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畿千裡,維民所止。」千年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廣袤邊疆,國境連綿數萬裡,守土固邊的是生長在這片錦繡河山上的各族兒女。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雲南的「東大門」和「出海口」,也是雲南創建時間最早、鬥爭範圍最廣、堅持時間最長、政權最完善、參與少數民族最多、作出犧牲最大、發揮核心作用最好的紅色革命根據地,是全國一類革命老區。全縣5352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居住著壯、漢、瑤、苗、彝、仡佬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75.5%,國境線75公裡。
新時代,富寧各族人民紮根邊疆、心向中央,突出「共促民族團結進步、同護邊疆繁榮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通過實施興邊富民等工程,邊境線上的各族兒女手挽手、肩並肩、心連心,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加快了沿邊地區發展,奮力書寫人民安居樂業、邊疆繁榮發展的新答卷。
強基固邊 建家鄉 守邊疆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是文山州石漠化地區、邊疆地區路難行、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真實寫照。「要想富,先修路。」既是老百姓的心聲,也道出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2016年12月28日,雲桂高鐵建成開通運營,文山邁入高鐵時代。甘齊高是雲桂線富寧高鐵站站長,他告訴記者:「在富寧沒有通高鐵之前,富寧的老百姓到昆明需要六個小時,如今到昆明只需要兩個小時左右,出行時間和出行成本大大降低。雲桂高鐵的開通運營,還結束了富寧『路無寸鐵』的歷史。」
田蓬鎮山腳村坐落在中越邊境456號界碑旁,緊鄰田蓬公路口岸。隨著田蓬公路口岸升級為國家一類口岸,目前口岸正在加緊建設施工,未來口岸建成,邊境貿易將進一步繁榮山腳村,在原有的邊民互市基礎上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抵邊村寨將變成對外貿易的前沿。
通高鐵、建口岸,只是富寧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成果和項目,富寧縣的兩輪「沿邊三年行動計劃」緊緊圍繞「五通」「八有」「三達到」的目標要求,堅持「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採取面上推動與逐村實施同時推進的辦法,針對實際,通過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全面實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等一系列工程,徹底改善了沿邊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使得越來越多的邊疆村寨和各族群眾走上了「發展路」「致富路」「小康路」,也堅定了他們建設幸福家鄉、守土固邊的信心和決心。
富民安邊 惠民生 聚民心
田蓬鎮田蓬村委會沙仁寨村小組是一個苗族村寨,距中越邊境僅3公裡。「87個人78條腿」的故事讓這個小村寨廣為人知。據70多歲的王咪義老人回憶:1982年11月,他在地裡勞作時不慎觸雷炸傷了腳掌,經醫治後,腳掌算是基本恢復了。但兩年後,他再次觸雷,失去了右小腿。這使得本就艱難的日子更加難熬。王正華是王咪義的小兒子,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他年幼時「天天就想著能吃頓大米飯」,肚子餓的感覺讓他至今刻骨銘心。
「好了,現在日子好了!政府把我們從老寨子搬出來,蓋了水泥房給我們住。」王咪義清楚地記得過上好日子是從政府實施「興邊富民」工程後開始的。2004年「興邊富民」工程在該村啟動實施,總投資200萬元。修建住房、廄舍、公廁、沼氣,鋪設村內水泥道路,實施人畜飲水工程和廣播電視小片網建設,村內道路綠化,通過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沙仁寨村從此徹底告別了世代居住的茅草屋,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改變。
但地處石漠化地區,沙仁寨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畝,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仍需改善。新一輪「興邊富民」工程實施,沙仁寨也被列入其中。從2015年開始平整耕地,到2016年共平整出耕地近1000畝,2017年又修通了3公裡長的生產道路,建起了9個飲用和灌溉水窖,硬化入戶道路也通到了各家各戶,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現在,王正華養殖生豬、烤酒、跑運輸,一年收入能有「好幾萬」,成了村裡的致富能人。王咪義老人和大兒子一家生活在政府修建的安居房裡,還享受著農村低保和因戰傷殘補助。
如今,越來越多的便民、惠民、富民的政策項目落實落地到邊疆基層,惠及到各族群眾。支持邊境地區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發展參與感和獲得感,使邊境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民生安邊惠民生、聚民心,各族群眾一致稱讚興邊富民工程是黨和國家的「民心工程」「國門工程」「德政工程」。
產業興邊 興產業 富邊民
2019年12月31日,雲南神火鋁業有限公司90萬噸綠色水電鋁材一體化項目一期正式投產,該項目是雲南省打造「綠色能源牌」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位於富寧綠色水電鋁材一體化產業示範園區龍邁電解鋁加工片區,總投資約65.2億元。項目落戶富寧以來,從開工到投產僅用一年多時間,實現了項目高質量、高標準、高速度建成投產,是文山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又一歷史性時刻,創造了雲南工業項目建設的「神火速度」。
據了解,雲南神火鋁業有限公司的生產項目全部達產後,一年可實現工業產值130億元左右,稅收10億元以上。引進神火鋁業有限公司,能把富寧當地優厚的自然、能源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進而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帶動就業,有利於推動富寧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木槓村小組,隸屬地處中越邊境的木槓村委會,位於木央鎮西南方向,與越南邊境直線距離不到5公裡,有木央鎮3個邊境行政村57個邊境自然村中唯一的邊境集市,是邊疆黨建長廊建設的重要節點,也是邊民溝通交流促進邊疆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和橋梁。今年,木槓村被列為我省邊境小康示範村試點村進行建設,實施「富寧縣木央鎮木槓邊貿助推型小康示範村建設項目」。
在項目施工現場,記者看到木槓邊貿市場已經初具規模,通往市場的公路寬敞,街道上黨旗、國旗高懸。全國人大代表、木槓村黨總支書記農寧安告訴記者:「木槓村邊貿市場有兩百多個攤位,目前市場還沒有完全建好,就開始趕街了,六天一街,趕街的時候市場裡面容納不下,攤位還擺到了公路邊。」據農寧安介紹,早在2003年,木槓村就已經形成了邊貿市場。近年來邊境貿易發展速度快,木槓村原有的邊貿市場已經不能滿足邊民們發展邊境貿易的需求,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項目中有建設新邊貿市場這一項目,其他項目還在陸續實施中。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發展產業是致富的關鍵。產業興旺,人民群眾的收入才能穩定增長。富寧的邊境線上產業興旺,各種產業帶動了邊疆各族人民持續增收,守邊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創業,沿邊群眾的增收致富渠道不斷拓寬,增強了沿邊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使命感。
下一步,富寧縣將繼續深入實施好興邊富民工程,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理念,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邊境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富寧縣的各族人民將永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交出一份讓各族人民滿意的新答卷。(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李航)
轉載請註明來源《民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