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老地名的文化探析

2020-08-20 中國地名資訊

[摘要]南昌老地名涉及當地地理、語言、民俗、信仰等文化因素,對於追尋城市歷史發展脈絡具有重要價值,但在時代的發展變遷中,老地名或消失,或異變,地域文化的歷史延續性面臨挑戰。從文化的角度追溯與探析南昌老地名的歷史由來,進而思考地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對於展示南昌古城的獨特魅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老地名;地域文化;傳承與保護

引言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修築南昌城,為此,南昌自建城以來已走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數不勝數的老地名。這些老地名濃縮了南昌的文化與發展史。然而,隨著新世紀南昌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的興起,老地名急劇消失,帶走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記憶。保護具有歷史傳承作用的老地名,就是保護城市的過去,保護城市的文化和傳統。本研究旨在系統梳理南昌老地名的通名與專名特點,挖掘其背後蘊含的文化信息與歷史故事,再現南昌名城的古老風姿,增強人們對老地名的保護意識。

一、南昌老地名的地理文化

地名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範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一般由通名和專名構成。南昌素有「七門九洲十八坡」之稱,含有較多以「門」「洲」「坡」為通名的地名,比如望仙門、宮步門、寺步門、橋步門、井步門、章江門、打攬洲、百花洲、鳳凰坡、煤炭坡等。筆者經過梳理,發現南昌古地名除上述三種通名外,還包括以下常見類型:

(一)路橋街巷:南昌城內道路縱橫,巷陌交錯,以路橋街巷為通名的地名最為常見,比如國貨路、愛國路、孟母橋、彭家橋、翹步街、右營街、豆芽巷等。

(二)河湖溝渠:城內水系密集,湖泊眾多,除贛江、撫河穿城而過外,城內還分布著塘子河、豫章溝、賢士湖、青山湖、艾溪湖等。

(三)山崗丘陵:西北部丘陵起伏,因此不乏以「山」「崗」「丘」「墩」等命名的地名,如老福山、京家山、齊城崗、麻丘、殷家墩等。

(四)寺廟宮祠:古城內寺廟、道觀較多,有應天寺、普賢寺、龍王廟、蕭公廟、萬壽宮、天后宮、張家祠、萬子祠等。

(五)府院廠屋:一些區域以坐落於此的官方機構或私人住宅命名,比如中協府、貢院、養濟院、裘家廠、包家大屋等。

(六)塔臺樓閣:古代建築物類型也構成通名的劃分方式,比如繩金塔、小金臺、鐘鼓樓、滕王閣等。

除了上述主要類型外,還有一些無明顯通名,僅含上下前後等方位的地名,比如塘塍上、天燈下、港下、港前等。另外還有一些無通名的特殊地名,比如系馬樁、洗馬池、瓦子角、沙窩、荊波宛在等。總體而言,南昌老地名多以山川河流等自然實體以及道路交通、政府機構、人工建築等作為通名的劃分方式,主要體現當地的地形地貌、地位方位的地理文化。

二、南昌老地名的社會歷史文化

與通名相比較而言,專名則承載了更多的社會歷史文化信息。南昌老地名的專名部分涉及歷史遺蹟、傳統習俗、文化生活、商業形態、軍事活動等諸多因素,承載著社會發展、城市變遷、人口遷徙的歷史信息,對於人們了解南昌古城風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一)歷史名人

南昌歷史悠久,名人輩出,一些街巷以歷史名人命名,表達人們對其敬仰與懷念之情,同時展現了古城濃厚的人文氣息。在沿用至今的古地名中,有子固路、中山路、永叔路、陽明路、船山路、榕門路、象山路等多條名人路,此外,還有澹臺墓、徐孺子墓等名人安息之地。

(二)宗教信仰

南昌人的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為主,城內坐落著一些由官方出資或者民間集資建成的宗教活動場所,如應天寺、普賢寺、地藏庵、南海行宮、建德觀、妙濟觀、萬壽宮、三皇宮、土地廟等。到了近代,隨著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傳入我國,南昌出現了一些帶有西方宗教烙印的地名,如耶蘇堂、育嬰堂等。

(三)神話傳說

一些地名蘊含著美麗而古老的傳說故事,因而被賦予了一層神秘色彩。南昌古城流傳著許多廣為人知的神話故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想像力,成為當地寶貴的地名文化遺產。因神話傳說而得名的地名也深入人心,比如棕帽巷、佳山廟、蕭公廟、龍王廟、白馬廟、洗馬池、惜字爐巷等。

(四)宗族姓氏

中國是一個宗族觀念很強的社會,同姓宗親往往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個個以姓氏冠名的聚居地,南昌也同樣廣泛分布著此類地名,比如戴家巷、湯家園、裘家廠、付家坡、樊家隴、謝家村、張家山、趙家莊、熊家地、羅家灣、彭家頭等,它們反映了千百年來南昌人口遷徙、屯田墾荒、家族興衰的歷史。

(五)官僚科舉

科舉制度是舊時統治者選拔治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寒門學子入仕途的主要通道,因此,南昌城內設有一些與科舉考試相關的官僚機構,而這些機構周邊的街巷便以此命名,比如老貢院、書院街、府學前等,同時民間還衍生了一些相關的故事和地名,比如高升巷、狀元橋、為國求賢街等。

(六)軍事活動

軍事防禦是國泰民安的重要保障,對於歷朝歷代統治者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每座城市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古代軍事活動的印記,南昌城也不例外。城內設有各種軍事機構,而機構所在地便以此作為專名,比如右營街、上營坊、射步亭巷、校廠東,校廠西,校廠北、沐英城、瞭望巷等。

(七)工商貿易

南昌城內有一些手工業和商業的聚集地,因繁極一時而成為固定地名流傳下來,比如米市街、嫁妝街、水果街、草鞋巷、凍米巷、豬仔巷、豆豉巷、豆芽巷、棉花市、羅帛市、打攬洲、毛竹架、煤炭坡等。這些地名構成一幅人們生產生活的生動畫卷,展示了南昌經濟發展的演變過程。

(八)情感意願

古時人們取名往往看重寓意,有時會將美好的情感和意願寄託於名字當中,對地名亦是如此。例如太平巷本是一條數十米,寬不足兩米的小巷,因房屋密集,火災頻發,人們故以「太平」二字為其命名,有祈福求祥之意。再如,宋代南昌有一座城門稱為柴步門,明洪武年間改稱為廣潤門,取「廣開門路,多獲利潤」之意。

三、地名文化信息的模糊與殘缺

城市建設的步伐勢不可擋,老地名的消失不可避免,即使一些老地名保留下來,也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出現多個不同的解說版本,或者從字面上脫離原義,或者因語言的發展變化,變得難以被今人所理解,其最初的文化信息變得模糊,出現殘缺,甚至完全流失。

(一)同音訛變的地名

有些地名歷經多次變動、修改,加上年代久遠,出現同音訛變的現象,導致與本義產生一種歷史割裂。比如「蘿蔔市」,南昌地方文化研究專家黎傳緒教授考證清代道光二十九年出版的《南昌縣誌》,得出此地實為專門買賣綾羅綢緞以及絲綢製品的「羅帛市」。再比如「清潔堂」中的「清潔」二字,字面意思為「乾淨整潔」,但其實是指「清節堂」,是由達官豪紳以及民眾捐資而建的慈善機構,主要收養夫死而家貧的節婦貞女,又名「貞節堂」。此外,還有一些地名是對原有地名的雅化,雖音同或相近,但與原義相差甚遠,比如「慧園」,其實是清末一些鄉民用竹籬笆圍合起來專門堆放大糞的地方,他們在此附近搭起茅棚,漸漸形成一條小巷,這條小巷被稱為「糞園」,後來有人嫌其低俗,改名「慧園」,這樣一來,當年鄉民與大糞為伴的心酸往事卻再也無從追尋了。

(二)歷史由來存在多個版本的地名

人們對一些老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因此關於某個老地名的歷史由來,可能存在多個版本,導致多種截然不同的意義,給地名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帶來了疑惑。比如「荊波宛在」就有三種說法:一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為了「彌補」這一遺憾,就把關帝廟附近的地方叫作荊波宛在,意指荊州的山川草木仿佛就在眼前。二是為紀念一個名叫荊波的秀才,因其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在他死後,人們稱其故居為「荊波宛在」,意思是荊波仿佛還活著。三是根據古語「浪子回頭金不換」,把一個後來改過自新的浪蕩公子所住房屋稱為「金不換宅」,與「荊波宛在」諧音。再比如關於「洗馬池」的來歷,同樣流傳著三種說法:一是灌嬰飲馬之地;二是衛玠安息之地;三是七仙女下凡沐浴之地,故又名浴仙池。

(三)包含南昌方言土語的地名

有些老地名是以本地的古老方言命名。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方言早已過時,有些則逐漸發展演化,對於現代人而言,此類地名往往較難理解。比如「楊家廠」,可能被人誤解為楊家人開辦的工廠,實際上,「廠」是南昌方言,指南昌古城一些高官富商的豪宅。清朝時期,南昌人也稱此類房屋為「大屋」,所以南昌老地名中有「楊家廠」「裘家廠」「張家廠」「幹家大屋」「包家大屋」等。再比如「瓦子角」,並不是買賣瓦器的地方,而是一種「百戲雜耍」之地,是宋代在市民階層中興起的一種遊樂商業集散場所,俗稱「瓦肆」或「瓦舍」,南昌人稱之為「瓦子」。

四、地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老地名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是城市寶貴的文化遺產,挖掘、宣傳、保護老地名,就是保護城市的文脈遺存。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地名管理與宣傳工作,協調和組織老地名的普查與研究,爭取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形成全社會重視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的共識。

(一)貫徹和執行地名保護政策

近些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逐漸重視地名文化的保護。2004年民政部啟動「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和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保護試點工作。2013年南昌市人民政府發布《南昌市地名管理辦法》,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紀念意義的老地名作出明確規定:「歷史地名保護應當堅持使用為主、注重傳承的原則,與地名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相結合。」相關部門在城市建設與地名命名中,應貫徹執行地名法規、條例等,建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組織地名文化的調查、研究與建檔

政府相關部門應組織與協調專家、學者收集和整理仍在沿用的和已經廢棄不用的老地名名稱、數量、位置等,通過調查走訪,查閱各種文獻資料,包括地方方志、檔案、碑刻、地圖、城鄉規劃文本以及地名研究學術專著等,了解老地名的產生原因、空間變化、關聯事件、知名程度等信息,對老地名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行綜合評估,利用數位化手段建立地名檔案和信息系統,作為地名保護的參考和依據。

(三)對內、對外宣傳地名文化

政府相關部門應為社會提供地名信息服務,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和弘揚地名文化,加強民眾對地名文化的認識和保護意識,比如組織出版地名相關的趣聞軼事書籍,除了紙質版,還可採用電子版,推動地名文化的數位化宣傳與管理;除了漢語版本外,還可出版多語種譯本,推動南昌地方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南昌獨特的地名文化景觀。

結語

老地名涉及地理、歷史、文化、民俗、語言等多種因素,其背後的故事在漫長的時光隧道中漸行漸遠,其真實性變得難以考證,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任由古老地名背後的一段段歷史,一個個故事被城市建設的洪流衝刷殆盡。從文化的角度追溯和解析南昌老地名的歷史由來,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南昌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促使我們去思考如何尊重和傳承地域文化,尤其是對於一些存留時間長、用字考究、公眾認知度高的老地名,更應該通過考查各種史料和文獻以及實地走訪調查,進行多方印證,深刻挖掘併合理評估其文化價值,從而更好地加以保護。

來源:《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

2020年第9期

作者:黎志萍

編輯:吳泓伶

校對:黃海紅

責任編輯:方夢瑤

相關焦點

  • 【老南昌記憶】老街巷裡的南昌往事
    作為城市的地理坐標點,老街巷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一條條古老的街巷,記錄城市風物,反映民風民情,還濃縮了古城的俗世百態。隨著城市的發展,街道的格局也在不斷變化。一些老店鋪兜兜轉轉搬了又搬。如今還留存的,已屬不易。還有的破舊街巷,已被各種新式建築所代替,歷史的風景許多已經只存在記憶中了。我們如今回味這些老街巷的故事,是希望大家了解這段歷史,回溯過往,了解我們城市的人文風景。
  •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八一軍旗升起的南昌,看地名中的古今風採
    南昌,是江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昌是人民軍隊誕生的地方,是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南昌創造了新中國製造的第一:第一架飛機、第一批海防飛彈、第一輛摩託車和第一輛拖拉機。1、南昌地名的八一特色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南昌領導了武裝起義,使南昌成為了軍旗升起的地方,並以英雄城而馳名天下。現在的南昌,大概有30多處以「八一」命名的地名,從而使「八一」成為了南昌的特殊符號和南昌人永恆的記憶。
  • 中國的「酒」地名戳
    在一些酒業集中的地方,岀現了以酒為地名的村鎮和街道,關於這些地名,還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傳說。自從在這些地方設立郵局(郵政所)以後,自然就有了一批含有「酒」字的地名郵戳。據筆者收集所知,酒地名郵戳中最多的當數「酒店」郵戳。近年來,由於村鎮合併,街道改造,一些「酒店」郵戳 已經消失了。
  • 涪陵地名的真實意義探析
    文 | 賀之見在《》一文中,我們分析了「涪陵」二字作為地名,涪陵從古彭水縣的地名到今涪陵區的地名變遷歷程,而關於涪陵二字的含義,沒有答案。現根據有關說法,予以探析。涪陵,單字主城的地名,逐個破解。全國各地以陵為地名的,且與古涪陵同屬武陵山區的就有武陵山、湖南沅陵縣。如此多的陵為地名,都取「王陵」之意,哪兒有這麼多王陵呢?《華陽國志·巴志》:「巴子時雖都江州……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故可以直接排除「王陵」的說法。第二種說法,取巴國領域邊沿,涪江之涪為陵名,陵為區域、領域。
  • 「原城紀南昌城市文化街區」開街迎客 老南昌文化韻味悠遠
    穿上民國服飾,走上民國街道,聽一聽街邊的吆喝,看一看復古的建築,還有穿梭其間的黃包車,緩行而過的小火車……9月28日,金秋時節,桂花飄香,「原城紀南昌城市文化街區」正式對外開放迎客,遠近遊客紛至沓來,體驗老時光,尋找老味道。
  • 老南昌文化韻味悠遠 「原城紀南昌城市文化街區」開街迎客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高林福報導:穿上民國服飾,走上民國街道,聽一聽街邊的吆喝,看一看復古的建築,還有穿梭其間的黃包車,緩行而過的小火車……9月28日,金秋時節,桂花飄香,「原城紀南昌城市文化街區」正式對外開放迎客,遠近遊客紛至沓來,體驗老時光,尋找老味道。
  • 老地名見證蘭州地域文化變遷
    2016-07-28 16:29來源:蘭州日報 李超 老地名見證蘭州地域文化變遷本報推出「尋訪蘭州老地名」欄目並徵集地名故事線索  首席記者李超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承載著蘭州歷史社會發展歷程,具有重要文化傳承價值的事物越來越少,而地名文化可以說是其中重要的一塊,它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根脈,見證了蘭州地域文化的變遷,不僅承載著一片土地的歲月滄桑,更是讓「鄉愁」紮根的重要依據。
  • 【老南昌記憶】不為人知的老街典故
    > 每條老街巷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這些歷史、故事、傳說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能切身感受到的文化,它們豐富著南昌的城市文化體系。
  • 狀元橋 朱紫巷 書院街 老福山…… 這些地名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南昌市地名辦工作人員認為,南昌不少地名很有特色,反映了時代特徵和歷史文化氣息。同時,也反映了南昌的本土特質和細節,細細品味,就會逐漸品出些韻味來。  多條老街名頗具文化韻味  在南昌1926年的城區地圖上,可以看到許多很有文化韻味的地名,雖然其中的一些老地名現已經逐漸消失。  據介紹,南昌一些老地名受儒家文化影響深遠。
  • 南昌地名標註為中文配拼音 網友建議"國際範"
    8月1日,南昌市地名辦的工作人員表示:「用英文標註是違規的,國務院對路名有統一標準。」他找出1987年第21號文件《關於地名標誌不得採用「威妥瑪氏」等舊拼法和外文的通知》,其中規定:對我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國務院早已規定採用漢語拼音作為統一規範,並於1977年經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通過作為國際標準。
  • 南京老地名:江西路、南昌路、福建路
    地名是一座城市人們日常交往的指位系統,更是這座城市經濟社會和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六朝古都的南京,它的地名也處處透露著恢弘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感懷。南京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地名之眾多,內涵之深廣,有些地名標記了金陵山水相映的地理特徵,有些地名沉澱了金陵帝王州的政治色彩與歷史滄桑,有些地名凸顯了金陵市井文化與商貿經濟的發達,還有些地名表達了金陵人崇文尚書的價值取向。江西路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中央路西側。原南起南昌路,北至許府巷。1930年11月以江西省「江西」二字定名,1934年建成。
  • 「七門九洲十八坡」,老南昌人的這句俚語是什麼意思?
    南昌市,江西省省會,自公元前202年西漢大將灌嬰築城以來,已經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在的南昌市比古代大了很多,那麼古代的南昌城是什麼樣子的呢?其實形容「老南昌」的地理分布,老南昌人有一句俗語——七門九洲十八坡,這句話基本就概括了古代江西省城南昌的情況,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南昌老街巷,曾有驚鴻照影來
    古老的南昌,具有2200多年歷史,每條老的街巷裡,都有著歲月的回聲和文化的印記。現在,我們以時間為軸,歷史為脈,天馬行空遊南昌。南昌曾經有著500多條老街老巷,保留下來有地名的300多條,正是這些老街巷組成了老南昌的記憶。筷子巷長而窄,形似筷子,原是移民聚集點,東起象山南路,西至上塘塍街,長412米,寬2.5米。
  • 【老南昌記憶】穿越歷史的書院街
    【老南昌記憶】穿越歷史的書院街 2020-07-20 19: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昌地名標註為中文配拼音 網友建議顯現「國際範」給道路加個標準...
    8月1日,南昌市地名辦的工作人員表示:「用英文標註是違規的,國務院對路名有統一標準。」他找出1987年第21號文件《關於地名標誌不得採用「威妥瑪氏」等舊拼法和外文的通知》,其中規定:對我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國務院早已規定採用漢語拼音作為統一規範,並於1977年經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通過作為國際標準。
  • 老南昌的年夜飯菜譜
    隨著年夜飯走進各大酒店,沒有了一家人親手做一頓年夜大餐,那些中國人做年夜飯的傳統習俗和文化,也漸漸被人淡忘,更被年輕一代所陌生。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越來越感嘆過年沒有「年味」了。年夜飯,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吃?
  • 南昌的地理處於江西北部,來看一下江西南昌的名稱的歷史由來……
    南昌的地理處於江西北部,來看一下江西南昌的名稱的歷史由來……南昌,簡稱為「昌」,古時稱為豫章,洪都,位於江西北部,長江南岸。有「英雄城」之美稱。據有關文獻記載,南昌地名記載於西漢時期,英侯官營奉命率軍入地築城築城,創建南昌,後以"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命名為"南昌",此後,在歷史上的歲月裡,該省多次更名,更名為藝長,唐代,齊名不齊,又改稱洪州,在宋朝一個皇帝未繼承皇位前,封建王也生在這裡,所以隆興府獲勝,新中國成立後,南昌成為江西直轄市,省會城市。
  • 江蘇老地名:鐫刻在大地上的歷史印記
    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從11月16日開始,每個星期六的19:00,中國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中國地名大會》都會在央視四套準時播出。一個個承載著深厚文脈的地名,以競答的方式呈現,讓全國觀眾深切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地名文化。  讀懂名字,是讀懂一種深沉的感情。
  • 《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收錄930個地名
    原標題:《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收錄930個地名   記者日前從蘇州市民政局獲悉,經過近兩年的資料收集、推薦表編輯、名錄初選及專家評審,《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正式出爐,首批收錄地名930個。其中自然地理實體地名201個、行政區域地名226個、道路地名303個、紀念地和旅遊地地名200個。
  • 南陽老地名裡,藏著故園舊影
    因了地名,我們的思念變得具體,鄉愁才有枝可依。地名不是簡單的一個名字,它記錄著城市的山川地理,反映著地方歷史的時代變遷,更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歲月滄桑、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因子和信息。長春街、察院街、小西關、孔明路、範蠡路、信臣路……一代代人在南陽古城老街巷中走進走出,一條條新街道延展著城市不斷拓大的時代新版圖,地名承載過的春夏秋冬,積澱下的人情冷暖、民俗風情,寄託著許多人的悠悠鄉愁,也串起南陽城的歷史記憶。讀懂了地名,便讀懂了南陽。古街老名,是遊子回家的路地名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