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悟道因緣十二種

2020-12-13 佛教在線

所謂禪師的悟道因緣,在這裡是指促使一位久經修行的禪師開悟的那一種增上緣。禪門的修學,有時歷盡千辛萬苦而不悟,而最終卻因為某種特殊的因緣際會,便一下子叩啟了禪師的智慧之門,使他們洞察了人生與宇宙的真諦。這在得道的禪者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有過這樣一種修學體驗。因此,我們研究禪者的悟道因緣,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對禪悟作一些了解,或許對禪修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今綜括禪師們的悟道因緣,略作分類,稍加評述,略陳如下。

一、於言下即得

在叢林中,頗有一些上根利器,他們因為具有超凡的悟性,所以,經名師一指點,當下便徹了心疑,洞見玄奧。以這種因緣悟道者,多是夙緣具足的祖師大德,從二祖到四祖都是以這種因緣見道的。《景德錄》卷三載二祖慧可當年求達摩祖師開示,當他明了欲求大法,應當捨棄一切乃至肉身軀時,乃立雪斷臂於達摩祖師面前。自然,達摩祖師對他的開示也十分簡單,當時二祖慧可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祖師道:「將心來,與汝安。」二祖道:「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道:「我與汝安心意。」從這師徒間的傳道印心的過程來看,是十分簡捷的,而二祖也因為因緣時際已至,他便於這簡捷的言下悟道了。

從二祖到四祖這三代禪師,都是於言下即得的大德,他們的悟道因緣既體現了師徒間因緣的契合,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具有超凡的夙慧。象這樣於言下即得的例子,在燈錄所載的後代禪師中,委實不太多。

自五祖至六祖的悟道,則非但具有於言下即得的特點,而且還頗有一些「臨機不讓師」的高邈格調在,禪宗自此以後,風格為之一變,一種師徒互相機辯的作風由此產生了。五祖弘忍的被四祖接引,尚在孩童之時,當時,四祖問他何姓,五祖道:「姓即有,不是常姓。」四祖進一步問他是何姓,五祖道:「是佛性。」四祖遂問:「汝無姓耶?」五祖道:「性空故。」(見《景德錄》卷三)在這裡,五祖不只是能於言下即得,而且還很有一點「臨機不讓師」的韻味在其中,那種師徒機辯迅捷交馳的作風在這裡已經顯露了端倪。到了六祖慧能的問道於黃梅五祖,他針對五祖的「嶺南人無佛性」一語,當即道出了「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的話(見《景德錄》卷三及《壇經》)。這不啻是意味著六祖是一代悟性極高的祖師,而且也昭示著此後的禪宗在機辯上,必然朝著機鋒迅捷的方向發展,一種師徒勘辯、機鋒猶如電光石火的禪風也正在逐漸形成。

二、在機辯中得悟

自六祖以後,南宗禪風自樹一幟;一路向上,直了心疑,由是一種追求心靈超脫的宗教自此產生了;「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讓師」,一種生動活潑的禪門機辯由是而勃興。這一作風,經六祖以後的子孫一闡揚,遂在南方各地以燎原之勢以興起,至晚唐時,天下各宗歸禪,由是佛教這一西漸之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也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在六祖以後的禪師,他們的悟道多是在師徒的機辯中得之。這在燈錄的所載中,也是舉不勝舉的。《景德錄》卷五載青原行思禪師造曹溪禮六祖得悟的因緣,足以說明這個問題了,茲錄於次。

(行思)後聞曹溪法席,乃往參禮。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來?」師曰:「聖諦亦不為。」祖曰:「落何階級?」曰:「聖諦亦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會下學徒雖眾,師居首焉。亦猶二祖不言,少林謂之得髓也。

在這裡,行思的悟道,即是在與六祖展開機辯的場合中得之。這類例子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例舉了。師徒間機辯交馳、機鋒迅捷的場面如今已不復可睹了,但那種為了領悟人生真諦而勇猛進取的場面,我們至少是可以想見的。在師徒的機辯中,雙方出語要求乾淨利落,當下和盤託出那顆自家本自清淨的心,因而機辯時容不得剎那間的擬議與佇思。那種驟然把握住當下的一念,從而徹見自家本來面目的作略,在當年之盛極是可以想見的。

三、以喝、打得悟

南宗禪自馬祖道一以後,其機鋒一轉而趨峻烈剴切,乃至發展到了以喝與打的方式來接引學人了。在《景德錄》卷六《馬祖傳》中,載有學人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馬祖便云:「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這大概是可以視為南宗中以打施教的濫觴了。在《五燈會元》卷三《懷讓傳》中,載懷海禪師參馬祖,「祖振威一喝,師直得三日耳聾」,這也許可以視為南宗中以喝行教的權輿了。當學人參禪進入擬思之時,禪師的振威一喝,或者是驀地打將過去,則可以使學人擬思頓息,妄想立破,從而徹見清淨本我。到了馬祖以後的禪師那裡,這種施教作略則已發展成了叢林的時髦風範。特別是在唐武宗毀佛以後,南宗中出了德山宣鑑與臨濟義玄這兩位大德,「德山棒」與「臨濟喝」一時成了天下美談,由是之後,棒、喝作略遂大行於叢林。

以棒、喝行教這種在常人眼裡乍看是十分「粗野」的作略,在當年正是禪師們的一片婆心所在,許多宗門中的大德便是在棒、喝的慈悲下開悟的。便如百丈懷海禪師一日侍馬祖在外面散步,此時,天上一群野鴨子掠空而過,馬祖便指著野鴨問百丈:「甚處去也?」百丈道:「飛過去也。」馬祖便驀地拽住百丈的鼻頭,致使百丈負痛失聲。百丈經這一扭之後,回到寮房不久便悟了(見《五燈會元》卷三)。此後,百丈嗣馬祖,開農禪之制,立禪門規式,卓然一代大師的成就,畢竟離不了當年扭鼻的慈悲。又如夾山善會禪師到華亭去參船子德誠法師,乃是經過德誠幾番用橈打將落水之後,才在那「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中徹見自性的,又如臨濟義玄參學於黃檗希運,他三度向黃檗問佛法大意,三度遭黃檗之打,後經大愚指點,使他徹見「黃檗老婆心切」。義玄得道後,出住河北的滹沱河渡口旁,儼然成為一代宗師,自然,這中間少不了黃檗當年的慈悲。此外,如興化存獎、雪竇重顯、芙蓉道楷、天童正覺等禪師的悟道,均與「打」這一特殊的行教因緣密切相關。自然,以打行教的作略,最為叢林稱道者是德山宣鑑,「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那便是宣鑑的慈悲所在。當年雪峰義存問道於宣鑑,宣鑑打他一棒,問他「道甚麼」,義存一時便如「桶底脫」相似,由此可見德山棒打的妙處了。

以「喝」的形式行教是義玄之所獨擅,著名的臨濟「四喝」,至今仍為佛門所傳頌。義玄「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見《臨濟禪師語錄》),他就是這樣靈活地利用行喝來接引學人,傳播慧種。「孤輪獨耀千江靜,自笑一聲天地驚」,義玄以喝行教,不但在叢林中廣為流傳,而且對後世子孫影響亦深。

四、於尋常句下開悟

禪門師徒的機辯,有時出語尋常,但於那尋常句下卻妙藏機鋒,同樣可以達到為學人解黏去縛的目的。而且,愈是高明的禪師,他的施教言語則似越發尋常。但其中所寓的禪旨則並不尋常。著名的「趙州茶」的公案歷來為佛門所稱道,在這則公案裡,從念禪師對待新到與常住都是叫他們「吃茶去」,這便引起院主產生了疑情,正當院主援疑請教趙州時,從念的一句「吃茶去」,便將院主的分別心破斥乾淨了,從而使他頓悟。一杯茶是極為平常的,但這極平常的話語,卻成了禪師們妙傳心印的載體。

面對學人的請益,行喝與行打可以去其疑情,而尋常的話語也可以如春風解凍,豁開學人心中的迷霧。至於對這二種作略如何採用,那就得在具體的禪教中觀機施教、相體裁衣了。

五、蠲除知見而悟

學人參禪悟道,乍入叢林,往往苦心以求知見,殊不知這知見有時反成了他們參學的障道因緣。因而,叢林中的禪德們為了接引這一類學人,有時往往不惜用盡全力去蠲除他們過去的知見,使他們不再被那些名相所束縛,然後洞見自性。事實上,採用這種方法接機,對於被知見所纏縛的學人來說,大似有將其知見如洗刷便桶一樣,訖乎學人知見乾淨之際,也就是他們的見性之時。

潭州雲巖山曇晟禪師在參藥山之時,便曾師事百丈達二十年之久,最後因為因緣不契而改參藥山。面對這類學人,藥山再也用不著對他多作開示了,但又不能沒有方便以使之悟道。藥山的高明之處,乃在於他能逐步地將雲巖在百丈處所染執的知見蠲除乾淨,從而使之開悟。藥山盤問雲巖在百丈處見他「有何言句示徒」,雲巖首先告訴藥山:百丈有「百味具足的句」。藥山一聽,便立即將之加以破斥,然後又再盤問雲巖,雲巖告訴藥山:百丈有「三句外省去,六句內會取」的言教。藥山又將之否定並進一步對他追問,直到雲巖說出百丈有時上堂,大眾才集定,百丈便以拄杖將之趁散,然後又召大眾,大眾才一回頭,百丈便問「是甚麼」時(亦即知見已蠲除乾淨之時)藥山才說:「何不早恁麼說,今日因子得見海兄!」(見《五燈會元》卷五)。雲巖也在這知見蠲除乾淨之際,經藥山這一點化,豁然大悟了。雪峰義存的「鰲山成道」公案也是這類悟道因緣的典型例子,義存經巖頭(其師兄)那一幫助,心中的疑團徹底打碎了。

採用蠲除知見的方式來接機,特別適合於在叢林中參學已久而又十分執著知見的學人。以上幾個例子中曇晟、義存、與文益,在悟道前均已久涉叢林,因而他們的悟道很適合於採用這種方法。

六、因譬喻而悟道

在佛法的十二分教中,便有「譬喻」這一分。在佛經中,佛陀也常用譬喻來開示眾生。諸如盲龜浮木、盲人摸象、窮子三車、化城火宅等,均是極佳的譬喻。在《百喻經》中,集有九十八個故事,無一不是取譬為喻以開示眾生的,這便可以見出,在佛陀的方便說法中,尤以譬喻見長。可見,以譬喻的方式來傳道付法,實在是一種殊勝的方便因緣,因而這一舉措也廣為禪師們所採用。不少禪師便是以此因緣而開悟的。

馬祖道一是懷讓禪師的高足,他當年在衡嶽習定時,便引起了懷讓禪師的注目,但懷讓禪師深知他不是可以用言語動搖其修定信念的,他於是取了一塊磚在道一的庵前磨。懷讓禪師的這一做法激起了道一的疑情,他便去問懷讓磨磚作什麼,懷讓說:「作鏡。」對此,道一的疑情更大了,他問懷讓:「磨磚豈得成鏡耶?」懷讓到這時才說出「坐禪豈得成佛」一語,使道一改變了對坐禪的執著。道一經這一接引,便進一步向懷讓禪師請教,懷讓便舉了「如牛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這一譬喻,令道一反本還源,向自家心底悟去而徹見自性(見《景德錄》卷五)。道一禪師以此因緣開悟後,他也擅長以此方法來接引學人。有一次,一位獵人(即石鞏慧藏禪師)因追射一頭鹿而來到了馬祖的庵前,待到他向馬祖打聽鹿的去向時,馬祖便順水推舟問慧藏解射(會射箭)否,慧藏說:「解射。」於是,馬祖進而問他「一箭射幾個」慧藏道:「一箭射一個。」馬祖便說他不解射,慧藏便問馬祖一箭能射多少,馬祖道:「一箭射一群。」慧藏疑情更大,他問馬祖:「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群?」馬祖立即接機道:「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慧藏一時見道,他說:「教某甲自射,即無下手處。」於是,慧藏便投馬祖出家(見《景德錄》卷六)。以射箭來喻悟道,這中間自然不無譬喻的因緣在。

七、因聞聲而悟

提到因聞聲而悟,我們自然會想起近代高僧虛雲老法師因「杯子落地,響聲歷歷」而悟的事跡,其實,這類悟道的例子在唐宋時也有一些。也許學人參禪處在極其困頓之時,他們將會倦於參問了,而往往就在這萬緣放下之際,一種普通的響聲都可以叩啟他們的智慧之門。

香巖智閒禪師原是百丈門下最為伶俐的學人,他在百丈面前可以問一答十。在百丈圓寂以後,溈山靈禪師為了使他能透過祖師關捩子,便叫他在「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香巖被這一問給難倒了,他多次請求溈山給他說破,但溈山說:「我若說似汝,汝以後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幹汝事。」香巖沒辦法,只得禮辭溈山遊方,有一次,他在作芟除草木的農活時,無意中將一塊石頭向遠處一甩,那石頭正好擊在竹竿上,發出清脆的響聲。不料這一擊脆響正好叩啟了香巖的悟道之門,使他豁地頓悟了(事具《五燈會元》卷九)。

八、因截流而悟

「截斷眾流」本是「雲門三句」中的一句,它指的是將學人的擬思意識驀然切斷,使其心慮頓然止息,從而直下見道。《景德錄》卷十四載石霜慶諸禪師向道吾請教極則事,而道吾卻不回答,他回過頭去叫沙彌添淨瓶中的水。過了一會,道吾又問石霜:「你剛才問什麼?」待到石霜再舉所問後,道吾禪師便起身離去。象這樣引而不發、問而不答,正好可以讓學人的馳心休息,以利於他們直下見道。在《景德錄》卷八中載汾陽無業禪師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馬祖道:「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再來。」當無業剛好出門,馬祖便喚無業,無業剛一回頭,馬祖便問:「是甚麼?」無業當下大悟,頓領玄旨。在《五燈會元》卷十四中載長蘆清了問丹霞子淳「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子淳道:「你鬧在,且去!」後來,清了登缽盂峰時忽悟前旨。象這種以引而不發、問而不答的方式來截流,自然有益於止息學人的馳心,讓他們一路向上見道。

九、因作務而悟

自東山法門開創起,農作就已列入禪修之中了。到了百丈時,興農禪之舉,此後,作務便已成了禪家的本分事了。也因為農作入禪,因而在作務中悟道者亦不乏人。在百丈門下,普請因聞鼓聲而笑著回家吃飯的禪師,曾被百丈首肯為「俊哉!觀音入理之妙。」至於他門下的溈山法師因撥火一事開悟,則更是以作務見道的例子了(見《景德錄》卷九)。在《五燈會元》卷十六中,載有天衣義懷的「折擔會」一段因緣,則更是令人叫絕。義懷參學於重顯門下,他幾度請益均遭重顯之打。後來,義懷當上了水頭,有一次,他到井中汲水時,因扁擔忽然折斷而大悟,遂作《投機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峰頭獨足立;驪龍頷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又如興陽清剖在大陽警玄門下作園頭,一次,因警玄問他「甜瓜熟也未」而悟道(事具《五燈會元》卷十四)一事,也是因作務而見道的例子。此外,如香巖的芟草擊竹等事,均與作務密切相關,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

農作既已成為禪師的本分事,那麼,以作務因緣而見道,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事了。

十、因睹某物而悟

有的禪師參究一個話頭或公案,久久不語,忽然於無意中看見某物或某景,便頓時大悟了。比如洞山良價禪師,他援南陽國師的「無情說法」公案歷參了好多大善知識,就是不得開悟。後來,經過雲巖的指點,才略有所省。但他的徹悟,乃是因一次涉水而看見自己的身影之時:他為此而作有《投機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見《景德錄》卷十五)又如宋代的楊傑居士,他嘗從天衣義懷問道而未悟,有一次,他奉命去祭泰山,在雞鳴時,他到山頂見到日出如盤湧的情景,使他豁然一下開悟了(見《五燈會元》卷十六)。禪師們因參禪起疑情,遂援疑深究,直至「通玄峰頂」,忽然因睹某物,便使他們心智頓開,徹見「心外無法,滿目青山」的境界,這便是因睹某物而開悟的這一類悟道因緣的玄妙所在。

十一、旁聽機辯而得悟

有的禪師參訪宗師而未能悟道,可當他們急於求法之心休歇後,偏偏在一側旁聽別人機辯時,反倒豁地一下大悟了。以這種因緣見道,大似雲門的「張公吃酒李公醉」,但要在李公雖未吃酒,而他以前畢竟吃過酒(亦即此次雖未參請,但他以前畢竟參學與機辯均有),因而此次他雖未吃酒也醉了。例如,法眼門下的天台德韶禪師,他出塵後歷參了五十四位大善知識,後來才參清涼文益禪師。此時,德韶因久涉叢林,他倦於參問,只在一旁侍聽別人機辯。有一天,一僧問文益:「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文益道:「是曹源一滴水。」那僧惘然而退,而在一旁侍聽的德韶卻頓時悟了:那曹源一滴,正好落到了他的心頭(見《五燈會元》卷十)。又如投子義青嗣警玄禪師,是通過浮山法遠的代為傳法而得以實現的。義青在參學於法遠時,法遠讓他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等因緣。這樣過了三年之後,法遠才問義青記得話頭否,當義青擬對付,法遠遂以手掩其口,使他頓悟了(見《五燈會元》卷十四)。在這裡,義青雖未直接參學,但他到浮山之前,未見得就無參學經歷(因義青到浮山前曾遊過方),因而,他此次能通過旁聽機辯而徹悟。以這類因緣開悟者,往往是久涉叢林而又倦於參請者,他們在旁聽時,則已休歇心緣了,因而能藉此因緣以見道。

十二、因參究公案開悟

禪宗發展到了晚唐五代以後,叢林中積累了大量的公案素材,加之叢林中一些大德也常常以舉古德公案因緣令學人參究的方式來傳道,遂使參究公案之風盛行於叢林之中,因而以此因緣悟道者亦不乏其人。雲門宗中慧林宗本參學於天衣義懷,義懷舉無著問法天親的公案以示之,宗本一聞便徹悟了(見《五燈會元》卷十六),這是因參究公案而得道的典型例子。又如大慧宗杲參學於克勤禪師,克勤禪師則舉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公案以示眾,宗杲一聞此公案便「前後際斷」。後來,宗杲居擇木堂,因聽克勤禪師舉自己參五祖演因緣,遂徹悟玄旨(見《五燈會元》卷十九)。此外,如洞山良價的援南陽慧忠「無情說法」公案以參究,亦屬此類。參究公案雖不是禪修的目的,但它終究不失為一種方便因緣,因而頗有禪師以此因緣而悟道。

以上所列十二種悟道因緣,是擇燈錄中比較常見者而陳述的。此外,還有通過參話頭、聞香味、閱燈錄等因緣悟道者(若欲囊括盡,則不下十二種)。五祖法演參學於白雲守端禪師,守端便給他一個話頭讓他參究,使他「忽然省悟,從前寶惜一時放下」,方「因茲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載清風」(見《五燈會元》卷十九)。黃山谷的悟道乃是因聞香味而得。山谷參祖心禪師,祖心拿《論語》中「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一語讓他參究,山谷擬對,祖心連連說「不是」,致使山谷「迷悶不已」。有一天,山谷隨祖心到林子中散步,那時山林中的山桂花正盛開著。祖心便問山谷:「聞木犀花香麼?」山谷道:「聞。」祖心說:「吾無隱乎爾。」山谷一聞便大悟,他於是禮拜祖心禪師(見《五燈會元》卷十七)。黃龍祖心禪師的悟道是以閱《傳燈錄》這一因緣得以實現的。祖心參學於黃龍慧南禪師,四年不大發明,後止石霜,因閱《傳燈錄》而悟(事具《五燈會元》卷十七)。至於其他的悟道因緣,尚有以手勢因緣悟道者、以掩口而悟道者、以詬罵而悟道者……在此便不一一例舉了。

綜觀以上悟道因緣,紛紜多異,但我們從這變化多樣的悟道因緣中,至少可以發現這麼一些規律來。首先,禪師們悟道因緣的紛紜多異是因為他們各人的根機互異所致,由此而產生了各人悟道因緣的差異性。例如從二祖到六祖這幾代大德,他們不但能於言下即得,而且還能「臨機不讓師」。我們在晚唐五代以後,便難以找到這樣於言下即得的例子了,這充分說明了後代很少有前代那樣的上根利器了。這一現象,有力地說明了根機的差異是造成悟道因緣互異的根本原因之一。其次,禪師們閱歷的互異也是造成他們悟道因緣互異的原因之一。在以上所舉的悟道因緣中,幾乎每位禪師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修學歷程,因而也導致了他們悟道因緣的互異。例如天衣義懷的「折擔會」,就只適合於他汲水這一特殊的經歷;溈山禪師的「撥火開悟」,也只適合於他為百丈撥火那一特定因緣;香巖智閒的以擊竹聞聲而悟道,則只適合於他芟除草木那一作務因緣。再次,禪師們所處的時代風尚之異,也是造成禪師們悟道因緣互異的原因之一。四祖以前的幾代大德皆能於言下即得,五祖與六祖則非但能於言下即得,而且還大有「臨機不讓師」的機辯寓於其中,由是遂開青原、南嶽以後的師徒勘辯、機鋒迅捷的風尚。訖乎晚唐叢林,遊方參學、農禪作務,皆是尋常家飯,因而,以此因緣悟道者頗有人在。五代至趙宋時期,文字禪相繼產生,因而出現了以參公案、閱燈錄等因緣而開悟者。這一系列悟道因緣互異的現象,充分說明了悟道因緣之差異,與叢林的時尚密切相關。此外,禪師們悟道因緣的互異,除了以上三種因素之外,還存在著學人與禪師之間的因緣際會這一因素在其中。儘管是少林那樣的大德,若不遇上二祖這種根機的學人,也難以將其無上妙法弘傳開去;另一方面,儘管是六祖慧能那樣的法寶,他若不北上黃梅參禮五祖弘忍,也難以成就他的「一花五葉」的無量功德。因而師徒各自的因緣際會這一特定的緣分,也是造成禪門悟道因緣互異的因素之一。

我們剖析了禪門悟道因緣的差異性之後,則會更加明白禪門在接機上特別注重契機契理的原因了。同時,對於我們更好地繼承與發揚盛唐禪風,自然也饒有裨益。(信息來源:《佛教文化》)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宣化上人)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02:28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無佛出世的時候,悟這種道的叫「獨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上是順生門,也就是流轉門。第一是「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也就是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生了迷惑,迷了。可是雖然迷,你還要去做,這就有了「行」為。有了行為,就有了「識」,有一種分別的識。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聞花與悟道
    至於佛祖為何拈花,迦葉為何微笑,這種心與心的交流傳遞,只有悟道的人才能懂得。禪宗經典《指月錄》裡有這樣一則故事,也即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詩人黃庭堅的悟道公案。二人又都學佛參禪,蘇軾與佛印禪師亦師亦友,而黃庭堅在晦堂禪師門下習禪,別號山谷悟道人。黃山谷跟晦堂禪師學了幾年一直沒有開悟,於是有一天就忍不住問師傅有沒有什麼決竅或秘密讓他早一點開悟。
  • 「宏圓法師講法華」緣覺志求緣起勝妙之理,佛為說十二因緣法
    緣覺志求緣起勝妙之理,佛為說十二因緣法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這就是問緣覺乘。修行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人稱為緣覺,緣覺也叫闢支佛。他用一百劫的時間來種福,所以稱為有福。志求勝法,四諦法和十二因緣法都是講的三世因果,十二因緣就是從無明到死的這十二個因果環節,其實十二因緣就是四諦。為什麼說緣覺所修的十二因緣法是勝法呢?智者大師說:「四諦總相略觀為劣,十二因緣別相細觀為勝,又四諦以苦為初門為劣,因緣以集諦為初門為勝」。也就是說,四諦法和十二因緣法,一個是簡略一個是詳細。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十二因緣
    其根據就是十二因緣,也叫十二緣起。十二因緣依次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項。解釋十二因緣的論述很多,也不是很容易就懂了。這裡結合大家的現實,方便簡略地介紹一下。人的感受是先於愛的,總得先有個感受的主體吧,一接觸便產生感受,有了感受就有了喜舍。佛教對接受外部事物的官能稱為「六入」,其感官稱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 無明與十二因緣的關係是什麼?#
    小乘人破五蘊用四諦法、二乘人破五蘊用十二因緣法、大乘人破五蘊用四攝六度般若慧觀法。用法不同,但都是破五蘊,殊途同歸,以大乘為究竟。如果二乘緣覺與大乘菩薩相比、有一同十異;一同就是入於無生死之聖位而永不退轉、此為相同。十異即;一,因異;緣覺之宿善狹小、菩薩廣大。二,根異;緣覺為鈍根、菩薩為利根。三,心異;緣覺畏苦、菩薩不畏。
  • 悟道有時節因緣 只顧耕耘莫問收穫
    所以因緣成就因緣成就是很多因素湊攏來的,不是簡單的。禪宗悟道,古人古來的禪師們說:見道悟道也有時節因緣。那個時節到了,等於瓜熟蒂落,所以修行人只問耕耘,莫問收穫。要增上緣來同時轉,我所種的因所動心起念這個因不合理,彼此不相應,等於電感一樣,插頭插不對了,這種作用就不屬於等無間緣,就是另一個理由了。
  • 福巖審承禪師悟道因緣
    福巖審承禪師悟道因緣 南嶽福巖審承禪師,大陽警玄禪師之法嗣,出家後,投大陽禪師座下參學。 審承禪師悟道後,住南嶽福巖接眾。 一日,相公李特上山參禮審承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審承禪師便指著庭前的一棵柏樹。 李相公不明其旨,於是又問。審承禪師又如是作答。
  • 圓悟禪師的悟道因緣——豔詩開悟,人天崇仰的禪門領袖
    此後,克勤四處遊訪,遍參當世諸宗禪門大德。雖然諸方都對他的精神氣韻大加稱讚,甚至黃龍老禪師還預言:「他日臨濟一派屬子矣!」然而,此時他並沒有徹悟。直到在河北薊州遇到了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四川老鄉、綿陽人五祖法演禪師,克勤在五祖大師的嚴密逼拶下,幾經波折,最後才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大徹大悟。
  • 大德故事:三祖僧璨大師悟道因緣
    關於三祖悟道的因緣,燈錄中是這樣記載的:初祖達磨傳法給二祖之後,自於少林託化西歸,二祖慧可於是一邊隨宜傳法,度化眾生,一邊尋求法嗣,以付祖衣。北周武毀佛期間,二祖與林法師為伴,護持經像,隱藏民間,並一度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隱居(後人在此處建有二祖師,元時被毀,現存有二祖石窟的遺蹟)。在隱居的時候,也就是到了天平二年(535),二祖遇見了僧璨。僧璨當時是個居士。
  • 什麼是逆觀十二因緣?佛陀的逆向思維太過驚人
    佛陀說:「汝當諦聽,我當依過去諸佛說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同樣也是佛陀一生都在為弟子宣講的真理。如果說「緣起」參透了宇宙的真理,那麼「十二因緣」就是對人生輪迴的最好解釋。「十二因緣」是因果運轉的模式,也是煩惱和無明升起的原因。「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就是這十二個互為因果的環節,同時構成了人生輪迴的鎖鏈。
  • 十因緣與十二因緣,差別究竟在哪,僅僅是數字不同嗎?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緣起,是佛陀苦修求道的結晶,也是佛門的基本義理,修學緣覺菩提,必定要學因緣觀。不過在翻查經典時,小編發現許多經典中,對於緣起的表述並不一致。有十二因緣觀,亦有除去無明與行的十因緣觀。
  • 禪門三題-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禪門中行人,如不遇明師指點,或自己不下功夫,往往誤入歧途而不自知。再據學人淺見,撮錄其中誤區之三,謂之三題。凡此種所得俱不真實,如學人依此放曠身心、賤視律儀,則莽蕩招殃禍。古德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正指此類。二、立處無據禪門之法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般若增上,生一切法。然每一行者當人份上卻是生動活潑之因緣法,諸種俗間之責任、義務、關係,大至國家、民族,小至家庭、親友依然在。
  • 因果輪迴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據佛教的說法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裡的「因」,指多種條件中具有決定作用。
  • 十二因緣順逆流轉
    《阿含經》《妙法蓮華經》《十二因緣經》均有論述。《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普光正見如來對顛倒女人宣說了十二因緣:(1)無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煩惱的總稱。根境相對於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8)愛:即貪愛。對於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後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10)有:即業。
  • 十二因緣是假號法
    今天我們接著要說明「十二因緣是假號法」。什麼叫作假號法呢?也就是說這十二因緣的內容,它都是假名言說,它沒有實質的內容;也就是說它沒有真實不壞的內容,這個在《長阿含經》的卷10裡面,有提到這些內容。《長阿含經》的卷10裡面,它大概的內容是這樣子的︰阿難尊者他是 佛的侍者,他聽完 佛有關十二因緣的開示以後,他回去了。
  • 十二因緣觀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聖諦外,尚有十二緣起論。十二緣起論就是十二因緣觀。 所謂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已如前章所述,謂我人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有支,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支,皆由因緣果,因生故果生。一切有情,三世輪迴,皆不出這十二有支。
  • 雍正皇帝悟道因緣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
    雍正皇帝悟道因緣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清聖祖康熙帝之第四子,是清朝的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1723至1735年在位,年號為雍正,人稱雍正皇帝。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世尊在小乘解脫道法阿含經當中,講的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所修的法,不涉及大乘如來藏法的修行,不是直接成佛之法,因此不能當成究竟之法。學佛人不要以為佛法就是講一切法空,一切空法當中,還有不空的法存在,那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第八識,沒有第八識,萬法都無從緣起。聲聞緣覺修完十二因緣法,就會證得緣起性空,知道五陰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依賴如來藏這個因以及無明業種等等為緣,就有一切法的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