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網際網路不金融,無移動不金融」,網際網路金融繁榮發展三年多後,監管落地、行業逐漸成熟、砍掉不合規業務、發力集團化、轉型Fintech公司,成為2016年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的方向。2017年網際網路金融業態更加豐富、領域範圍更加廣泛,「風口說」再次升起,那麼究竟哪些領域在新的一年大有可為,哪些領域仍然停留在概念炒作階段?2017年這一行業的真假風口又有哪些?
真
風口一 網際網路銀行迎機遇期
今年1月5日,中信銀行與百度公司接到銀監會批覆,同意在北京市籌建百信銀行。同在1月5日,銀監會印發《關於民營銀行監管的指導意見》,針對民營銀行關聯交易管理、股權管理、股東監管等重點領域提出監管要求。截至目前,包括5家試點銀行在內,銀監會共批准籌建17家民營銀行。業內人士認為,民營銀行發展步入改革發展的機遇期。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法與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濤表示,今年網際網路銀行或網絡銀行是一個比較大的方向。隨著監管政策的落地以及傳統金融機構對網際網路業務的不斷深入,BAT或者網際網路企業想要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有更大的發展,網際網路銀行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之前布局不太多,現在放開了民營銀行的口子,各方勢力都在布局。不過,也有專家指出,2017年是網際網路民營銀行逐漸布局的階段,真正的業務大進展應該要等到2018年。
風口二 消費金融細分領域
消費金融並不是新生事物,而且範圍極其廣泛。在2016年消費金融的細分領域開始出現,在北京商報記者採訪過程中,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消費金融的細分領域仍然是今年的風口。樂信集團CEO肖文杰認為,聚焦於資產端的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由於與傳統金融機構衝突較小,政策阻力小,並且極大提升了傳統金融體系的效率,發展空間較大。
「像消費性貸款在各貸款比例中佔比低,這個比例有再上升三四成空間,這一點反映了消費金融的增長潛力。」 易觀分析師李子川直言。紫馬財行CEO唐學慶表示,伴隨利好政策出臺,消費金融的市場需求逐步釋放,超前消費觀念空前普及,因此2017年消費金融牌照的發放有望穩步增多。麻袋理財研究院相關分析人士認為,2017年互金行業的真正風口還在消費金融,更多平臺將深耕細分領域。網利寶CEO趙潤龍也指出,在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整個行業市場機制仍不成熟,法律不夠健全,越來越多企業湧入,市場規模不斷擴張,消費金融行業也面臨著眾多挑戰。
風口三 線上不良資產處置
如今,壞帳率已經成為各家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難以言說的痛」,清收不僅被認為是網際網路金融風控建設的「最後一公裡」,也是信貸風控末端的最後一道防線,在網際網路金融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17年清收市場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線下清收、暴力催收,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通過大數據做起了線上不良資產處置。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表示,隨著不良資產的持續暴露,不良資產處置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大,也有很大的業務空間和機遇。同樣,網貸之家首席分析師馬駿也認為,線上不良資產處置是最具風口特徵的行業。美利金融相關負責人也認為,近期被廣泛關注的「不良資產處置、互金ABS、個人徵信牌照、民營銀行」等,也將成為2017年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新的發展機會。在資易通CEO盛潔儷看來,如今網際網路金融、消費金融的快速崛起,產生了很多信用類不良資產,它們普遍具有金額小、數量多的特點。
風口四 網際網路化金融資產交易
隨著政策層面對網際網路金融實施「穿透式」監管,大量平臺主動退出,一些運行良好的優質平臺則藉機擴張,進一步深入金融領域,涉足金融資產交易。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翰認為,網際網路對金融資產交易的改造,也是發揮了網際網路優勢,有效引導行業逐步觸網,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從這個角度看,正是解決了金融資產交易的諸多痛點,網際網路化金融資產交易,將大有可為。
以太高級投資經理譚佳庚認為,網際網路金融未來也會逐漸趨於集約化,各類線上線下金融機構獨立發展,缺少跨界的專業化金融資產交易方式;機構間產品交易類似賭場,產品提供方和資金提供方類似賭徒,宏觀經濟下行賭場抽水式的盈利模式更穩妥。所以由於機構間交易系統要求交易在不同金融機構甚至是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間進行,如果能做到與金融機構內部系統打通接口,將會在用戶體驗上佔據絕對優勢。
假
偽風口一 大數據風控「紙上談兵」
和傳統的金融機構風控主要依靠人力以及一些硬性指標不同的是,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互金平颱風控開始轉向大數據分析,似乎大數據風控也成為了互金行業的一大風口。然而,大數據風控的行業現狀是,大部分平臺對網際網路技術的使用僅停留在資源的獲取上,對數據的利用程度並不充分。新聯在線COO陳智誠直言,大數據風控為一個偽風口。
他表示,很多平臺2016年都在號稱轉向消費金融,做大數據風控模型。但是實際上這些所謂大數據風控模型都沒有經歷過完整的借貸生命周期,當中的評分標準、分級制度、對應放貸額度、逾期率等所謂的模型都還沒有經過實際還款周期的檢驗(消費金融的還款周期一般是1-3年),更沒有到風險暴露期,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風控模型都只是紙上談兵,甚至有不少平臺為了快速做大獲取融資,主動降低風控要求。不過,易通貸CEO康文認為,大數據風控確實是有前途的風口,因為目前大數據數據量積累、數據互通問題都在慢慢得到解決。
偽風口二 區塊鏈停留「概念階段」
自央行肯定區塊鏈技術以來,不僅不少傳統金融機構加大對區塊鏈技術進行專門研究,各大區塊鏈技術研究院拔地而起,區塊鏈技術也成為了互金平臺布局的一個方向,似乎區塊鏈也成為了行業發展的一大風口。不過,薛洪言認為,就2017年而言,區塊鏈應用應該是個偽風口。區塊鏈技術應用仍處於實驗室探索階段,短期內還難以大規模地應用於業務實踐之中。馬駿同樣認為,區塊鏈還是留在概念階段,沒有很好的應用。尹振濤表示,區塊鏈金融還是停留在概念階段,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基本上沒有,下一步還要看理論支撐有多大/企業能投入多大。能不能說是風口也不好判斷。
偽風口三 智能投顧缺乏生存土壤
2016年春天,谷歌「阿爾法狗」與李世石的「人機大戰」不僅帶火了人工智慧行業,還捧紅了金融界的「智能投顧」概念。所謂智能投顧,是利用大數據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對投資者量體裁衣提供投資建議。
「智能投顧」概念大熱之後,不僅成為不少平臺標榜自身的武器,也成為各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論壇必然涉及的話題。但是在熱炒之後,不少分析人士也指出,智能投顧在國內缺乏生存土壤,並沒有真正落地。趙潤龍表示,目前P2P平臺推出的智能投顧業務,多數還局限於將客戶資金分散投資到不同的P2P借款標的裡,這與真正的智能投顧還有差距。另外,有的平臺打著智能投顧的旗號,在無牌照的情況下銷售證券投資基金產品,由此引發了外界對智能投顧的資質和技術的質疑。康文也直言,智能投顧雖然在國外已經有一些應用,但由於中國金融體系本身的投資渠道和產品不夠多樣化,所以沒有生存的土壤,難以發揮作用。
偽風口四 聚合支付生死年
在2016年,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日子並不好過。來自監管機構的罰單和重磅政策齊飛,銀聯等傳統金融機構也強勢進入,在此背景下,創新支付模式——聚合支付被不少行業人士熱捧,將之視做支付行業的顛覆者。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提醒,聚合支付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將死於清算牌照放開。
聚合支付,或者稱為第四方支付、融合支付。它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支付服務」。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市場已經出現了30多家聚合支付企業。薛洪言表示,聚合支付工具做的事情其實就是獲得清算牌照後的網聯平臺的基礎功能,所以,在網聯上線前,聚合支付有發展的空間,網聯上線後,聚合支付首先就面臨合規問題,即沒有清算牌照但做著類似的事情;而且,有了網聯,商戶直接接入網聯POS就可以實現對所有第三方支付工具支持,聚合支付自然沒了空間。
北京商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