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TVB拍攝的金庸武俠劇比大陸翻拍的強那麼多?

2020-12-06 大菠蘿蓋

這是大菠蘿蓋的第102篇原創文章

開篇提醒:前面歸去來的音樂放錯了,尷尬。本文近4279字,16張圖片,6張動圖,7首樂曲,金庸迷必讀!

最近有網友發現一個現象:TVB拍攝的金庸武俠劇在豆瓣的評分幾乎部部比大陸翻拍的高。其實這很正常,這說明豆瓣的網友眼睛是雪亮的,說明他們在對書影音的認知和感受上比其他社區的網友還是要強一些,說明他們有著最基本的審美能力

現在很多人對比同一題材、不同版本的電視劇只看重演員的演技,這其實是錯誤的,電視劇是一個系統工程,就像老版《三國》和《紅樓》的導演王扶林所言:戲劇藝術是綜合藝術,不要把個人看的太高明。

但我們依然要在矛盾的普遍性中尋找矛盾的主要方面。

通常情況下,一部電視劇質量的好壞,跟演員演技、劇本、攝影、畫面色調、配音、配樂、武打設計、節奏控制、服飾、場景、後期剪輯製作等都有密切聯繫,而這一切的決定權基本都在導演那裡(一般來說,監製在電影裡就是監製,在電視劇中則充當導演的角色)。

李添勝在90年代中後期監製的幾部金庸劇——94射鵰、95神鵰、96笑傲、97天龍、98鹿鼎記、99雪山飛狐、00碧血劍,幾乎部部經典。這裡面有李添勝對金庸作品非常熟悉、幾乎可以背誦書裡面的內容因而深諳金庸小說的精髓的原因,也有他自身導演天賦的原因,更有時代大環境的原因。

這7部劇裡,95神鵰、98鹿鼎記、00碧血劍都是公認的、無可置疑的金庸同名電視劇No.1的存在。94射鵰雖然口碑遜色於83射鵰,但這裡有時代大環境的因素,也不排除有70後、80後兒時情懷的因素;96笑傲是No.1略有爭議,但爭議不大;97天龍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胡軍版本,但綜合口碑來看97版還是要略勝一籌;99雪山飛狐跟原著比改編部分較多,這跟當時TVB拿不到《飛狐外傳》的版權有關,因此只能在《雪山飛狐》忠於原著的基礎上虛構出部分《飛狐外傳》裡的人物,這部劇號稱武俠情書,在我個人看來是實至名歸的,裡面的很多劇情和配樂真的很感人、很浪漫。

01倚天劇名叫《倚天劍 屠龍刀》,監製是莊偉建,他同樣是TVB的金牌監製——儘管在拍攝金庸劇方面跟李添勝稍微有點差距,但他在選人方面很有眼光——用黎姿演趙敏,張兆輝飾演楊逍,吳啟華演張無忌。雖然黎姿和吳啟華都有年紀偏大的問題,但他們精湛的演技和獨特的氣質也是其他版本的主演們無法媲美的。尤其是黎姿,演出了趙敏「燦若玫瑰,令人不敢逼視」的風採。這一版倚天的主要競爭對手是03蘇有朋賈靜雯版,目前豆瓣評分TVB黎姿版是8.4分,03賈靜雯版是8.3分,TVB稍稍領先。

說一句題外話,2001年是莊偉建封神的一年,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尋秦記》火遍兩岸三地,一直到2006-2010年前後,我在大學期間每次去網吧玩都還能看到很多女生在電腦前追這部劇。再往後數三年,他監製的《大唐雙龍傳》同樣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言歸正傳,再往前看,83《射鵰》是永恆的經典,83劉德華版《神鵰》則得到了金庸先生本人的肯定,89梁朝偉版的《俠客行》也是口碑最好的一部。

大陸翻拍的金庸武俠劇被公認為最好的只有兩部——94年黃海冰版的《書劍恩仇錄》和04吳樾舒暢版的《連城訣》,這還要感謝TVB這邊在80年代後就沒翻拍過這兩部劇。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金庸劇的四部巔峰之作應該是95《神鵰俠侶》、96《笑傲江湖》、97《天龍八部》和98《鹿鼎記》。

這其中95神鵰的橫空出世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我們就以這部劇為例來說一下為何TVB拍攝的金庸劇要強於大陸翻拍的。

首先說演員演技:95版神鵰俠侶拍攝時古天樂和李若彤都是新人,新人往往意味著不夠成熟,但也意味著可塑性強。當時他們能在如此重要的劇集裡擔任主角,這對他們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此會格外努力的去背臺詞、研究原著、理解人物的心理。據說這部劇拍攝完後,李若彤好多天都不出家門,她沉浸在角色裡不能自拔,多虧家人和朋友的開導才重新回歸正常的生活。當然,演員演技除了演員自身的天賦和努力外,還需要導演/監製的指導,這也是為何這部劇裡無論主角還是配角舉手投足、一笑一顰都是古典人物/江湖風範的重要原因。導演心理有一個什麼樣的江湖,他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指導演員表演,這一點非常重要。還有就是,李添勝喜歡在配角方面用那些老戲骨,他們重複活躍於添叔的所有金庸劇作品中,他們高超的演技和對江湖深入的理解讓他們表演起來駕輕就熟。

再說劇本:同港產電影一樣,TVB劇集在90年代正式邁入巔峰狀態。這個時期的TVB電視劇普遍的特點就是劇情連貫、緊湊、不拖沓,無聊的、不相關的、讓人不耐煩的片段極少。而金庸武俠劇在94射鵰身上完成試水後,95神鵰直接達到了另外一個高度,體現在劇本上就是:廢話更少、臺詞設計更精緻、臺詞江湖氣更重、劇情節奏控制更符合觀眾心理。

在畫面色調上:李添勝選擇了昏黃的中國古典油畫的色調,這種色調讓觀眾看起來會格外的溫馨、舒適、踏實,而且與現實社會差異較大,更能體現出武俠/江湖的成人童話特質。每次你一看到這部劇,就會覺得這好像是另外一個次元的世界,這個世界是那麼神秘、美好,它講的明明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故事,卻好像又凌駕於現實世界之上一樣。另外,金庸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裡面有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跟歷史結合的也非常好,而這種昏黃的色調恰好可以體現出金庸武俠小說的這一精髓。

國語配音:就像石斑魚之於周星馳一樣,TVB國語配音組在配音上獨一無二的味道為金庸劇增了不少色。如果說TVB版神鵰俠侶的劇本、臺詞和畫面色調能體現江湖氣,那TVB國語配音組中氣十足的國語配音則把江湖氣詮釋的淋漓盡致。他們的語言很有特點——好聽、舒服,既不是內地普通話,也不是臺灣腔,自成一格,獨具特色。更牛叉的是,即便是同一個人配不同的角色,聽起來也不完全一樣。比如,國語配音組組長杜燕歌先生,曾經先後配過94射鵰的郭靖、95神鵰的楊過、96笑傲的令狐衝、97天龍八部裡的虛竹子、98鹿鼎記裡的順治/吳應熊、99雪山飛狐裡的陳家洛/福康安、00碧血劍裡的金蛇郎君夏雪宜、01倚天裡的張翠山,但是這些角色的聲音聽起來卻不完全一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一聽94郭靖、95楊過、96令狐衝的聲音,你能聽出來是杜先生的配音,卻也能發現郭靖就是郭靖、楊過就是楊過、令狐衝就是令狐衝,那種細微的差別真的讓人拍案叫絕!

配樂:TVB的配樂是他們最大優勢的之一,也是我除了劇集本身外最喜歡的TVB產品。他們大量的引入並改良了日本的樂曲,同時本土還有像胡偉立、鮑比達、黃霑這樣的大神出現,這些人的音樂直接主宰了整個90年代跟功夫、武俠有關的香港影視劇,具有超然的歷史地位。平時我們看的周星馳、李連杰的電影,TVB的金庸武俠劇,那些經典的配樂大多數都出自這些人之手,很了不起。以神鵰俠侶為例,你能在這裡聽到宗次郎的《故鄉的原風景》、胡偉立的《市集》、鮑比達的《少林雄風》以及貫穿全劇的哀傷背景音樂——來自日本的《徐州凱旋.母之死》。而且李添勝最牛的就是他會為每一部新劇選1-2首獨一無二的曲子,同時還大量繼承之前用過的曲子,這樣觀眾們看起來既容易被帶入劇情,又有新鮮感,會有一種最熟悉的陌生劇之感。神鵰俠侶這部劇在香港播放時主題曲是非常好聽的粵語歌《神話情話》,由天王周華健和齊豫合唱;在被內地引入時,電視劇的名字變成了《新神鵰俠侶》,這是為了跟劉德華版的相區分,同時片尾曲增加了普通話歌曲《歸去來》,同樣是男女對唱,歌手是胡兵和希莉娜依。《神話情話》和《歸去來》都很符合神鵰本身悽美哀傷的主題,非常非常經典。我小時候看神鵰,一聽到歸去來心裡就會莫名的傷感;長大後看香港原版,聽到《神話情話》也同樣很喜歡,這真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注意:上面這個嘻戲不是神鵰裡的配樂,放出連結只為與各位分享好曲。

武打設計:香港的功夫片武術指導是世界第一,這個毋庸置疑。這一優勢直接讓金庸武俠劇獲益不少。雖然李添勝指導的這一些列劇武指並非同一波人,但他們始終能貫徹添叔的一個理念:動作乾淨利索、視覺效果飄逸瀟灑又不失真實。這是香港影視劇的優勢,也凸顯了大陸金庸劇的最大劣勢——當初李亞鵬的笑傲江湖能取得一點成就跟袁和平任武術指導是分不開的。而後來的大陸翻拍劇大多數都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用慢動作和大量假的不能再假的特效來設計武打動作。這說明了導演對江湖的理解還不夠,所以拍不出好作品。江湖是什麼?是快意恩仇!我們看打架就是看那種激烈拼殺的感覺,你整個慢動作上來,是讓我欣賞藝術體操的回放嗎?每一次我在看到大陸武俠劇出現這種特效時,我都會忍不住罵幾句國罵,相信我會繼續罵下去!當然,動作速度太快也不好,容易失真,甄子丹版的精武門就是速度被人為加快而遭到不少人的嘲笑。其實不僅是整體感覺,細節也很重要,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黃日華的蕭峰每次打完架或者特有氣勢的講話時他的雙手是怎麼放的,一看就是大英雄、大豪俠,這些在大陸劇是看不到的。我們只會通過嘶吼來展現霸氣、通過高大的身材來展現威猛,真是有形無神的典範。

服飾:很多人說TVB的古裝劇服飾太爛,不比大陸劇的華美。我恰恰認為這是人家的優勢——江湖豪客或者那些多情的女子有哪個會天天穿那種剛買來的新衣服去行走江湖?更何況那個時代哪有那麼多如此精美的華麗衣服?那一看就不真實好不好?另外,你可以看看TVB版楊過或者蕭峰的手腕,都綁著繩子,部分手掌也會被衣飾遮住,這種細節性的裝扮更能體現一代大俠的英氣勃勃。這些統統在我們大陸劇裡看不到,我們這只會比拼衣飾的華美,那些美女臉上的妝容一看就是現代妝,也不知道導演是在騙自己還是騙觀眾。更何況,TVB也不是不華美,他們只不過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拿出來。

場景:這一點同樣被很多人批評。沒錯,李添勝導演的金庸劇為了節省經費,大多選擇在香港本土或者廣東取景,而且喜歡重複取景。很多時候受到當地地形地貌的影響,無法展現本該有的開闊大氣的一面。甚至在神鵰中還被觀眾發現楊過身後的瀑布都是人造的搞笑一幕。但有一說一,他們也有他們的優勢——比如古色古香的建築物能反映出古典的一面,比如他們的人造月亮又大又亮,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童話般夢幻感覺!

後期剪輯製作:前面說的劇本節奏問題,其實除了跟劇本本身有關,後期剪輯製作也是一大重要因素。而李添勝導演的金庸劇往往都會在每一集中插入幾處楔子,楔子往往是一段充滿江湖氣的配樂和一段反應主題的固定畫面,比如神鵰俠侶就是楊過和小龍女並肩而立的場景。受此影響,大陸後來拍的還珠格格等劇也都愛這麼搞,這麼做的好處有兩個:1、幫觀眾重新集中注意力;2、給觀眾重複加深對經典畫面的印象,從而增加對劇集本身的好感。

令人遺憾的是,老一輩的影視劇人才們都在逐漸的退出舞臺中央,TVB本身也沒落了,以前的經典恐怕再難超越了,那種TVB獨有的感覺恐怕永遠都只能在影像中尋找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金庸武俠劇不停翻拍?因為造星效應太強了
    在家宅了這麼多天,把以前經典影視劇都翻出來再次重溫,發現還是金庸武俠劇最對胃口啊。金庸武俠小說,幾乎是咱們國家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通俗小說。當然了,古代人口和識字人數根本就沒法和現在比嘛。這些年來,金庸武俠劇不停地翻拍。次數最多的《神鵰》和《倚天》,都有10個以上版本了。這不,就在春節前,這次疫情還沒有爆發之前,橫店那裡開機的劇組裡面,就有2個金庸武俠影視劇最新翻拍。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王晶最新電影《新倚天屠龍記》了基本上從70年代到如今,金庸武俠劇一直風靡,跨越了40多年了。
  • 新版《鹿鼎記》引爭議,當下還有必要翻拍金庸武俠劇嗎?
    >幾乎每一次出現新版金庸劇時,都會引發觀眾對老版的回憶。>經典版的金庸武俠劇是幾代人的集體回憶,明知新版很難超越時代經典,為何還要翻拍?在如今仙俠當道、武俠式微的環境下,還有翻拍金庸武俠的必要嘛?
  • 香港TVB電視劇與大陸的電視劇相比你喜歡哪一類?
    說到香港tvb電視劇,很多觀眾朋友應該馬上就能想到很多吧?小編整理了一下播放量以及收視率比較不錯的tvb電視劇給大家。1.黃日華版天龍八部。2.陳浩民版封神榜之愛子情深。8.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小編網上查說是tvb最早引進發行的)9.鄭少秋,劉青雲版大時代。10.歐陽震華版醉打金枝。11.歐陽震華版陀槍師姐系列。12.古天樂版尋情記。
  • 知名編劇汪海林談金庸武俠,鹿鼎記翻車不怪張一山
    汪海林表示金庸的小說故事性很強,而且不需要對故事進行很大的修改。同時汪編劇還為大家解釋了金庸小說為什麼要一直被翻拍呢? 那麼再來看鹿鼎記張一山也是走的搞笑路線,並且張一山演技在線。
  • 江湖夜雨十年燈:金庸離世,武俠翻拍影視劇將何去何從?
    2019年可謂是武俠影視劇翻拍的饕餮盛宴之時,短短不到半年之內各路武俠巨製登上螢屏,聞風而動、風生水起,琳琅滿目、應接不暇,我們今天能夠享受到如此豐盛的文化大餐,這一切還得感謝一個人:金庸。從這部影片開始,金庸武俠的IP改編正式開始。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8年,金庸小說改編電影36部、電視劇66部、動畫1部、漫畫11套、電腦遊戲33部。金庸先生曾經說過自己的武俠小說可以給大家拍攝,可以隨意刪減,但是不可以隨意添加、篡改劇情。
  • 為什麼金庸不寫唐朝背景武俠小說?為何大陸新武俠寫不好武俠?
    之前寫過一篇金庸為什麼沒有以唐朝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呢?是否另有隱情?為什麼金庸為什麼沒有以唐朝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呢?是否另有隱情?的文章,裡面寫道:熟悉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金庸小說大多數都以歷史朝代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但是仔細一想,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金庸的武俠小說歷史背景大多在宋朝之後,僅僅只有《越女劍》是春秋背景。金庸沒有以唐朝作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這是為何呢?
  • 新一波翻拍金庸劇已經在路上,武俠文化保護仍是大問題
    有人擔憂,金庸作品是否會被改編成狗血三角戀,也有人為新的一場造星運動而興奮。對於投資者而言,金庸武俠世界寫盡了成人世界的童話,翻拍這樣一個超級IP,一定程度上「旱澇保收」。回顧2000年後內地翻拍的《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雖褒貶不一,但收視率不錯,央視版《天龍八部》在拍攝中就賣出7萬元一集的「天價」。
  • 飽受爭議的金庸《俠客行》,為什麼沒人敢翻拍?
    飽受爭議的金庸《俠客行》,為什麼沒人敢翻拍?看不懂的說,金庸的《俠客行》沒有宏大的背景,沒有跌巖起伏的劇情,沒有家仇國恨的武俠觀念,所以沒什麼可挖掘的翻拍點。看懂的人說,《俠客行》乃真武俠精神,貼切武林背景觀,運用哲學理念,娓娓道來一部真實武俠世界。為什麼金庸的《俠客行》小說備受爭議?
  • 金庸劇都快拍爛了,武俠四大家其他人的作品,為何幾乎無人翻拍?
    他們的作品很多都被拍成了電視劇,其中金庸的作品改編成電視劇都快拍爛了,而武俠四大家其他人的作品幾乎無人翻拍,這是為什麼呢?在金庸世界中,傳承和秘籍是一個武者成就的關鍵,所以其中出現了如遊坦之、林平之等很多類似「凡人修仙」的劇情,這種草根發跡史自然是觀眾喜聞樂見的。而且這樣的武俠世界主流自然是打怪升級,這在今天看來很俗套,但是對於拍攝成電視劇而言是十分友好的。
  • 同是武俠界泰山北鬥,金庸小說被翻拍無數遍,古龍小說卻無人問津
    導語:同是武俠界泰山北鬥,金庸小說被翻拍無數遍,古龍小說卻無人問津最近小妖看到一則消息,古龍的小說《絕代雙驕》被翻拍,即將要上映了。突然間想到好像古龍的小說真的很久沒有被翻拍了。反倒是金庸的小說,不停地被搬上熒幕。
  • 翻拍次數最多的兩部金庸劇,兩名主演是金庸欽點
    金庸本名查良鏞,他一生作品深受無數讀者的喜歡,25部著作中有很多不斷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或遊戲,在影視圈中可說是地位相當之高。 而在這麼多作品中又以《射鵰英雄傳》改編次數最多,《射鵰英雄傳》是金庸第一部小說翻拍成電視劇的作品,其次數高達10次。
  • 為什麼金庸不寫唐朝背景武俠小說?為何大陸新武俠作家們寫不好武俠?
    之前寫過一篇為什麼金庸為什麼沒有以唐朝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呢?是否另有隱情?
  • 金庸唯一一部沒被翻拍的武俠劇,女配太美,至今無人挑戰
    大俠們周末好,本文我們來侃侃金庸武俠的翻拍。金庸武俠的影響非常深遠,在文字時代,金庸武俠就已經積攢了深厚的粉絲基礎。然而,讀者們對金庸武俠的要求非常高,因為他們不想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的想像,對最直接的視覺效果體驗,讀者們的渴求度更是爆棚。因此,影視翻拍成了一種必然趨勢。然而,讀者們對金庸武俠的翻拍卻都寄予了極高的期待。
  • 金庸武俠作品被翻拍了無數次,只有這部沒有電視劇版本
    無論港臺還是內地導演,都熱衷於翻拍射鵰三部曲,無外乎這三部作品篇幅較長,劇本改編可發揮餘地大。在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越女劍》這些武俠作品中,只有《鴛鴦刀》除了2個電影版本外,沒有任何電視劇版本。
  • 《鹿鼎記》之後,金庸武俠再度翻拍,看喬峰造型:這髮際線毀了
    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在中國的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甚至也影響到了周邊一些國家。拍攝成影視作品之後,更是廣為流傳,但近兩年翻拍毀劇現象頻頻發生。張一山出演《鹿鼎記》徹底改變了觀眾的看法,隨後又一部金庸武俠作品被翻拍,而且即將上映。
  • 金庸的小說被翻盤多次,為何古龍溫瑞安、梁羽生作品卻沒人翻拍?
    但與金庸齊名的古龍,他的作品卻不同,電視劇仿佛很久才能拍攝出一部作品來就單單以文學作品來說,金庸、古龍、溫瑞安、梁羽生他們之間的作品其實差距並不太大。但為什麼就只有金庸先生的作品在被不斷的翻拍再翻拍呢?而古龍、溫瑞安、梁羽生作品卻沒人翻拍呢?
  • 為何金庸劇翻拍得快爛了,古龍、溫瑞安、梁羽生作品卻沒人翻拍?
    英雄肝膽兩相照,江湖兒女日漸少,心還在人去了,回首一片風雨飄搖……記憶裡的江湖豪情總是那麼美好,說起我們最熟悉的武俠世界,那很多人最先想起的都是金庸先生,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一生留下了十餘部作品,幾乎都達到了街頭巷尾無人不知的熱度。
  • 「翻拍王」張紀中再拍金庸劇,古稀之年志在千裡,能否創造當年輝煌?
    他拍攝的第一部電視劇《百年憂患》就獲得了「五個一工程」獎。1989年,再次導演的《有這樣一個民警》獲得了優秀電視劇」飛天獎「。這些成就也讓他有了一定的實力,開始翻拍武俠劇。
  • 只有TVB才最懂金庸?還是TVB的金庸武俠劇最受觀眾最喜愛?
    雖然說,陳小春這版鹿鼎記可謂是童年回憶好是好,不過這分數其實有點虛高了不過這個也反應了一個現象,當年TVB在這類金庸的武俠劇改編上雖然沒有大場面,道具簡陋服裝還有點在幾個劇裡重複使用還有經典的,就是《倚天屠龍記》雖然吳啟華略顯老但是,在這麼多版中只有吳啟華這版的張無忌才最符合教主的氣質因此,豆瓣評分依然有
  • 他翻拍《射鵰英雄傳》大火,今又翻拍《倚天屠龍記》成功能否延續
    曾經有那麼一個年代:言情看瓊瑤,武俠看金庸。金庸先生的代表作被寫成了一句詩:「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他真的是俠之大者,在他的武俠故事中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他不僅僅影響了幾代人的武俠情懷,更是所有的代表作都被搬上了大熒幕奉為經典。