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我國西部有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使得我國的地勢呈現為西高東低,因此我國的河流水系大多「自西向東」流動,比如長江、黃河、珠江、淮河等河流,在我國的大江大河中,黃河和長江都被譽為我國的「母親河」。這是因為,一方面長江和黃河流程長、流域範圍廣,流域內生活的人口數量眾多,經濟發達,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不過,從經濟重心的角度來看,我國黃河流域先成為我國經濟重心,而後才逐步往南部長江流域轉移。也就是說,在我國古代,大致在唐宋之前,我國的經濟重心都是在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主要就是黃河中下遊地區,而不是位於現在經濟更為發達的長江流域。造成這種現象原因,主要是當時的人口重心位於北方黃河流域,古代時期屬於「農業社會」,人口生活環境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十分巨大。根據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表明,在我國唐代甚至之前更早的時期,當時我國的黃河流域比現在要溫暖溼潤的多,那麼位於南方地區的長江流域就更加溫暖溼潤。

當時長江流域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使得當地年降水量和雨季降水量比現在更多,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的頻率和規模,遠遠大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河網密布,河流徑流量大,特別是長江幹流成為了一道阻隔南北的天塹,嚴重影響人們的交通,特別是在造船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再加上,長江流域茂密的植被,更多的原始森林,更為巨大的樹木,對於靠刀斧為工具的古代先民,是極大的障礙。
明代部分地區聚落分布圖
另一方面,潮溼悶熱的南方地區,容易滋生瘴氣毒蟲,古代先民很難克服,容易引發傳染病,不利人們生活。相對比而言,在我國唐宋之前,由於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後,黃河中下遊的華北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開闊,河流數量少,可以利用馬匹進行陸路交通。後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改進,京杭大運河等運河的開挖,船隻成為重要交通方式之後,我國的人口和經濟中心才逐步往南方長江流域遷移,到了宋代以後,我國的經濟重心就基本上位於長江流域了,特別是江浙等地區。
中國東部地區夜間燈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