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
這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經典序言。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創造了一種幾乎前所未有的敘事方式——從未來的角度回顧過去!獨特的開篇方式吸引了無數作家競相模仿。
文學巨著《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剛面世就震驚了拉丁美洲的文壇和無數人。因此被翻譯成25多種語言,銷量更是高達5000萬冊,整整影響了幾代人。
這部文學作品除了本身深刻的主題與精彩的闡釋,還在於馬爾克斯創造了一種新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寫法,讓讀者在現實與虛幻之間不停穿梭,體會到了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
從這篇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了解人性,關照當下和現實。它不僅反映了一個世紀以來拉丁美洲歷史的變化,也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人性的歷史。
《百年孤獨》創作時期的歷史背景
這本書描寫的是哥倫比亞 19 世紀到 20 世紀的社會圖景。當時,拉丁美洲大陸經歷了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的各種爭端,而且內戰頻繁。
同時,拉美各國相繼獨立,紛爭不斷,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有些人為了爭奪各自的利益,進行產品傾銷,這導致了當地原有的經濟形態遭到破壞!
因此,在面對掠奪、壓迫、歧視這樣水深火熱的背景之下,馬爾克斯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禮上致辭的時候說到:
即使面對掠奪、歧視和壓迫,我們依然要繼續生活,任何飢餓、動亂,洪水猛獸甚至數百年的戰爭,都不能削弱生命戰勝死亡的優勢。
這不僅僅是馬爾克斯對拉美這一百年命運的深刻反思和憤憤不平,也是所有拉美人對於獨立自由與幸福的渴望與關切。
因此,他想通過《百年孤獨》來說出自己的看法:獨孤的反義是團結!也是希望通過這本書來啟迪拉美民眾能夠團結起來,為了民族文化和獨立自由而戰。
看似描述拉美人民反抗史,實際上它詳細地描述了人性的孤獨、貪婪和糾纏
書中有一段著名的段落:
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記憶是一條無盡的道路,所有以前的春天都不復存在了,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馬爾克斯通過這段話將人類底層的孤獨命運,波瀾不驚地表達了出來,在這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揭示了人性的底色是孤獨的這一現實!
小說裡的每一個人,都是隱忍的、可憐的、孤獨的。可以說,孤獨貫穿人的一生,也是每個人物的人生底色。在這裡,即使如此恐懼,孤獨也不會自動消亡。
就如史鐵生所說的一樣:人生來本不想死,可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就意味著恐懼。人生來註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並且是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就意味著孤獨!
所以,《百年孤獨》用歷史關照現實,警醒人們不能忘掉「被遺忘的孤獨」
每個國家,每個社會,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孤獨的呢?又有誰不是從創傷和孤獨中成長起來呢?但比國家和個人的孤獨更可怕的,則是「被遺忘的孤獨」。
據歷史記載,小說中的這場大屠殺在哥倫比亞的歷史上是真實發生過的。不過小說的表達非常魔幻,因為在那場大屠殺發生之後,突然下了連續幾年的大雨;
似乎馬爾克斯想用這個隱喻告訴大家,幾年的陰雨會衝刷掉一切的歷史傷痛和過往的屈辱印記。
正如黑格爾那句話: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小說中的人們忘記了這段歷史,忘記了那段歷史的絕望孤獨,以及刻在心中的屈辱。
因此,在馬爾克斯看來,遺忘的孤獨是一種更悲哀和更深層次的孤獨。這似乎從另一個方面提醒我們,即使現在歲月靜好,但永遠也不能忘卻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被欺侮的歷史,要永遠用歷史的反光鏡來提醒自己。
《百年孤獨》值得去品味,不僅是因為它獲得過諾貝爾獎;更是因為這部作品可以直達每個人的內心,讓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警醒的經典之作。
作者馬爾克斯的情懷、思想讓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接近,不去敬仰。細細品讀,你會發現,那些經歷過歷史洗涮與沉澱的經典文學,更能滋養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洗禮。
正如馬爾克斯在自傳中所寫的:「我年輕過,幸福過,也落魄過,但是,我對生活依然一往情深。」
我希望每一位讀過《百年孤獨》的讀者,內心都能夠有所覺醒,從而引領你走向更光明,更有意義的人生。
只要大家細細品讀,你會發現我們有太多浮躁的期望,而它們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環境,只有孤獨是永恆的,讓我們感受到祥和和平靜。
莫言、餘華、高曉松、李誕都對這部作品給出了高度評價,幾乎那個時期崛起的所有作家,或多或少都承認受過馬爾克斯的影響,可以說作者作品啟迪了他們的人生。
30多年來,沒有哪部外國名著可以像《百年孤獨》一樣影響中國一整代的作家。作家王蒙也曾說,對新時期中國文學的影響,沒有比加西亞·馬爾克斯更甚者了。
所以,這部作品是非常值得品讀的,原價89元,現在店鋪活動只要49,一張電影票的錢就能讓你感受到人生,讓你從歷史中啟迪自己的未來,何樂不為呢?
當我們處在喧譁,浮躁和功利的世界中時,當沒有空間給我們發神經質的時候讀書尋求共鳴未嘗不是一種消解。點擊下方商品卡片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