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的小夥伴都聽說過「信息流」、「Feed流」、「瀑布流」等專業術語,經常聽多了,自然而然的也多少能悟出點門道,但總免不了有時候一臉蒙蔽的情況。
特別是一些對UI感興趣的小夥伴來說,許多規範尺寸和專業術語,都還是不清楚。
例如:iPhone6的規範大小:
界面尺寸大小是:750x1334px
狀態欄(status bar):就是電量條,其高度為:40px;
導航欄(navigation):就是頂部條,其高度為:88px;
主菜單欄(submenu,tab):就是標籤欄,底部條,其高度為:98px;
內容區域(content):就是屏幕中間的區域,其高度為:1334px-40px-88px-98px=1108px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信息流」、「Feed流」、「瀑布流」這UI界面設計三大流。
什麼是信息流?
在我看來,信息流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廣義的,另一種是狹義的。
按照,標準的是說法就是:
廣義:指在空間和時間上向同一方向運動過程中的一組信息,它們有共同的信息源和信息的接收者,即由一個信息源向另一個單位傳遞的全部信息的集合。
狹義:指信息的傳遞運動,這種傳遞運動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研究、發展、應用的條件中,信息按照一定要求通過一定渠道進行的。
換成人話來說就是,手機APP主動的給你推送的信息(類似於彈出信息),我們是被動接受的一方,常見信息流一般會以純文字、圖文、圖片、視頻、連結、語音、廣告的方式推送。
信息流的幾種類型:
現在的信息流一共包括二種交互,(為了避免廣告嫌疑,我們用國外的兩款APP來舉例吧)
第一種 以Facebook為代表的信息流,我們把它稱作為卡片式交互信息流。
第二種 以Twitter為代表的信息流,我們把它稱作為時間軸的交互信息流。
一般情況來說,卡片式信息流運用的較為廣泛,可承載的信息內容和方式也多,包括圖片和文字都能展示,即使在沒有點擊放大的情況下,圖片內容還是能夠看的清楚,這樣做的好處就在於,用戶的觀看習慣,以觀看圖為主,文字為輔的閱讀模式,是非適用於社交類型的APP。
最為典型的App有Facebook、Instagram,以及國內的「某博」。
另一種時間軸信息流,則是以記錄的方式為主,當作主要的閱讀內容,突出用戶的頭像,而整個圖片區域相比之下會小很多,使得閱讀起來更加緊湊,閱讀重點也從圖片轉移到了文字。
典型的APP就是 Twitter和國內的「某圈」
什麼是Feed流?
首先從字面意思理解,Feed ,翻譯過來是餵養的意思,而Feed流,可以理解成一種呈現方式,那就是餵養式的,當然這也算是一種被動式的接受,就有點類似於,鳥媽媽餵養小鳥一樣,Feed流無需用戶搜索和思考,只要持續下滑,產品會根據數據算法為不同用戶推薦關於其相關的興趣愛好,吸引用戶持續下拉。
這就是你為什麼刷「某音」的時候,能刷一天都停不下的原因,這看似是被裡面精彩的內容迷住了,但其實是被feed流給控制了!
同樣Feed也分為 圖片類、文字類、視頻類,這裡為了節約時間我就不展開講了。
什麼是瀑布流?
這種布局方式確實比較新鮮,我們按照老規矩,遇事不決,先百度:
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瀑布流,又稱瀑布流式布局。是比較流行的一種網站頁面布局,視覺表現為參差不齊的多欄布局,隨著頁面滾動條向下滾動,這種布局還會不斷加載數據塊並附加至當前尾部。最早採用此布局的網站是Pinterest,逐漸在國內流行開來。國內大多數清新站基本為這類風格。
他們大概,長這個樣子:
瀑布流特點:
用戶在滑動的時候會不停的出現新的東西,不斷地加載新的暗示信息,通過給出不完整的視覺圖片去吸引你的好奇心向下探索,有種向下滑動一時爽,一直滑動一直爽的感覺。
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完美的切合了當今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讓大家在快速閱讀的同時,還能有探索的感覺,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易被外界打斷。
可以讓用戶,儘可能多的閱讀app想要推送的內容,且不至於造成視覺疲勞。
但如果用戶在使用期間,受網絡環境影響,很可能出現頁面加載不穩定的情況或卡頓等情況,這樣會大大降低用戶體驗。
總結一下,任何形式的推流設計,都有自己相對合適的場景,而設計風格和用戶的閱讀習慣也是成螺旋式上升的,相信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設計方式的誕生,我們作為從業者也應該與時俱進,學習新的理念和技術。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各位看官如果有好的想法或建議,也歡迎大家通過留言的方式告訴我們,讓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