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你是有緣人嗎?

2020-11-23 騰訊網

佛陀說:「人的生命,只在一個呼吸間。」

生命短促,我們應該善待自己,思索活著的意義。

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是用來愉快地過生活的。

人生多一分煩惱,就需要有一分禪心來解救。紅塵凡夫,人人都需要一分禪心。

佛度有心人

寶石從地而生,美德從善而現,智慧從清淨心而具足。

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樂、成功,很大程度上由心靈決定,由心靈的修煉程度決定。要想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恆久的快樂,就要重視修心,修心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心安

「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我們要學會安頓自己的心靈,做到內心安適。

一個人內心迷惆、混亂、暗淡,必不能端正人生方向,經常誤入岔道岐途。人一旦失去了方向,同時便會褪失了生命的華彩。是女孩子,不會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初祖達摩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隨天際雲捲雲舒。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你內心安適,就會俯仰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都能夠俯仰無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實,秒秒感受安詳,活在至真、至善、至美當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二是心慈

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多一粒善的種子,就減少一棵雜草。土地不耕種,則必雜草叢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不斷去行,哪怕是舉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一個人作惡時,他的心智就有了汙垢;一個人不作惡時,他的內心就清淨。及時行善,以免你的心裡再起壞念頭。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要發慈悲心,幫助一切生命,要一輩子都不懈地身體力行,才能摒絕惡而不斷接近善,人格才會日臻完善,人生才會日臻完美,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愛和幸福。

三是心正

若一念心起,則有天堂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無妄想時,一心即是佛國;有妄想時,一心即是地獄。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

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一個人做到公正無私,就是光明磊落,實事求是,主持正義,懲惡揚善,就會努力建立一個更為公正合理的社會和世界。

四是心明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地了解自己。對內心世界的陌生,導致了生活中的無數挫折。不知自己,不明道理,亦即所謂無知無明,是為一種罪過。

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很多。

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才沒有救。

認識自己,就會戰勝煩惱,就會擁有自信,不再悲觀委靡,才會懂得生命的意義,乃至於珍惜生命。

而且,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我們還能影響別人。

五是心定

最偉大的事業,最需要堅定的心力,急,只會退步;執,只會錯誤。

佛經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如果我們把全部生命、理智和熱情投注到一個目標上,使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點上就會綻放出智慧的花朵,我付出的就會有收穫,有好的結果,人生就會圓滿。

六是心誠

一瓣心香,至虔至誠,即心即佛,心佛相印。

在這個世界上,真誠是一縷陽光,照亮一個人的心靈。以誠待人,不存欺詐之心,則威信自立,獲取他人的信任與擁戴,從而成就大業。

不欺詐,不妄語,言行如一,表裡如一,有良好信用的人,才能求得他人的支持,立足於世。

七是心寬

要有歡喜心,歡喜心即是一副良藥。

佛家常講「歡喜充滿」,這個「歡喜」就是能量、精力充沛的現象。

大乘經上常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要有寬容心,我們就會健康長壽,就會寬容他人,就會獲得從容、自信和超然,達到精神的成熟和心靈的豐盈。

八是心謙

人生無止境,事業無止境,知識無止境。

謙虛的人獲得成功、贏得別人尊重;驕傲的人總是在驕傲裡毀滅自己。

謙虛的人善於謀求外人的助力,你謙虛時顯得對方高大;你樸實和氣,他就願與你相處,認為你親切可靠。

謙虛的人得人心、合人意,極易獲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謙卑是深埋在地下的甜根,一切神聖的美德都從那裡萌生。

佛陀說:「人的生命,只在一個呼吸間。」

生命短促,我們應該善待自己,思索活著的意義。

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是用來愉快地過生活的。

人生多一分煩惱,就需要有一分禪心來解救。紅塵凡夫,人人都需要一分禪心。

六祖壇經說:「前念迷是凡夫,後念覺是聖人。」

聖人與凡夫就是一念之轉呀,一個覺,一個迷。生命不覺醒,成長的過程就是迷失的過程。

佛陀的偉大在使人從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徹底的救贖、解脫,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心人。」

以佛療心,心靈獲得解脫,人格得到美化,智慧得以產生,力量得到強化,不為物牽,不為煩擾,平靜、安適、充實、愉悅、幸福、成功,就在身邊,人生自如達觀,生命超脫自在。

「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幹;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佛度有緣人

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的人。

所謂機緣成熟,不過是指外因須得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是種客觀現象,並不玄乎。

佛又不是什麼萬能的主宰者和創造者,否則他不如直接把我們變成佛豈不痛快省事?他幹嘛要如此辛苦地講經說法一輩子?

正因為世上沒有這個「萬能者」,我們才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需要如法地修行。

試想,這世上如真有個創造一切的主宰者,說明他很不慈悲,因為他也創造了魔性和苦難,那我們豈不就成了一種被創造的犧牲品?一種遊戲的附產品?再說了,他不能將我們「創造」得同他一樣,這個世界也並不曾因他的「全能」而得以改觀,可見他也不是萬能的了。

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替眾生轉定業,第二是佛不能渡無緣之人,第三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任何外因必然通過內因才能發生作用。對於我們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確實渡不了無緣之人。

作個不恰當的譬喻:好比我們溺水,他伸手救我們,我們不相信他在救我們或不相信他能夠救我們,我們死活都不願將自己的手伸向他。

學佛同生活中的事是一個道理,一個好老師再肯教,而學生不肯學,老師總不能變戲法式的將學生「弄得」 有知識。

佛不是原始民間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測的那種玄乎的、萬能的「神仙」 ,絕不可能變戲法式的把我們變得同他一樣,他所能做的事只能教給我們一種理論和方法,無法替我們「創造或發明什麼」。

當然,佛門常講「諸行無常」,因緣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世上絕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一切都在運動和發展著。

我們只要有一顆渴望真、善、美的心,有著終極意義上嚮往獲得智慧與真理的追求,我們就是「有緣人」。當機緣與因果成熟了,自會對佛法生出嚮往和信任,自然就會被正法接引。

無緣不是絕緣,只是當下無緣,一切都是變化的,人的成長和價值取向更是同樣如此。

因此,關於有緣無緣,我們也不能以眼下暫有的現象而輕率地下定論。祝福天下人人都有佛緣!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分享轉發 自利利他

關注佛學小Q:qqfoxue

小編的Vx:qq-foxue

相關焦點

  • 藥醫不死病
        「戲測主要在於態度,有事則佔,無事不佔,這就是原則,要是測著玩,不認真,拿預測當兒戲,那就是戲測了,很多朋友熱衷於網絡上的免費算命,恨不得遇到什麼樣的高人都給他免費算算命。官鬼巳火=男友,妻財寅木=新歡,新歡暗動生官鬼,這位新歡很主動,寅木也是官鬼的長生之地,因此一見鍾情,情投意合,而子孫子水世爻=卦主,藏劫煞帶青龍,青龍在此代表感情,青龍主痛,這就是說男朋友有了這樣的事情,她心裡很痛,劫煞,就是心裡想不開,排解不了心裡的鬱悶,也解決不了這事情,這就是求卦的原因,也是希望能夠解決問題。
  • 《河洛群俠傳》佛度有緣人成就怎麼獲得 佛度有緣人成就達成攻略
    導 讀 河洛群俠傳佛度有緣人怎麼獲得?
  • 佛教:這四個特徵的人,與佛有緣,看看你有嗎?
    佛家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諸佛如來是出世間的大醫王,能除一切煩惱障礙,卻不能救拔慧命將盡之人。很多才接觸佛法的善信,經常提問的就是,某位「大師」說我有佛緣,你覺得是這樣嗎?「緣」是佛家認識世界的基本觀念,萬物有緣,才能發生關聯,並進一步發展,乃至產生結果。
  • 佛度有緣人,沒緣的是度不了呢還是不度?
    摘錄自心上蓮花次第開博客問:佛度有緣人,沒緣的是度不了呢還是不度?如果是不度,那豈不是有分別心嗎?請師兄答我所疑,謝謝。答:一切法不離因果,因果是「因+緣=果」,過去的種子叫因,現在的條件叫緣。度不了的人,要麼是過去未種善因,如同沒有種子;要麼是現在的緣尚未成熟,就像種子尚未到發芽的季節一樣。所以,無緣的人是暫時度不了,不是不度。
  • 佛度有緣人,什麼人有緣?
    輕鬆學佛法佛度有緣人,什麼人有緣?1 經典裡面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十方世界諸佛無量無邊,有的佛法緣殊勝,度很多眾生;有的佛法緣不廣,度的眾生寥寥無幾,這是什麼原因?不是他們的智慧德能不一樣,是他們在因地當中跟大眾結的緣不一樣。
  • 說說「佛度有緣人」這句話
    「佛度有緣人」這句話大家常常聽過, 那麼「度」是什麼, 佛是如何「度」你,你是「有緣人」嗎?你需要佛來「度」你嗎?一個「度」字,如果不明白它的含義,那無論你是「有緣人」,還是「無緣人」,即使佛「度」了你, 你還是不懂感恩。
  • 佛度「有緣人」,究竟什麼是「緣」,為何無緣不得度?
    曾經聽聞南師講經,其中有一句非常發人深省的話,「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釋迦示現古印度,講法四十九年,度盡有緣眾生,隨即入滅。後世弟子通過數次結集,佛家的經典越來越龐雜,但佛陀最初的說教卻被漸漸隱沒,乃至被發展成玄之又玄的存在,「緣」就是其中之一。究竟哪種人算是佛門的有緣人呢?
  • 佛度有緣人
    佛對於我們一般人並不陌生,即便我們在農村長大,爺爺奶奶輩初一、十五都會燒香,除了對於先輩緬懷也有內心深處對於菩薩的虔誠。但這些跟真正的信奉佛還又不一樣。沒想到只是為了尋找共同話題聊到佛,這個遁入佛門的客戶本著佛度有緣人,覺得我還算是個有緣人,毫不吝嗇介紹起來。佛教分兩種:一種是出家,就是我們電視上看到一些看破紅塵人士,出家拜佛修煉。這種人的境界是比較高的。
  • 佛度有緣人,怎樣才算有緣?這種人佛也難度,有你嗎?
    在我們學習佛法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佛度有緣人。」那麼,到底誰才是有緣人呢?事實上,佛度有緣人,這只是大家常說的一個口頭禪。從佛教的觀點講,這個世界上,實際沒有一個佛不度的人。佛經裡面講,最後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他們都會成佛,他們的心靈也一定會提升到巔峰,這就是佛的境界。
  • 「佛渡有緣人」,這3種人與佛有緣,有你嗎?
    佛偈云:「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在佛家看來,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我們常有這樣的感覺,有時遇到陌生人,就如同闊別多年的老友,一見如故。所謂「因無緣,果不生」,世俗中兩人投緣,才能彼此坦誠相待,乃至成為患難之交。諸佛慈航普度,眾生也要與佛有緣,才能信受佛法,蒙佛救度接引。
  • 佛教:佛緣深厚的四個特徵,看看有你嗎?
    俗話說「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只要一個人沒有到絕症的地步,經過醫治,就能得到一定的康復甚至痊癒。而一個與佛有緣的人,終究會遇到佛,最後修行成佛。有人說:「與佛有緣就能成佛嗎?是不是太不可思議了?」現今社會,的確很多人不信佛,甚至與佛無緣。但也有無數的眾生,與佛有緣。即使現在沒有修行,在經過某種條件的激發後,在他心靈深處,種下的「道種」,就會生根發芽,在緣分的感召下,最後遇見佛。緣是佛家對生命之間的一種詮釋。認為眾生,都曾經是佛,或者與佛有緣。只是由於多了許多妄念,造成自己迷倒在娑婆世界,無法回到原來的世界。所以,真正說來,眾生都與佛有緣。
  • 佛度有緣人,這3種人,佛緣深厚,看看包括你嗎?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佛度有緣人,」那什麼樣的人,才與佛有緣?什麼樣的人,與佛無緣呢? 首先要知道一點,無緣不是永遠沒有緣,只是當下時機不到。佛說: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每個人都能與佛結緣。地藏菩薩的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佛氏門中,不舍一人。
  • 佛教:有這4大特徵,說明你與佛有緣!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而俗世間,亦有「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之說。關於「緣」,僧俗兩道有著共同的認知,這也印證了《壇經》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說法。但是,佛典中關於「緣」,卻有著更為深廣的闡釋。《大智度論》開示,佛法講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昔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悟,正是因果緣起之法。
  • 學佛有問必答:佛度有緣人中的「有緣」是什麼意思?
    問:佛度有緣人中的「有緣」是什麼意思呢?   學佛有問必答:   勸人念佛,只要不排斥,都是有緣人。暫時排斥,以後有機會再勸,或另想其它對症下藥的方法,弘傳念佛感應錄是好辦法,因為「事實勝於雄辯」,南無阿彌陀佛。
  • 佛度有緣人,這三種人與佛有緣,你是嗎?
    在諸多影視劇與文學小說之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這麼一句話「施主,你與佛有緣!」這句話也一直被不學佛之人用於日常調侃的語句之人。但大家可能忘了,這些只是「影視劇、小說」中對於佛教帶有色彩的提及,也並不可取!
  • 佛度有緣人,對應著就是無緣,有緣和無緣應該怎麼理解呢
    佛度有緣人,對應著就是無緣,有緣和無緣應該怎麼理解呢。我們經常聽到兩句話,分別是「佛度有緣人」和「佛不度無緣之人」。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後感慨的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什麼樣的人與佛有緣,包括你在內嗎?
    佛門有一首著名的《緣起偈》,「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佛家認為,宇宙萬有,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緣起」的。關係有親疏,緣分有深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人緣。佛陀成道,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與佛有緣的人可謂無量無邊。
  • 「每日解惑」佛度有緣人,怎麼知道自己跟佛菩薩有沒有緣分呢?
    問:佛度有緣人,怎麼知道自己跟佛菩薩有沒有緣分呢?  答曰: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佛度有緣人。  意思就是說,佛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其對眾生的加持、護佑,還有教化是否有效,取決於眾生與佛菩薩的緣分,和對佛菩薩的信心。  那麼,什麼是佛緣?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跟佛有緣呢?跟佛菩薩長得像算是有佛緣嗎?
  • 佛度有緣人,這3種人與佛有緣,看看有你嗎?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有佛緣的人,才能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解脫苦惱,不過從深一層角度上講,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每個人也都與佛有緣。經云:「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 從歌曲「渡我不渡她」,告訴您為什麼「佛度有緣人」
    為何「佛度有緣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一句話大部分人的理解是字面意思,有緣之人,才能得到佛祖的度化。只是這種理解未免把覺悟一切的佛,看的狹隘、人性化了。佛對眾生有喜好嗎?覺悟一切的佛,如果對個人有所喜好,度你,是因為看你長的好看?不度她是因為不喜歡她嗎?未免有些可笑。我們絕大部分人在看待問題的時候,都是以自身為起點,以認知為半徑,套用自己現有所掌握的知識內容體系,用以理解世間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