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漁人碼頭是澳門首個以主題式設計的綜合娛樂旅遊新景點,座落於外港新填海區海岸,往來港澳碼頭及直升機場只需5分鐘步程。碼頭佔地超過120,000平方米,集娛樂、購物、飲食、酒店、遊艇碼頭及主題公園於一體。
澳門塔,位於南灣新填海區D區域1號地段,佔地面積達13363平方米的澳門觀光塔是澳門特別行政區著名的大型旅遊設施,亦是澳門新的標誌性建築。 觀光塔總耗資10億元澳門幣,經過3年的建設,於2001年12月19日竣工揭幕,並正式接待遊客。澳門觀光塔集觀光、會議、娛樂於一體,是全球十大觀光塔之一,而作為觀光塔為全球第8高塔,它也是超越巴黎艾菲爾鐵塔的東南亞最高觀光鋼塔。
玫瑰堂從屬舊聖道明會院。聖道明會院由1587年從菲律賓到達澳門的西班牙修士興建,其後不久由葡萄牙信徒管理。教堂為供奉玫瑰聖母而建,最初用樟木興建,所以也被人稱為「板樟堂」,後換上現今的抹上灰漿的實心磚。教堂內還存有許多富有奇趣的油畫及凋像,尤以耶穌基督像最為著名。1997年澳門政府對教堂進行了全面維修工程,並在樓高三層的鐘樓內設立了一所聖物寶庫,收藏了超過300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包括彌撒用品和木雕聖像等珍品。
座落在大三巴牌坊側的大炮臺又名聖保羅炮臺、中央炮臺、大三巴炮,屬聖保祿學院和聖保祿教堂的一部分。大炮臺建於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間,是中國最古老的西式炮臺之一。本屬教會所有,為保護聖保祿教士而興建,用以防範海盜,後轉為軍事設施區。昔日炮臺高踞澳門市中心,負起防衛之責,為一軍事重點。大炮臺上的古炮在1622年抵禦荷蘭人的入侵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炮臺上原有一座南歐式的建築,初為兵營,後為氣象臺的所在地。1998年,澳門博物館在這裡落成。博物館共有三層,通過展品向參觀者展現在數百年當中,居住在澳門的不同民族和平共處的生活狀況、歷史面貌以及當代澳門城市生活的特色和對未來的展望。
媽祖閣坐落在澳門東南方,媽閣山西面山腰之上,守望著珠海 ,是澳門媽祖文化的象徵,也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老的一座,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此景點已於2005年7月隨著澳門歷史城區一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媽祖閣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定名為「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媽閣廟前地是葡萄牙人最早登陸澳門的地方,正是中葡文化融合的起點。媽閣廟前的葡式碎石與媽閣廟中式設計成強烈對比,正好體現中西交融的特徵,因此不要放過拍張照片留念的機會。
大三巴牌坊位於澳門半島大三巴斜港,是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蹟,右邊鄰近大炮臺和澳門博物館,距今已有350多年歷史,是澳門最為大眾熟悉的標誌。「三巴」是「聖保祿」的譯音,又因教堂前壁遺蹟貌若中國傳統的牌坊,所以稱大三巴牌坊,此景點已於2005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遊覽大三巴牌坊,除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更要留意牌坊(前壁)上精緻的浮凋及其含義。 參觀完牌坊,可以到內側廣場的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參觀;館內收藏了澳門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畫作、凋塑等,當中最珍貴的是一批以宗教生活為題材的油畫,這是遠東的第一批畫作,也是東方最古老的油畫。隔壁的墓室更存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遺骨,展示澳門的宗教歷史。
議事亭前地坐落在民政總署總部對面,整個廣場由碎石子鋪成波浪狀,附近道路已闢為行人專用區,周圍有長椅,所以人們都喜歡聚集在這裡談天和休閒。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噴泉,它同時也是這裡的標誌。現今,噴水池上擺放著象徵葡萄牙航海遠徵的天球儀,晚上配上燈光效果讓議事亭前地生色不少。這裡商店林立,從以往到現在都是繁盛的商業區,更因設有不少手信店而吸引旅客到此購物。
、黑沙海灘位於澳門的離島路環島上,是天然的海灘,也是澳門著名的天然海浴場,「黑沙踏浪」是澳門八景之一。海灣呈半月形,坡度平緩,灘面廣闊。附近有一片松林,蒼翠茂密;旁邊建有寬廣的停車場、公共汽車站及各式小食店。海灘入口附近有黑沙公園。黑沙的特色在於黝黑、幼滑的細沙,海灘因而得名。據說,黑色的細沙是由於海洋特定環境形成的黑色次生礦海綠石所致。「海綠石」受海流影響,被搬運至近岸,再經風浪攜帶到海灘,使原來潔白明淨的白沙灘,變成迷人神秘的黑沙灘。沙灘周圍娛樂項目眾多,每逢假日周末及盛夏時節,這這遊人如潮,熱鬧非常。
澳門博物館建於大炮臺上,是一間展示澳門歷史和多元文化的博物館,館內的展品以其豐富和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展示數百年來澳門的歷史變遷,講述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澳門和平共處的生活。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旅遊景點,是以海邊馬路的五幢葡萄牙式住宅為主的博物館。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於1999年12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五幢葡萄牙式住宅分別為:土生葡人之家、海島之家、葡萄牙地區之家、展覽館、迎賓館。現在此博物館是澳門重要的文物建築與文化遺產,也是澳門極富代表性的景點之一。
民政總署大樓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坐落在澳門繁華的心臟地帶。大樓建於1784年,前身為市政廳,樓內部有畫廊及圖書館。每年12月舉行的「全澳書畫聯展」,堪稱澳門藝壇重要展覽。圖書館則散發著一種截然不同的味道——葡國風情,專門收藏17世紀至1950年的外文古籍珍品,包括創刊於1822年的葡文《蜜蜂華報》。
鄭家大屋為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與盧家大屋同屬嶺南風格民宅。鄭家大屋位於澳門龍頭左巷,面對阿婆井前地。由於其建築融合中西特色,故現巳被列入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
路環島位於澳門氹仔島之南約2公裡,有一條填海修築的路氹連貫公路相連。島西面是珠海市的大橫琴島,相距最窄處不到300米。
金蓮花廣場位於澳門新口岸高美士街,是為慶祝1999年澳門回歸而設立的,是澳門著名地標及旅遊景點之一。「盛世蓮花」主體部分由花莖、花瓣和花蕊組成,共16個造型,採用青銅鑄造,表面貼金,重6.5噸;基座部分由23塊紅色花崗巖相疊組成。
東望洋炮臺位於東望洋山(松山)之巔,是澳門半島的最高點,建於1637至1638年間,有哨房、火藥庫、樓塔等建築。東望洋炮臺原來主要用於防禦外來入侵和作為觀察站。一直被列為軍事禁區,非經批准,外人不得擅進,只有每年的8月5日聖母誕及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予公眾進入。1976年,葡國軍隊撤出澳門,炮臺才被開為旅遊點,至今仍完整地保持原貌。炮臺上建有聖母雪地殿教堂以及東望洋燈塔。
聖老愣佐堂位於風順堂街,又稱「風順堂」,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是澳門著名的大教堂,佔地面積甚廣。風順堂建立於1560年,期間曾幾度重修。在以風力為動力的帆船時代,遠洋航行是非常危險的,往日葡萄牙人出海,都視風信而定行止。所以凡有船出港,船民都到風順堂來祈風。教堂鄰近南灣及西灣,是拍拖的好地方,情侶在海風輕柔的河畔漫步,氣氛非常浪漫。
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間,全長約50米,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有些葡萄牙風格的建築。來這條小巷子拍婚紗照的人很多,一般路過的很難發現,所以相比大三巴就寂靜很多。晚上的夜景很美,很有格調,非常適合小情侶來拍拍照逛一逛。
大賽車博物館主要展覽著一些與格蘭披治大賽車活動有關的照片、文章、獎項以及有紀念價值的物品;另外,在澳門大賽車博物館中還配有投影儀用以介紹博物館及世界各地之格蘭披治大賽車活動的各種情況,以及播放比賽的精彩片斷等。
主教山小堂又稱海崖聖母小堂建於澳門半島最高點之一的西望洋山上,是一座向航海者的保護神祈禱的小教堂,建造這座教堂的原因是由於當時執行去日本航線的葡萄牙航海者在海上與荷蘭海盜船相遇,卻未受傷害,深信是神靈保佑,許下建堂諾言以謝神思。
盧家大屋是用厚青磚建造的中式兩層建築,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築風格的典型。藏在一條美食街當中,門口可以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