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菠蘿蓋的第102篇原創文章
開篇提醒:前面歸去來的音樂放錯了,尷尬。本文近4279字,16張圖片,6張動圖,7首樂曲,金庸迷必讀!
最近有網友發現一個現象:TVB拍攝的金庸武俠劇在豆瓣的評分幾乎部部比大陸翻拍的高。其實這很正常,這說明豆瓣的網友眼睛是雪亮的,說明他們在對書影音的認知和感受上比其他社區的網友還是要強一些,說明他們有著最基本的審美能力。
現在很多人對比同一題材、不同版本的電視劇只看重演員的演技,這其實是錯誤的,電視劇是一個系統工程,就像老版《三國》和《紅樓》的導演王扶林所言:戲劇藝術是綜合藝術,不要把個人看的太高明。
但我們依然要在矛盾的普遍性中尋找矛盾的主要方面。
通常情況下,一部電視劇質量的好壞,跟演員演技、劇本、攝影、畫面色調、配音、配樂、武打設計、節奏控制、服飾、場景、後期剪輯製作等都有密切聯繫,而這一切的決定權基本都在導演那裡(一般來說,監製在電影裡就是監製,在電視劇中則充當導演的角色)。
李添勝在90年代中後期監製的幾部金庸劇——94射鵰、95神鵰、96笑傲、97天龍、98鹿鼎記、99雪山飛狐、00碧血劍,幾乎部部經典。這裡面有李添勝對金庸作品非常熟悉、幾乎可以背誦書裡面的內容因而深諳金庸小說的精髓的原因,也有他自身導演天賦的原因,更有時代大環境的原因。
這7部劇裡,95神鵰、98鹿鼎記、00碧血劍都是公認的、無可置疑的金庸同名電視劇No.1的存在。94射鵰雖然口碑遜色於83射鵰,但這裡有時代大環境的因素,也不排除有70後、80後兒時情懷的因素;96笑傲是No.1略有爭議,但爭議不大;97天龍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胡軍版本,但綜合口碑來看97版還是要略勝一籌;99雪山飛狐跟原著比改編部分較多,這跟當時TVB拿不到《飛狐外傳》的版權有關,因此只能在《雪山飛狐》忠於原著的基礎上虛構出部分《飛狐外傳》裡的人物,這部劇號稱武俠情書,在我個人看來是實至名歸的,裡面的很多劇情和配樂真的很感人、很浪漫。
01倚天劇名叫《倚天劍 屠龍刀》,監製是莊偉建,他同樣是TVB的金牌監製——儘管在拍攝金庸劇方面跟李添勝稍微有點差距,但他在選人方面很有眼光——用黎姿演趙敏,張兆輝飾演楊逍,吳啟華演張無忌。雖然黎姿和吳啟華都有年紀偏大的問題,但他們精湛的演技和獨特的氣質也是其他版本的主演們無法媲美的。尤其是黎姿,演出了趙敏「燦若玫瑰,令人不敢逼視」的風採。這一版倚天的主要競爭對手是03蘇有朋賈靜雯版,目前豆瓣評分TVB黎姿版是8.4分,03賈靜雯版是8.3分,TVB稍稍領先。
說一句題外話,2001年是莊偉建封神的一年,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尋秦記》火遍兩岸三地,一直到2006-2010年前後,我在大學期間每次去網吧玩都還能看到很多女生在電腦前追這部劇。再往後數三年,他監製的《大唐雙龍傳》同樣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言歸正傳,再往前看,83《射鵰》是永恆的經典,83劉德華版《神鵰》則得到了金庸先生本人的肯定,89梁朝偉版的《俠客行》也是口碑最好的一部。
大陸翻拍的金庸武俠劇被公認為最好的只有兩部——94年黃海冰版的《書劍恩仇錄》和04吳樾舒暢版的《連城訣》,這還要感謝TVB這邊在80年代後就沒翻拍過這兩部劇。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金庸劇的四部巔峰之作應該是95《神鵰俠侶》、96《笑傲江湖》、97《天龍八部》和98《鹿鼎記》。
這其中95神鵰的橫空出世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我們就以這部劇為例來說一下為何TVB拍攝的金庸劇要強於大陸翻拍的。
首先說演員演技:95版神鵰俠侶拍攝時古天樂和李若彤都是新人,新人往往意味著不夠成熟,但也意味著可塑性強。當時他們能在如此重要的劇集裡擔任主角,這對他們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此會格外努力的去背臺詞、研究原著、理解人物的心理。據說這部劇拍攝完後,李若彤好多天都不出家門,她沉浸在角色裡不能自拔,多虧家人和朋友的開導才重新回歸正常的生活。當然,演員演技除了演員自身的天賦和努力外,還需要導演/監製的指導,這也是為何這部劇裡無論主角還是配角舉手投足、一笑一顰都是古典人物/江湖風範的重要原因。導演心理有一個什麼樣的江湖,他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指導演員表演,這一點非常重要。還有就是,李添勝喜歡在配角方面用那些老戲骨,他們重複活躍於添叔的所有金庸劇作品中,他們高超的演技和對江湖深入的理解讓他們表演起來駕輕就熟。
再說劇本:同港產電影一樣,TVB劇集在90年代正式邁入巔峰狀態。這個時期的TVB電視劇普遍的特點就是劇情連貫、緊湊、不拖沓,無聊的、不相關的、讓人不耐煩的片段極少。而金庸武俠劇在94射鵰身上完成試水後,95神鵰直接達到了另外一個高度,體現在劇本上就是:廢話更少、臺詞設計更精緻、臺詞江湖氣更重、劇情節奏控制更符合觀眾心理。
在畫面色調上:李添勝選擇了昏黃的中國古典油畫的色調,這種色調讓觀眾看起來會格外的溫馨、舒適、踏實,而且與現實社會差異較大,更能體現出武俠/江湖的成人童話特質。每次你一看到這部劇,就會覺得這好像是另外一個次元的世界,這個世界是那麼神秘、美好,它講的明明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故事,卻好像又凌駕於現實世界之上一樣。另外,金庸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裡面有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跟歷史結合的也非常好,而這種昏黃的色調恰好可以體現出金庸武俠小說的這一精髓。
國語配音:就像石斑魚之於周星馳一樣,TVB國語配音組在配音上獨一無二的味道為金庸劇增了不少色。如果說TVB版神鵰俠侶的劇本、臺詞和畫面色調能體現江湖氣,那TVB國語配音組中氣十足的國語配音則把江湖氣詮釋的淋漓盡致。他們的語言很有特點——好聽、舒服,既不是內地普通話,也不是臺灣腔,自成一格,獨具特色。更牛叉的是,即便是同一個人配不同的角色,聽起來也不完全一樣。比如,國語配音組組長杜燕歌先生,曾經先後配過94射鵰的郭靖、95神鵰的楊過、96笑傲的令狐衝、97天龍八部裡的虛竹子、98鹿鼎記裡的順治/吳應熊、99雪山飛狐裡的陳家洛/福康安、00碧血劍裡的金蛇郎君夏雪宜、01倚天裡的張翠山,但是這些角色的聲音聽起來卻不完全一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一聽94郭靖、95楊過、96令狐衝的聲音,你能聽出來是杜先生的配音,卻也能發現郭靖就是郭靖、楊過就是楊過、令狐衝就是令狐衝,那種細微的差別真的讓人拍案叫絕!
配樂:TVB的配樂是他們最大優勢的之一,也是我除了劇集本身外最喜歡的TVB產品。他們大量的引入並改良了日本的樂曲,同時本土還有像胡偉立、鮑比達、黃霑這樣的大神出現,這些人的音樂直接主宰了整個90年代跟功夫、武俠有關的香港影視劇,具有超然的歷史地位。平時我們看的周星馳、李連杰的電影,TVB的金庸武俠劇,那些經典的配樂大多數都出自這些人之手,很了不起。以神鵰俠侶為例,你能在這裡聽到宗次郎的《故鄉的原風景》、胡偉立的《市集》、鮑比達的《少林雄風》以及貫穿全劇的哀傷背景音樂——來自日本的《徐州凱旋.母之死》。而且李添勝最牛的就是他會為每一部新劇選1-2首獨一無二的曲子,同時還大量繼承之前用過的曲子,這樣觀眾們看起來既容易被帶入劇情,又有新鮮感,會有一種最熟悉的陌生劇之感。神鵰俠侶這部劇在香港播放時主題曲是非常好聽的粵語歌《神話情話》,由天王周華健和齊豫合唱;在被內地引入時,電視劇的名字變成了《新神鵰俠侶》,這是為了跟劉德華版的相區分,同時片尾曲增加了普通話歌曲《歸去來》,同樣是男女對唱,歌手是胡兵和希莉娜依。《神話情話》和《歸去來》都很符合神鵰本身悽美哀傷的主題,非常非常經典。我小時候看神鵰,一聽到歸去來心裡就會莫名的傷感;長大後看香港原版,聽到《神話情話》也同樣很喜歡,這真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注意:上面這個嘻戲不是神鵰裡的配樂,放出連結只為與各位分享好曲。
武打設計:香港的功夫片武術指導是世界第一,這個毋庸置疑。這一優勢直接讓金庸武俠劇獲益不少。雖然李添勝指導的這一些列劇武指並非同一波人,但他們始終能貫徹添叔的一個理念:動作乾淨利索、視覺效果飄逸瀟灑又不失真實。這是香港影視劇的優勢,也凸顯了大陸金庸劇的最大劣勢——當初李亞鵬的笑傲江湖能取得一點成就跟袁和平任武術指導是分不開的。而後來的大陸翻拍劇大多數都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用慢動作和大量假的不能再假的特效來設計武打動作。這說明了導演對江湖的理解還不夠,所以拍不出好作品。江湖是什麼?是快意恩仇!我們看打架就是看那種激烈拼殺的感覺,你整個慢動作上來,是讓我欣賞藝術體操的回放嗎?每一次我在看到大陸武俠劇出現這種特效時,我都會忍不住罵幾句國罵,相信我會繼續罵下去!當然,動作速度太快也不好,容易失真,甄子丹版的精武門就是速度被人為加快而遭到不少人的嘲笑。其實不僅是整體感覺,細節也很重要,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黃日華的蕭峰每次打完架或者特有氣勢的講話時他的雙手是怎麼放的,一看就是大英雄、大豪俠,這些在大陸劇是看不到的。我們只會通過嘶吼來展現霸氣、通過高大的身材來展現威猛,真是有形無神的典範。
服飾:很多人說TVB的古裝劇服飾太爛,不比大陸劇的華美。我恰恰認為這是人家的優勢——江湖豪客或者那些多情的女子有哪個會天天穿那種剛買來的新衣服去行走江湖?更何況那個時代哪有那麼多如此精美的華麗衣服?那一看就不真實好不好?另外,你可以看看TVB版楊過或者蕭峰的手腕,都綁著繩子,部分手掌也會被衣飾遮住,這種細節性的裝扮更能體現一代大俠的英氣勃勃。這些統統在我們大陸劇裡看不到,我們這只會比拼衣飾的華美,那些美女臉上的妝容一看就是現代妝,也不知道導演是在騙自己還是騙觀眾。更何況,TVB也不是不華美,他們只不過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拿出來。
場景:這一點同樣被很多人批評。沒錯,李添勝導演的金庸劇為了節省經費,大多選擇在香港本土或者廣東取景,而且喜歡重複取景。很多時候受到當地地形地貌的影響,無法展現本該有的開闊大氣的一面。甚至在神鵰中還被觀眾發現楊過身後的瀑布都是人造的搞笑一幕。但有一說一,他們也有他們的優勢——比如古色古香的建築物能反映出古典的一面,比如他們的人造月亮又大又亮,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童話般夢幻感覺!
後期剪輯製作:前面說的劇本節奏問題,其實除了跟劇本本身有關,後期剪輯製作也是一大重要因素。而李添勝導演的金庸劇往往都會在每一集中插入幾處楔子,楔子往往是一段充滿江湖氣的配樂和一段反應主題的固定畫面,比如神鵰俠侶就是楊過和小龍女並肩而立的場景。受此影響,大陸後來拍的還珠格格等劇也都愛這麼搞,這麼做的好處有兩個:1、幫觀眾重新集中注意力;2、給觀眾重複加深對經典畫面的印象,從而增加對劇集本身的好感。
令人遺憾的是,老一輩的影視劇人才們都在逐漸的退出舞臺中央,TVB本身也沒落了,以前的經典恐怕再難超越了,那種TVB獨有的感覺恐怕永遠都只能在影像中尋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