書法藝術登峰造極的境界,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正因為如此,王羲之的作品通常價值連城,沒有上億的資產,很難得到。
  • 名畫變贗品?達文西畫作存疑 俄富翁拍得假"宮女"
    其實,兩家博物館所藏兩幅畫作孰真孰假多年來一直就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德媒稱,都柏林版本於1990年在都柏林耶穌會修道院被發現,自那時起,該版本被認定為原作,因為比烏克蘭版本問世早20多年。愛爾蘭國家畫廊發言人表示,烏克蘭版本是一個「非常好的同時代摹本」,但並非贗品。也有人傾向於認為烏克蘭版本是原作,前蘇聯的藝術專家在鑑定後就認為該畫是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