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徐崢突然宣布《囧媽》在網絡上免費播放,引發電影圈海嘯,畢志飛發了一條微博辱罵徐崢突然直斥其噁心,收穫了70萬的點讚量,全國影院更在隨後兩天聯名投訴,徐崢一下子成為了影視圈的公敵。
在談論是非對錯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徐崢的一系列操作。
首先是保底發行協議,俗稱對賭協議。2019年11月7日,徐崢的歡喜傳媒和橫店影業合作,以24億票房的保底價籤署了對賭協議。協議要求《囧媽》票房至少達到24億底線,歡喜傳媒才同意支付6億製作費給橫店影業,超出底線的盈利部分則分別按35%和65%的比例分成。至於1.5億宣發費,則全部由橫店影業承擔。通過這筆交易,歡喜傳媒將提前獲得6億的保底收益,將風險全部轉嫁給了發行方橫店影業,而橫店影業看好《囧媽》的前景,自身也甘願承擔風險。
這個時候疫情尚未爆發,春節檔期向來火熱,對賭協議是極有可能完成的,總之發行方十有八九能賺,一點也不慌。
然後是廣告轟炸。
1月初,徐崢邀請了明星王一博為電影《囧媽》演唱主題曲,1月16日,徐崢包下一節火車車廂,與十幾位有著千萬粉絲的抖音網紅一起為電影造勢。這時候疫情開始露頭,民間已經出現一些負面輿論,可惜武漢極力壓制,大家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徐崢依然籌劃著公映的事,期待著大撈一筆。接下來是提檔。1月18日,疫情開始變得嚴重,武漢萬家宴引發媒體熱潮,紛紛指責聚集群眾的危害性,徐崢開始慌了。1月20日,徐崢突然在微博上宣布原定於大年初一上映的《囧媽》提檔至年三十早上八點上映。
本來電影提檔意味著觀眾可以早一天看片,影院也可以多賺一天錢,這是好事,可是偏偏提檔到大年三十,這就讓很多影院的工作人員不能接受了,而且還引發其他影片跟進,連鎖提檔。
有了《囧媽》帶頭,《》、《奪冠》也緊跟著宣布提檔至大年三十,影院工作人員叫苦不迭,大過年還加班,把徐崢罵了個狗血噴頭。
再往後是預售。
預售沒啥可指摘的,屬於業內慣例,不過《囧媽》的銷量遠遠不如《唐人街探案3》,只有人家的1/5,如果兩部片子在同一檔期上映,《囧媽》的敗局顯而易見。
最後就是大家熟知的《囧媽》撤檔,並選擇網絡播放的事件了。
2019年春節檔的總票房為70億,今年不出意外應該有75億,從預售票房分布來看,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3》佔了60%,《囧媽》只有11.5%,簡單預估下來只有8個億,離24億差了老遠,哪怕公映之後靠口碑逆襲,比預期翻3倍也幾乎不可能。在業績被競爭對手壓制,疫情又逐步擴散的當下,《囧媽》要想達到對賭協議要求的24億票房難如登天。
如果達不到,橫店影業將血虧,歡喜傳媒則毫無壓力,二級市場的股價早已做出反應。疫情屬於不可抗力,橫店影業人算不如天算,肯定咽不下這口氣,於是找到徐崢洽談,看看能不能補救。1月23日早上,也不知徐崢出於友誼還是道義,同意了橫店影業中止保底協議,橫店影業長籲一口氣,而徐崢的片方則陷入危機之中。結果沒過多久,如日中天的字節跳動耗資6.3億買下了《囧媽》以及後續網劇的版權,成功解救了徐崢,不得不說徐崢的人脈夠廣,號召力夠強,而且這次交易還開創了片方和網際網路公司合作的先河。
正是這個時候,輿論開始炸鍋!
電影行業斥責徐崢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他破壞了電影行業的規則
在電影上映之前,電影院都會給所有要上映的電影投資一大波去宣傳,所以,徐崢享受了院線推廣的好處,院線就等著賣票收回成本,結果他臨時提檔,讓工作人員忙碌了大半天,即將上映的時候又緊急撤檔,轉到網上播,這已經不叫反覆無常了,這叫過河拆橋,卸磨殺驢。
其次,他損害了電影同行的利益
最後,他虛假宣傳,用了很多春秋筆法
比如請全國人民免費看《囧媽》,聽上去仿佛徐崢在做慈善,實質上是字節跳動請大家看《囧媽》,徐崢的公司拿了人家6.3個億,這要20億票房才換得回來,簡直是旱澇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