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牌關前,蓬萊島鍊氣士法戒,提劍在周軍陣營前叫陣,指名點姓要雷震子出列對打。
周軍大元帥姜尚不明白,初次相見,連他對法戒的身份,都不清楚,為何法戒對雷震子如此感興趣。
法戒自報家門,也向姜子牙說明了原因:前不久,界牌關總兵官守將徐蓋的部下名將彭遵,在與周軍對陣中遇害。
原來,看到周軍在商營前叫陣,徐遵表示願以血肉之軀,效犬馬之勞,以盡忠報國恩。
彭遵出列揮舞雙槍與周軍大將魏賁大戰30回會後,不能取勝。彭遵在敗走時,緊急從囊中取出一件寶貝,按照天、地、人三才,以及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易經八卦方位排列,布成了「菡萏陣」。
縱觀《封神演義》原著,通天教主和截教弟子們先後擺下了許多的厲害陣法,比如:「誅仙陣」、「十絕陣」、「九曲黃河陣」、「萬仙陣」等,來對決闡教弟子和姜子牙率領的周營大軍。
「人如下山虎,馬似出海龍。子牙門下客,驍將魂賁雄。」
相比誅仙陣、萬仙陣等陣法,彭遵所布下的「菡萏陣」在封神中名不見經傳,匆匆一現,卻將追趕而來的忠勇之士——魏賁,震得連人帶馬成為粉碎齏粉,魂上封神臺。
雷震子為給魏賁等將領報仇,一見到彭遵,使用黃金棍,劈頭蓋臉地打來,又展開脅中雙翅,將彭遵打翻馬下。可憐彭遵來不及再使用「菡萏陣」法,便一命嗚呼。
蓬萊島鍊氣士法戒,之所以要點名雷震子,正是因為彭遵是他的徒弟。
「彭遵是我門下弟子,死於雷震子之手,你只叫他來見我,免得傷了和氣!」法戒告訴姜子牙,他之所以下島來到紅塵中,正是為了給徒弟報仇。
封神神話中,法戒與雷震子的對打,沒有太大的懸念,雷震子與法戒只交手三五回合,便用一寶幡朝雷震子晃了一下,雷震子便跌落在地,閉目不省人事,被捆拿到了商營中。
法戒與徒弟彭遵的經歷相似,首戰獲利,卻又最終落敗。
雷震子被擒後,法戒叫囂著還要捉拿姜子牙,哪吒情急之中與法戒對打。戲劇性的是,法戒的寶幡之術,對哪吒壓根就沒有任何傷殺力,最後反遭其害。
雷震子與哪吒一樣,都是「肉身成聖」的7人小組成員,為何會出現這樣截然相反的結果呢?結合《封神演義》原著和民間神話傳說,今天,「源易緣」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封神神話中,法戒出現的次數並不算多,有關他的文字資料和神話記載,也不多見。
《封神演義》原著第79回,「穿雲關四將被擒」一章節中,首次談到法戒的個人介紹時,有如下特點:一是姓法,名戒,道場在蓬萊仙島,有3個徒弟;二是頗有仙風道骨,頭帶金箍,身著皂黑道服,一派道士散仙形象;三是稱他的職業是鍊氣士,也就是古代修為較高的道士或頭陀等;四是手中法寶為一寶幡,專門攝人魂魄。
法戒雖然只是一個鍊氣士,卻神通不凡,除了雷震子被攝暈外,還曾一人大戰過姜子牙、李靖、楊戩和土孫行,不見敗跡。
除了上述的神通外,封神原著中,還稱他「五遁三除,無人能比」、「胸中藏有世間萬象」、「自幼根深成道」。
雖然法戒為了給弟子報仇,墮入紅塵,可他最後的造化卻不淺,不僅沒有魂上封神臺,最後還因禍得福,拜師西方聖人——準提道人。
法戒敢以一人力,大戰闡教玉虛數名精英弟子,可見他的修為要比玉虛三代弟子高些。
雷震子為燕山將星降世,也是文王前往朝歌途中意外收下的義子,因合100之數,所以稱「文王百子」。
封神大戰開啟前一刻,終南山玉柱洞的雲中子,緊急命令徒弟下山解救欲出五關的義父文王。
可那個時候,雷震子法力還尚淺,雲中子便讓雷震子在山中吃了兩枚杏仙,突然襲變從脅中長出風火二翅膀,長成藍面獠牙、發似硃砂、外表怪異的模樣。雲中子臨行前,又傳授了他風雷黃金棍。
可見,無論從法力神通上,還是修為年限上,雷震子與法戒的實力都應該不在一個檔次級別上。
聽到法戒要尋雷震子為弟子報仇,還有對姜師叔不敬的話,雷震子沒有多作思索,便衝了出去。
《封神演義》原著中說,稱雷震子只到一個「雷」字,便大罵法戒:該死的潑道,我來也!
都說衝動是魔鬼,雷震子就因為衝動犯下大錯。只見,法戒跳出圈子,用寶幡一照,便擒住了雷震子。
為何哪吒不怕法戒的寶幡,「源易緣」認為有以下原因:首先,人神都有三魂七魄,哪吒卻無魂無魄,是蓮花化身,法戒的寶幡照他不得;二是哪吒是女媧娘娘身邊的靈珠子轉世,師父是太乙真人,在封神大戰前便已下山,經歷更多,本領要更大些;三是闡教元始天尊和太乙真人,對哪吒高看一眼,送了他多件先天至寶,在玉虛三代弟子中實力屈指強數。
「封神榜上無名字,不怕崑崙鞭一條」。雖然法戒不能傷及哪吒,又被乾坤圈打傷,土遁逃回關內,可第二天,便又出關,對戰姜子牙、李靖、土行孫、楊戩和鄭倫等5人,最後被哼哈二將中的哼將「鄭倫」從鼻竅中發出的白光,攝走三魂七魄。
《寒山詩》中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縱觀法戒一怒下山為弟子報仇與玉虛弟子大戰;雷震子一怒之下,衝動首戰法戒,卻反而遭擒,都犯了「一念嗔心」,驚險一場。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文獻:《封神演義》、《中國民間神話傳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