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遊覽西安鐘樓的時候,大家都會注意到樓上面的那口大鐘,但其實鐘樓的「鍾」和「樓」並不是一個朝代的物件,「鍾」比「樓」要年長六百多歲呢,那它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
這口鐘名叫景雲鍾,是唐朝的時候,睿宗皇帝李旦親自監督鑄造的,還為此親自撰寫了銘文,是中國歷史上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鍾」。這個景雲鍾最初是掛在皇家道館景龍觀裡的,因為唐朝的皇帝姓「李」,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代,所以景雲鍾能放置在供奉皇帝祖宗的道觀裡,可以說規格是相當高了。之後在安史之亂的時候,道館被叛軍燒毀了,景雲鍾也不知所蹤。
一直到了明朝的初年,戰亂後的西安城百廢待興,朱元璋曾動心想要遷都西安,專門派太子朱標前來實地考察,並繪製了陝西的地圖進獻。之後就在西安修建了鐘樓,那什麼樣的鐘才能配得上這座皇家規格的樓呢?終於大家找遍了全城,尋回了六百年前鑄造的景雲鍾,放置於鐘樓之上為全城百姓報時,從此以後,景雲鍾就和西安鐘樓結下了不解之緣,一起長長久久又相伴了六百多年,成了西安城永遠的歷史記憶。
其實,全國的許多城市都有鐘樓或鼓樓,但你知道這些城市為什麼要建鐘鼓樓嗎?
早在漢代的時候,集市裡就建有高樓,上面懸掛著大鼓,以鼓聲作為集市開放和關閉的信號,這就是鐘鼓樓的雛形。到了南北朝時期,南齊的皇宮裡主要靠南門樓子上的一面鼓來報時。有一天,皇帝蕭賾來到了後宮的園子裡,這裡的樹木都非常茂盛,把宮殿遮得嚴嚴實實。當南門的鼓聲響起的時候,遊玩中的眾人卻沒人聽見,耽誤了時辰。皇帝就命人在景陽樓上架起了一口鐘,當南門的鼓聲響起,這邊就跟著敲鐘。這樣一來,後宮裡所有的人都能聽得清楚,早上可以按時起床梳妝了。從此之後,鼓樓和鐘樓就遙相呼應,成為了皇宮裡報時的工具。進入隋唐時期,鐘鼓樓就成了皇宮裡的標配。長安城裡的太極宮、大明宮都有了自己的鐘鼓樓。唐代之後,皇室專用的鐘鼓樓,逐漸走進民間,就坐落在一座城市的中間位置上,開始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
早年間沒有鐘錶的時候,各城各縣都有一座鼓樓,這是很普遍的事情,到了定更天就開始打鼓,叫做「交更」,老百姓聽見鼓樓的鼓聲,就知道天到什麼時候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西安鐘鼓樓,建於明代,是我國保存至今最大最完整的鐘鼓樓。當然,西安就是西安,鼓樓自然要比其他地方高得多,大得多。
可是,光有這麼大的鼓樓多孤單呀,得配個大鐘樓。於是,朱元璋就專門修了一個全國最大的鐘樓,那會兒啊,鼓樓在東,鐘樓在西,就在今天西大街北廣濟街的街口。同時,朱元璋為了風調雨順,還特意調來了「天下第一名鍾」景雲鍾懸掛在鐘樓上。就這樣,鐘樓修了,景雲鍾掛了,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兒子來鎮守西安,就是著名的秦王,秦王府就在今天的新城廣場那裡。現在碑林博物館正門口那兩個銅獅子,就是當初秦王府裡的。
再說這景雲鍾,其實唐代的時候就在這兒掛著了,那會兒西大街上還有一座皇家道觀,叫做迎祥觀,俗稱景雲宮,宮裡有一座鐘樓,景雲鍾就掛在樓上。朱元璋修的鐘樓,就是在唐代原址上新建的。當初,鐘樓遷過來的時候,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麼也敲不響了,一時間讓人沒法說,又給放回去了。今天鐘樓在東,鼓樓在西,一文一武,列在兩旁。當然,這也是鐘樓的神奇所在。包括現在,我們看這鐘樓地下盤道,對很多外地遊客來講,走進去總是迷迷糊糊的,難分方向。為什麼呢?原來這鐘樓地下盤道活脫脫的是一個八卦形狀。想想也就明白了,走在八卦裡,能不迷糊麼。老人們說這是鐘樓的風水好,可聽遍了那麼多傳說,誰又能說得清呢。
有這麼一個故事,講的是唐朝皇帝的事。這個皇帝是誰呢?
李旦,武則天的兒子,一位非常特殊的皇帝,曾經兩次登上皇位,父親和母親是皇帝,兒子也是皇帝。他在巡遊的路上,做了一個夢。夢裡啊他看到眼前霞光萬丈,異常美好,結果等他醒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有了。回想起這個奇特的夢,又想著自己這麼多年艱辛的經歷,覺得這是老天對自己的眷顧,很有必要紀念一下,就下令在景龍觀裡造了一口大銅鐘,景雲鍾就是這麼來的。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
不過,當時為鑄造這景雲鍾,可是費了很大勁兒的,皇帝特別重視,親自監造,撰寫銘文,集全國之力鑄造,無論是能工巧匠,還是建造材料,都是最頂級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到,景雲鍾這樣的傑作,沒有皇帝的重視和參與,是很難完成的。當然,李旦的風採我們現在只能通過歷史來了解,真真假假,由歷史學家定論,而景雲鍾實物猶存,完整無缺,最讓人珍視的,還有鐘上面那292個字的皇帝墨寶,這可是皇帝陛下流傳至今所僅有的。所以誰也說不清,到底是皇帝因為景雲鍾而流傳萬世呢,還是這景雲鍾因為皇帝而意義非凡。就這樣,一個唐朝皇帝跟一口銅鐘的故事流傳至今。
景雲鍾造好後,在莊嚴肅穆的儀式中,隆重懸掛在了長安城景龍觀內的鐘樓上,開始履行它的宗教職能。當然,為什麼要給景龍觀內掛上景雲鍾,這跟當時的皇帝李旦有關。他是武則天的兒子。當初鑄造景雲鍾,就是他的命令。傳說,李旦信奉道教,有一次他做了一個夢,夢裡霞光滿天,一片祥和,等他醒來後,越想越高興,覺得這是老天爺在預示著什麼,召集大臣們前來商議,景龍觀的道士就建議皇上鑄造一口大鐘來紀念,說大鐘象徵國運,更是皇權至上的體現,皇上初登大寶,為穩坐天下,應該鑄造重器,造福萬民。李旦考慮到自己是第二次登上皇位,更考慮到道教作為國教對自己的庇佑,採納了道士的建議,並且相當重視,親自監造,撰寫銘文,銘文裡啊,宣揚的都是道教教義。所以說,景雲鍾自鑄造之日起,便作為皇家道觀之物,與道教密不可分。
明代的時候,鐘樓東遷,景雲鍾也隨著遷了過去,但傳說當把鍾掛上去的時候,怎麼也敲不響,無奈之下,又給挪回去了。直到上世紀20年代初,道觀不幸坍塌,為了保護景雲鍾,當時的政府又將景雲鍾移到了陝西省立圖書館裡保存,至此景雲鐘的宗教職能完全終結。今天景雲鍾作為國寶級文物,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永久保存。現在這景雲鍾藏在碑林,一進門右手處的亭子裡,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
景雲鍾這口唐代古鐘,據說以前聲音特別洪亮。傳說,鐘聲一響,方圓幾裡外都能聽到,耳背的人聽到了會痊癒,糊塗的人聽到了會清醒。也因為這樣,景雲鐘被人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浮想聯翩,這鐘聲到底有多好聽呢?
如今作為國寶的景雲鍾,自然是不能去敲了。但我們也不用失落,現在,每逢整點,西華門電報大樓上的報時鐘就會傳來清脆的鐘聲,伴隨著東方紅的音樂,每天響起,而那清脆的報時鐘聲就是景雲鐘的原聲。多麼美妙的聲音啊,經歷了1300多年的滄桑,依然清脆響亮。
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其實玄機就在那32枚鍾乳裡,只要扭轉它們,就能將鐘聲調好,這原理就像「調音器」。美妙的鐘聲,因為古人的智慧,被永久地保留了下來!讓人不得不佩服!
參考文獻:《陝西名勝古蹟史話·西安鐘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