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在即,今年成都中小學部分課程統一使用新教材。成都晚報記者從成都市教育局獲悉,今秋開學後,我市中小學2017-2018學年,道德與法治,語文一年級、七年級,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七年級書法教材也將更換。此外,小學一年級新增科學課程,採用教育科學出版社教材。新教材有哪些變化?記者提前進行了打探。
新語文教材
先認字再學拼音 新增漢樂府詩歌《江南》
新語文教材最明顯的變化是增加了傳統文化篇目。小學一年級開始有古詩文,整個小學12冊教材共選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
據了解,成都小學語文教材此前使用北師大版,新教材一年級語文上冊中出現的古詩詞篇目數量與北師大版本相當,但內容改變較多,新增了漢樂府詩歌《江南》。一年級第一篇識字課文,是「天、地、人、你、我、他」6個大字,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雪對風」。此外,新教材中漢語拼音課量相比以前有所減少;閱讀量比以往有很大的提升,共有120多頁,比北師大版多了十幾頁內容。
同時,七年級語文教材也採用新教材。整個初中6冊教材共選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略有提高。「新教材保留了之前人教版約70%到80%的內容。」樹德實驗中學語文老師李從容認為,新教材作文訓練安排更為合理,作文和單元訓練相結合,更適合學生一步步學習寫作。此外,新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一篇課文為學生提供批註、閱讀方法指導,篇目安排比以前合理,「對於剛接觸文言文的初一學生,新教材沒有把文言文全集中在一個單元,更容易理解。名著上也分得更細,分成了精讀和推薦閱讀,還開創性地加入了『紅色篇目』,不再只有4大名著和外國名篇。」
成都市草堂小學語文老師陳緣表示,新教材相比以前字體更大,版面設計更富有童趣。「新教材識字課程特地把寫字筆順標明,這是以前沒有的,這樣有利於學生學習。」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語文是「先認字再學拼音」。四川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茹敏認為,新教材閱讀量提高,識字量和寫字量略有所減少,減少了拼音教學,「以前人教版的拼音教學有8周時間,北師大版只有4周,而新教材中閱讀量增加會縮短拼音教學時間,有可能造成非普通話地區小朋友拼音基礎較薄弱,導致後續教學中老師在鞏固拼音方面花費更多的精力。」
小學科學課
今年起一年級開設 觀察植物、比較測量
9月開學後,成都所有小學一年級都要新增一門課程——科學。目前,各小學已陸續拿到新版教材,上冊分為兩個單元:植物、比較與測量。其中,第一課為《我們知道的植物》,讓學生對於認識的植物進行討論。還安排有各種動手實踐活動,比如種一棵植物、讓學生到校園中去探索觀察植物等。這一單元主要是要培養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和對自然的興趣。在比較與測量單元中,學生將學習比較大小、遠近,以及科學的測量比較方法,還讓學生自己製作測量尺,讓學生用度量和科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
據了解,今年起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按照每周不少於1課時安排課程,今年二年級仍然要等到三年級再開始上科學課,三到六年級與之前不變。「就教學內容而言,一年級科學教材與之前起始年級的教材差別不是很大,但由於教學提前到一年級,呈現的方式會有所變化,教學難度標準也會降低。」青羊區教科院小學部主任王琪介紹,此前小學科學包括物質、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3個領域,新教材增加了技術與工程領域。
據了解,我市各學校已按照新課標對師資、課程進行了準備。泡桐樹小學副校長陳鐵軍表示,學校對老師進行了科學素養等相應的培訓,並在假期布置了兒童科學教育方面的書籍閱讀任務,為教學做準備。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分校科學組譚政玲老師介紹,該校此前在一、二年級已開設植物、生命等和科學相關的課程,今年將根據新教材對教學內容做一些調整。
王琪說,以前從三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而實際上在幼兒園就有與科學相關的學習,所以中間產生了一個斷層,「從一、二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更多是對學生興趣和習慣的培養,能夠保持科學學習的連續性。」陳鐵軍認為,一年級孩子特別喜歡問為什麼,喜歡不斷地去探究。從一年級開始學習科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善於發現和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譚政玲也認為:「科學課程在一年級開設很有必要,這樣能培養起興趣,之後學習理科科目就不會感到太茫然,會比較輕鬆。」
成都晚報見習記者 肖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