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昌老地名涉及當地地理、語言、民俗、信仰等文化因素,對於追尋城市歷史發展脈絡具有重要價值,但在時代的發展變遷中,老地名或消失,或異變,地域文化的歷史延續性面臨挑戰。從文化的角度追溯與探析南昌老地名的歷史由來,進而思考地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對於展示南昌古城的獨特魅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老地名;地域文化;傳承與保護
引言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修築南昌城,為此,南昌自建城以來已走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數不勝數的老地名。這些老地名濃縮了南昌的文化與發展史。然而,隨著新世紀南昌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的興起,老地名急劇消失,帶走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記憶。保護具有歷史傳承作用的老地名,就是保護城市的過去,保護城市的文化和傳統。本研究旨在系統梳理南昌老地名的通名與專名特點,挖掘其背後蘊含的文化信息與歷史故事,再現南昌名城的古老風姿,增強人們對老地名的保護意識。
一、南昌老地名的地理文化
地名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範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一般由通名和專名構成。南昌素有「七門九洲十八坡」之稱,含有較多以「門」「洲」「坡」為通名的地名,比如望仙門、宮步門、寺步門、橋步門、井步門、章江門、打攬洲、百花洲、鳳凰坡、煤炭坡等。筆者經過梳理,發現南昌古地名除上述三種通名外,還包括以下常見類型:
(一)路橋街巷:南昌城內道路縱橫,巷陌交錯,以路橋街巷為通名的地名最為常見,比如國貨路、愛國路、孟母橋、彭家橋、翹步街、右營街、豆芽巷等。
(二)河湖溝渠:城內水系密集,湖泊眾多,除贛江、撫河穿城而過外,城內還分布著塘子河、豫章溝、賢士湖、青山湖、艾溪湖等。
(三)山崗丘陵:西北部丘陵起伏,因此不乏以「山」「崗」「丘」「墩」等命名的地名,如老福山、京家山、齊城崗、麻丘、殷家墩等。
(四)寺廟宮祠:古城內寺廟、道觀較多,有應天寺、普賢寺、龍王廟、蕭公廟、萬壽宮、天后宮、張家祠、萬子祠等。
(五)府院廠屋:一些區域以坐落於此的官方機構或私人住宅命名,比如中協府、貢院、養濟院、裘家廠、包家大屋等。
(六)塔臺樓閣:古代建築物類型也構成通名的劃分方式,比如繩金塔、小金臺、鐘鼓樓、滕王閣等。
除了上述主要類型外,還有一些無明顯通名,僅含上下前後等方位的地名,比如塘塍上、天燈下、港下、港前等。另外還有一些無通名的特殊地名,比如系馬樁、洗馬池、瓦子角、沙窩、荊波宛在等。總體而言,南昌老地名多以山川河流等自然實體以及道路交通、政府機構、人工建築等作為通名的劃分方式,主要體現當地的地形地貌、地位方位的地理文化。
二、南昌老地名的社會歷史文化
與通名相比較而言,專名則承載了更多的社會歷史文化信息。南昌老地名的專名部分涉及歷史遺蹟、傳統習俗、文化生活、商業形態、軍事活動等諸多因素,承載著社會發展、城市變遷、人口遷徙的歷史信息,對於人們了解南昌古城風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一)歷史名人
南昌歷史悠久,名人輩出,一些街巷以歷史名人命名,表達人們對其敬仰與懷念之情,同時展現了古城濃厚的人文氣息。在沿用至今的古地名中,有子固路、中山路、永叔路、陽明路、船山路、榕門路、象山路等多條名人路,此外,還有澹臺墓、徐孺子墓等名人安息之地。
(二)宗教信仰
南昌人的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為主,城內坐落著一些由官方出資或者民間集資建成的宗教活動場所,如應天寺、普賢寺、地藏庵、南海行宮、建德觀、妙濟觀、萬壽宮、三皇宮、土地廟等。到了近代,隨著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傳入我國,南昌出現了一些帶有西方宗教烙印的地名,如耶蘇堂、育嬰堂等。
(三)神話傳說
一些地名蘊含著美麗而古老的傳說故事,因而被賦予了一層神秘色彩。南昌古城流傳著許多廣為人知的神話故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想像力,成為當地寶貴的地名文化遺產。因神話傳說而得名的地名也深入人心,比如棕帽巷、佳山廟、蕭公廟、龍王廟、白馬廟、洗馬池、惜字爐巷等。
(四)宗族姓氏
中國是一個宗族觀念很強的社會,同姓宗親往往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個個以姓氏冠名的聚居地,南昌也同樣廣泛分布著此類地名,比如戴家巷、湯家園、裘家廠、付家坡、樊家隴、謝家村、張家山、趙家莊、熊家地、羅家灣、彭家頭等,它們反映了千百年來南昌人口遷徙、屯田墾荒、家族興衰的歷史。
(五)官僚科舉
科舉制度是舊時統治者選拔治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寒門學子入仕途的主要通道,因此,南昌城內設有一些與科舉考試相關的官僚機構,而這些機構周邊的街巷便以此命名,比如老貢院、書院街、府學前等,同時民間還衍生了一些相關的故事和地名,比如高升巷、狀元橋、為國求賢街等。
(六)軍事活動
軍事防禦是國泰民安的重要保障,對於歷朝歷代統治者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每座城市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古代軍事活動的印記,南昌城也不例外。城內設有各種軍事機構,而機構所在地便以此作為專名,比如右營街、上營坊、射步亭巷、校廠東,校廠西,校廠北、沐英城、瞭望巷等。
(七)工商貿易
南昌城內有一些手工業和商業的聚集地,因繁極一時而成為固定地名流傳下來,比如米市街、嫁妝街、水果街、草鞋巷、凍米巷、豬仔巷、豆豉巷、豆芽巷、棉花市、羅帛市、打攬洲、毛竹架、煤炭坡等。這些地名構成一幅人們生產生活的生動畫卷,展示了南昌經濟發展的演變過程。
(八)情感意願
古時人們取名往往看重寓意,有時會將美好的情感和意願寄託於名字當中,對地名亦是如此。例如太平巷本是一條數十米,寬不足兩米的小巷,因房屋密集,火災頻發,人們故以「太平」二字為其命名,有祈福求祥之意。再如,宋代南昌有一座城門稱為柴步門,明洪武年間改稱為廣潤門,取「廣開門路,多獲利潤」之意。
三、地名文化信息的模糊與殘缺
城市建設的步伐勢不可擋,老地名的消失不可避免,即使一些老地名保留下來,也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出現多個不同的解說版本,或者從字面上脫離原義,或者因語言的發展變化,變得難以被今人所理解,其最初的文化信息變得模糊,出現殘缺,甚至完全流失。
(一)同音訛變的地名
有些地名歷經多次變動、修改,加上年代久遠,出現同音訛變的現象,導致與本義產生一種歷史割裂。比如「蘿蔔市」,南昌地方文化研究專家黎傳緒教授考證清代道光二十九年出版的《南昌縣誌》,得出此地實為專門買賣綾羅綢緞以及絲綢製品的「羅帛市」。再比如「清潔堂」中的「清潔」二字,字面意思為「乾淨整潔」,但其實是指「清節堂」,是由達官豪紳以及民眾捐資而建的慈善機構,主要收養夫死而家貧的節婦貞女,又名「貞節堂」。此外,還有一些地名是對原有地名的雅化,雖音同或相近,但與原義相差甚遠,比如「慧園」,其實是清末一些鄉民用竹籬笆圍合起來專門堆放大糞的地方,他們在此附近搭起茅棚,漸漸形成一條小巷,這條小巷被稱為「糞園」,後來有人嫌其低俗,改名「慧園」,這樣一來,當年鄉民與大糞為伴的心酸往事卻再也無從追尋了。
(二)歷史由來存在多個版本的地名
人們對一些老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因此關於某個老地名的歷史由來,可能存在多個版本,導致多種截然不同的意義,給地名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帶來了疑惑。比如「荊波宛在」就有三種說法:一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為了「彌補」這一遺憾,就把關帝廟附近的地方叫作荊波宛在,意指荊州的山川草木仿佛就在眼前。二是為紀念一個名叫荊波的秀才,因其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在他死後,人們稱其故居為「荊波宛在」,意思是荊波仿佛還活著。三是根據古語「浪子回頭金不換」,把一個後來改過自新的浪蕩公子所住房屋稱為「金不換宅」,與「荊波宛在」諧音。再比如關於「洗馬池」的來歷,同樣流傳著三種說法:一是灌嬰飲馬之地;二是衛玠安息之地;三是七仙女下凡沐浴之地,故又名浴仙池。
(三)包含南昌方言土語的地名
有些老地名是以本地的古老方言命名。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方言早已過時,有些則逐漸發展演化,對於現代人而言,此類地名往往較難理解。比如「楊家廠」,可能被人誤解為楊家人開辦的工廠,實際上,「廠」是南昌方言,指南昌古城一些高官富商的豪宅。清朝時期,南昌人也稱此類房屋為「大屋」,所以南昌老地名中有「楊家廠」「裘家廠」「張家廠」「幹家大屋」「包家大屋」等。再比如「瓦子角」,並不是買賣瓦器的地方,而是一種「百戲雜耍」之地,是宋代在市民階層中興起的一種遊樂商業集散場所,俗稱「瓦肆」或「瓦舍」,南昌人稱之為「瓦子」。
四、地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老地名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是城市寶貴的文化遺產,挖掘、宣傳、保護老地名,就是保護城市的文脈遺存。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地名管理與宣傳工作,協調和組織老地名的普查與研究,爭取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形成全社會重視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的共識。
(一)貫徹和執行地名保護政策
近些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逐漸重視地名文化的保護。2004年民政部啟動「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和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保護試點工作。2013年南昌市人民政府發布《南昌市地名管理辦法》,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紀念意義的老地名作出明確規定:「歷史地名保護應當堅持使用為主、注重傳承的原則,與地名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相結合。」相關部門在城市建設與地名命名中,應貫徹執行地名法規、條例等,建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組織地名文化的調查、研究與建檔
政府相關部門應組織與協調專家、學者收集和整理仍在沿用的和已經廢棄不用的老地名名稱、數量、位置等,通過調查走訪,查閱各種文獻資料,包括地方方志、檔案、碑刻、地圖、城鄉規劃文本以及地名研究學術專著等,了解老地名的產生原因、空間變化、關聯事件、知名程度等信息,對老地名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行綜合評估,利用數位化手段建立地名檔案和信息系統,作為地名保護的參考和依據。
(三)對內、對外宣傳地名文化
政府相關部門應為社會提供地名信息服務,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和弘揚地名文化,加強民眾對地名文化的認識和保護意識,比如組織出版地名相關的趣聞軼事書籍,除了紙質版,還可採用電子版,推動地名文化的數位化宣傳與管理;除了漢語版本外,還可出版多語種譯本,推動南昌地方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南昌獨特的地名文化景觀。
結語
老地名涉及地理、歷史、文化、民俗、語言等多種因素,其背後的故事在漫長的時光隧道中漸行漸遠,其真實性變得難以考證,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任由古老地名背後的一段段歷史,一個個故事被城市建設的洪流衝刷殆盡。從文化的角度追溯和解析南昌老地名的歷史由來,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南昌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促使我們去思考如何尊重和傳承地域文化,尤其是對於一些存留時間長、用字考究、公眾認知度高的老地名,更應該通過考查各種史料和文獻以及實地走訪調查,進行多方印證,深刻挖掘併合理評估其文化價值,從而更好地加以保護。
來源:《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
2020年第9期
作者:黎志萍
編輯:吳泓伶
校對:黃海紅
責任編輯:方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