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歷時4個月的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落下帷幕。
圍繞「推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建設閩臺文化第一家園」主題,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先後舉辦了首屆水仙花微電影短視頻展、「人民的好公僕」——谷文昌題材影視創作系列活動、兩岸青年文化交流嘉年華、「中國東山島」海峽兩岸攝影作品暨全國攝影名家邀請展等系列活動,突出體現「地域、文化、線上、青年」四大特色,主題鮮明、亮點紛呈、成果豐碩,進一步擴大了閩臺文化交流,深化了閩臺民間基層交流交往,推進了海峽兩岸融合發展。
「融」寓意推進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兩岸民心相融,「晴」寓意兩岸一家親、兩岸同胞情、兩岸關係晴。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是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平臺,受到了兩岸各界的廣泛關注。
「雲交流」成兩岸新形態新亮點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雲交流」成為新形態、新亮點,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更無礙、更實時、更多元。
7月27日,在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開幕儀式上,兩岸嘉賓就現場隔空「同臺」,共謀融合發展。
不僅如此,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採用線上線下同步結合的方式,從「面對面」到「屏到屏」交流互動,舉辦了首屆水仙花微電影短視頻展、微電影短視頻優秀作品宣傳周等活動,在影視、音樂、攝影、微電影、短視頻等領域,通過雲端平臺開展海峽兩岸文藝創作交流研討、文藝精品展示、文創項目合作,閩臺文化交流邁入「雲時代」。
匯聚交流讓兩岸青少年走近走親
青年是海峽兩岸發展的未來。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圍繞兩岸青少年共同關注的課題,開展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動,推動了兩岸青年匯聚交流,推進了兩岸文化傳承發展,搭建了兩岸青少年文化學習交流平臺,增強了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年一代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
作為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的子活動,充滿「青年」特色的「兩岸一家親」海峽天使閩臺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晚會、「兩岸好聲音」漳臺青年文化交流文藝展演相繼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少年攜手獻上了一場場精彩的視聽盛宴。
創意舞《融晴之光》、閩南語歌曲聯唱《兩岸好聲音》、歌伴舞《漳州美如畫》、聲樂《閩南童謠真正港》《鄉愁鄉音》等節目,展現了兩岸青少年活力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風採,傳遞了兩岸的深厚情誼,也促進了不同群體、不同年齡、不同領域的兩岸青少年在一起分享故事,交流互動、聯繫感情、走近走親。
地域元素助力兩岸文創交流合作
漳州市素有「海濱鄒魯、花果之鄉」美譽,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諸多名片。
漳州市是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的主辦單位之一及主要舉辦地。圍繞「花樣漳州」等主題,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面向兩岸公開徵集優秀原創微電影、短視頻1320部,精選攝影作品150幅,充分展現了漳州市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
此外,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還召開了「漳州——最佳影視外景地」專題新聞發布會,舉辦了「天然影棚」——東山島影視放映周、「人民的好公僕」——谷文昌題材影視創作系列活動等,進一步宣傳推介漳州市文旅影視資源以及文旅影視產業。同時,舉辦「中國東山島」攝影大賽、「中國東山島」海峽兩岸攝影作品暨全國攝影名家邀請展、全國攝影名家採風等攝影活動,通過鏡頭展現「花樣漳州、美不勝收」。
傳統文化增強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漳州市特色文化名片歌仔戲(薌劇)、布袋木偶戲、錦歌等,與臺灣歌仔戲、布袋戲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是兩岸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劇種,在開展對臺文化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增強臺灣同胞的文化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期間舉辦了2場「閩臺木偶文化展演」和 1場「水仙花戲劇展演」,共吸引了3000多名學生和群眾觀看。
展演期間,演員們用精湛的演技和紮實的功底,表演了薌劇折子戲《三家福》《八大錘》、木偶啞劇《招親》等經典劇目,展示了漳州市獨特地域文化和表演藝術精粹,促進了兩岸同胞情感融合、心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