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揭曉。來自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348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同時各有10位獲獎者分獲長江、韜奮系列獎項。
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獲得中國新聞賽事最高榮譽的這348件作品,內蘊何種家國情懷、時代正音?抑或說,在一個信息超載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作品?
獲獎作品解碼:誰在與時代對話?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批准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評選,自1991年開始每年評選一次,設獎數額不超過350個。長江韜奮獎則是經中央批准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在2005年由範長江新聞獎、韜奮新聞獎合併而來,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評選20名獲獎者(其中長江系列10名,韜奮系列10名)。
縱觀參評項目媒介呈現形式,類目日趨多元。大量文字性作品守正創新,憑藉優秀的論說力、表現力,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時代篇章。文字性項目如文字通訊與深度報導、消息評論等獲獎共計91項,數目最多,約佔總獲獎比例的26.15%。電視訪談、評論等電視項目獲獎總數則居於第二,共計56項。媒體融合獎項為2018年增設,包含短視頻新聞、移動直播、新媒體創意互動等6個評選項目,今年共有48項作品獲獎,眾多為網際網路傳播量身打造的拳頭產品應運而生。新聞名專欄、頁(界)面設計等專題呈現項目和國際傳播項目均有40項獲獎作品,並列第四。
這348件新聞作品,與時代展開了哪些對話?通過對全部獲獎作品標題進行詞頻統計,不難解鎖其背後的選題密碼。「中國」一詞出現在33篇作品的標題中。中國外交成就、中國科技探秘北極、火車司機的「中國速度」等——一位位記者以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記錄下了偉大時代中加速發展的全景中國。18篇作品標題中含有數字「2019」,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關鍵節點,選擇以2019對話1949,詮釋不變的使命初心。「新聞」和「故事」這兩個詞均出現9次,在報導新聞指引人民前進時,也有眾多中國故事等待聆聽。脫貧、高鐵、香港、能源、張富清……這些具備標誌性意味的時代線索,也均出現於多篇獲獎作品標題中。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標題詞雲圖
數據來源:中國記協網、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特別的獎給特別的你: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中聲明,特殊情況下(各項評選條件都很優秀,只是因字數、時長限制等硬性規定所限),經評委會決定,可設不超過5個特別獎。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的5件作品均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主題,既回溯新中國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的偉大曆程,又展望繼往開來、永不止步的復興事業。
文字評論作品《初心鑄就千秋偉業——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而作(下)》將新中國的70年放在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鬥歷程中來寫,既回溯中國夢的歷史景深,又展望新時代的美好圖景。
文字通訊作品《人間正道是滄桑——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以承襲的歷史觀回溯70年的風雨兼程,文中共有43個有名有姓的人物,構成的故事細節頗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效。
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透過一個個故事、一幀幀畫面,使觀眾真切感受到一代代人的執著堅守、篳路藍縷的艱辛探索。首輪播出後觀眾觸達人次達7.14億次,在全國上星頻道文獻片中收視排名第一,在新媒體端全網閱讀及視頻播放量累計超過19億次。
網頁設計作品《走向偉大復興》利用全新的空間布局、視覺體驗及交互手段,突出視頻直播核心優勢,靈活組合多樣態模塊,實現臺網精品資源的深度融合,強化政治核心思想傳播,凸顯中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微電影《新中國密碼:15665,611612!》時長13分14秒,寓意「一生一世」。風靡網絡的「15665,611612!」,實則是影片中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曲譜手稿上,第一句旋律的簡譜。影片以這首歌曲為主線,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引導觀眾讀懂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一經推出便形成全網刷屏之效。
講好中國故事,我們是認真的
除特別獎外,多項優秀新聞作品次第湧現,聚焦重大時代命題,探索講述中國故事手法創新。
多篇作品聚焦大國領袖風範,引出國家領導人治國理政的大話題,彰顯習近平主席夙夜為公的使命擔當。一等獎作品《習近平: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文約意豐、立意高遠,以微鏡頭的形式記錄下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時的精彩對話,生動展現大國領袖的人民情懷,立體呈現我國在世界外交舞臺的風採魅力。
亦有作品緊扣脫貧攻堅重大主題,深入基層,創新手法,記錄下這場時代命題中的生動縮影。《行走黃河灘·我的遷建故事》以第一人稱視角,用黃河灘遷建一線的感人故事講述脫貧攻堅的宏大故事,不乏溫度與深度;《我是188萬分之一》系列電視報導聚焦易地扶貧搬遷規模全國之最——貴州,樹立了貴州扶貧「全國省級樣板」的典型形象,為全國各地如何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問題提供借鑑;新媒體短視頻產品《十八洞龍金彪的Vlog丨脫貧之後》以十八洞村年輕村民龍金彪在脫貧後的故事為切入點,講述十八洞村人脫貧後如何做到不返貧且致富奔小康的生動實踐。
記錄生態文明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是馳而不息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的必然要求。文字消息《以陝北為核心的黃土高原地區成為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地區》從退耕還林工程有效擴大陝西綠色版圖入手,充分展示了陝北地區通過堅持不懈地實施林業重點工程所帶來的生態巨變;電視消息《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後 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既反映了西北重要生態屏障賀蘭山整治修復中的可喜變化,也有對治理前環境惡化的思考;創意互動H5作品《6397公裡的守護》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公布的長江長度6397公裡為標題關鍵詞,全景記錄長江流域生態、文化保護的生動畫面。
面對突發新聞事件,專業新聞報導如何「跑贏時間」?多篇獲獎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參考。《江蘇鹽城一化工園區內發生爆炸 救援已展開》是記者在事故發生後不到4小時,冒著危險突破至核心區以手機實時傳輸的現場直播、採訪和解讀,展示了融媒體時代現場報導讓受眾第一時間身臨其境、全方位感受的震撼力。也凸顯了記者的犧牲精神、職業操守;《超強颱風「利奇馬」登陸浙江溫嶺 浙視頻記者夜闖颱風眼》採用視頻直播和圖文滾動直播方式,報導了2019年8月10日超強颱風「利奇馬」在浙江溫嶺登陸的情況,發揮了媒體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事件報導和信息傳播功能。
做好輿論監督工作,明真削偽,激濁揚清。廣播專題《神秘「曹園」》揭秘黑龍江大規模違法建築,選題典型,社會影響力大,是2019年現象級新聞事件之一;廣播評論《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在基層減負大背景下,聚焦社區工作人員深陷多個政務APP、微信工作群現象;電視新聞《3·15特別報導》中,10餘名記者歷時3個月臥底進入多個行業進行深度調查,揭露不為人知的亂象和黑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文字評論《別把超時加班美化為「拼搏和敬業」》密切關注勞動關係領域的新問題,體現了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責任擔當;文字評論《馬上評丨沒有一條生命是為了犧牲而存在》針對連續森林火災造成撲火隊員犧牲現象,呼籲「英雄值得被歌頌,也需要被保護」,促發全社會對森林火災的反思,促進相關部門對撲火方式的改進。
輿論期待的新聞報導,應具備哪些氣質?優秀的新聞作品應緊扣歷史和時代的脈搏,體現新聞初心和家國情懷;同時應勇於擔當、敢於創新,順應融合新趨勢,滿足受眾真需求。要爭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