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蘭西民族的「大國夢」看法國的外交形象
米雪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100081
【摘要】:一百多年前,法國也是擁有「大國夢」 的國家,保持大國地位為法國外交的重點。從冷戰開始,法國人就有強烈的「反美情緒」,這種根深蒂固的淵源絕大多數來自於戴高樂將軍的政策,他巧妙的誇大美蘇的矛盾,從中法國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美國的崛起和法國的大國夢有了極大的衝突。法國人非常反感美國就是全球化的絕對主導者,但是在政治、經濟都比較疲軟的法國,依然在光復法國大國夢的道路上艱難探索著。本文從歷史角度分析法國傳遞給世界的外交形象。
【關鍵詞】:法蘭西 尚武精神 外交形象
一、法蘭西即為「聖地」
從中世紀開始,法蘭西便有「聖地」之稱,從那時法蘭西人民就認為這塊土地是上帝特別恩惠的地方。這種信仰集中展現在聖女貞德的傳說中。在百年戰爭中,奧爾良少女貞德突然受到了上帝的感召,率領法軍英勇抗敵,扭轉了整個戰局,使法國獲得了最後的解放。從此以後少女貞德成為法蘭西歷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如今,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宗教的地位下降,但是對於「神聖的法蘭西」這一概念卻融匯在法蘭西人民的骨血中,成為其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大革命給法國人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精神武器,也強化了他們對人類的使命感,使他們在擺脫了宗教庇護後,依然把自己視為上帝的使者。法國的革命者相信,哪裡有壓迫和非正義,他們就應把法國大革命的原則推廣到哪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法國大多數社會主義者放棄了國際主義而倒向「保衛袓國」的神聖同盟。這是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即便是資本主義國家,法蘭西共和國依然是大革命的聖地、人類的嚮導、世界的希望。
二、高盧雄雞體現的尚武精神
高盧雄雞眾所周知,高盧雄雞是法國人的象徵。高傲、倔強、勇敢、不屈的雄雞的確體現了法蘭西民族的性格。但雄雞傲慢、自負和好鬥的特點在法國人身 上也有充分體現。
高盧雄雞的好鬥效忠性格集中體現了法蘭西民族的尚武精神和沙文主義。自古以來,法蘭西民族的尚武精神是融在血液裡的,戴高樂在《法國和它的軍隊》中說:「法蘭西是用刀劍開闢的」。古代高盧人拼死抵抗,保衛疆土,不讓羅馬人入侵一絲一毫;國民大革命時期,上帝的化身聖女貞德拼死抵抗,率兵以少勝多,扭轉潰敗戰局,這樣英雄主義的熱血傳說在法國境內有著極強的號召力,法國人民的尚武精神早已在貴族等級和大革命的雙重影響下一點一點地培養起來。在等級社會中,貴族的使命是以利劍保衛王權。大革命中的全民皆兵使法國人都成為軍人,開創了「國民軍隊」的先河。拿破崙的軍隊更是所向披靡,橫掃歐洲。巴黎雄偉的凱旋門便是法蘭西光榮的象徵。除艾菲爾鐵塔外,這是法國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了。當年,拿破崙一世為張揚帝國的武功,下令建造凱旋門,還將拿破崙帝國386名戰功卓著的將軍的名字鐫刻在上面。1920年11月11日,凱旋門下設立了「無名戰士 墓」,並燃起了永不熄滅的火焰,以此告慰為國犧牲的烈士和激勵人們的愛國熱情。從1880年起,法國政府每年國慶日都在在凱旋門和香榭麗舍大道上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以展示國烕和軍威。這一傳統保持至今,並且是在西方國家中絕無僅有的。
尚武精神的負面表現為沙文主義。很多人都不知道「沙文」這個詞就來自於法國一個軍官的名字。尼古拉·沙文本是拿破崙軍隊的一名軍官,他狂熱宣揚法蘭西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主張徵服和奴役其他民族。 這一主義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和國民的認同。當時有不少詩歌、報刊、戲劇把沙文作為張揚民族精神和英雄氣概的偶像。
法國人本性中「自負」的精神也在尚武精神中體現出來,眾多法國人以路易十四和拿破崙一世時代法國軍隊的武功深感自豪,閉口不談1871年普法戰爭和二戰初期的慘敗。在他們的記憶裡好像並不存在失敗這件事情。法蘭西民族的骨子裡永遠認為他們是天選之人。今天,法國實施了軍隊職業化改革,軍隊的光輝早已煙消雲散,但法國人的沙文主義仍未消散。
在當今世界上,法國依然是擁有「大國夢」的國家。法國在長期歷史中形成了中央集權的王朝特性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普適主義特性。法國自喻為「人權袓國」、「自由與民主」的象徵,並以其語言文化感到自豪。法國在倡導自由和人權方面略晚於美國,但其普適主義表現得更為突出。美國的 《獨立宣言》主要反映了北美移民爭取自由,擺脫英國控制的意願。美國獨立後曾長期奉行孤立主義,它介入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由於自身利益受到了侵害。法國1789年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則倡導了全人類的權利和自由。從此,對這種普遍價值的追求成為法國的傳統。與美國不同,法國人堅信自己肩負著啟發、拯救和解放全人類的神聖使命,即便在法國失去了往日的強盛地位後,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依然不滅。
大革命後形成的普適主義兼有革命性和侵略性。 1792—1815年,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把整個歐洲搞了個天翻地覆。法國軍隊在徵服歐洲的過程中傳播了大 革命的「不朽原則」,用恐怖和刺刀對歐洲進行革命的教化。恩格斯指出,拿破崙戰爭把民族意識傳遍歐洲, 而它同時又踐踏了這種民族意識,結果最終導致各民 族反對拿破崙的普遍戰爭。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後,法國革命的影響並未完全消除。在整個19世紀中,法國儼然成為全人類革命和進步的中心。1848年,歐洲爆發的大規模民族民主革命便是從法國發起的。
「大國夢」長期縈繞著法國人既然是「夢」,就說明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一百多年來,特別是1870年 普法戰爭失敗後,德國的崛起,美國的強大,使法國的強國地位受到挑戰。因此,保持大國地位便成為法國外交的重點。
【參考文獻】
【1】Michel Winock: Parlez-moi de la France,Plon, Paris, 1995.
【2】[法]孚梅:《世界的法國》,1942年.
【3】曲星:《中法關係的緣起及歷史演變》,《法國研究》1999 年 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