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件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分析:聽見這個時代的聲音

2021-01-12 河北新聞網

11月2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揭曉。來自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348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同時各有10位獲獎者分獲長江、韜奮系列獎項。

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獲得中國新聞賽事最高榮譽的這348件作品,內蘊何種家國情懷、時代正音?抑或說,在一個信息超載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作品?

獲獎作品解碼:誰在與時代對話?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批准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評選,自1991年開始每年評選一次,設獎數額不超過350個。長江韜奮獎則是經中央批准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在2005年由範長江新聞獎、韜奮新聞獎合併而來,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評選20名獲獎者(其中長江系列10名,韜奮系列10名)。

縱觀參評項目媒介呈現形式,類目日趨多元。大量文字性作品守正創新,憑藉優秀的論說力、表現力,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時代篇章。文字性項目如文字通訊與深度報導、消息評論等獲獎共計91項,數目最多,約佔總獲獎比例的26.15%。電視訪談、評論等電視項目獲獎總數則居於第二,共計56項。媒體融合獎項為2018年增設,包含短視頻新聞、移動直播、新媒體創意互動等6個評選項目,今年共有48項作品獲獎,眾多為網際網路傳播量身打造的拳頭產品應運而生。新聞名專欄、頁(界)面設計等專題呈現項目和國際傳播項目均有40項獲獎作品,並列第四。

這348件新聞作品,與時代展開了哪些對話?通過對全部獲獎作品標題進行詞頻統計,不難解鎖其背後的選題密碼。「中國」一詞出現在33篇作品的標題中。中國外交成就、中國科技探秘北極、火車司機的「中國速度」等——一位位記者以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記錄下了偉大時代中加速發展的全景中國。18篇作品標題中含有數字「2019」,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關鍵節點,選擇以2019對話1949,詮釋不變的使命初心。「新聞」和「故事」這兩個詞均出現9次,在報導新聞指引人民前進時,也有眾多中國故事等待聆聽。脫貧、高鐵、香港、能源、張富清……這些具備標誌性意味的時代線索,也均出現於多篇獲獎作品標題中。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標題詞雲圖

數據來源:中國記協網、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特別的獎給特別的你: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中聲明,特殊情況下(各項評選條件都很優秀,只是因字數、時長限制等硬性規定所限),經評委會決定,可設不超過5個特別獎。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的5件作品均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主題,既回溯新中國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的偉大曆程,又展望繼往開來、永不止步的復興事業。

文字評論作品《初心鑄就千秋偉業——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而作(下)》將新中國的70年放在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鬥歷程中來寫,既回溯中國夢的歷史景深,又展望新時代的美好圖景。

文字通訊作品《人間正道是滄桑——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以承襲的歷史觀回溯70年的風雨兼程,文中共有43個有名有姓的人物,構成的故事細節頗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效。

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透過一個個故事、一幀幀畫面,使觀眾真切感受到一代代人的執著堅守、篳路藍縷的艱辛探索。首輪播出後觀眾觸達人次達7.14億次,在全國上星頻道文獻片中收視排名第一,在新媒體端全網閱讀及視頻播放量累計超過19億次。

網頁設計作品《走向偉大復興》利用全新的空間布局、視覺體驗及交互手段,突出視頻直播核心優勢,靈活組合多樣態模塊,實現臺網精品資源的深度融合,強化政治核心思想傳播,凸顯中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微電影《新中國密碼:15665,611612!》時長13分14秒,寓意「一生一世」。風靡網絡的「15665,611612!」,實則是影片中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曲譜手稿上,第一句旋律的簡譜。影片以這首歌曲為主線,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引導觀眾讀懂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一經推出便形成全網刷屏之效。

講好中國故事,我們是認真的

除特別獎外,多項優秀新聞作品次第湧現,聚焦重大時代命題,探索講述中國故事手法創新。

多篇作品聚焦大國領袖風範,引出國家領導人治國理政的大話題,彰顯習近平主席夙夜為公的使命擔當。一等獎作品《習近平: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文約意豐、立意高遠,以微鏡頭的形式記錄下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時的精彩對話,生動展現大國領袖的人民情懷,立體呈現我國在世界外交舞臺的風採魅力。

亦有作品緊扣脫貧攻堅重大主題,深入基層,創新手法,記錄下這場時代命題中的生動縮影。《行走黃河灘·我的遷建故事》以第一人稱視角,用黃河灘遷建一線的感人故事講述脫貧攻堅的宏大故事,不乏溫度與深度;《我是188萬分之一》系列電視報導聚焦易地扶貧搬遷規模全國之最——貴州,樹立了貴州扶貧「全國省級樣板」的典型形象,為全國各地如何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問題提供借鑑;新媒體短視頻產品《十八洞龍金彪的Vlog丨脫貧之後》以十八洞村年輕村民龍金彪在脫貧後的故事為切入點,講述十八洞村人脫貧後如何做到不返貧且致富奔小康的生動實踐。

記錄生態文明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是馳而不息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的必然要求。文字消息《以陝北為核心的黃土高原地區成為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地區》從退耕還林工程有效擴大陝西綠色版圖入手,充分展示了陝北地區通過堅持不懈地實施林業重點工程所帶來的生態巨變;電視消息《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後 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既反映了西北重要生態屏障賀蘭山整治修復中的可喜變化,也有對治理前環境惡化的思考;創意互動H5作品《6397公裡的守護》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公布的長江長度6397公裡為標題關鍵詞,全景記錄長江流域生態、文化保護的生動畫面。

面對突發新聞事件,專業新聞報導如何「跑贏時間」?多篇獲獎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參考。《江蘇鹽城一化工園區內發生爆炸 救援已展開》是記者在事故發生後不到4小時,冒著危險突破至核心區以手機實時傳輸的現場直播、採訪和解讀,展示了融媒體時代現場報導讓受眾第一時間身臨其境、全方位感受的震撼力。也凸顯了記者的犧牲精神、職業操守;《超強颱風「利奇馬」登陸浙江溫嶺 浙視頻記者夜闖颱風眼》採用視頻直播和圖文滾動直播方式,報導了2019年8月10日超強颱風「利奇馬」在浙江溫嶺登陸的情況,發揮了媒體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事件報導和信息傳播功能。

做好輿論監督工作,明真削偽,激濁揚清。廣播專題《神秘「曹園」》揭秘黑龍江大規模違法建築,選題典型,社會影響力大,是2019年現象級新聞事件之一;廣播評論《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在基層減負大背景下,聚焦社區工作人員深陷多個政務APP、微信工作群現象;電視新聞《3·15特別報導》中,10餘名記者歷時3個月臥底進入多個行業進行深度調查,揭露不為人知的亂象和黑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文字評論《別把超時加班美化為「拼搏和敬業」》密切關注勞動關係領域的新問題,體現了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責任擔當;文字評論《馬上評丨沒有一條生命是為了犧牲而存在》針對連續森林火災造成撲火隊員犧牲現象,呼籲「英雄值得被歌頌,也需要被保護」,促發全社會對森林火災的反思,促進相關部門對撲火方式的改進。

輿論期待的新聞報導,應具備哪些氣質?優秀的新聞作品應緊扣歷史和時代的脈搏,體現新聞初心和家國情懷;同時應勇於擔當、敢於創新,順應融合新趨勢,滿足受眾真需求。要爭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相關焦點

  • ...的內在特質與變化態勢——基於近三屆中國新聞獎相關獲獎作品分析
    網絡新聞專題作為網絡新聞作品中最具有重要性的組成,以強信息聚合,全方位、多維度、多視角聚焦,兼追蹤、連續和系列報導特點為一體,成為媒體重大報導主陣地。本文以第二十八屆、第二十九屆、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獲獎的29件網絡新聞專題作品為樣本,分析網絡新聞專題的內在特質和變化態勢。
  • 媒介社會學視閾下中國新聞獎的框架分析
    目前,學者對中國新聞獎的探討眾多,主要有幾下幾種研究取向:針對具體類目或篇目的文本分析,如:《社會轉型期我國經濟新聞報導價值取向研究——以第27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類經濟新聞報導作品為例》、《電視消息編排藝術的創新——以黑龍江衛視《新聞聯播》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也有些學者以時間為主線對新聞獎獲獎作品縱向分析,如:《2005—2015年中國新聞獎中災難報導的新聞角度研究》;或是對不同新聞獎評選標準和內容進行對比分析
  • 第三十七屆河南新聞獎評選揭曉,大河報19件作品獲獎
    由專家教授、新聞管理部門人員、一線新聞工作者代表組成的評選委員會經過初評、複評、定評和網上公示四個環節、公平公正評選出 424篇 具有創新創優示範引導作用的年度優秀作品(中央駐豫新聞單位獲獎新聞作品不佔指標)。
  • 賞析|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
    賞析|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 時間:2020.07.21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視聽廣電
  • 光明網兩件作品榮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
    光明網11月3日電(記者 張秋菊)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11月2日揭曉。光明網再創佳績,兩件作品分別榮獲二等獎、三等獎。
  • 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部分獲獎作品賞析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2017年11月2日,第27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來自全國報社、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和新聞網站的287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4件,一等獎50件(含10個新聞名專欄),二等獎90件,三等獎143件。
  • 全國晚報趙超構文化新聞獎揭曉 南陽晚報4件作品獲獎
    全國晚報趙超構文化新聞獎揭曉南陽晚報4件作品獲獎南陽網訊(全媒體記者李萍)由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文化新聞分會主辦的2018至2019年度全國晚報趙超構文化新聞獎日前評選結束,南陽晚報4件作品獲獎。趙超構文化新聞獎以已故的傑出新聞工作者、中國晚報泰鬥趙超構先生的名字命名,表彰在文化新聞報導中優秀的新聞作品,以鼓勵全國晚報的文化記者在崗位上勤奮奉獻,講出好的中國文化故事,寫出更多有溫度、有深度的文化報導。
  • 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何以刷屏?這組海報裡隱藏著答案
    作為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中國新聞獎凝結著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孜孜追求與不懈奮鬥,凝結著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進步和創新成果。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的340多件優秀作品,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從不同角度全面回顧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變革歷程和輝煌碩果,也見證著新時代廣大新聞工作者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與百姓心連心、為人民鼓與呼的初心與堅守。
  • 上海市五一新聞獎揭曉 我臺7件作品獲獎
    上海市五一新聞獎揭曉 我臺7件作品獲獎 由市委宣傳部、市總工會聯合舉辦的「上海市五一新聞獎」評選7月27日揭曉。上海廣播電視臺選送的7件作品獲獎。   「上海市五一新聞獎」每年評選一次,迄今已開展十四屆,已成為本市新聞評獎項目中的重要獎項之一。通過評選表彰宣傳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優秀新聞作品,向全社會宣傳了上海工會在團結動員廣大職工為上海成功舉辦世博會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新貢獻,弘揚了工人階級偉大品格和勞模時代精神,極大地提升了上海工會的社會影響。
  • 佛山傳媒集團62件作品榮獲廣東新聞獎和廣東省廣播影視獎
    佛山日報訊 記者黃碧雲報導:2017年度廣東新聞獎和第十三屆新聞金槍獎於本月12日公示結束,佛山傳媒集團各媒體成果喜人!17件作品囊括了廣東新聞獎一、二、三等獎,同時佛山日報社編委、時政新聞中心主任何仁軍榮獲廣東新聞「金槍獎」。
  • 甘肅日報兩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 「隴上評論」欄目獲新聞名專欄...
    本報兩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隴上評論」欄目獲新聞名專欄一等獎 記者李滿福獲文字通訊二等獎每日甘肅網蘭州訊(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張洞若)據新華社消息,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11月2日揭曉。今年,來自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348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5件,一等獎62件(含10件新聞名專欄),二等獎98件,三等獎183件。此次我省共有3件作品獲獎,除《甘肅日報》兩件作品分獲一、二等獎,武威市廣播電視臺的電視專題《「治沙愚公」王銀吉》獲三等獎。
  • 第25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獲獎作品點評
    「聚焦社會關注點,正確引導輿論,是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一大特點。」筆者很贊同對這屆新聞獎的這一評價。什麼才是好新聞?筆者以為,既關注了正在發生的事實,還能預見社會的正確走勢,這應該就是好新聞。本屆獲獎新聞基本涵蓋了2014年的所有重大事件,這說明:作者在社會責任擔當方面沒有缺位;作品在正確輿論引導方面沒有失聲;媒體融合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 71件廣電作品被撤銷中國新聞獎參評資格
    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 記者30日從「中國新聞獎廣播電視作品突出問題」新聞評議會獲悉,2016年至2017年,中國記協根據對舉報線索的核查情況,撤銷92件「造假」問題作品的參評資格、獲獎資格,其中71件是廣播和電視作品。
  • 第32屆中國經濟新聞獎揭曉 中國經濟周刊2件作品獲獎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陳一良)11月28日,以「推進『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0中國經濟傳媒大會」在浙江紹興召開,第32屆中國經濟新聞獎在大會上揭曉,281件作品分別獲得特別獎和一、二、三等獎,同時揭曉了袁隆平領銜的10位「2020中國經濟新聞人物」及其他獎項。
  • 第三屆「江西省文學藝術獎、理論成果獎、新聞獎」獲獎作品公布
    江西新聞客戶端訊(記者陳暉)為進一步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贛鄱文化影響力,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近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屆「江西省文學藝術獎、理論成果獎、新聞獎」獲獎作品名單。
  • 專訪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負責人:中國新聞獎三十年的堅守與創新
    中國新聞獎評選三十年成果豐碩《傳媒》:2020年11月6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請問,連續開展30年評選,中國新聞獎取得哪些成果?負責人:30年來,中國新聞獎評選成果豐碩。首先,最突出最亮眼的成果——30年7300多件獲獎作品。
  • 陝西人大新聞獎評選結果出爐 陝西網2件作品獲獎
    陝西網訊 9月27日,記者從陝西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了解到,第30屆陝西人大新聞獎評選結果日前揭曉。本次新聞獎評選共收到11個市人大常委會、12家新聞單位報送的參評作品176件,評選出獲獎作品83件。陝西網2件作品分獲二、三等獎。
  • 烏蘭察布日報社12件作品喜獲中國城市黨報新聞獎
    日前,由中國報業協會黨報分會主辦的2019年度中國城市黨報新聞獎評選揭曉,烏蘭察布日報社推送的12篇作品獲獎,分獲一等獎2件、二等獎4件、三等獎6件。  2019年,李克強總理來我市考察是全市的一件大事、喜事。
  • 掌上中國: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融媒短視頻作品評析
    來源:《視聽》2019年第2期 摘要: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融媒體短視頻獲獎作品反映出當代影像作品傳播方式多途徑的鮮明特徵,用影像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本文試從新聞媒體要增強自身建設、發揮喉舌和橋梁作用、積極對外傳播中國聲音以及承擔社會責任這四個方面對多個融媒體短視頻獲獎作品進行評析,探究其意義及價值。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融媒體;短視頻;新聞媒體 第二十八屆中國電視新聞獎的評選已結束,獲獎的電視作品中赫然出現了一個新的類別——融媒類新聞作品。
  • 河北新聞網6件作品獲第三十六屆河北新聞獎
    河北新聞網9月1日訊(記者魏雨)今天,第三十六屆河北新聞獎評選結果正式公布。河北新聞網6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3件,二等獎3件。9月1日,河北新聞獎頒獎座談會在石家莊舉行。河北日報記者田明攝獲獎作品分別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群眾心願留言板》獲網絡新聞專題類一等獎;《別樣的精彩!河北地方戲聯唱〈我和我的祖國〉》獲融合創新類一等獎;《陽光理政》獲網絡新聞專欄類一等獎;《申領ETC新卡受阻?河北一卡通仍有3600餘人等退款》獲網絡文字消息類二等獎;《冰雪之約 冬奧有我》獲頁(界)面設計類二等獎;《微視頻|河北24小時》獲短視頻專題報導類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