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制老司機
從這十來年的公務員考錄趨勢來看,選調的規模是在擴大的,尤其是中央部委、省廳,甚至市一級機關,直接從各大高校畢業生中,選調優秀畢業生,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方式。
但這種高層次的選調,往往只有雙一流高校,甚至是985高校畢業生才有戲。
這也必然導致在國考和省考中,留給社會生和普通高校應屆生的,大多是事業單位和基層崗位了。
當然,這也是有社會原因的。十年前,那時候我們的經濟還很好,985高校的畢業生,但凡是有點出路的,都不會把考公務員作為自己的第一選擇,覺得很low,掉價。那時候部委、省廳即便拿出崗位去選調,也未必有多少人願意報名。
但現在,經濟形勢不好,好的工作不好找,找到的工作並沒有那麼理想,公務員錢雖不多,但穩定性較好,壓力不大,發展空間可期待,此時變成了性價比較高的就業選擇了。
對於一個在校應屆畢業生來說,在即將畢業的短短半年多時間裡,可以參加的各種體制內考試是非常多的。
比如各省省委組織部、各個地市市委組織部的選調,國考,各省統一組織的省考,部委、省廳下屬事業單位招考,各地市統一組織的事業單位統考,各地人才引進等等,可以說是琳琅滿目,總有一款適合你。
一
但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惑,就是專門面向應屆畢業生的各種選調、人才引進考試,和國考、省考這種面向全社會的統招統考有何不同?備考是不是要多手準備?
其實,只要是公務員考試,其本質都是一致的。筆試方面,行測毫不疑問,是一個考察大家邏輯思維能力、知識儲備等基礎方面測試,可以簡單地說,是考智商的。
不光是體制內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考這些東西,其實很多企業招聘,筆試考的,也是這些玩意兒。只不過公務員考試把他稱之為「行測」罷了,不過是個稱呼不同。
所以,你備考行測,就是備考了所有的體制內考試,並且還一併備考了一些企業的筆試。當然了,一些部門單獨組織的考試,會有其特色。比如法檢如果單獨組織筆試,肯定會重點測試法律相關方面的知識儲備。但都不脫離行測考察的範圍,只不過是側重點不同罷了。
第二個科目,就是申論。為什麼要考申論?這個問題我此前寫過文章說過,這裡不再多講了。但之所以考申論,是因為機關裡,對你閱讀、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要考你申論小題,讓你從很多亂七八糟的材料中,提煉出符合主題的答案來。
再一個,是重點考察你寫東西的能力。在機關裡,除了跑關係、溜須拍馬的能力,這是最為重要的能力了,也幾乎是每一個公務員吃飯的「傢伙」。
寫文章的能力,不光光是文字能力,首先你得知道寫什麼,得明確內容,這才是關鍵。
而確定文章的主題,寫作的框架和邏輯,這需要比較高的理論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
然後才是用準確、客觀、簡潔的文字,把自己的文章觀點和思想,邏輯順暢地表達出來,這才是文字水平。
寫出真正飽含智慧和思想、打動人心的作品的大作家,往往不是學中文的。
所以,申論要考作文,不管是寫應用文,還是論述文,考察的,都是你的理論水平、邏輯思維能力、文字能力。而這些,都是幹好機關工作最為重要的能力。
基於這一點,除了那種技術性比較強的事業單位、人才引進的崗位,其他體制內的考試,幾乎無一另外,都要考申論,都要看你的寫作能力。
像一些部委、省廳部門,對文字能力要求高的,甚至還會在正常的筆試面試之外,增加一個文字能力的測試,並且作為很重要的評價指標。
二
那麼,國考、省考的申論考試,和面向高校畢業生選調生的考試,有什麼區別呢?
有區別。
首先,選調生考試,尤其是省直機關和市直機關的選調,評卷者和國考省考是不一樣的。
國考省考申論評卷,很多時候都是從高校抽一些在讀碩士和博士來批改,而且他們往往會先從幾十萬份試卷中,隨機找出幾十份試捲來批改,明確一個評卷的標準。
也就是說,你的申論寫得好不好,很多時候,是由這幾十萬考生的平均表現掛鈎的。
或許你的申論寫得很不錯,能力很好,但國考省考的考生中,大多都是受到各種培訓機構的影響,比較模板化,評卷的標準自然也可能會被這些模板影響。但這些在讀碩士和博士批改者,自身有沒有能力和水平來甄別好壞,只能嚴格按照標準來打分,導致大家會覺得,在國考省考中,很多人覺得自己的申論寫得很好,但分數很低,覺得寫得很爛,純屬胡扯,分數反而不錯的原因。
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申論是玄學的原因之一。
但是,選調生不同。選調生考生大部分都是在校生,他們大多還沒有被模板所影響,很多人還是習慣性寫自己心中所想,所感,比較真實。所以,整體來看,定向選調考生寫得東西,和國考省考考生寫的,整體風格上是有差別的,這也決定了,其評卷的標準,也是有差異的。
此外,因為選調考生人數並不多,畢竟很多都只針對985高校,還要求黨員或學生幹部,報考條件也比較緊,所以需要批改的試卷不多,這些試卷,往往並不是在校碩士和博士來批改,而是在職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專家組成的招考小組來批改。
這些人與在校博士和碩士生不同,他們有能力和水平和評判,你寫的這篇文章,是好文章,還是一片邯鄲學步,不知所云,故弄玄虛的假大空模板文。
所以,這意味著,我們在選調考試中,不要企圖玩假大空的模板文,還不如實實在在,有一說一更好。
三
從面試來看,也是一樣的。
選調生,尤其是定向選調,給出的崗位都是比較好的,這些省廳、市局用人,也會比較慎重,對能力要求比較高。定向選調的考官,往往都是組織部、招考機關、公務員局以及一些高校的教授組成的招考小組,水平是比較高的。所以,如果考生只是背書,對問題沒有思考,沒有分析,沒有自己的東西,不能拿出實實在在的東西,是不可能說服他們的。
相反,省考完全不同,省考的考官,很多都是當地的機關中層幹部,有一些甚至是90年代的大專生、中專生,自身水平比較低。這些考官都是隨機抽選出來的,並不是考生報考單位的領導,對於學生的能力如何,往往也並沒有招自己下屬員工那種重視,也不會特別用心去聽,只是應付差事。
所以,在一些國考省考的普通崗位中,比如鄉鎮崗位,很多人其實答題並沒有內容,只是機械地背誦一些東西,說話比較流暢,考官隨便一聽,覺得說話還比較順溜,就給個平均分了。如果外在形象再好一點,就多給幾分。
但這種情況,在選調生考試中,尤其是一些高層次的選調生考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總體來講,公務員考試,本質上還是能力考試,而不是考誰說話更流暢,外在形象更好,大話假話說得更漂亮。
但大多數考生還是希望走捷徑,在最短的時間內,往大腦裡塞更多的東西;機構為了迎合考生這種喜好,「研究」出了很多套路供大家使用;加上出題人故步自封,不主動改革,就導致套路的風氣比較盛行。
在這種風氣下,如果走套路,大家都一樣,在普通的考試中,誰的套路學的更好,基礎紮實一點,就會比平均分高一點,上岸機會就會高一些。
但在一些高層次、要求更高、競爭更大、需要逆襲的考試中,僅僅立足於泯然眾人矣的套路,肯定是不夠的,還得回歸能力考試這個本質上來。
只有能力上出彩,才能真正在動輒幾百比一的公務員考試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