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明湖的記載最早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稱其為"陂"、"歷水",隋唐時稱"歷水陂"。北宋文學家曾鞏稱其為"西湖",金代元好問在《濟南紀行》中始稱大明湖。元、明、清各代增建亭臺樓閣,植柳種荷,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麗景色。尤其夏秋之交最為恬美,沿崖垂柳披拂,湖中蘆蒲齊茂,水鷗沉浮,遊魚可數。
圖/齊飛飛
披繡闥·南門牌坊
五間七彩重昂單簷,飾有吻獸。坊頂黃色琉璃瓦覆蓋,簷下雲頭鬥拱承託,額枋彩繪「旭日雲鶴」、「金龍戲珠」、「西番蓮」等圖案。匾額上書「大明湖」三個鎏金大字。牌坊兩側,門房對稱,歇山卷棚,上覆綠色琉璃筒瓦,玲瓏典雅。
圖/齊飛飛
俯雕甍·秋柳詩社
王士禎,23歲遊歷濟南,邀請在濟南的文壇名士,集會於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和作者甚多,當時被文壇稱為「秋柳詩社」,從此聞名天下。後人將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東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
圖/劉俊輝
圖/劉俊輝
北極閣
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鬥懸。
北極閣,坐落在大明湖東北岸,又名北極廟、真武廟。該廟建於元代至元十七年,正殿在中央,坐北朝南,後有啟聖殿,南面為門廳,面闊各三間,東西配廡殿,門廳左右是鍾北極閣鼓二樓,廟貌巍峨。置身於廟臺之上,視野開闊。遠可眺望重巒疊嶂的群山,近可一覽秀麗多姿的明湖景觀,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圖/劉戎
圖/劉戎
虹橋分水態,鏡石引菱光
秋柳橋
秋柳橋位於秋柳園和老舍紀念館北側,因大明湖畔的秋柳詩社而得名。王士禎曾在此處讀書會友賦詩,並寫下傳誦一時的《秋柳四章》。此詩大江南北和作者甚多,聞名天下。後人將大明湖東北岸一小巷命名「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站在橋上,耳畔仿佛傳來一首首充滿韻律的吟誦。
圖/齊飛飛
齊音橋
《大明湖》
萬派千波競一門,崗巒回合紫雲屯。
蓮花水底危城出,略似鏤金翡翠盆。
齊音橋的得名應當歸功於明代進士王象春的詩歌傑作《齊音》。《齊音》,又名《濟南百詠》,對濟南的山水湖泉題詠殆遍,為濟南竹枝詞中的上乘之作,詩集共收錄詩作107首,分別詠頌了濟南的山水泉湖、名勝古蹟、節令風俗、神話傳說、歷史人物、社會現象諸方面。
圖/齊飛飛
樓臺入清漪
佛山倒影,即濟南大明湖中的千佛山倒影,明末張鶴鳴詩:「佛山影落鏡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明末劉敕詩:「倒影搖青嶂,澄波映畫樓。」清王初桐詩:「平涵千畝碧,倒見數峰青。」足可說明在當時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在抗戰前,大明湖北岸小滄浪亭西門外的岸畔,還曾立有一座大書「明湖倒影」四字的石碑,嗣後不知俟於何時。
圖/劉戎
人間有味是清歡
雪沫乳花浮午盞
圖/齊飛飛
晚風拂柳樂聲殘
圖/齊飛飛
我閉南樓看道書,幽簾清寂在仙居。
圖/齊飛飛
圖/劉戎
圖/劉俊輝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圖/劉俊輝
圖/劉戎
圖/劉俊輝
圖/齊飛飛
中國傳統工藝品油傘,象徵著遮日避雨、驅惡闢邪。
圖/劉俊輝
市列珠璣
圖/劉俊輝
圖/劉俊輝
明湖雜景
圖/劉戎
萬裡念江海,
浩然天地秋。
——唐·鄭谷
中有錦魚三十六,碧波蕩漾任浮流。——明·晏壁
圖/齊飛飛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唐·常建
圖/劉俊輝
圖文/山東管理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劉俊輝、劉戎、齊飛飛
指導老師/尚春燕
編輯/王妍
審核/張剛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