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喜歡給月亮起「外號」

2020-11-26 騰訊網

古人把月亮說得神乎其神,並冠以許多雅號,其實月球上什麼生物也沒有,這已為現代登月探索所證實。不過,古代詩人詞家亂給月亮起「外號」,令當代天文學家可笑又無奈。

雅號,俗稱「外號」。月亮有不少雅號,諸如:「玉兔」、「冰輪」、「桂魄」、「嬋娟」、「夜光」、「冰鏡」、「顧菟」、「玉蟾」等等。

古人的時空觀

據神話傳說,月宮有玉兔一隻,故用作月亮的代稱,如傅鹹的《擬天問》:「月中何有?玉兔搗藥」,即為一例。

月亮潔白如冰,故亦稱「冰輪」,如陸遊的《月下作》一詩中有這樣兩句:「玉鉤定誰掛,冰輪了無轍」。

蘇軾的《念奴嬌·中秋》詞中有「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句,其中「桂魄」即代月亮;他的另一首寫中秋節的《水調歌頭》詞:「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以「嬋娟」代月亮,據說「嬋娟」是月中女神。

蘇東坡詞

月亮能在夜裡放光,故又稱其為「夜光」,如屈原的《天問》中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傳說中的菟(即兔)住在月腹中,所以屈原又在《天問》中說:「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後來有王逸註解道:「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因此有人又將「顧菟」當作月亮的代稱。又有傳說,月中有玉蟾一隻,所以月亮也有「玉蟾」之稱。

月亮上的嫦娥和玉兔

相關焦點

  • 古代文人的酒趣
    古代文人大多好酒,留下很多描寫飲酒的詩文,文人在酌酒、品酒中傾注了自己的感情,讓酒也變得可愛起來。  李白「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贏得「酒仙」雅號,陸遊「一飲五百年,一醉三千秋」,亦不示弱,但若因此以為古代文豪個個都是飲中豪傑,實為謬矣。
  • 總喜歡給別人取外號的星座:取個外號是沒有多大惡意的!
    但是就是有一些人呢喜歡給別人起一些帶有嘲諷性質的外號,就喜歡欺負人,而且不熟的人也避不過。來看看十二星座有些星座就喜歡給人起外號,但是取外號的性質是不一樣哦,來看看都有誰吧!射手座:天生活潑性格幽默射手座天性活潑,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是積極向上的,有一種強烈的幽默感。
  • 趣說古代文人之一(蘇東坡)
    前面寫了十篇關於古代文人與奇石的傳奇故事後收到不少粉絲留言支持,惠子今天開始再寫幾篇古代文人軼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開心愉悅的同時,順便明白一些文化典故源於何處。今天先來談談蘇東坡的幾則軼事。第一則:去年一滴相思淚。
  • 古代文人最愛養「2種花」,幾千年來還不衰,也許你家還有幾盆呢
    各位讀者朋友好,我是家居花草閣,一個專研花草的閒人,寫文章純屬個人愛好,主要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進步,一同領略大自然的魅力,喜歡植物的朋友可以下評論區互動交流哦。我國有個外號叫做「種花家」,很多人理解的意思就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都喜歡在家中種一些花花草草,所以一直都是一個農業大國的形象,所以就算如今科技生活發展到這般高度,大家也喜歡在家當中學花花草草。像今天給大家介紹,古代文人最喜歡養的2種花,幾千年來還是經久不衰,也許現在你家裡都還有幾盆呢。
  • 古代文人與書籤
    古代文人愛讀書,也愛與之相關的物件。書籤,清雅溫馨,文人尤愛。 唐韓愈寫過《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鄴侯家書多,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 書籤早已經融入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和文學創作之中,代表了古代文人對生活求知的態度。
  • 古代文人的案頭雅趣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今天小編也跟大家分享一些現代文人的案頭雅玩。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一、風骨與氣節彰顯華夏美德和東方神韻  風骨與氣節作為一種道德風範和信念追求,在我國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風骨與氣節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質和精神狀貌。假如一定要區分出風骨和氣節兩者之間的差別,一般而言,風骨更側重於古代文人精神內涵的純正雅致,而氣節則更注重於古代文人行為表現的浩然峻烈,簡言之,風骨崇尚修身理念的闡發弘揚,如北宋一代名臣範仲淹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文人風骨的優秀範本,始終濡染和感召著後人。  文人風骨作為一種卓爾不群的道德品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因子和民族情結的重要載體。
  • 古代文人為何喜歡倚闌幹拍闌幹?是手疼,還是累了?
    今天是周末,古典君和朋友們輕鬆地聊一聊,細說戲說一下,古代文化人為何喜歡倚闌幹拍闌幹?是手疼,還是累了?——皛玊題記關於古代文人墨客為何總是喜歡「倚闌幹」,古典君曾經在朋友圈發起了話題討論,朋友們的回答讓我笑得肚子疼。
  • 探討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文人為什麼都那麼孤獨?
    中國古代文人很奇特,他們經常會莫名其妙地哭,而且莫名其妙地感覺自己很孤獨,有時候還會做出一些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來。其中極端時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喜歡像女人一樣塗脂抹粉,以娘娘腔為美,有些人還會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
  • 古代的文人騷客們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在扇子上畫畫題字?
    古代的文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都喜歡拿一把扇子。並且扇子上都有山水畫或者詩詞。暫不說古代,就是現在,如果你拿一把摺扇,上面空空的,給人的感覺也是十分彆扭的。我國的扇子,最早稱「箑」,又有稱「翣」,後來稱「扇」。
  • 古代的文人俠客為什麼都喜歡佩劍而不是帶刀?原來還有這些講究
    在古代,除了俠客喜歡用劍,仗劍走天涯。文人也喜歡佩劍,比如孔子和李白,除了是大文豪之外,還都是耍劍的高手。李白曾經寫過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為什麼古人那麼崇拜劍,而忽視刀呢?這裡面藏著很多學問。
  • 古代文人,總喜歡用豆蔻來比喻少女,豆蔻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
    文/玉濁清古代文人,總喜歡用豆蔻來比喻少女,豆蔻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幾句詩意境深遠,且優美的杜牧詩詞描繪出了女性的柔美,而古代的文人也經常會用豆蔻來比喻少女,從這幾句詩中也足以看出古人對豆蔻的讚揚。這也讓人感到好奇,為什麼古代文人都喜歡用豆蔻來比喻少女,它究竟有什麼樣的獨特之處?
  • 那些古代文人的命運
    學《古代文學史》常常令我犯困。也有它有意思的地方。象「武功體」的解釋,說它講究一聯、一句、一字的爭奇鬥巧,是才氣不大的詩人群體效法的楷模。教科書上諷刺起人來,更毫不留情。另外,發現文人的命運大都乖張失所。一本書,一部辛酸血淚史。
  • 古代文人是如何賺取稿費的
    在中國古代就有文人賺取「稿費」一說,那麼,他們是如何賺取的呢?古代文人恥於言利,稿費被他們雅稱為「潤筆」,最早出現於《隋書·鄭譯傳》。到了清代,潤筆費成了一些文人謀生的重要手段。由於出版業的進步和盛行,還有直接出書來換取潤筆費的,這已經趨近於我們現代的稿費形式了,這主要歸功於文人們對版權意識的進一步覺醒。中國古代的版權意識比較薄弱,孔子倡導「述而不作」,使得文學局限為講述道理或者為前人做注的文本,打壓了文字創作的自覺性,自然更不用說版權了。
  • 古代文人喜歡在哪嗨?答案和畫兒分不開
    但古人可沒有這樣的煩惱,因為他們總是喜歡落戶安家在自然山水之中。比如說古代文人,政治抱負不得施展之時,他們就會退隱林泉,寄情丘壑,以參禪悟道和描山繪水為樂。而畫兒中所描繪的山水勝地,往往既是此畫的畫名又是作者的齋名或別號。這也許是因為畫者一時犯懶,不想動腦。也許是因為潮流所向,大家都這麼簡單粗暴。
  • 「爬翁」「茭白」「仇偶」……魯迅筆下的外號指的是誰?
    文字學家錢玄同,曾與魯迅同讀,聽章太炎講《說文解字》,結果聽的時候,錢玄同很不安分,坐不住,總在榻榻米上挪地方,魯迅便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爬翁」。又,守舊派的文人林紓,在《新申報》上發表小說《荊生》,其中一個人物取名「金心異」,說自己講《說文解字》是騙錢,來影射錢玄同。於是魯迅又在信中稱呼他「心翁」。
  • 古代文人的雅稱與綽號
    翻閱文章典籍,吟誦詩詞歌賦,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代的文人總會用詩意的眼光和心態來看待身邊的事物,面對春花秋月可以感慨萬千,面對青山綠水可以心有所動,面對世事變遷可以嗟嘆不已,即使是自己用來表明身份的姓名,也要弄些雅稱和綽號,或狀物抒懷,或託物言志,或表明立場,甚至僅僅為博得一笑。
  • 古代文人雅士喜歡賞玩扇子,除過象徵身份外,其實還有不少目的
    古代文人雅士喜歡賞玩扇子,除過象徵身份外,其實還有不少目的文·段宏剛我們在古裝影視劇沒錯,他們就是大眾口中常說的文人騷客,是內外兼修,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和才華學養的智者。自東周開始,羽毛扇從裝飾性逐漸走向實用性,在炎炎夏日,用羽毛扇為自己帶來一陣清風,享受那份涼爽舒怡的感覺,成為不少人的共識,因此,羽毛扇的製作在民間迅猛發展起來,許多人都喜歡在夏天使用羽毛扇。
  • 香爐成古代文人「標配」?透過香爐,看古代文人的信仰和追求
    古代香爐不僅僅是的生活用品,更包含了獨特的精神文化和古人們的價值追求。香爐的發展早在春秋戰國便已產生,綿延至今,香爐成古代文人的「標配」,其內涵的古人信仰和追求早已和香爐文化成為一個整體。香爐就像是刻在文人骨子裡的傳承,詩人往往在不經意間就流露出對它的依賴。
  • 古代文人的淡定
    古代文人給我們的感覺,總是那麼淡定。不管得志還是失意,總能看得雲淡風輕。「辛苦遭逢起一經『』,從明經入仕開始,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文人統兵,救國於危亡,歷經四年,「幹戈寥落四周星」,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兵敗被俘。惶恐灘頭,零丁洋裡,文天祥無奈但很淡定,用敵人給他寫投降書的紙筆 ,留下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視死如歸,為國家,從容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